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經濟學視角中的社會保障和諧論
摘要:經濟學為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實踐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營養,對解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與技術選擇難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本文從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出發,從經濟學的視角闡述了社會保障和諧論的基本理論及功能作用,提出了為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而應重視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及推進實施。關鍵詞:經濟學;社會保障; 和諧社會
利益和諧是保證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保障體系又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制度支撐。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編織一張給軟弱者以救助、國民以安全感的社會保障網,對促進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十分重要。
一、和諧的理論
社會保障的產生始終受到經濟學理論影響和滲透。歷史上很多經濟學大師都對社會保障進行過深刻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啟示。
1.庇古——收入均等化
1920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賽西爾·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在其邊際效用價值學說基礎上,出版了最著名代表作《福利經濟學》,第一次建立起福利經濟學理論體系。根據邊際效用遞減的作用,如果一個人的欲望不變,他所持有的某種商品越多,那么他對增加單位所獲得的效用就越少,因而他對增加的單位愿意支付的貨幣量(單位價格)也就越少。給窮人增加一單位貨幣收入和給富人增加一單位貨幣收入相比,前者的滿足程度一般大于后者。國家可以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調節,給低收入階層進行各種補助和救濟,向窮人提供免費教育、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公共交通、降低房價及房租等社會服務,讓社會上一切人的收入的邊際效用都趨于相當,實現社會成員“收入均等化”,使社會滿足總量增加,社會福利隨之增大。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英國經濟學家,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認為,就業量決定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決定于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存在的資本相對過剩和嚴重的失業問題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單單依靠私營經濟的市場自動調節,不可能保證社會資源的使用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而必須依靠國家干預經濟來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和加強投資引誘,以擴大社會有效需求,注重財政政策的作用,采取“普遍福利”政策,增加國家投資和國家消費,甚至通過赤字財政政策,達到抑制經濟危機和充分就業的目的。
3.艾哈德——《大眾的福利》
路德維!ぐ拢↙udwig Erhard,1897—1977)在德國實施經濟改革時,提出了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社會保障觀。在其所著《大眾的福利》一書中,比較完整的闡述了其社會保障思想:社會保障必須以經濟效率、經濟激勵為前提;社會保障必須依靠勞動者自己的力量,只有當個人負責還嫌不足或者必須停止時,國家和社會的義務才能發揮作用;現代社會保障不能涵蓋所有的群眾,必須要有限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公民由于地位和職業的因素完全可以自立;福利國家的路走不通,主張全體公民的自主選擇及自擔責任和風險。
4.奧肯——把“餡餅做大些”
亞瑟·奧肯(Arthur Okum,1928—1980)在分析了美國社會存在的貧富懸殊現象后,認為以機會均等促進經濟,在有效率的經濟中增進平等,當經濟“平等”與“效率”雙方發生沖突的情況下,無論哪一方犧牲都必須以公平為前提。主張依靠國家對大企業的支持,提高效率,加速經濟增長,擴大收入;通過累進所得稅、轉移支付等措施,由國家對收入再分配過程加以調節,以緩和貧富之間的對立。在這整個經濟戰略中,提高效率以促進經濟增長,乃是全局關鍵。否則,即使把經濟餡餅切得再均等,社會各階層到時也會為分割這一塊小“餡餅”而激化矛盾。
5.貝弗里奇——《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報告》
1942年12月,英國社會保險和聯合事業部際委員會主席、著名經濟學家W·H·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1879—1963)勛爵,從英國獲得長久的安全考慮,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名為《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報告》(又稱《貝弗里奇報告》)。報告提出了社會保障有三種主要途徑, 1945年8月,英國工黨執政,貝弗里奇的設計報告得以實施,不僅為英國福利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也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和諧的功能
一個和諧的社會,應當是人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公民權利不斷得到保障,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升,社會公平不斷得到改善的社會。
1.調節收入分配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收入分配機制,既是國家提供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又是對初次分配留下來的貧富差距進行修正。社會保障對收入再分配的效應主要表現在:一是調節代際收入再分配和代內收入再分配。二是調節同代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再分配。三是調節國民收入再分配。社會保障作為社會自我調節的手段,其作用在于干預社會再生產過程,在一定限度內減弱社會產品分配不均等的現象,給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予以保障。
2.促進社會公平
社會保障作為實現社會公平的一種必須手段和重要方面,是通過下列方式達到其目標的:一是為社會成員提供參與機會公平的保障。二是維持社會成員發展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三努力縮小社會成員發展結果的不公平。當前,看病難,就業難、繳費難、維權難的問題還很突出,要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制度性建設問題! 3.調整社會心理
人從需要到滿足的過程,是一個心理變化十分復雜的過程,極易引起心理與環境的失調,這時就需要對這種失調進行調適。社會保障制度正是能夠滿足人們生存需要而應運而生的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扮演了調適人們心理與環境的角色:給人以滿足感,保證了每一個公民有基本的生活條件,力圖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不平等的現象。給人以安全感、尊重感和價值感。 4.保護生存延續
社會保障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主要功能之一是保護種的繁衍和社會勞動力再生產的正常進行。人對經濟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人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而實現的。數千年的人類發展文明史,都是現役勞動者必然要供養后備的勞動者和退伍的勞動者的循環反復。為了使勞動力和物質資料再生產有計劃地協調發展,必須使勞動者在退出勞動年齡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得到社會保障,實現生存延續。
5.穩定社會秩序
按照美國著名的功能主義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社會系統劃分的觀點,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社會范圍內籌集社會保險基金,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再分配方式,使社會成員在橫向上彼此互助互濟,在縱向上實現不同年齡勞動者的代際贍養、撫育,力求實現收入的“均等化”。這樣可以有效地緩和社會矛盾,消除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新型道德觀念的建立和延續。
【論經濟學視角中的社會保障和諧論】相關文章:
論《呼蘭河傳》中兒童視角的運用03-06
論和諧營銷03-22
論企業管理中的和諧構建03-21
論數學建模在經濟學中的應用03-19
論個體生命和諧與社會和諧03-19
勞動價值論:論析經濟學語境中的現代性話語03-19
論旅游的隱性和諧03-21
論邊際分析在馬克思經濟學中的應用03-21
產品對象化視角中的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基于現代企業競爭03-18
從教學模式視角論析網絡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