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高等院校教育質量的思考的論文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快速實現了大眾化。研究與思考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新內涵,確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并通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差別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育優秀教學團隊;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嚴格教學管理,構建與健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等措施,加強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內涵建設,高校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論文關鍵詞:大眾化;高等教育;教育質量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張,快速實現了大眾化。與精英階段相比,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是數量上的發展,而是高等教育服務對象、人才培養的目標、高等學校的發展模式乃至整個發展觀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精英教育質量觀不再適合用來評價大眾化的高等教育質量。然而,傳統的、單一的精英教育質量觀依然在左右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和教育質量,樹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的全新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已迫在眉睫。
一、高等教育質量內涵概述
質量是一個運用于產品和服務中的概念。根據我國具有權威性的《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前者規定受培養者的一般質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質量要求;后者規定受教育者的具體質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边@樣的定義實際上強調了學生作為教育行業的產品,必須符合學校和社會認可的質量標準,這在高等教育作為精英教育的階段被廣泛的接受。高等教育快速的實現大眾化以后,高等教育的服務性概念更多的被全社會所關注,教育作為一種為學生及其監護人(即學生家長)提供的服務,還必須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而這一點往往更容易被剛剛從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化教育的高等院校所忽略。由此可見,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維的概念,不能單純從一個方面來考慮高等教育質量,而是把它放到一個“全面質量”的背景下來理解,不是僅僅以最終“產品”的標準及目標的實現程度為標志,而是一個貫穿于整個教學服務過程的綜合活動!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這種的多層次形成,除了高等教育越來越多樣化以外,還有滿足社會和個人教育需要的目的。
二、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新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高校要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對人才培養質量加以定位,實現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
(一)“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將學生視為消極被動的“物”,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采取的是單一的育人模式,將學生都培養成統一模式的人,制約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大眾化教育下,培養的學生應是多種多樣的人才。因此,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構建多通道、多規格的培養框架,將每個學生都看成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理解尊重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除了傳授必要的知識外,應為學生提供處理問題的技巧,教會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即“授之以漁”。平等地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由知識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
精英教育思想提倡的是知識質量觀,偏重于用知識標準來衡量高校的教育質量,認為掌握的知識越多,質量就越高,從而將高?闯墒茄芯扛呱顚W問的地方,對學術性的追求高于一切。大眾化教育下,倡導的是全面素質質量觀,要求學生既要有知識,更要有能力,既要具備科學素質,也要具備人文素質,同時還應強調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
(三)由傳統管理轉變為科學管理
與精英教育相配套的各種教學管理制度往往是用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衡量教學質量,這顯然已不適應大眾化教育的要求。大眾化教育階段,學生的素質狀況呈現多層次性,因此,高校必須科學地制訂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將教育與培養、管理與服務結合起來,各項制度應充分體現為學生成才、成人服務。如: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制、主輔修制、重修制、選修制、學分互認、學分銀行等改革措施。真正做到人才培養多品種化、多規格化,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三、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建設
教學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所以學校內涵建設的關鍵就是要逐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在高校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顯得更為重要。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質量至上的教育理念,根據學校的自身定位,堅持主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積極探索具有針對性、差別化和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和結構,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即將到來的高校優勝劣汰的競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一)進行頂層設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應明確自身的定位,進行頂層設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而學校的定位取決于學校的類型、辦學理念、教學科研實力、師資隊伍狀況、所處的地域、生源狀況和相關基礎條件等綜合因素,取決于學校在國家高等教育整體結構體系中的位置。相關的教學院系也要根據自身的專業設置和服務面向等特點,來確定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只有與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的質量標準,才具有評價的意義。
(二)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探索差別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社會需要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于高等院校,社會需要就是培養的畢業生是否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面對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社會需求必然是多元化和差別化的,因此,高校要大力推進因材施教,探索差別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應該鼓勵各二級教學單位根據自己的辦學基礎和社會需要,探索針對性強的、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每種類型的學校,都可以在自己的層面,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人才培養的特色,常常會積淀成為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而辦學特色往往決定一個學校事業發展的成敗。在某種層面上,特色決定水平,是否特色鮮明也是一種質量標準。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育優秀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的質量,是學校生存發展的根本。目前對于多數高校,師資隊伍的質量已成為事業發展的瓶頸。應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點遴選和建設一批教學質量高、科研支持教學、結構合理的優秀教學團隊。鼓勵教師以學科、專業系(部)、教研室、教學實驗室、實訓基地或工程中心等為建設單位,以系列課程或專業為建設平臺,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鼓勵教師組建優秀教學團隊,設立教學關鍵(特聘)崗位,并充分利用教學名師的示范與引導作用,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進一步強化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的質量意識,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嚴謹治學,從嚴執教,教書育人,幫助青年教師過好教學關。
(四)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名譽校長羅德里克·弗宙澤博士,特別喜歡這樣一句諺語,大意是:你告訴我,我會忘記;你給我示范,我能記;你讓我自己做,我就會明白,而且一輩子都明白。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養成,實踐對于理工科大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對于大文科類的學生也同樣重要。作為高等院校主力軍的應用類院校,更要引導教師與學生主動參與,開展創造性的工作,研究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進行實踐教育的模式、特點、內容和方式,開設項目化的操作性課程,提高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高校還應該主動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來強化實踐教學活動,要倡導“產學研”結合,積極拓展校企之間、校際之間、高校與科研單位之間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讓企業的車間變為學校的教室,讓學校的實驗室變為企業的研究室,并以此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五)強化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的長效
機制高校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一般包括四個子系統,即管理系統、監督系統、評估系統和調控系統,這個綜合的系統通過對教學過程中影響質量的各環節進行全面的監控與評估,來保障學;镜慕虒W質量,它是高校日常教學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確保大眾化高等教育條件下高等院校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教育部主導的高等院校教學水平評估的目標,就是引導學校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的長效機制,并有效地運行。
日常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干部管的共同活動。在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保證了教學按照規定的目的、內容來進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主體,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下,才能實現知識和能力的轉化以及素質的提高;教學活動也離不開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教學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是教學活動規范、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在“后評估”的時代,如何堅持評估建立起來的質量標準,規范教師、學生與教學管理人員的日常行為,并不斷調控整個教學過程,是持續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學校還要注重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的結合,大力推行與完善“教考分離”,引導教師對教學質量的“自律”。進一步推進教研室建設。規范教研室活動,開展教研室主題活動,充分發揮教研室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與基礎作用。組織好教研室同行聽課、開展教學研究、教學改革等工作,強化教研室在教學質量監控中的作用?傊,嚴格的教學管理和長效保障機制的形成是教學質量的保證。
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院校永恒的課題,面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需要,高等院校只有走“質量為本”之路,才能確保其持續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履行高校的社會職責。
【高等院校教育質量的思考的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高等院校教育質量的思考03-18
淺談關于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質量的新思考03-18
關于健康教育質量的論文12-04
高等院校舞蹈教學論文(精選13篇)02-02
網絡寫作的思考論文11-18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1-10
關于高等院校經管類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的思考11-26
高等院!妒袌鰻I銷學》雙語教學實踐及思考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