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學畢業論文
在各領域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學畢業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1
一、公民教育與職業學校德育教學
(一)公民教育的內涵:公民教育是對全體公民進行的,以培養公民在民主與法制的框架內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為目的,是與公民作為法定權利和義務的主體相關的政治、法律、道德、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一個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質、公民道德、公民社會參與能力、公民知識的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職業學校學生公民教育就是要培養職校學生的主體意識,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意識、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其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具備參與公共事務所需的積極的政治參與精神、參與能力及公民義務感等。哈貝馬斯說,“公民既不是炫耀其權利的人,又不是順從于合法權利的人,而是參與反觀社會過程的意識主體!币虼耍瑢W校的公民教育不能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培養以批判的態度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自由與自主公民的一種學習過程。(二)公民教育與職業學校德育教學的關聯:同一性。職業學校的德育課在基本任務和基本內容上與公民教育有較高的一致性。在基本任務上,《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指出:職業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公民,進而成為報效祖國、積極進取、誠實守信、敬業樂群,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由此可見,公民教育本來就是職業學校德育的應有之意,二者在基本任務上是趨同的`。在基本內容上,公民教育是對全體公民進行的,以培養公民在民主與法制的框架內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為目的,是與公民作為法定權利和義務的主體相關的政治、法律、道德、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公民教育一般包括價值觀、知識、技能、品德、公共精神五個方面,F行職業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有明確規定:(1)民族精神教育;(2)理想信念教育;(3)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4)遵紀守法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6)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德育課在基本任務和基本內容上與公民教育有較高的一致性,因此,應借助職業學校德育主渠道———德育課為載體進行公民教育。差異性。德育課在基本任務及基本內容上與公民教育有著質的同一性,但二者也存在差異。公民道德盡管涉及公民意識,但二者不能等同。道德教育僅僅是道德范疇,公民教育還有政治與法律范疇的含義,公民教育既包括法律、政治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倫理道德教育。也就是說,公民教育內涵比思想道德教育廣,但缺少道德教育也不是完整的、真正的公民教育。德育教學是以應然的道德性為本的教育,公民教育則是以實然的合理性為本的教育。前者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自身發展需要的“好公民”,而公民教育是教育學生如何做“合格公民”,是一種面向所有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底線教育”。因此前者比后者追求的境界更高,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適性。如果在德育教學中滲透公民教育,那么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培養就會比較全面。
二、職業學校學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職業學校學生基本素質普遍不高,道德水平有待提升,職業學校德育主要偏重對學生進行道德理論知識的灌輸及道德行為的教育。導致并且過于重視道德知識傳授和道德教育,受教育者只能在倫理的范圍內判斷是非善惡,缺乏對國家、民族,對社會、他人,對法律、規章,對權利、義務與個人的關系的思考與處理,導致職業學校的一些學生缺乏做合格公民的身份訴求。職業學校一些學生公民教育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權利、義務意識認知模糊。不明確與自身權利相關的法律規定,甚至對自己學校的規章制度也不關注和了解。雖然維權意識較強,但多會盲目維權,而且在權利受損時,尋求救濟較為被動。對權利義務的關系不能正確理解,對公民的義務知之甚少或感到反感。(二)規則意識存在理論與實踐、感性與理性分離現象。學生關于規則知識學得很多,對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序良俗,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有一定掌握。但對規則的尊重和遵守比較欠缺,現實生活中“知”、“行”分離,不遵守規則的事時有發生,不愿意受紀律的約束。(三)責任意識淡薄。部分學生缺乏對他人,對集體,對祖國的責任意識,多以自我為中心!笆虏魂P己,高高掛起”,對國家、集體事務缺乏關心。在日常生活中,只顧自己,少慮國家;追求索取,不講奉獻;強調權利,不講義務;把個人利益置于他人和集體利益之上。社會意識淡化,只求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卻不強調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四)主體意識相對淡薄。主體意識,是指公民作為一名社會成員對自己的基本認識和定位,意識到公民是社會的主體、主人。職業學校學生都有愛國之心,但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沖突時,大學生往往注重的是個人利益而忽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不能自覺關心和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榮譽和安全。認識不到自己和國家、社會的相關性。(五)法治意識不足,守法的自覺性較差。學生對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態度不夠堅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自身的行為觸犯法律。(六)公德意識方面。部分學生道德水平認知較低,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行為的水平較低,缺乏為他人著想、為社會服務的觀念,更缺乏對公德的嚴格遵守。綜上所述,對職業學校的學生進行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在德育教學中滲透公民教育的實踐
目前職業學校開設的德育課程主要有《道德法律與人生》、《經濟與政治常識》、《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公民教育的開展應結合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自然切入,有機整合,有所側重。在講解《道德法律與人生》之“職業伴隨人生,學習改變命運”時,首先我讓學生討論怎樣看待我國目前的就業問題。這是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當然學生的討論也是多樣的,有的認為是高校盲目擴招的原因(高校盲目擴招,盲目設置專業,導致人才工廠化、速成化,人才量多而質低);有的認為是人們的就業觀念有待提升(比如在中國的西部地區,很多崗位虛位以待,但是因為待遇低、環境差,很少有人愿意去,這一方面要提升人們的就業觀念,另一方面要促進我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的認為人們的綜合素質較低(很多人能夠成功就業,但也有很多人就業之后頻繁失業,主要原因就是諸如團隊精神、協作意識、奉獻意識、規則意識、忠誠意識等綜合素質較低,這就需要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保證成功就業之后,還能夠穩定發展自己的事業),等等。通過教師引導討論,使學生學會聯系社會現實、國家政策、經濟發展、人們素質等分析問題,提出建議。其次,我讓學生思考職業的功用及學習這一過程對職業獲取的作用。既然就業競爭如此激烈,我們為何要獲取職業,如何獲取職業呢?我向學生類比了馬斯洛的人生五個層次學說,告知學生,人的一生離不開職業,職業既是謀生的手段,又是為社會為他人奉獻的途徑,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之一。通過和學生探討家人、他人的感人的職業事跡,學生從自身、他人、社會認識職業的重要性,從而樹立職業絕不僅僅是個人的私事,而是關乎他人、關乎社會、關乎國家的大事的觀念。所以要獲取職業,必須勤學苦練,通過刻苦學習,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提升自己,服務他人、社會,富強國家,從而加強學生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在講解《經濟與政治常識》之“行使公民政治權利”時,我向學生介紹公民享有的權利及如何正確、充分地行使權利。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行使公民權利既是國家主人翁的體現又是自身權利的體現,所以行使公民政治權利既是神圣的又應該是嚴謹的。在比如南京在迎接青奧會的過程中,開展“百日大掃除”活動,整治市容市貌。作為南京的市民,本來維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我們共同的家園衛生就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同時,享有潔凈優美的環境是市民的權利。但是總有些區域或者單位或者個人會不自覺地出現臟亂差現象,總有些衛生死角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市民們完全可以行使公民的監督權,檢舉一些單位或區域的衛生死角,為“青奧會”、為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作貢獻。在這里,公民實施的權利和履行義務得到統一。比如對南京的公共交通問題,學生也可以獻言獻策,既能緩解我們自身的出行壓力,為他人為社會解決交通難題,又能體現自己作為市民,作為主人翁的身份。在課堂上,我會組織學生召開“食堂伙食座談會”、“學校社團建設座談會”“課堂手機管理座談會”等,學生可以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他們對個人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理性思考,不斷提高實踐能力。既為學校發展作貢獻,又促進自身發展,體現對自我,對他人,對學校的高度負責意識。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能夠關注自身,關注他人,關注社會,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奠定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的基礎和能力。在職業學校德育教學中滲透公民教育,有很多切入點,需要德育教師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結合公民教育內容,細心挖掘,廣泛拓展。在此,本文謹拋磚引玉,不一一贅述。實踐證明,在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中滲透公民教育的做法,可使學生在德育課的教學中學到公民知識、培養公民情感、提高公民能力,進而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公民素養,為社會、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和諧社會的建設作貢獻。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2
摘要:成功有效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樣才能發揮學科功效,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取,良好道德品行的培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新課改下,將課堂置于生活中展開,聯系生活,體驗生活,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聯系生活;體驗生活;回歸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新課改下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集智力的開發、德育的滲透、心理的健全于一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不能機械照本宣科,成為空洞機械的理論灌輸課,而是要遵循學科特征,以學生為中心,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展開教學,這樣才能還原品德與社會學科原有的生動與活潑,讓教學富有生命的活力。
一、課程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措施。
1. 聯系生活,開啟學生的探究之旅。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選取真實的生活事例,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與理解,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性情陶冶的有效過程。因此在教學時不要機械地照搬教材,讓教師成為教材的復制者,使得學科脫離學生,而是要從學生的視角來審視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為起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來展開教學,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才能激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以飽滿的學習熱情投入教學之中,開啟學生愉悅的探究之旅。如在學習第一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 3 濃濃鄉土情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在向學生展現不同家鄉的語言、家鄉的歌曲、家鄉的手工藝品、家鄉的民居、家鄉的美食等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家鄉為出發點,安排一個專門的教學環節,來展現學生自己家鄉的風俗、民居、民歌,讓學生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都是熟悉而真切的,這樣更能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思考的積極性。再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家鄉的特色,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濃郁的鄉土氣息、家鄉的味道; 同時也更能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不同家鄉的不同特色。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不再是原封不動地教教材,而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出發點,更能拉近學生與學科的距離,增加教學親和力,讓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2. 體驗生活,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品德與社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而這些并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就可以實現的。而在以往的教學中無視學生的情感需求與精神世界,視學生為接收知識的容器,認為學生只要記住基本的知識點就可以,這樣只會造成學生情感的空白。而實施生活化教學,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反映學生的情感與心理需求,這樣才能讓學生用心去體會、去感受,體會到感情的真摯、生命的美好,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體會到頑強奮斗的精神與意志,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精神得滿足、性情得到陶冶,這樣才能順利達成新課改所倡導的多維教學目標。如在學習伸出愛的手時,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曾經幫過哪些人,又得到過他人怎樣的幫助? 如果自己遇到了麻煩而沒有得到他人的幫助與得到他人幫助后的心情如何? 這樣就可以將教學的視野由統一的教材引向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樣更能讓學生學會體諒他人,體會他人的難處,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枯燥死板地記憶知識點,而是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用心來體驗生活,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實現學生情感、知識與心理的全面發展。
3. 回歸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是一個知行統一的過程,這正是學科的價值所在。因此,此課程教學要將知識的獲取要與運用結合在一起,回歸生活,在綜合社會實踐中展開,促進學生將課本知識轉化為技能,成為自身的自覺行為。這也正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設計更多的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活動中不斷感悟與自身內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行為與道德的統一,實現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一是情景劇的表演。學生有著很強的表現力與模仿力,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創造更多表現的機會,在小舞臺上成就大人生。為此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圍繞著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表演主題,讓各組學生圍繞主題結合生活來創作劇本并進行排練。這樣的表演活動給予了學生莫大的想象創作空間,可以讓學生積極地來收集現實生活中與之相關的場景,并加以藝術性加工,這是展現學生個性的舞臺,同時也是將知行統一的一個重要途徑。如學習讓誠信伴隨著我這一單元后,可以讓學生圍繞誠信來創作劇本表演劇情。這樣的活動將學生帶入生活實踐之中,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積極的參與熱情,更為重要的是將學生學習的視野引向生活,讓教學回歸生活,更能讓學生在真實的表演中提升道德情操。
二是開展社會調查。我們的課程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與課堂,而是要運用豐富的課余時間,讓學生多接觸外邊的世界,這樣才能不斷增長學生的見識,讓學生真正地領會,深刻地體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不斷將書本道德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如網絡這是現代學生都非常熟悉的,上網是學生所喜愛的活動方式。那么有哪些利與弊? 為此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調查來分析上網的利與弊,以及如何科學上網? 這樣就可以借助實踐活動將學生的視野由教材引向寬廣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展開分析與思考。這樣學生對于此部分知識點就不再是單純而機械的記憶,而是能夠深入本質地看待,能夠科學認識,理性上網,這必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實際行動。
二、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1. 生活化教學并不向于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這是新課改的重要教學理念,也是學科教學的必然趨勢。
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關鍵在于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教材與生活,在二者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也就是說,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取最具代表性、最有針對性的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材料,引導學生從真實而簡單的生活材料入手展開深入的思考與思維,這樣才能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更具實踐性、社會性與開放性,還原學科本身的生動活潑,讓教學更有活力,以生活為橋梁帶領學生走進探究的殿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么如何將教學與生活更完美地結合起來呢? 現代信息技術依托于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有著信息量巨大的資源庫與強大的模擬再現功能,因此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用圖片、圖像、視頻等來向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打開走向生活的又一扇門。這樣更能將生活化教學推向高潮,帶領學生展開更主動而深入的學習,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更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科功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是現代教育的必然,是構建活力課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改,樹立新觀念,用生活的眼光審視教材,挖掘生活中的學科素材,在寬廣的生活空間展開學科學習,學生的學習主動而積極,更能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提升情感,陶冶性情,實現多維度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歡天。 細節入手 回歸生活---談小學思品課生活化教學。 學生之友,20xx,( 21) .
[2] 肖海燕。 體人間真情品生活至德---淺談小學思品的生活化教學。 吉林教育,20xx,( 25) .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3
《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嘗試著探索一種較為科學的、動態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為教師在反思性教學的實踐領域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論參考,以利于對他們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從而不斷提高專業水平,盡快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從而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圍繞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建構,探索了這一模式的理論基礎、目標、內容、過程、方法以及評價等,并初步探討了反思型教師的成長。介紹了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進一步分析了該模式的結構及其內部運行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分析了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和條件。
【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反思性教學模式反思型教師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改革傳統的教師學習與成長模式,并尋求新的教師專業成長途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反思性教學開始興起和發展,并以其獨特優勢而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反思性教學從本質上區別于經驗性教學,它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學實踐的優化和合理化,從根本上要求改進教學實踐,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進步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解決,進而促進自身專業成長,而且有利于推動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嘗試著探索一種較為科學的、動態的反思性教學模式,以利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盡快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到反思型教師的轉變,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
一、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認識
1.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目前學者們的理解多種多樣。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升、演進和豐富的過程。
教師首先是潛力無窮、持續發展的個體。美國的伯克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這一概念的基本假設是:教師需要持續不斷的發展。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發展著的個體,任何教師在心智上還有著無限發展的可能和空間。其次,教師也應被視為“專業人員”,但是這種認識還不是目前教師的實然狀態。然而只有如此定位,才能達到激發教師的潛能,提升教育水準的目的。第三,教師要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和合作者。布蘭克曼(Blackman)認為教師始終都是持續的學習者,這種學習就是“專業成長”;教師也應該是積極的研究者,同時,在師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學相長,學生在教師的發展中成長,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發展。
2.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分析
現行的教師專業性質的定位是:教師工作是一門正在形成中的專業,但還不是一門成熟的專業。這一定位是我們構建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基點。當前,我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實際是指是新教師的入職訓練和在任教師的培訓和進修,這種培訓模式往往強調知識的技術性,也就是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原理和技術的熟練程度。
應該指出的是,在我國當前現有的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和地區性分布不均衡的條件下,這不失為一條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但是問題在于,從本質上說,這種培訓模式忽視了中小學教師自身內在的因素,因而很難保障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從實際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學策略的優化,但沒有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獲得質的飛躍。具體表現為理論灌輸居多,內容、形式與教學實踐脫節。
當前的一些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對教師進行一些有關教育理論的短期培訓,使中小學教師獲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識,促使他們的教學觀念發生改變,優化教育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技能。但這些培訓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甚微。
在國外,有關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比較著名的是美國學者瓦利對反思性教學模式構建的觀點,瓦利總結了五種反思模式。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在這五種反思模式之間建立有機聯系,實現有機的互補。問題在于,瓦利的五種反思模式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要做到彼此的有機聯系,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在具體的實踐中缺少有效的指導或者說缺乏操作性。通過對國內外的分析,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要展開反思性教學就不能不構建一種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何謂反思性教學
美國的舍恩認為,主宰著美國專業教育的是“技術性教學”的思想,教育實踐中過于強調單純的理論灌輸,輕視實踐問題解決,忽視對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師范院校開設的廣泛的學科課程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課程最多只能為學生將來做一名教師作好知識及思想上的準備。由此,傳統的教師教育是按照一條“先理論,后實踐”的思路來設計的'。這種“先理論,后實踐”的思路正是目前教師培訓模式的思想基礎,于是培養“技術熟練者”成為了教師教育的實質性目標。舍恩的這一批判性的觀點,無疑為反思性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的內涵實際上代表了其優于傳統的教師專業成長途徑的進步之處。因此,應當這樣來認識反思性教學:它是以優化教育理念,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為目的,以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改進為動力的教師全面發展成長的過程。
(三)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教師的專業成長客觀上要求教師個人和群體具有強烈的專業成長意識,只有教師對自己的專業成長保持一種自覺的狀態,使之成為自覺的行動,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活動方式,才能最終實現理想的專業成長。具體地說,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
專業信念在教師專業素養中處于最高層次,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的其它方面。通過以下案例可說明反思性教學是如何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
向學生道歉
(某初中一年級某老師講述)
上課鈴響后,我發現坐在靠墻位置的同學還在交頭接耳,我立刻點名批評了他們。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我發現剛才那個被我批評的女同學一直含著眼淚。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我沒有去過問,一直等到下課,我把她叫到我辦公室想問情原因。起初,她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在我的一再追問下,她才說出原因。其實,上課鈴響時,她的同桌還在講閑話,她是在提醒他,可正巧被我瞧見了,我不分青紅皂白給了她一頓批評,所以她感覺挺委屈。我才知道是我錯怪了她,連忙向她道歉?墒,之后幾天她心里一直有這個陰影,沒有露出過笑臉。
都說“眼見為實”,可我親眼所見,還是錯怪了學生,這是深刻的教訓。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傷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們作為教師,每當批評學生之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沒有?事實是這樣嗎?我批評得有理有據嗎?千萬不能憑主觀想象就草率行事。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有著豐富復雜的特性。案例最后的一系列反問,改變了該教師對課堂教學性質的看法,引發了他的課堂教學觀的變化。在教育教學中,類似這樣的教學案例不勝枚舉,只要教師善于觀察、思考和反思,并把觀察、思考和反思的結果轉化為切實的教育行為,他們的教育信念就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就越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要通過反思性教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表現、教學行為依據和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不斷優化和改善不良的行為、方法和策略,使教學實踐更具合理性,從而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在實施新課程的當前,教師必須注重反思性教學,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努力實現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的轉變。
其二,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提高。
教學理論素養是構成教師專業素質的核心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都會形成一些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而支持這些理解和認識的教學理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外顯的理論,教師容易意識到,容易報告出來,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而產生變化,但這類知識并不能對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另一類是內隱的理論,這類知識在直接對教學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卻不容易被教師意識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變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習慣的影響。當然,這兩種理論知識也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外顯的理論可以轉化為內隱的理論,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于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究竟采用了什么理論,因而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外顯的理論之間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行為自然不會產生改變。教師對教學中自己的活動以及學生的表現進行認真觀察和分析,并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觀摩與討論,使外顯的理論應用到教學中去,在不斷的應用過程中,使內隱的的理論得到豐富和發展。
其三,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賦予了教師工作新的內涵和要求,需要教師成為一名研究者,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逐漸成為研究型教師。反思性教學強調通過教師成為研究者,使教師工作獲得尊嚴和生命力,表現出與其他專業如律師、醫師相當的學術地位,使教師群體從以往無專業特征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學術層級上來,進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
二、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模式探索
(一)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結構
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反思,來增進其對教學現實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關于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操作模式,比較著名的有埃拜(J.W.Edlby)模式和拉博斯凱(V.K.Laboskey)模式,埃拜指出,反思性教學應由反思性計劃、反思性教學、反思性評價三個環節構成,其中,反思性計劃是起點。拉博斯凱認為,反思性教學由動力環節(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行動環節(包括情景、過程、態度和內容)和結果環節(包括新的理解力和解決實踐問題)。
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結構應當是由這樣的四個步驟或者階段組成:
動機階段: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個方面。教師職業內部動機來自教師個人和群體在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其中包含著教師對教學現狀的不滿和改進教學實踐的要求,這是反思性教學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一方面,適應教學實踐發展的要求則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外部動機。
計劃階段:教師個人和群體的反思動機及這一動機在適當條件下的強化,推動教師形成反思性教學的計劃醞釀。在計劃醞釀過程中,教師個人和群體基于研究的需要,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并對教學實踐加以不斷的反思,作出合乎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導致了計劃的制定,并創設必要的條件,思考計劃如何執行。
行動階段:即反思性教學計劃的執行階段。在行動中,行動涉及到具體的反思內容、反思的情景、條件和反思的過程,也就是反思的具體步驟、環節,教學反思行為發生的內外環境因素,教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涉及到教師個人和集體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就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優化和對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態度和情感變化,以及教師本身職業理想、價值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
評價階段:對教學反思行為的評價,標準只有兩個:一是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解決,二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優化。
為了對反思性教學模式有更為清晰、明確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扮演一個雙重的角色:一個角色是舞臺上的演員,另一個角色是臺下觀眾或者評論者。這種雙重角色使教師能夠發現他們潛意識中存在的東西,對自己的個體教學行為能夠獲得一種置身局外的、全新的認識,發現新的更好的促進行為變化的方法,了解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二)反思性教學模式的運行過程
關于反思性教學的運行過程,筆者認為,源于教師個人和群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深刻體悟,以及對教學實踐的強烈不滿,即教師職業內部動機的強化,這是反思性教學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外,適應教學實踐發展的要求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外部動機。這兩種動機促使教師努力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推動教師形成反思性教學的計劃和行動。在計劃醞釀階段,教師個人和集體因為有改變教學實踐的強烈動機,產生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并進一步促成反思性教學實踐計劃的制定,在此一過程中,需要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并作出合乎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導致了計劃的誕生,并創設必要的條件,思考計劃如何執行;在行動階段,行動涉及到內容、情景和過程,也就是行動的具體步驟、環節和細節,教學行為發生的內外環境條件,教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涉及到教師個人和集體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就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優化和對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態度和情感變化,以及教師本身職業理想、價值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這也許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發生的事情,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和根本要求;對行動的評價,應當考慮的,一是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解決,二是教師本身的教育理念的優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發現新問題,從而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三)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反思性教學有許多可行的形式和手段,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條件采取不同的方法。筆者認為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寫作教學日志,聽課和觀摩,個案研究。
其一、寫作教學日志
教學日志是教師個人的記錄文件。因此,它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型的。它主要記錄教師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個人的困惑、個人的認識、對問題的解釋和看法等。
教師在一節課或階段性工作之后,用教學日志的形式記下自己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作為反思的基礎。教師或者獨自展開反思,或者與自己的同事展開討論,圍繞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解決辦法,以及在下次教學中應注意的方面和采取的措施,這種討論很容易使教師從其同事那里得到許多啟迪和經驗。日志使教師經常地反思教學經歷,教師也可以把日志作為自己教學案例的一個發展史的記錄,以反饋教學的成功與不足。蹩腳的日志通常有兩類:一類是記流水帳,一類是一般性經驗總結。
通過記日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并使反思成為一種習慣,為行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每位教師都應養成寫教學日志的習慣,作為反思的手段,時常歸納、總結,往往可獲得對自己教學實踐比較全面的認識。久而久之,一定能成為一名對教學充滿熱情、有自己教學特色和風格的優秀教師。
其二、聽課與觀摩
互動和交流是教師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聽課主要是以相互聽課為主的形式,觀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教研室為單位,相互聽課,相互學習,觀察教師是否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如:課堂管理、教學方法、學生反映、師生關系等,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聽課能使教師彼此切磋,集思廣益,互相借鑒,共同進步。這與傳統的聽課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教學的檢查、評估,而是通過聽課這一形式,教師相互觀摩教學,同時記下所觀察到的情景,發現的問題等,然后彼此客觀地交換意見,提出改進措施,以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
課堂觀摩是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課堂觀摩情況,教師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設計改進方案,并再次回到課堂,直到取得相應的結論。課堂觀摩能夠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調整教學思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應保持開放心態,解放思想,積極參與校內外的交流活動,以求發展。
其三、個案研究
教學個案是對教學實踐的描述,它以講故事的方式展示教師與學生的行動、思維、感受。個案不僅僅是講故事,在特定的個案里還包含抽象的理論和原則。個案研究有助于發展和培養教師們對不同觀點和理論進行權衡的能力,有助于他們從多重角度看待某一問題。個案研究首先要使教師們熟悉有關概念,然后從所提供的個案中進行概念和結論的研究,同時使教師們尋求與概念和結論相關的問題,并使之與他們的直接教學經驗相聯系,就先前階段的問題和所提出的解決辦法進行深思和討論,最后運用有關的概念和理論進行論證,鼓勵教師們為個案尋求可能選擇的結論。
(四)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和條件
在教學實踐當中,反思性教學的策略有兩種:一是內省,一是交流。內省和交流都是教師對改進教學實踐的內部動機作用的結果,內省源于教師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要求有所改變,有所提升;交流則訴諸于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的交融和碰撞,共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但是,無論是內省還是交流,反思性教學得以實施的前提性條件都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水平,而教師的職業道德源于對學生發展的責任感。對于職業道德修養水平不高的教師而言,即使教學效果不好,受到各方面的壓力,也往往把責任歸之于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差,歸之于家長素質不高和不配合,歸之于社會、社區的環境不理想,而不愿意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缺失。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喚醒他們的職業道德的良知比什么都重要。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有的教師所任班級學生的成績不錯,而實際上,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對學生的嚴厲苛刻以及居高臨下的權威地位,以犧牲學生休息時間和文體娛樂為代價,通過大量的練習強化記憶以應對考試,“好”的成績完全是用時間磨出來的。當這些教師陶醉于學生成績并把它看做是專業水平標志的時候,是否應該反思他們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所做的事情,離“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宗旨又有多遠。
當教師由于責任感的缺失而導致教學行為不當時,學生受到的影響往往是內隱的、深層的,對其今后的發展勢必產生長期消極作用,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走向和進程。沒有教師自我反思意識的增強,就缺少了教師走向專業成熟的內在動力和條件,反思性教學也就無從談起了。同時,教師還要有較強的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和專業理論修養,并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執著的精神。
三、反思性教學模式促進反思型教師的成長
(一)反思型教師的實質
反思型教師代表了教師專業成長前進的方向,他們在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教學實踐、角色定位等方面表現出了不同于經驗型教師的特點,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進步。反思型教師強調教材與師生間的對話,由學生主動去建構知識;而經驗型教師只關心與教材的對話,認為教學過程是知識和信息的單向傳輸過程。在教學方法上,反思型教師在監控自己的教學行為時,進行理性推理;對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持懷疑態度。經驗型教師依賴于機械模仿和經驗習慣,順從權威而又依賴已有經驗。在教學實踐上,前者把教學看成一門藝術,強調因材施教,因情(境)施教,后者把復雜的教學過程簡化成一種技術性的控制過程。
(二)反思型教師的教育途徑
反思型教師的教育途徑要在宏觀的層面上實現,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微觀領域的操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專業成長。
其一、教學研究
反思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雙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師在認真從事教學活動的同時還應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出分析和評價,對于出現的問題給予注意,對經驗加以總結,使之形成理性的認識。自覺的教學研究是教師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
作為教師,有了教學科研的自覺性之后,還應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對問題的分析研究、課題論證、課題申報、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選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提取與展示等等,都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其二、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近年來國外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所謂行動研究,即教師自身采取措施改進教學行為的行動過程,其中貫穿著自我質疑、自我解惑。行動研究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教學改革實驗研究,規模比實驗研究小,它主要瞄準具體的某個教學環節、步驟、方法,通過搜集教學素材,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后開展研究。教師可獨立思考,或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也可參考有關理論、模式以及與學生座談,提出設想,制定出計劃;然后在教學實踐中試驗計劃以確定其有效性。教師對這一系列研究過程、方法及有效性進行歸納總結并寫出行動研究報告。行動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學經驗總結,而是與教師自身的長遠發展緊密相連的自我教學研究。
其三、終身學習
反思與不斷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保證,反思性教學建立在教師的職業發展能力基礎上。職業發展能力的形成,一部分來自于反思,一部分來自于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加強教育科學理論的學習是反思的必要基礎。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教師具有反思性教學能力,形成職業發展能力,而這一能力必須也只有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來培養。教師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需要精選幾部重要理論著作,反復研讀。專家學者的文章、相關教學研究的期刊也能幫助教師開拓視野,接觸最新的理論觀點和思想,促進教師批判性思維習慣的形成。教師也需要結合實踐深入思考,培養問題意識,將教學現場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納入科研課題之列,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堅持自學是教師終身學習以獲得不斷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反思性教學既是一個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又是促進自我變化的一種有效工具,它不僅會對教師個體和群體的學習經驗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會改變教師職業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反思性教學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教師首先探討世界變化的觀點并以一種新的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新的世界,進一步探討態度信仰上的變化和新意義上的變化,然后探討自身教學行為的變化。上述變化會深刻地影響他們的職業觀點,影響其團隊觀念以及具體的教學行為。
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要滿足這一發展要求,結合教學實踐,建構一種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學模式,將教師的反思納入這一動態的模式中,不僅是有效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曾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這一公式清楚地指明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和方法。而教師的反思型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杜威在1932年就提出了人格性因素在教師“反省性教學”中的作用。有的教師不能進行好的反思性教學,不是他們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而是他們自身的人格出了問題。因此,反思不是制度化的或者技術性的,也不是具體的條條框框,我們必須按照人格發展的原理和特點來進行反思型教師教育。關注教師反思性人格的發展拓展了我們的反思型教師教育途徑:反思型教師教育不單單是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視角來進行的,也主要從教師人格發展的視角來進行的。
總之,反思性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無疑會有力地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饒從滿.楊秀玉,鄧濤.教師專業發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39-55.
[3]李金巧.楊向誼主編,思考·追問·探究——培養反思型教師的探索[M].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51.
[4]呂洪波.教師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5]易森林.教師專業發展基本途徑的探索[J].《外國中小學教育》20xx(4).
[6]鐘秀英,周先進.教師專業發展:反思性教學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xx(11).
[7]盧真金.反思性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J].比較教育研究.20xx(5).
[8]楊國燕.反思性教學: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xx(4).
[9]張貴新,饒從滿,反思型教師教育的模式述評[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
[10]梁燕玲.教育反思:一種促進教師成長的科研范式[J]中國教育學刊.20xx(8).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4
題目: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分析
摘要:在高等教育環境不斷改變的情況下,社會對于高等教育中的學科建設問題也越來越關注。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因此,為了實現人才的有效培養,必須要做好高等教育學科建設,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本文首先對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概念進行闡述,然后探討了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再對影響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強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措施。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必須要將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進行合理的銜接,實現兩者的整合。在當前高等教育環境中,各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學科建設,形成具備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近些年來,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規劃和安排并不具備系統性和持續性,缺乏對全局的把握,人才培養能力不足,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概念
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界定。在高等教育當中,要想確保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必須要注重學科建設,學科建設工作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高;具\營職責的重要體現,通過學科建設,可以提升高校的科研成果,促進高校的人才培養,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整體發展水平。目前,在學科建設的定義上,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一般來說是包含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學科建設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其二,要想確保學科建設的有效性,不僅需要進行經驗積累,還需要高校增加對學科建設的投入力度。其三,學科建設在提升學生學業與教師學術水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承擔培養學生和教師的雙重責任。其四,學科建設工作還影響著學科的長遠發展,影響著社會人才的輸送質量。2.學科建設有效性的判別。在學科建設有效性的判別上,我國教育部門進行了相關規定,其標準如下:
。1)要能夠準確判別學科的發展方向,并且要能夠對學科建設內容進行精確的提煉。這就需要高校必須要清晰的認識到本校學科目前的基本走向,從而確立未來準確的發展方向;
。2)高校的師資力量必須要有所創新。這就需要高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應當遵循合理搭配的原則,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競爭意識。
。3)要建立學科發展的平臺,在學科建設投資的分配中,在學科平臺建設上的投入應當占據較大比例,同時,在建設軟件設備與硬件設備時,要注重兩者之間的互相融合。
二、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關系
1.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有效的學科建設在進行高校人才培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進高校專業人才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當今社會,另一方面能夠確保高校向社會輸送的人才可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其一,促進高校人才迅速適應當今社會。目前,高校都會致力于汲取社會上比較先進的理論知識,并且掌握社會較為前沿的技術知識,然后將兩者進行融合,從而進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但是,在人才培養完成之后是否能夠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成為目前檢驗高等教育成果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而有效的學科建設工作就可以保障培養人才對社會的適應性。正常情況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本?婆囵B系統,另一方面是研究生培養系統,無論是哪一種系統,都是以社會需求為基礎進行建立的,因此,確保學科建設體系的有效性對于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保障高校學科理論發展的前瞻性,還能使培養出來的人才適合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在體現人才價值的同時,也達到了更好服務于社會的目的。其二,確保高校向社會輸送的人才可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在高校培養的人才當中,是儲備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是確定是否符合社會需求最主要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培養工作都與學科建設工作密不可分。學科建設不僅僅要建設基礎課程、實驗基地、實訓基地,還需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還要進行綜合性理論建設,例如教師的學術能力。在師資力量的建設上,不僅要讓教師進行正常的學術科研研究,還要注重學術能力的提升。2.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對學科建設的作用。雖然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反過來說,人才培養對于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才培養水平可以對學科建設的有效性進行準確衡量,另一方面是在高校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下,人才培養會間接的影響到學科建設的有效性。其一,人才培養水平可以對學科建設的有效性進行準確衡量。學科建設屬于一項綜合性的工作,但是在自身能力的體現上,一般會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是以自身的師資隊伍為基礎,提高科學研究力度,第二階段是通過科學研究力度的增加,搶占較為前沿的研究地位,第三階段是學科知識較為領先的前提下,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課堂的`教育資源,在傳達給學生先進學科理念的同時,也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科之中。因此,學科建設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人才培養水平的有效提升,而高水平的人才培養也是學科建設的最終體現,人才培養水平的高低直接衡量著學科建設的有效性。其二,在核心競爭力的影響下,人才培養會間接的影響到學科建設的有效性。從某種程度上出發,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夠促進高校的發展,并且在高校發展的過程中利于人才吸引。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高校發展的橋梁,也在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水平中,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不僅僅是人才對于高校的選擇,在優秀人才的吸納上,各大高校的競爭也較為激烈,因此,學科建設不僅僅是對人才的培養,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高校必須要致力于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也就是說,在核心競爭力的影響下,人才培養會間接的影響到學科建設的有效性。
三、影響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主要因素
1.學科結構。在影響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主要因素中,高校的學科結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在因素。高校的學科具有特殊的含義,承擔著大學的職能,將知識分類作為基本依據,將富有深度的專業知識當成主要內容。高等教育學科結構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層次性。高校學科門類具有層次性的特點,在每科門類之下,又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依次排列,總體來說,高校中的學科結構屬于多層次梳狀結構。其二,變動性。高校的學科結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發展變化的同時,高校學科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其三,多元性。高校學科結構的多元性主要表現在,如果是在不同的研究視角下,學科結構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從社會的角度進行研究,就可以分為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等,從重點的角度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基礎學科、重點學科等。2.學科文化。高校學科文化主要是體現的方面有幾類,即在學科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高校獨有的學科語言、學科思維方式等等。在學科存在和發展的過程當中,學科文化是營造精神氛圍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學科建設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備教化培育和增加高校凝聚力的能力,因此,必須要重視學科文化的形成,高校必須要確保學科的布局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科文化。形成學科文化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跨學科的研究,而且在學科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起合理的學科梯隊結構,提升學科基地建設水平,同時,要營造出一較為輕松、較為和諧的學術氛圍。3.社會經濟。社會經濟是影響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外界因素,會經濟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甚至可以說是其發展基礎和發展前提,高等教育的物質條件來源是社會經濟,而社會經濟也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更深層次的要求,F在,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市場經濟的沖擊力也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如何生存、如何發展,成為了高校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從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角度來說,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不僅決定著高校學科方向的定位,也決定著師資力量的匯集以及高校人才的培養方向等等。
四、加強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
1.改變學科建設傳統思維。高校之所以被稱之為高校,是因為具有高校的特點,高等教育之所以被稱之為教育,是因為以培養人才為目的,因此,進行學科建設的重點是要綜合考慮教育的本質,從而促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但是,長久以來,人們的學科建設思維都較為單一和狹隘,認為應該是從學科再到高校,從學科建設的本身來進行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這就使得學科建設被深深的弱化,并且很難將人才培養作為學科建設的最終目標。因此,在加強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改變學科建設的傳統思維,立足于大學之源,重新對學科建設的意義和目的進行審視,并且進行反思,轉變從學科到高校的傳統思維,變傳統思維為從高校到學科,樹立正確的學科發展觀,將培養人才作為學科建設的最終目的。同時,要積極發現學科科研活動中的教育因子,在進行科研活動時,將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結合,讓學科建設可以立足于人才培養的目的之上,促進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建立高等教育研究體系。高等教育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教育活動,涉及領域十分寬廣。高等教育不僅要綜合哲學學科、社會學學科、心理學學科等多種學科,通過這些學科的融合,構建出完整的高等教育研究體系,還要確保自身的獨立性,因此,必須要做到兩者兼顧,在構建出完整的高等教育研究體系的同時,不可使高等教育的獨立性喪失。在建立方法上,要以多個學科的研究作為基礎,廣泛進行學術問題的研究,同時充分利用多種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來揭示高等教育的運動規律,整理和概括所有的學科門類,在此基礎上一步一步地建立起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在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中,多學科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很難獨立進行,因此,必須要以高等教育研究體系作為基礎,在高等教育研究體系的作用下,有效開展學科建設,同時還要確保高等教育的獨立性。高等教育研究體系屬于學科建設的外在條件,獨立性屬于高等教育的內在需求,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并且兩者皆不可缺少。3.注重特色學科建設。特色學科的建設在高校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還能夠使學習在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時更加具備科學性、合理性。高校如果想要占據行業發展的重要位置,建造成一流的大學,必須要對自身進行準確的定位,確立地方特色,并且確定出適應學校的學科特色,高校應當將自身的發展方向確立為為地方經濟服務,為社會輸送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積極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并且實現和地方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不斷的發展自己。例如長三角的蘇州大學,就和蘇州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實現了相互融合,并且將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作為動力,進行特色學科的建設,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為蘇州輸送社會需要的人才,比較典型的就是蘇州的軌道交通學院。4.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在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共同體當中,師生之間可以實現共同參與、有效溝通,這樣能夠實現科研和教學的相互統一,不僅能夠促進高校的學科建設,也能夠促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但是在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的過程中,要根據社會的變化來及時調整高校的學科結構,在進行學科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本校的學科結構進行合理定位,明確學科建設的目標,提升高校的學科層次。同時,還需要調整學科的整體布局,盡量做到所有學科的協調統一發展。最后,還要注重學科群的建立,強調重點學科與特色學科的同時,也要注重帶動新興學科的發展。積極建立師生學術共同體能夠讓師生之間加強探索熱情和興趣,促進知識創新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實現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共同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影響著高校的科研成果和高校人才培養水平,還是提升高校的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是相互作用的,學科建設確保高校向社會輸送的人才可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人才培養也體現著學科建設的有效性,雖然影響學科建設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要能夠從根本上加強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促進人才的培養,從而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國瑜.科教融合:大學學科建設服務本科教育的切入點[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xx,(4):62-65.
[2]方澤強.走出一條獨特、有卓越影響力的學科建設道路-潘懋元高等教育學科建設思想述評[J].山東高等教育,20xx,(8):87-96.
[3]朱麗,袁榮鑫.淺論學科建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功效[J].中國電力教育,20xx(13):54-55.
[4]孟琦.基于重點學科建設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xx(7):61-63.
[5]倪建偉.基于區域發展的地方高校重點學科特色化建設[J].教育發展研究,20xx(9):15-19.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5
摘要:項目管理通常是對企業經營過程的管理,近幾年其也逐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加以運用,其效果得到高校的高度認可,因為高校教學管理是整個高校得以正常有序運轉的重要基礎。而當下的教學管理中,高校負責人并沒有太多的重視和強調,導致學生的學習氛圍不強烈,教師的教學態度不端正。因此,本文將站在項目管理的視角下簡要概述了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根據中國教育發展前景的主要內容,再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有益的建議和完善之舉,以期讓各大高校重視教學管理,意識到其重要性,更好地展現高校的規范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項目管理;高校教學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
一、當前高校教學管理的現狀
從我對我國最近幾年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調查來看,通過查看一些文獻研究,實地調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最終我認為我國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演變過程和實施因素以及它最后的呈現結果,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我國高等學校創新教學管理制度與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很不適應。這就好比我們經常說的鞋子與腳的關系,腳大了或者鞋子大了都不合適,學校在實施這一教學管理模式時,學生并不會感到很舒適,教師也無法精準定位教學目標,這也影響了教學的最終質量。這對于高校這一座人才培養基地來說,是不利于學生在社會上立足的。例如,從學生的自我管理這一方面來講,很多大學生都無法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提升,依然還處在教師監督的意識模式。又如,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高校的教師多是“上課——下課——回家”的模式,對于學生的疑惑和問題不能夠及時得到解決,造成問題的滯留。由此看來,教學管理制度既需要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配合。只有這兩種方面彼此相適應,身在其中的當代大學生才能有所收益,也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二、項目管理視閥下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ㄒ唬└咝X撠熑藢虒W管理控制意識不足
從管理意識上來看,高校負責人在教學管理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盈利目的高于教育目的的學院。很多高校都把關注點放在了實際的教學內容上,主要強調學生的技能獲得和知識提升,以就業為最主要的教學目的。而并沒有強調教學的規范性和合理性,在教學設計、任務以及管理系統管理上缺乏意識,同時沒有明確地規定教師的教學義務、學校的管理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這樣就容易造成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缺陷,無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學生和教師。
。ǘ└咝=虒W管理制度方法較為傳統
從當下大多數的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來看,模式較為傳統和老舊,沒有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模式。因為目前的教學管理主要是針對教師來進行設計,比如教學工作計劃、教學目標等都是根據教師的工作現狀來制定的,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加以調整。另外,很多高校也沒有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化設施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工作情況以及師生之間的看法和交流。
(三)學生自我管理力度不夠
學生自身的包括德,智,體,勞在內的各項素質都不同,而高校要用管理精英的模式來管理大眾教育,但顯然,這樣的方法是很不合理的,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的自我管理不足,在進行教學管理時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在學生的觀念轉變上,從而影響教學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針對當前問題,如何有效地加以完善
。ㄒ唬⿵娀咝=虒W管理意識,做好管理前提
如今,我們顯然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不同于父輩們的時代,考上大學并不等于以往的“鯉魚躍龍門”,也就是說,進入名校不能給學生的將來帶來優越的生活環境,如今的大學也不能向學生保證以后,但如果學生們所念的大學能有一個良好的、與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會做人,掌握知識會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因此,不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需要管理者意識到高度管理的重要性,這是保證企業或者高校正常運轉和長效發展的前提。對于高校來說,在進行教學管理制度的設計時,需要充分地考慮教師之間的團隊建設,教學任務人員分配的問題以及雙方之間的有效溝通,才能夠保證教學管理質量的平穩上升。
。ǘ┮皂椖啃畔⒒瘞咏虒W管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猶如一道和煦的春風,慢慢地吹拂過教育領域,隨之而來的是教育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網絡化教育的發展,打破了先前那種單純的封閉的,以面向教學和班級授課為主要格局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的,廣泛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以個別化和自主學習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同時,科技革命帶來網絡技術的革新,讓老師可以通過網絡等途徑進行遠程教育,讓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網絡學習,開展跨校選課,跨校乃至跨國進行深造,完成學業,這些都在科技的推動下成為現實,而在這種背景下,運用先進的教學管理體制顯然符合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發展新的需要。
。ㄈ┮约顧C制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這也牽扯到了一個制度變遷理論,我們也可以將高校學生社團管理的制度建設與之結合起來,讓學生進行自主管理,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也可以讓學生進入學校高層,讓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可以被學校充分接受,也能使學校決策充分反應民意。通過這種激勵機制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自我監管,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項目管理的視角下來分析和探討了當下高校教學管理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根據其存有的不足針對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完善措施,以此促進高校整個的教學管理,使得學生在更加合情合理的環境下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見,中國高校的教學管理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通過教育機關,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相信缺陷和不足會越來越少,從而將其成為促進學校管理制度的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劉惠玲.項目管理思維下的教學管理工作探索與研究[J].科技視界,20xx,(04):136-137.
[2]朱珍珍.運用項目管理思維提升高校教學管理水平[J].中國集體經濟,20xx,(07):62-63.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6
文章探討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現狀及引發相關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解決課程教學問題的有效措施,從學生與教師角度進行分析,指出要營造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在課程教學中提升效率。
【關鍵詞】小學品德 社會課程視覺 教學方法。
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現狀。
1. 學生方面。
小學生理解能力處于培養階段,是各方面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社會發展等多種因素使小學生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波動。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不能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解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生難以真正參與到學習計劃中,有時甚至會對品德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家長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不太重視,學校缺乏家長配合,難以發揮作用,這也是造成學生學習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 教師方面。
現階段,在教學計劃中教師更多地注重課堂效率,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小學生存在的品德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導致不良習慣逐漸養成,最終造成教學效率下降。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配合教學。教師如果只是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就會造成學生綜合能力缺失。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如果教學方法過于落后,就會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不能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學習計劃。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會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教師相互配合,共同探討需要改進的`內容,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解決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問題的措施。
1. 制定趣味性教學計劃。
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傳統教學方法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設計不合理,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不能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重新進行規劃設計。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講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案例,將其應用到課堂中,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趣味性的課后資料,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在課堂上,老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短片,讓學生觀看后發表自己的感想,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2. 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為小學生日后的社會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鼓勵小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教師要定期組織家訪,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與家長共同配合,幫助學生改正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師生關系建立過程中,要確保師生之間處于平等狀態,這樣小學生才能夠接受教師提出的建議,并對自身的缺點加以改正。小學生正處于習慣養成階段,對他們存在的學習問題,教師要加強重視,注意解決,深入探討相關解決的措施,將其應用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師生關系營造既要考慮整體性,更要注重對個體學生的關懷,學生產生消極心理情緒后,要及時采取心理干預的方法幫助解決,以免影響到學習與成長。要讓學生在校學習時能夠感受到快樂,為教學計劃的實施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對社會現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趣味性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不斷豐富,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良好的小學生學習成長環境,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宗華 . 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 ( 生活 )》教學開展社會公德教育的研究 [J]. 學周刊,20xx(13)。
楊今寧 . 小學“品德與生活 ( 社會 )”課程開設現狀的分析與反思 [J]. 教育實踐與研究 (A),20xx(02)。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7
摘要:教育資源是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運行的基本要素,高效的教育資源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隨著網絡助學形式的興起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及新形式下自學考試遇到的新挑戰,自學考試學前教育專業傳統的助學形式弊端日益凸顯,考生的學習方式已影響了學習效果。學前教育專業資源庫建設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賦予考生更大的學習平臺和更大的學習自由,使其不受空間、時間、資源等方面的限制,是自學考試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自學考試;資源庫;網絡助學
教育資源的基本功能是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它具有支持教學和提高教育效果的功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多種教育形式的出現,帶動了教育信息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發展空間。1998年初,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及早使我國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走上科學、系統、規范的軌道,完成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任務,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重視學習體系。隨著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資源在自考制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助學方式存在的問題,促使網絡教育資源建立迫在眉睫。
一網絡助學形式的興起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
。1)自學考試制度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性的社會學習體系,“個人自學”、“國家考試”、“社會助學”是自學考試制度的三個要素,在學習階段,更多的強調學習者自主、自覺地進行學習。網絡助學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面授助學模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選擇合適的學習時間和進度,滿足了不同個體的需要,另外也降低了教育成本和學習費用。利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成了這個時代重要的學習模式,網絡助學形式是社會助學必然趨勢。
。2)多種社交網絡工具的開發利用,使師生交流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賦予了師生全新的人際交往方式,為師生交流提供了更廣泛的機會,也為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可能。一些學生因為性格內向在傳統面對面教學中不敢提問,而在虛擬的網絡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可以利用空閑時間解答學生的疑問,避免了課后學生有問題而找不到老師解答的弊端。網絡學習資源庫的建立支持和促進了網絡助學形式的順利進行,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效果。
二全日制自考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現狀
。1)全日制自考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基本都是來自高考失利的普高生、職高生,學習意愿不強,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堅持的毅力,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學習積極性差,學習態度不端正。老師上課時不做筆記,甚至不帶書,上課內容幾乎沒有印象;對書本涉及的知識不感興趣,學生上課期間玩手機、睡覺、聊天說話現象普遍存在。他們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無法遷移,沒有良好的學習策略,自主學習能力差,不會主動尋找有利的.學習資源,學習心理上處于不健康的狀態。學習資源庫的建立有助于豐富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水平和考試通過率,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參加自學考試的學生對教材等教學資源的依賴遠大于對教師的依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種趨勢越來越高。所以學習資源在自學考試中擔負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國中央電大對媒體使用情況調查數據顯示,62.9%的教師和67%的電大學生反應平時使用時間最多的還是網絡教程媒體。這表明,參加自學考試的學生比其他教育體系的學生較多地依賴于教程學習。所以說,教學資源建設是自學考試制度下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三自考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
。1)各自考助學機構自考學前教育專業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缺少高等教育課程教師或水平達不到要求,專職教師少,外聘教師多。外聘教師一般只負責上課,課后的輔導和交流無法實現;相同的課程、不同學期經常由不同的教師授課,甚至有些同一門課程由不同的教師完成,教師無法了解學生,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2)實踐教學、頂崗實習無法落實,學生缺少除面授以外的學習途徑,考生可利用的資源有限?忌苏n本和歷年真題及一些劣質的模擬題外,很少有配套的教師用書和學生輔導用書、實訓教材。自學考試所有課程都是嚴格執行教考分離,各門課程的教材內容繁多,考試題目往往設計教材的絕大多數章節,既有知識的考核,也有知識運用和能力的考核。因此,僅靠課本和做題無法滿足考試需要。
。3)自考助學機構在教學上缺少科研與合作,專職教師幾乎不做科研,沒有仔細研究自學考試教學規律,缺少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有些問題僅采用傳統的面授形式無法在短期內解決,且經濟投入較大。自考學前教育專業網絡資源庫的建設,學生可以隨時分散學習,彌補以上不足,幫助學生在課外更深入地自行學習。
四現有資源共享程度低
我國資源的建設如課程資源、網上資源庫、師資和多媒體資源等有了一數量的積累,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這些資源基本都屬于高校內部資源,沒有形成資源共享局面。我國基于Internet的遠程教育,各個試點院校之間相互獨立,阻礙了資源建設和共享,學校自身的各種網絡資源建設也不能很好的銜接,導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雖然現有的信息網絡技術為學習資源的共享、合作學習提供了基本技術支持,但個別教師制作的資源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標,使用性、針對性強,難以實現規;馁Y源共享。網絡教育中公共免費站點非常少,大多是帶有商業性質,如一些培訓機構網站、個人出售學習資源網站等。學前教育資源庫的建立,將免費提供師生使用,建設者和使用者可自主擴充資源內容。
五新形式下,自學考試的新挑戰
國務院頒布的《高等自學考試暫行條例》第二條中寫到“本條例所稱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對自學者進行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與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所以,自學考試既是一種國家考試制度,也是一種高等教育形式。杜劉家在《自學考試人才培養模式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文中提出,我國自學考試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實現以學歷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向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模式轉變;由原來注重考試的主導和促進作用逐步向考試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轉變;由關注人才培養逐步向培養與就業并重轉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才市場更需要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僅依靠一紙文憑難以適應職業競爭。以獲得學歷文憑為主要教育目的的助學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在現行的自學考試制度下,自主學習并不僅僅指孤立地學習,而是要為自主學習的考生提供充分的、便捷的、有效的和個性化的學習支持系統。自學考試資源不僅包括有形資源,還包括了無形資源,如組織資源、政策資源、信息資源、文化資源。學前教育資源庫的建立旨在為學前教育專業提供無形資源,使學生有機會涉獵多領域知識,了解現代學前教育理念、國家的相關政策、法律,并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健康的心理素質、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六結論
隨著網絡化的到來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變革,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極大沖擊了傳統的自學考試社會助學方式。學前教育資源庫的建立,賦予自考生更大的學習平臺和更大的學習自由,使學習過程不斷克服空間、時間、資源等方面的限制,是自學考試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要建立完善的自學考試資源庫還要靠多方的努力和長時間的積累,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EB/OL].
[2]胡三寧.自學助學網絡助學體系建設[J].應用研發-教育信息化,20xx(16):186-187.
[3]朱春晨,洪新丹,吳姍姍.自學考試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及其調適[J].綜述-專著,20xx(14):25-26.
[4]催巍.自學考試與社區教師資源整合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xx:17.
[5]北京市成人教育院組編.中國成人教育管理運作全市[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6]李文治.自學考試網絡學習資源開發和利用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xx:9.
[7]楊學為.中國考試通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36-39.
[8]杜劉家.自學考試人才培養模式要實現三個轉變[J]中國考試,20xx(4):18-20.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8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緒論 9-14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 9-10
一、新課程改革對轉變學習方式的要求 9
二、研究性學習對美術教學的積極意義 9-10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0-11
一、研究的目的 10
二、研究的內容 10-11
三、研究的意義 11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11-14
一、研究方法 11-12
二、研究步驟 12-14
第二章 研究性學習以及本土美術資源的相關概述 14-21
第一節 相關概念解釋 14-16
一、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14-15
二、什么是本土美術資源 15-16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分析 16-21
一、有關研究性學習的國內外現狀分析 16-18
二、蘇州古城美術資源概況 18-19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現狀分析 19-21
第三章 關于“探尋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的現狀和問題 21-31
第一節 設計調查問卷并實施調查 21-23
一、針對教師實施調查研究 21-22
二、面向學生的調查研究 22-23
第二節 調查結果分析 23-28
一、教師基本情況分析 23
二、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調查內容 23-25
三、蘇州古城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 25-26
四、學生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26-28
第三節 問卷調查中的問題分析 28-31
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開發利用蘇州古城美術資源的不夠 28-29
二、在初中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夠,沒有采用單元化教學..21 29
三、學生的主體性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過程體現不夠,教學評價單一 29-31
第四章 “探訪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 31-67
第一節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 31-35
一、“探訪蘇州古城”的必要性 31-32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基礎 32-33
三、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開展探訪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的步驟與方法..25 33-35
第二節 設計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 35-38
一、按照學生的興趣來確定研究的內容 35-36
二、探訪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計劃 36-38
第三節 探訪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38-65
一、蘇州園林的研究性學習 38-44
二、蘇州古橋的研究性學習 44-52
三、蘇州古城城墻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52-59
四、探訪蘇州老街 59-65
第四節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成果展示 65-67
第五章 “探訪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總結 67-73
第一節 “探訪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結論 67-70
一、教師的體會: 67-68
二、學生的感受 68-70
第二節 開展探訪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局限 70-71
一、活動設計和開展過程的思考 70
二、創作過程中的問題的思考 70-71
第三節 探訪蘇州古城研究性學習的展望 71-73
一、研究性學習的進一步推廣 71
二、將本次探訪蘇州古城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開發成校本課程 71-73
第六章 結語 73-74
參考文獻 74-76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9
淺談立體教育模式
曾經在全國各地,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能見到這樣一條標語: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孩子在教育上萬萬不可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教育不僅僅是在經濟上的大量投入,同時,它還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各個方面的協調與配合。
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起點和關鍵。每一個孩子從出生時即開始接受家庭教育。一個家庭的氛圍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及身心發展。例如,有位學生談到“我經常和媽媽鬧矛盾,聽到她的罵聲就心煩,有時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來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頭發又覺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這種內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該怎么辦。當孩子總是處于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時又怎么可能有很好的心態去面對學校的學習。而恰恰一個孩子的教育最直接的來源是學校教育。
正常的學校教育長達16年,學校教育是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學校教育的成果直接影響孩子成人后走上社會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當然,學校教育已不僅僅體現在分數上,也融入了學生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系處理。
而學校教育中,與教師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干涉學生的業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煩惱。有位中學生談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詢問功課,被老師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責,并把這事作為一條小辮子抓在手里,動輒就揪出來“示眾”一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嗎..”,嚴重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導致他對教師的反感,對立,老師指東他偏向西,而內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響了對學業的業趣。另有一位學生干部來訪談到,現在做班干部真難,兩頭受氣,不管事,教師批評你不負責任,要管事,又難免與一些同學發生爭執,若一旦吵起來,老師首先要批評班干部,故而覺得十分委屈。生老師的氣又不敢頂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師的信任,左右為難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該怎么辦。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想法,諸如:認為老師“嫌貧愛富”的,認為老師“處事不公正”的,認為老師“輕視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與同學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有位學生講到,他的一位好朋友總是對他不信任,懷疑他對朋友的友誼,認為他為朋友的付出不夠多,使他十分苦惱,不知怎樣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懷疑。還有一位女生因兩們要好的朋友發生了矛盾,她夾在中間十分為難,與甲交往怕乙不高興,與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兩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內心又十分孤獨,寂寞,想恢復與朋友的關系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所以學校教育遺留下來許多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社會這個大家庭去幫助解決,以求讓孩子能在成長的歷程中少走一些彎路,多收獲成功的喜悅。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續,它起著獨特的調節作用。
我們不難發現,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單一的模式,而是立體的模式。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協調與配合,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10
幼兒教育學是一門研究3-6歲幼兒教育規律和幼兒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人們從幼兒的教育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教育理論,是幼兒教師的必修課程。幼兒教育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從實踐中來,又到實踐中去。對于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學好這門課程,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縮短從學生到教師,從學堂到課堂,從新人到名師的歷程。那么,怎樣才能學好這門課程呢?
一、運用故事的變式,幫助學生理解學科重點
《幼兒教育學》始終貫徹的一個原則就是,“幼兒是自身權利的主體,是自身發展的主體”,“幼兒是具有巨大發展潛能的人,是處于發展中的人”。學生如果理解了這個道理,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情景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才能順利進行,才能在工作中貫徹好素質教育的方針。當然,背會這幾句容易,要真正的理解,還需要教師費一番功夫。
在講這個問題時,我組織了兩個教學案例,讓學生思考。
其一:某個教師組織幼兒園的小朋友畫畫,讓孩子按她畫的臨摹。凡是畫的像的,就大加表揚,凡是畫的不像的,就進行批評。而另一位老師讓幼兒自由選擇畫的對象和材料,對每一位幼兒的畫作都真心贊賞。請問:哪一位老師做的對?
其二:教師讓學生做動物磁性拼圖游戲,很多同學都能準確地對照掛圖拼出動物圖案,但是有的同學卻將老虎的頭和猴子的屁股粘在了一塊,將大象的尾巴接在了狗的身上,假如你是老師,該怎么辦?
在第一個事例的回答中,學生們都能回答正確并簡單地概括出教育學原理——要保護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保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方法以表揚、獎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但是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又開始講怎樣教育幼兒,按正確的拼圖規則去做,完成教學任務。所以,簡單的死記硬背不能真正理解幼兒教育學的知識,不能理解“幼兒是自身發展的主體”這一教材的主體思想。我引導學生,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哎呀,你拼的很有新意,真是一個有創造力的好孩子,我們把你的作品放在一邊,等一會再欣賞,現在,我們看看其它同學的作品,看能不能拼成和同學們一樣的馬和猴子呢?
變式是通過變更對象的非本質特征而形成的表現形式。變更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突出那些隱蔽的本質要素。教學事例的變式同樣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教育學原理,既做到思想堅定,又能千變萬化,觸類旁通。
二、綜合運用各種記憶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學科知識。
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是思維發展的依據和源泉。對知識的記憶同樣是學生學好《幼兒教育學》的基礎,是培養其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條件。教師只有綜合運用各種記憶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果。
在陳幸軍主編的《幼兒教育學》中,幼兒教育的四個組成部分,體育、智育、德育、美育的概念、目標、內容、實施既是本書的重點,也是記憶的難點。例如:體育的目標有三條,其一是保護幼兒的生命和健康,促進幼兒的身體正常的生長發育和技能的協調發展。其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其三是,鍛煉幼兒的身體,發展基本動作,增強體質,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后面章節中幼兒體育的內容、實施都是圍繞目標論述的,有很多相同的詞語、語句,也有變動的詞匯、內容,許多學生在這個知識點的記憶中,出現記憶時容易混淆、過后遺忘快的情況。對此,我反復對學生講這幾個概念的內涵,告訴他們,目標是要求,內容是載體,實施是活動及注意事項。從概念上把握好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就從詞語和意境上把它們分開了。另外,結合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教育活動,我把體育目標、內容、實施的要求分別為三條、二條、三條;智育的目標、內容、實施的要求各為四條;德育的內容和實施各為三條、二條;美育的.內容、實施各為三條、四條,編成了一個歌謠:耍呀耍(3、2、3),是是是(4、4、4),耍呀(3、2),耍呀(3、4)。歌謠朗朗上口,學生一下就記住了,再也忘不掉了。
此外,還要注重運用對比的方法。例如,將幼兒園教育目標結構和課程目標結構對比,教育要求與教學要求對比,將幼兒園游戲創設的原則與游戲環境應注意的問題對比等等。在比較中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記憶效果。
三、通過聯系實際,鞏固所學的教育學知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聯系幼兒教育實際,才能化書本的死知識為心中的活知識,才能把書本的理論融化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動。
聯系實際的主要方法是實習、參觀。每到三年級的時候,大多數學校都會安排學生到幼兒園去實習,這是化知識為能力,變理論為實踐,理論能力雙促進的大好機會。當然,如果僅僅安排了實習就萬事大吉,撒手不管,那就錯了。
學生剛開始實習時,面對幼兒園形形色色的幼兒玩具,滑梯、蹦蹦床、秋千、蹺蹺板……都很興奮,唧唧喳喳,笑聲不斷。當三五天過后,嚴格的上下班制度,吵鬧不休的課堂,絮絮叨叨地說教,讓很多學生厭煩,產生了畏難情緒,許多學生還說,教育學把孩子說的那么可愛、教室說的那么美好、工作說的那么有趣,看來都錯了。還有的學生說,教育理論背了那么多,實際中好像一點都用不到……我讓他們仔細觀察幼兒園教師的上課情況,其中有一個教師上課是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小手準備”,孩子們回答,“準備準備”接著老師教唱了一支歌謠“我家有幾口呀,讓我扳指頭呀,爸爸、媽媽,還有我,還有我,加上布娃娃,有四口!睂W生聽過之后,我讓他們討論,這是一節什么課?采用了什么教學方法,符合那幾個教學原則。學生經過討論發現,這不是一節音樂課,而是一堂數學課,教師靈活地運用了演示法、談話法、游戲法等教學方法,寓教于樂,讓孩子在輕松愉快中學到了知識。
訪問也是一個不錯的聯系實際的方法。我曾經帶領學生去拜訪過一個當地有名的幼兒教師。她用一個事例諄諄告誡學生,為人師表要切實注重自己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以免貽笑大方,誤人子弟!坝幸粋說話愛帶臟字的老師,暑假后剛開學,她教的是剛入學的小班學生。孩子們第一次離開父母,開始學校生活,很不適應。有的哭,有的鬧,有大小便在衣服上,弄得教師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她忍不住嘴里嘟嘟囔囔,臟話不斷。這一班的小朋友回家后,父母都高興的不得了,熱情地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呀”,小孩子脫口就是一句臟話“××媽”。聽講的學生哈哈大笑。笑過之后,又都感到肩上的擔子重重的。
總之,加強對《幼兒教育學》的學習,既是幼兒教育專業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需要,也是將來幫助她們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提高教書育人本領,培養好祖國的花朵的需要。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11
摘 要:
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由于經濟學專業論文選題面寬、討論問題與現實經濟生活聯系密切、切入角度千差萬別等因素,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不同學校、不同教師質量評價標準不一、同樣質量的論文成績差別非常大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評價
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經濟學類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經濟學類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步驟。畢業論文寫作旨在檢驗學生對所學經濟學類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水平,提高分析和解決經濟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專業素養。
一、評價方法與原則
在量化評價過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ㄒ唬┰u價結果宜粗不宜細。作為一門課程的成績,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成績的評定可以實行百分制,也可以實行等級制,但百分制的評價劃分等級過多,評價結果過細,反倒是等級制更合適些?梢詫厴I論文評為若干個等級,如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個等級,也可以評價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或ABCDEF等六個等級。成績只能作為評價學生之間論文寫作水平、層次、質量有差別的一個方式,所以評價宜粗不宜細。
(二)科學性。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的構建要能夠評價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特別是能夠評價出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畢業論文的寫作態度、經濟相關問題的研究能力、對經濟學專業論文的寫作能力等。影響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作為一個課程作業的話,它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標準格式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因此,要有科學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既要將重要的影響因素和評估指標都找出來,在評價體系中體現,也要將非重要的因素剔除,避免因注重細枝末節而使評價有失偏頗。評價指標體系和結果要能反映學生畢業論文的水平和差異。
(三)可操作性。畢業論文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教師根據學院的評價體系能夠對學生的論文進行客觀評價,而不能簡單給出一些指標,卻無實際可操作性。如有的學校給出的評價指標里有論文撰寫水平,事實上畢業論文的撰寫水平要體現在很多方面,這要有多個指標才能體現;有些學校評價指標里有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在論文的一些環節,需要通過對論文的評價來體現學生的能力,而不能直接用能力來評價學生的論文質量。
。ㄋ模⿲I特色性。畢業論文的評價要因專業而有所差異。有些綜合類高校往往對學校所有專業的畢業論文設定相同的評價指標和標準,沿用相同的評價方法和原則,忽視了專業特點和專業差異。事實上,經濟學類專業的畢業論文與其他理工類專業、文史類專業具有不同的特點,如它與實際生活結合更加緊密,具有顯著的應用性特色。
二、論文選題質量
選題是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選題質量是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應將選題作為畢業論文評價指標。畢業論文評價是對學生的畢業論文進行打分,是學生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是對教師分配題目進行研究,選題的質量是由指導教師的水平和責任心所決定的,跟學生無關,當然不能將選題質量的高低作為一個評價指標。但如果選題是由學生確定的,或主要由學生確定,那選題必然成為畢業論文評價的一個指標。
筆者認為,經濟學類畢業論文的選題至少應有以下四個標準:一是要有研究價值,即論文選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或能夠指導經濟生活的實踐,這是選題的前提條件。二是選題要有實實在在的研究內容,避免空的問題。在經濟社會中,雖然有許多有研究價值的選題,但受閱歷、能力、見識、知識面等影響,學生往往找不到真實的選題,導致選題過空。三是大小適宜。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常見的是選題過大。過大的選題將導致沒有研究重點,受學生知識結構、研究能力和論文篇幅所限,很難有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四是與專業的相關度。在論文寫作之前的選題輔導中由指導教師把握,對于不合要求的選題不予開題,不允許學生寫作。
三、論文結構
作為本科畢業論文,一定要結構清楚、連貫,各部分之間要有邏輯上的聯系,必須是標準的學術寫作規范。但是否一定要有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或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認為作為本科學生,如果能夠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論述清楚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解決問題,或者并不一定要解決發現的所有問題。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常出現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的三段式論述,看起來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作為畢業論文評價的標準,更不能作為唯一的標準,應該允許學生寫發現問題式的論文。
四、研究方法
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的研究方法很多,而現在數學化、實證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現在高水平的期刊征稿時非?粗卣撐闹袛祵W方法、計量模型的運用。畢業論文指導和評價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實際問題,學會用事實反映問題,包括典型案例剖析、相關統計數據分析、實地調查結果等,而不必將是否用數學模型作為評判論文質量優劣的一個指標。當然,如確有能夠用數學模型進行研究和畢業論文撰寫的學生,可以給高分,因為這表明該學生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五、創新性
創新是所有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創新也就沒有了研究價值,本科畢業論文也是如此。所以,在經濟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評價指標中,創新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理論問題并解決往往會帶來方法論上的創新并導致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的誕生,這是創新;發現實際問題并解決也是經濟學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式,因為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應用科學,運用經濟學理論來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具體問題是經濟學的根本任務。同時,在解釋或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原有的理論框架無法適用,就可能導致理論的創新。但在找創新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尺度,因為研究的創新可以體現在研究視角的創新、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領域的突破、研究對象的差異。對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學生來說,有哪怕一點的創新就足夠,不能用研究生論文甚至經濟學專家的標準來要求。
六、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指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某一專題,對大量原始研究論文中的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綜述屬三次文獻,專題性強,涉及范圍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時效性,能反映出這一專題的歷史背景、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較高的情報學價值。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成果上的延伸,都是對前人研究領域、研究方法或研究視角的擴展或修正。對于進行經濟學問題研究的本科畢業生來說,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形成文獻綜述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是可以檢驗學生對相關研究領域的了解程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復研究;二是可以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學習到課堂所未能涉獵的專題研究;三是評價學生論文創新程度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文獻綜述應該成為畢業論文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七、答辯環節的成績評定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實事求是學風和獨立開展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綜合考核,也是本科學生畢業考試的主要內容。作為輔導老師的畢業論文成績評定依據,應該以論文本身為主,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能力,而答辯環節成績的好壞,一方面受學生對自己所研究領域和內容的熟悉程度、對相關問題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答辯環節的重視程度和準備的充分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由于畢業論文作為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生在校期間的最后一個環節,以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對經濟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為主,所以不需要將答辯情況作為畢業論文的評價指標,而應該更多通過對學生寫作過程的評判來確定其論文成績。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12
一、選題的價值、意義及可行性論證
任何研究都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問題意識作為研究生創新的起點和前提條件,對科研問題意識的培養直接影響著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茖W研究是否充滿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問題意識,是否能夠發現并提出大量的問題。沒有問題意識的研究則預示著研究者發展的衰亡或終止。作為一名教育科學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問題意識,教育研究才會有自己的并且不能為其他學科所還原、替代的問題領域。對研究生而言,僅僅有了問題意識還不夠,這個問題意識還必須是科學的。
但是,現實反映出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學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問題意識淡薄的影響,所以目前極需對教育學研究生的科研問題意識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論意義
對已有關于問題意識的研究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梳理,進一步加強了問題意識的理論研究,更豐富了問題意識研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成果,為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實踐價值
有利于緩解當前我國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欠缺的現狀,有利于高校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在進行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注意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問題意識,有利于教育學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關問題意識的文獻,并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綜合和整理,已學習和掌握了問卷法、訪談法等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
2.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教育學研究生,問卷發放對象為在校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訪談對象為河北省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導師及碩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前期調查已經準備就緒,并編制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及訪談提綱。
二、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一)已有研究概況
經過文獻查閱發現,關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呼吁比較多,如段麗(20xx)在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中就提到科學發現往往從問題開始,問題解決則貫穿于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同時也是科學研究的落腳點,因而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能力理應是研究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關于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及其培養的專門研究還比較欠缺。不過,關于問題意識的一般性研究較多,幾乎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各個領域,都有關于問題意識的專門文獻。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l.關于問題意識的研究
近年來,問題意識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關于問題意識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很多學者提出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不同途徑。
袁來德認為應該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問、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勤于問、教給學生問的方法讓學生善于問、激發學生問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問;
尹啟泉認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有七個,包括提升教師的創造性人格、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積累、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精心設計提問、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等;
王真東認為應從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質疑”的思維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創設形成問題意識的適宜條件這四個方面著手;
姚本先提出三個途徑:加強雙基訓練,創造優良的教學氣氛和精心設計問題情景。還有一些學者涉及到學生問題意識欠缺的原因。
陳海燕認為有心理障礙、環境障礙、教師權威障礙、認知障礙和思維定式障礙這五個原因;
劉春梅認為教師觀念陳舊,普遍進行“去問題教學”,現實的課堂教學重傳授輕探索、重結論輕過程、重教法輕學法,學校課程、學;顒拥膬热菁胺秶木窒薜仍斐蓪W生問題意識的欠缺。
2.關于文科研究生問題意識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獻里,問題意識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問題都比較明顯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由于受哲學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論的影響等,文科的問題意識相對來說比較欠缺。
王永斌認為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對一些尚待解決的有科學價值的命題或矛盾的認以及積極解決這些問題的自覺。哲學意義上的問題意識最早產生于古希臘時期,經過近代哲學家和現代哲學家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哲學問題意識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種面向本體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種面向現實生活世界的思。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生長點。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就在于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人們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就是要從人文社會科學中找到被社會發展問題困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劉大椿認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學科發展的生長點。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問題意識淡漠,脫離時代與社會現實,無異于切斷了它們發展的源頭,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命力將隨之枯竭。還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的學術研究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為什么呈現出一派虛假繁榮的景象,令學者們自己也感到不滿意呢?其原因就在于,學術研究離開了真正的問題,缺乏問題意識。這樣的結果是,學術向兩個不好的方向發展,一是生吞活剝西方的各派理論,進行空洞的所謂“純學術”研究;另一個方向是干脆退化成膚淺的'“對策學”,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并不高明的論證。所以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真正問題是:我們有問題嗎?或者,我們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如果問題都不明白,要侈談什么“研究”就是多余,學習就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古代語言中的“學問”一詞,比“學術”更有價值。學問即是為了問題而“學”,而學術的目的則不得而知,不過從字面可以看出,反正“學”僅僅是一個手段。這就必然導致“學”為其他不相干的目的服務的問題。事實正是如此,對多數“學者”來說,不過是獲取名利的手段而已,與一般人理解的“學問”并沒有什么關系
3.關于教育學問題意識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評
總的說來,當前國內對問題意識的研究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專門針對教育學研究生的很少,雖然現在學術界對問題意識也很關注,但是對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國外目前卻缺乏對問題意識的研究,原因在于國外教育對于學生自主性和問題意識的高度重視,學生歷來具有強烈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強烈的問題意識,才使問題意識不稱其為“問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從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著手,光從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來談提高研究生的素質,是抽象和空洞的,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因為創新是基于問題的提出,沒有問題意識是不能創新的。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我將借鑒已有研究的經驗和理論,從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教育學研究生的特點,通過了解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存在的問題,找出其存在的原因,為提高我們教育學研究生的科研問題意識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問題,是指反映到人們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教育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教育問題的類型,一般有常識問題與未決問題、表象問題與實質問題、“大”問題和“小”問題。
教育學研究生,是指獲得學士學位、第一專業學位、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證書或具有同等學力獲準進入高等學校或科學研究機構各教育類專業進行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攻讀更高級別教育學學位的學生。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一種問題性心理品質,主要指研究生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人們通常將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傾向稱為問題意識。
教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實踐活動中,以專門的教育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逐步形成的認識教育問題的實質和類型、發現并提出需要研究解決的教育問題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處在科研初級階段的在校教育學研究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分為兩部分:
第一:運用開放式問卷,調查教育學研究生在科研問題意識上的主要問題和應對策略。
第二:在問卷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選取在校教育學研究生兩名,研究生導師兩名進行訪談,從中歸納出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現狀及相應的應對策略,完善整體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關科研問題意識的文獻,對科研問題意識形成較全面的了解,同時也作為編制問卷的參考依據。
2.根據已有研究,編制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開放性問卷,并選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學研究生,人數100人,進行問卷調查。
3.對調查結果進行編碼處理,歸納出教育學研究生在科研問題意識中存在的問題和有效的應對策略。
4.編制訪談提綱,選取研究生導師兩名,在校教育學研究生兩名,根據訪談提綱,對4名調查對象進行訪談。
6.對方談結果進行編碼處理,從中歸納出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的策略。
7.對訪談數據作分析和探討,總結研究結果,并撰寫論文。
(三)研究方法
文獻反,問卷法,訪談法
四、論文總體計劃和進度安排:
20xx.4-20xx.6 理論研究階段 科學研究的理論研究;
20xx.6-20xx.8 實際調研階段 對河北省擁有教育學專業的四所高校的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進行調研;
20xx.8-20xx.9 資料分析階段 根據調研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分類匯總;
20xx.10-20xx.12論文撰寫階段 在理論分析和實際調研的基礎上,初步撰寫論文;
20xx.1-20xx.3 論文定稿階段 對論文進行修改、定稿;
20xx.4 論文審查階段 將論文提交送審;
20xx.5 論文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
1.著作類
[1]韓民青著.意識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劉大椿著.科學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馮光廉主編.文科研究生治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6]何懷宏著.問題意識.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xx.
2.期刊雜志類
[1]龔放,岳曉東.強化問題意識,造就創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xx/01.
[2]趙建.面向知識經濟時代,著重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江蘇高教,20xx/05.
[3]黃宇輝.從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創新能力的培養.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xx/06.
[4]楊針.永遠保持清醒的問題意識—訪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孫學偉、范文斌教授.科學時報,20xx/3/15.
[5]王真東.關于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思考.中國教育學刊,20xx/06.
[6]張志文,張巳瑛.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教育學刊,20xx/0l.
[7]夏月.教育學研究生如何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教育改革與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xx/02.
[8]幻俞國良,侯瑞鶴.問題意識、人格特征與教育創新中的創造里培養.復旦教育論壇,20xx/04.
[9]黃甫全.關于教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4.
[10]周文杰,鄭保章.教育交往與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遼寧教育研究,20xx/05.
[11]李永紅.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四川教育,20xx/02.
[12]黃飛躍.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xx/03.
[13]劉大椿.教育學研究應突出問題意識.光明日報,20xx/3/1.
[14]尚國營.高師教育學應著力培養師范生的教育問題意識.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05.
[15]尚國營.高師教育學應著力培養師范生的教育問題意識.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05.
[16]王源源.試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06.
[17]崔唯航.問題意識、體系精神與學科特性.學術研究,20xx/09.
[18]馮光廉主編.教育學研究生治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19]陳海燕.問題意識—走向成功的動力源.教書育人,20xx/01.
[20]陳翠榮.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現狀及培養措施.江西教育,20xx/01.
[21]朱珊.沒有問題意識,強做研究不靈.中國教育報,20xx/l.
[22]范遠波.論探究學習的問題意識.當代教育科學,20xx/10.
[23]蔡拔平.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意義、障礙及路徑.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xx/11.
[24]朱曉瑜.關注問題意識,激發主體參與.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xx/12.
[25]鄧戰軍;葉小華.學生問題意識的保護策略.當代教育論壇,20xx/12.
[26]李榮.教師樹立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國科學教育,20xx/16.
[27]房壽高,吳星.到底什么是問題意識.上海教育科研,20xx/01.
[28]吳江林,陳西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xx/01.
[29]朱新秤.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意義與策略.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3.
[30]王朝陽,崔華華.創新視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養.中國高教研究,20xx/08.
[31]康靜.對高校教育學中“問題意識”的思考.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03.
[32]閻亞軍;周谷平.問題意識與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xx/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專業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xx/09.
[34]宋寧娜.教育研究要增強問題意識.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5.
[35]勞凱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學理意識和方法意識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xx/02.
[37]祁琛云.問題意識是學術創新的源泉.中國出版.20xx/06.
[38]吳原.論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結與問題意識.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13.
[39]劉俊;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與方法.中國教育學刊.20xx/03.
[40]姚則會.張部昌.問題意識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及其實現路徑.教育與教學研究.20xx/07.
[41]張曉東.學校文化建設中問題意識缺失的反思與建構.當代教育科學.20xx/12.
[42]劉鐵芳.教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與學科意識——評《在權力與權利之間:教育政治學導論》.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xx/06.
[43]周江林.我國民辦高校存在問題的統計分析:實證的方法——兼談教育研究者的問題意識.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xx/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特征.教育探索.20xx/10.
[45]李士更.創新性學習重在問題意識的形成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xx/01.
[46]張瓊.“問題意識”小議——以《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為范本.20xx/02.
[47]石玉欣.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20xx/19.
[48]李長華.淺談有效激發問題意識的策略.科學教育.20xx/08.
[49]王豪.淺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學周刊.20xx/13.
[50]王樹軍.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學周刊.20xx/13.
[51]張永利.增強問題意識 培養創新能力.學周刊.20xx/17.
[52]劉獻君.國際論壇增強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問題意識、國際意識和地方意識.中國高教研究.20xx/07.
[53]趙萬祥.論教育哲學研究問題意識的確定.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6.
[54]王美娟.增強問題意識,提升思維品質.江蘇教育研究.20xx/32
[55]李曙光.喬姆斯基語言心理學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論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6
[56]肖林根;王衛華.問題意識與畢業論文題目選擇.科技信息.20xx/32.
[57]孫剛成;陳希;喬剛.研究生科研意識養成因素分析.中國高?萍.20xx/21.
[58]任艷麗.淺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育教學論壇.20xx/07.
[59]王虎學;調查研究要有“問題意識”.學習月刊.20xx/01.
3.碩博論文類
[1]段麗.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2]唐成亮.探究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3]方海寧.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4]王元元.研究生問題意識欠缺的現象、歸因及對策.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學術批判思維的訓練策略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文章大綱:
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研究
一、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應然分析
(一)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涵義
1.問題意識
2.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
(二)科研問題意識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特殊性和培養的必要性
二、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實然分析
(一)對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調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樣本描述
(二)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現狀
1.問卷調查
(1)研究設計
(2)研究過程
(3)研究結論
2.訪談
(1)研究設計
(2)訪談整理
(3)訪談結論
(三)調查結論
三、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欠缺的歸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內在素養的原因
1.自身知識基礎與知識結構的障礙
2.學習動機、學習目的不明確
3.學習方法不科學
4.存在學而不思的情況
5.缺乏實踐經驗
(二)社會、學校和家庭外在影響的原因
1.傳統文化與社會
2.學校與導師
3.家庭與父母
四、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優化
(一)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優化的理論依據
(二)借鑒發達國家加強研究生問題意識的經驗
(三)加強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具體對策
以上是《教育學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的范文參考詳細內容,講的是關于問題、意識、研究生、研究,教育學、科研、培養,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教育學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12-11
教育學畢業論文提綱范文模板11-19
教育學碩士畢業論文提綱范例11-17
教育學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5-16
教育學畢業論文答辯自述稿范文11-23
教育學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本12-04
2017教育學畢業論文答辯開場白11-13
教育學論文05-19
畢業論文提綱范文與畢業論文寫作要點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