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日本創新體制的經驗教訓及其借鑒論文

        時間:2024-08-23 06:03:04 教育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日本創新體制的經驗教訓及其借鑒論文

          內容提要:導致日本戰后經濟成功的創新體制為什么要對近年來日本國際競爭力的不斷下降負有重要責任?本文認為,日本創新體制在以工藝創新為主的漸進創新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由于日本目前在靈活生產方式、產業信息化和創造新產業方面所遭遇的嚴重困難,這種優勢難以發揮。特別是,由于基礎研究和大學體制等方面的落后,日本創新體制無法適應激進創新的要求,從而未能抓住跨越式科技發展的機遇。本文還通過日美比較和德美趕超英國經驗的總結,扼要討論了日本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科教興國”戰略所提供的重要啟示。

        日本創新體制的經驗教訓及其借鑒論文

          關鍵詞:日本 創新 漸進 科教興國

          近十年來,日本不僅在汽車和半導體工業上的霸主地位相繼被美國所奪走,而且,她在信息技術上的發展上與美國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的技術領先地位在東亞地區也受到了挑戰,《日本經濟新聞》2000年11月18—19日發表的連載文章指出,就信息技術相關設備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而言,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平均達到13%,大大超過日本的6%;在產業的信息技術化方面,新加坡和香港也領先于日本。這種狀況與20世紀80年代日本技術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咄咄逼人的態勢產生了很大的反差。在那時,雖然一些經濟學家指出了日本創新體制的某些局限性,但許多人認為,日本的創新活動是最優秀的。英國著名科技經濟專家弗里曼1992年在一篇討論科技制度演進的論文中,甚至把日本創新體制看作是信息技術發展在經驗上可供借鑒的首要對象(Freeman,1992)。然而,隨著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人們對日本創新體制的評價已發生了很大的逆轉,更強調這種體制在信息技術和科學推動等方面所存在的重大缺陷。在綜合并討論這些新觀點的基礎上,本文試圖對日本創新體制的經驗與教訓進行更全面的總結,并為我國“科教興國”戰略提供必要的借鑒。

          一、日本戰后創新體制的傳統優勢為何風光不再

          企業研究與開發實驗室的建立無疑是19世紀末最重要的科技制度創新,它為諾思所謂“第二次經濟革命”奠定了組織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之后,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數工業來說,企業專業化的研究與開發部門已成為獲取新的科學知識和從事技術(產品與工序)創新的主導科技制度。它與占支配地位的垂直一體化產業組織相適應,為戰后美歐經濟的繁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西方發達國家主要工業部門的創新乏力日趨明顯。羅思韋爾(Rothwell)等人的研究表明,造成這種狀況最常見和最持久的原因是企業之間作為創新的生產者和使用者缺乏有效的合作;與之相關和同樣嚴重的問題是企業內部在設計、開發、生產和營銷等各功能部門之間缺乏“水平”信息交流和合作,F在我們已經很清楚,由泰勒制和流水線生產相結合所產生的福特制導致了企業內研發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分離,因為泰勒制的實質就是通過生產現場與管理等功能相分離,進而提高工作現場的生產效率。而企業之間缺乏創新合作的原因則是相當復雜的,安托內利(Antonelli,1999)指出,企業合作的交易成本過高、不利于創新的獨占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研發活動作為風險性投資在融資困難上的問題,在風險資本市場弱小以及穩健的銀行家實行信貸配給的條件下,只有大企業才有能力從它們的經營中抽取額外利潤從事大規模研發活動,因此,獨立和集中化的研發活動就成為西方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科研模式。

          但這種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遇到了強有力的挑戰,日本在汽車、家用電器和半導體等產業中所取得的世界霸主地位促使許多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對日本經驗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日本創新體制具有獨特的優勢。與美國大公司以垂直信息流動為主的組織結構不同,日本企業則是以橫向信息流動為特征的,青木昌彥將這種企業模式稱為J模式。這種模式在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制造業中效率非常明顯,因為在像汽車和鋼鐵這樣的產業中,保持連續、穩定、高速和適度的流量是提高效率的關鍵,因而生產現場諸環節的緊密協調極為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企業要求工人和管理人員盡量具備整個系統的知識,從而形成了“崗位輪換制”,以降低信息在不同層次傳遞的高昂成本。對于產品質量則是通過質量管理小組這種吸納了不同環節生產和技術人員的橫向組織來保證。巴拜(Baba)在他對日美電子企業的比較研究中,把日本的這種開發戰略總結為整個工廠都為實驗室。科爾和莫加布(ColeandMogab,1998)從日本企業的這些經驗中概括出了“持續改進型企業”這種“理想類型”。

          日本創新體制的傳統優勢還表現在產業組織即企業間關系上。日本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長期交易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了“系列化生產體制”,據說這與美國垂直一體化大公司和分包商之間短期的交易關系具有很大不同。第一,這種長期交易關系有助于創新的吸收,有助于通過利潤分享計劃刺激創新!懊绹髽I傾向于在緩慢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運用創新設計通過廣告控制消費者和供應商,而日本企業不僅在創新設計上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起了強有力的聯系,而且在設計過程中使供應商也參與進來了”(Clark,2000)。第二,日本經濟由于開放程度有限,出口型大企業與那些不能直接出口的相關企業之間發展了一種特殊的競爭形態,即出口型大企業可以把產品價格強加給“系列化生產體制”中的廣大中小企業,后者生存的惟一手段只能是創新,價格方面的競爭又使通過產品差別所獲得市場份額變得非常重要了。第三,日本企業借助于企業間長期關系,發展了以節約成本為目標的在生產流程上的工序創新,這就是及時生產體系,或稱豐田生產方式,其核心則是以需求為導向的看板式生產計劃體制。這是一種以企業間長期關系為基礎的創新體制,其競爭優勢就在于低成本、高質量和差別化產品方面。這種創新體制不僅使日本在高速增長時期導致了對美國等市場爆炸性的出口增長,而且,它也很快地適應了20世紀80年代需求日益多樣化的條件。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汽車等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相繼失利暴露出了日本創新體制的傳統優勢所能達到的界限。第一,20世紀80年代末,靈活生產方式有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美國的“少零件、大批量”和日本通過產品差別化所奉行的“小批量、多品種”。事實證明,在美國方式降低成本的時候,日本則由于過度的產品差別化導致了成本的上升和研發資源的大量浪費。第二,與美國汽車等傳統制造業積極采用信息技術不同,日本企業的行動則非常遲緩。由于電子化定型可以替代外加工定貨,美國傳統制造業的垂直一體化的競爭優勢相對于日本的“系列化生產體制”得到了提高,美國的“少零件、大批量”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組織方式結合起來的結果,這對美國重新奪回汽車業的世界霸主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由于日元升值,最終裝配商要求供應商提供比較大的折扣(例如,汽車業平均三年為10%至15%),在過度產品差別化導致成本上升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生存能力大為降低,這是大批中小企業在金融風暴中紛紛倒閉的重要原因。最后,由于日本在基礎科學研究和新興產業上的落后,大量資源要么滯留于增長緩慢的傳統制造業尋求產品差別化,要么進入金融領域尋求非生產性利潤,這使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危機之中。所有這些都說明,日本創新體制的傳統優勢已無法解決目前日本經濟所存在的問題,這就引導我們不得不思考:日本創新體制究竟存在著哪些重大的缺陷?

          二、日本戰后創新體制的歷史局限性

          經過短短的十多年,日本與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已大為縮短的差距現在又明顯拉大了,突出的標志是日本在信息和生物技術上的落后。造成這

          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戰后創新體制在R&D資源配置上的失當,忽視了基礎科學研究對于一國在世界經濟中處于領先地位所起的關鍵作用。與美國相比,日本在創新體制上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忽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對基礎研究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而日本則把絕大部分科研資源集中于應用開發研究上,并在工程領域的研究較多,這與日本對美國的追趕和技術立國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因此,到20世紀90年代初,在世界基礎科學的研究上,美國與歐洲大約分別占50%和40%,而日本只占10%左右。第二,與美國大學在基礎研究上的主導作用不同,日本大學在新的科學知識的生產上是非常薄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聯邦政府成為大學基礎科學研究主要的贊助人,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大學的研究體系幾乎在每個領域已經明顯地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并且這種優勢一直保持至今。日本雖然自1870年以來發展了極好的學校教育體系,并擁有豐富的和各種類型的工程師資源庫,但她幾乎沒有美國式的研究導向型大學,因為日本把有關設計與開發的知識發展放在了公司部門而非大學;同時,日本大學受重視技術觀念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第三,雖然日本把有關設計與開發的知識發展放在了公司部門,但在公司部門的科研中,無論是在理念還是體制上,日本的公司遠不如美國對基礎研究更為重視。若杉隆平(BoyerandYamada,2001)從企業開發研究的組織與行為角度揭示了日本企業技術創新的特點。首先,“經常性研究經費”在全部研發經費中所占比例不到一半。另據研究,在日本企業的研究課題中,由研究者提出的僅占47%,而由業務經營部門提出的則達到40%。其次,在日本企業中,研發人員的“進身之路”是從研發人員到項目管理人員,再到生產、銷售和計劃等部門的主管。因此,無論是從獲取經費還是從考慮將來的晉升機會角度出發,日本企業的研發人員都把“技術性研究”放在了“創造性構思”的前面,基礎性研究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一般說來,創新經濟學家們區分了兩種類型的創新活動:漸進創新(incremenralinnovation)和激進創新(radicalinnovation)。漸進創新或多或少地是連續的事件,它通常不是深思熟慮的研發活動的結果,而是工程師和其他直接參與生產活動的人員的發明和提出的改進意見的結果(“干中學”),或者是用戶首創和建議的結果(“用中學”)。漸進創新雖然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是極端重要的,但它只表現在現有產業的產出范圍及其效率的改進上,而不能創造新產業。創造新產業的活動主要是由激進創新所完成的。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汽車不可能從馬車技術的改進中產生,激進創新作為不連續的事件,目前通常是大學、企業和政府實驗室中深思熟慮的研發活動的結果。一般說來,激進創新是導致產業結構演進的主導力量,它會產生基本的產品創新,但它必須由長期的和大量的漸進創新所支持,才能使新生產業成長為在經濟體系中產生擴散性影響的主導產業,因而,工藝創新就成為漸進創新的支配力量,它對生產率穩定增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按照這種理論,日本創新體制在工藝創新上的優勢無疑是世界第一,它是由戰后日本追趕型經濟的性質所造就的。但當這種追趕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結束以后,日本創新體制的歷史局限性就變得越來越明顯。因此,與美國的“新經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日本在許多國際競爭領域中跨入領頭羊行列之時,她不得不因基礎科學研究的落后,由于缺乏主導產業和內需難以啟動等,從而飽受長期經濟危機之苦。

          實際上,日本創新體制的缺陷不僅表現在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不足和重視不夠,更主要的是這種以漸進創新為基礎的“追趕型”體制在制度結構上無法適應新的產業革命對激進創新的要求。首先,從創新體制的刺激結構來看,激進創新受制于個體獨創性的動力不足。與美國專利制度相比,人們在日本更容易獲得專利,但與專利相關的權利并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因為每個企業可以低成本和低風險地利用競爭對手的創新,所以這種制度對于漸進創新和整個國家技術水平的提高可能是有利的,但它對激進創新卻起到了阻礙作用。由于漸進創新是由大量的、局部的和“微小的”改進所構成,在很多情況下難以申請專利,所以,現場改革和團隊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協調機制,這是日本戰后創新體制在汽車等傳統制造業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然而,激進創新是以產品創新為主體的,它往往是由少數天才的靈感而來,嚴格的專利保護制度對于快速地推出新產品無疑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日本在激進創新上所存在的許多困難受制于戰后創新體制由于路徑依賴而導致的鎖定。其次,從激進創新的特征來看,日本政府作用存在著嚴重的缺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政府對汽車和電子等產業技術發展的直接干預之所以成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這些產業的創新活動是以漸進創新為特征的。對于落后國家以追趕為目標的漸進創新來說,由于技術范式已定,風險程度較低,信息較充分,發達國家大量的經驗可以學習,因而政府干預成功的可能性較大。然而,對于激進創新來說,這些做法則是非常不適合的。大量經驗研究說明,激進創新在其結果的不確定性上遠遠大于漸進創新,這不僅僅指缺乏有關已知事實是如何發生的信息,更根本的因素還包括存在著尚不知曉如何解決的技術經濟問題,準確地追蹤其行為的結果是不可能的。因此,對于激進創新來說,大量的和分散的行為者的交互作用,不僅可以降低整個系統在創新活動中由于路徑鎖定所導致的高風險,而且,行為者之間由于技術范式不同而相互啟發和競爭,從而使技術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對以大學為主體的基礎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助但并不干預,這不僅為其信息技術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雄厚的科學基礎,而且,它也使大學一一產業聯盟成為美國獨特的制度創新,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硅谷高科技產業園區基本上也是市場機制孕育的結果,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領先地位就得自于其創新體制在激進創新上所具有的優勢。與美國相反,日本政府則很少資助“自發的”基礎研究,但卻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行政干預。由于大學在國家創新體制中的作用大為削弱,日本的高新技術創新就無法像美國那樣利用基礎科學發現打開新產品市場并找到潛在的應用領域,因而大學一一產業聯盟也就帶有明顯的政府干預色彩,而且,日本傳統的基礎科學研究體制也導致了筑波科學城的官僚化(胡德巧,2001)。最后,日本使基礎科學研究從屬于追趕戰略的要求導致了她在知識產業上制度創新的落后。在知識產業中,科學與技術的界限越來越難以劃分,如基因技術并不是產品創新而是研究的模式或工具,因而,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之間的交互作用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換言之,在知識產業的創造中,類似于日本創新體制的橫向信息交流組織要比它在從前新產業的創造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可以在硅谷但無法在筑波發現與日本創新體制的傳統優勢相類似的做法,這種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三、日本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科技發展所提供的啟示

          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經濟學家利用美國19世紀末和當時日本的經驗,經研究認為,一個國家沒有必要在基礎科學領先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技術上趕上并走在原先領先者的前面。這些歷史經驗說明,技術追趕是跨越式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而日本經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落后國家可以通過對外國產品、工藝和組織技術進行創造性的模仿,迅速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所存在的技術差距。這是一個以工藝創新為主的漸進創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調動工程師和廣大工人在技術創新中的積極性。日本成功的經驗就是在利用傳統文化的

          條件下,發展了以現場改革、崗位輪換和全面質量管理為基礎的創新體制。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日本的經驗與我國歷史上“鞍鋼憲法”的精神具有驚人的相似性,然而后者卻胎死腹中,至今對我國的創新體制并未產生任何影響(1)。相反,在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過程中,許多企業過于注重產權因素,過于注重資本運作,相對忽視了充分調動廣大工人的積極性,忽視了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企業能力的重要性。歷史的教訓值得記取,我們知道,企業能力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微觀基礎,它是由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這兩方面的能力所構成的,脫離技術創新的制度創新將無助于企業能力的提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鞍鋼憲法”誕生的制度基礎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日本經驗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利用對“鞍鋼憲法”的精神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從而使之成為我國創新體制形成的重要因素?

          雖然日本在技術追趕上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她在跨越式科技發展方面卻是不成功的。與日本在20世紀末的技術領先主要集中于傳統工業不同,“研究19世紀工業和經濟發展的歷史學家已經注意到,當英國在傳統工業上保持生產率領先的同時,到19世紀末這種領先在新技術上就喪失了”。這種比較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于技術超越可能是關鍵性的。日本創新體制為我們提供的教訓是,當追趕階段完成后,良好的國內科學研究基礎對于實現總體上的技術超越并保持領先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原已縮小的技術差距將會拉大;而國內基礎科學研究不可能一促而蹴,在追趕初期就應在戰略上對此高度重視。當然,發展中國家在基礎研究上是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在發展初期把有限的資源集中于應用開發無疑是合理的,但因此忽視基礎科學研究的長遠影響則是不明智的,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更是如此。我們應該吸取日本的教訓,借鑒19世紀落后的德國在趕超英國時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經驗,建立起適應于21世紀知識經濟發展的中國國家創新體制。

          然而,歷史經驗說明,對于跨越式科技發展來說,注重基礎科學研究只是必要但并非充分條件,制度創新才是關鍵。19世紀末英國技術領先地位的喪失并非缺乏優秀的科學家,而是其注重個人研究和工匠傳統的科技制度阻礙創新擴散的結果。德美兩國為利用新的科學革命所提供的新知識,率先推廣企業研究與開發實驗室和技術學院這些重大的制度創新,這是她們首先在新技術然后在其他領域實現對英國的技術超越的主要原因。無獨有偶,美國在20世紀末技術領先地位的保持與其大學體制和大學一一產業聯盟這些制度創新是密不可分的;相反,日本雖在傳統產業實現了重大的制度創新,但她在基礎研究以及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關系體制上仍沿用了傳統的制度安排,這是日本在實現跨越式科技發展上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研究和大學體制的改革,美日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最后,我們需要指出,借鑒日本以及美國的經驗教訓,其目的是要實現體制創新。這種體制創新決不是簡單的模仿,更不可能是把日本漸進創新與美國激進創新的成功做法在體制上進行簡單組合的結果。歷史經驗再次提醒我們,制度學習雖是德國、美國和日本相對于英國后來居上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其成功卻是發展了適合本國情況的創新體制,尤其是隨著新的科技革命的到來,歷史上從未存在過的制度創新就有可能孕育而生,舊的制度經驗已不能適應,只有抓住機遇,大膽創新,才能最終實現跨越式科技發展。

        【日本創新體制的經驗教訓及其借鑒論文】相關文章:

        日本的壽險營銷員制度及其對我國壽險代理人制度的借鑒意義05-27

        日本乳業補貼對中國的借鑒研究10-18

        日本流通體制的治理經驗及教訓09-14

        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及其借鑒意義06-06

        養老保險國際比較及其借鑒08-15

        關于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創新的思考的論文09-12

        服務于企業創新的全面質量管理體制論文09-16

        新體制下的三本教學管理創新論文09-07

        保險中介的功能定位及其制度借鑒05-29

        俄羅斯稅收國際協調及其對我國的借鑒10-2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