- 相關推薦
教育論文:語文何以“好學難教”
語文何以“好學難教”
語文課程之所以成為“一本難念的經”,主要在于其具有多樣化的課程任務、常見性的客觀存在及社會評價的隨意性等特征。在語文新課程存在弊端逐步顯現的今天,重溫張志公先生關于語文課程特征的科學論述,對糾正語文課程中存在著的時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張志公 語文課程 學科特征 當代價值
由于語文課程“涉及的問題太多,太復雜。其中有教育觀念問題,有課程結構問題,有教材內容問題,有教學方法問題,當然也有語文成績的考評問題”[1],這就造成了我們常感喟的“語文實在是好學難教”。語文為何“難教”?認識和把握這一學科特征又有何重要意義?筆者結合張志公先生對此問題的論述談點淺見,就教于大家。
一、多樣化的課程任務,造成語文課程有效實施的難度
語文之所以“好學難教”,是由于其具有多樣化任務。一方面,語文課程在內容上具有無所不包、無所不有之特征。這是由于語言也只有語言才能擔負起反映人類認識、描述一定現象、表達一定思想、抒發一定情感、闡述一定理論等眾多任務。正因如此,學習者在學習語言(文)時就必然會受到語言知識、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教育。事實上,世界上沒有無思想的語言,也沒有無語言的思想。所以,從語言(文)所承載的內容看,語文課程具有多樣性。對此,張志公先生指出:“語文課本的課文有的是講自然現象的,有的是講地理、歷史知識的,有的是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有的是論述政治思想的議論文章”,且“所有這一切,都是作為語文學習的材料,要學生從這些材料中學到讀書、作文的能力的”。[2]顯然,學生正是通過學習承載著特定思想觀點、知識情感等的語言運用的具體事例(文本)來學習語言(文)是如何運用的。在此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受到思想、情感、觀念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是由于語言與思維方式、表達習慣、篇章結構具有密不可分性,學生必然也必須要通過具體的課文來學習詞匯選擇、成句規則、銜接方法、過渡技巧、呼應方式等。就是說,語文課程除必要的知識、思想、觀點等教育任務外,同時還必須承擔語言文字、結構形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任務,這就使得語文在課程目標上具有多樣性。對此,張志公先生也指出:“所謂語文能力,也有多方面的內容,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基本的一個方面是思維能力,包括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思維能力是理解(聽和讀)和表達(說和寫)的重要基礎!盵3]這里,他認為語文課程就要加強對學生組詞成句、組句成章、組章成篇及表達修飾等多方面的訓練,這也是語文課程目標之一,且這一目標具有綜合性與多樣性。
正是在看到語言(文)具有邊際廣泛、知識眾多、表達(思維)多樣、語言靈活等特征的基礎上,張志公先生強調語文要重視自身的綜合性特征并依據這一特征來教學。譬如從語言(文)教育與思維訓練、知識學習相聯系的角度,他指出:“語言教育是綜合性的教育。一個幼兒剛剛學說話,大人就不停地教。這在實際上既是教他語言,教給他知識,同時也在教他觀察,教他思維!
學生正是在學語言時也學到了知識、在掌握知識時也學到了語言,在學語言時提高了思維、在鍛煉思維時也發展了語言,這就是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多樣化特征。正是由于這一課程特征,常常就造成語文課程的分散性、多樣性:其既要有語文能力訓練的基本教育,也要有思想情感的必要教育;其既要有文字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基礎教育,也要有銜接過渡、篇章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邏輯教育。也正因語文課程在內容、任務上的多樣化特征并使其客觀上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與功能,就使得一些語文教師在施教之時或“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語文課程“泛化”;或“攻其一點不及其余”,致使語文課程“窄化”。就是說,語文課程任務的多樣化,常是造成語文課程不能很好處理語文訓練與其它訓練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因。譬如在突出語言教育時,一些語文教師常忽視了其它任務,只把活生生的文章當成機械訓練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枯燥乏味的字詞句篇的“單一訓練”或“庖丁解!笔椒治觯率鼓捴巳丝诘淖髌肥チ藨泄鉂伞7粗,在強調語文課程的思想情感時,一些語文教師為體現“人文性”,便處處尋找“人文話題”,把語文課上成了“人文課”。對現階段語文課程中廣泛存在的“泛語文”、“非語文”現象如做根源分析,顯然與語文課程任務的多樣化、綜合性特質有密切關系。因此,重溫張志公先生關于語文課程多樣化、綜合性特征之論述,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認為語文課程是一語言運用、思想情感與思維方式的“統一體”,就其中心內容看應包括五大課程要素與四個領域――語文“雙基”及讀寫聽說與知識、能力、智力、育人。這些要素與領域,都是語文課程必須要承擔的任務與必然要涉及的范圍。但在這些眾多要素與諸多領域中,須有一個課程主線與重點――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對此,張志公先生指出:“語言是交際工具。這種工具不同于生產工具……我們可以說,忽視了語言教育,不僅僅是忽視了語言本身,而實際上是忽略了許多東西,諸如知識的傳遞、思想的陶冶、思維的訓練等等。”[2]因此,他雖認為語文課程雖有多樣化特征,但在實施中卻須突出“語言訓練”核心。
二、常見性的課程存在,造成語文課程有效實施的難度
由于語文課程是以母語學習、掌握與提高為基本對象,這一學習對象對學生來說具有習以為常并有隨時可學、隨處可見特征:學生自小就在自覺不自覺中逐步學會與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技能與規律,并在日常中隨時隨地用語言溝通信息、傳遞思想、說明問題等,還在數學、歷史等課程的學習中時時處處學到語文……對此特征,張志公先生指出:“小學以上的語言教育有這樣一些特點:培養語言能力是一個加工提高的過程,不像其他課程,基本上是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進了小學的學生已經會說很多的話,對他進行語言教育是在他原有的語言基礎上繼續加工提高。到了小學高年級、中學,更是如此……”[2]學生原有語文基礎與新學習對象間的交互性、能力緩慢提高的客觀性、學生靠自身努力就能基本解決學習中較多問題的平易性等,都較為典型地反映出語文課程常見性特征。于是在教師數量不足時,就出現了張志公先生所說的下面現象: 人們往往認為語文是最好教的一門課。中國話,人人會說;中國字,人人認得;教教語文,這有什么難處?分配給某地幾位新老師,領導逐一了解:會物理的去教物理,會外語的去教外語,……什么都不會的,你去教語文吧!社會上呢,不懂點ABC就很難給外語提意見,不懂點X+Y=Z就很難給數學提意見。只有對語文,人人都有發言權,于是意見從多方面來。因而,受到“關心”最大,受到責難最多,或者說婆婆最多的是語文課[3]。
筆者認為,正是由于語文課程具有常見性或普遍性特質,也導致了語文課程有效實施的難度。這是因為:第一,由于學習內容(對象)的常見性,就使得學生時時感到學習這門課程缺乏新鮮感。除小學低幼年級外,學生學語文不是零起點而是已有一定基礎,因而語言規則、詞匯運用、句子形式、篇章結構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觀點理論對學生不具“陌生化”與“難度感”,這就使其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時相比其它課程的難度就更大。第二,由于學習內容(對象)的常見性,也常使得一些語文教師在執教某一文章時或出于興趣偏好或由于認識所限或由于專業素養不足,常會出現“任意而教”、“隨意而教”現象。如教者對作者有詳細了解,就可能會長篇幅地介紹評價作者及其作品;如教者對文章有一些獨特體會,就可能會不遺余力地去闡述文章技巧;如教者對寫作內容感興趣,就可能會“得意忘言”而直接集中于對某一觀點的評述……教者“任意而教”、“隨意而教”,隨之就造成了課程實施效果不佳并被學生不滿意,從而造成語文課程有效實施的難度。第三,由于語文課程學習渠道的常見性――學生在日常生活、讀書看報及其它課程學習中無時無刻都在學習、運用著語言,也常使得這些學習與有計劃、有組織的語文學習難以明確劃分開來,進而對教師的執教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顯然,語文課程的常見性,就帶來了語文課程實施的高難度,“英語難學好教,語文好學難教”之俗語就是這一認識的形象詮釋。
三、隨意性的課程評價,造成語文課程有效實施的難度
張志公先生關于語文課程特征的論述,對弊端逐漸顯現的語文新課程的現實指導意義表現在:第一,語文課程承擔的多樣化任務,要求課程標準編制者與語文教師既不能無視文化傳承、情感熏陶、價值觀形成與語言能力提高等多方面所應承擔的任務,但同時又要突出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效解決目前廣泛存在的“泛語文”現象。第二,語文課程客觀存在的常見性特征,一方面對學生語言能力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也對語文課程的有效實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語文教師只有充分利用有利的條件并努力提高課程實施的能力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第三,語文課程不時受到外部的不甚科學的評價乃至責難,影響到語文研究者與語文教師對其特征、規律的認識、把握及實踐。對這些已有和將有的各種觀點乃至批評,語文工作者應有的態度為“擇其善者而從之”。
【教育論文:語文何以“好學難教”】相關文章:
語文新課文改要堅持教以學為本教育論文12-02
小學語文教學教育論文05-16
教術論文寫作的構思03-25
論析教育:文化批判何以可能03-18
讓語文課詩意盎然教育論文07-13
初中語文中的審美教育論文12-10
論語文教育與文學教育語言教育的關系的論文12-11
如何教兒童學習英語的論文11-22
讓語文課堂成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教育論文11-14
小學語文人文教育研究論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