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
摘 要:梅州的民間信仰相當復雜,其中地方的水神、商業神祗信仰圈與外來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動,形成與沿海地區同中有異的天后信仰。近年來的田野考察實證,并參考地方文獻,可以看出天后文化在粵東內陸山區已經俗化,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士紳在潮汕文化與客家文化互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了重要作用。
中圖分類號:G127 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_4225(2004)02_0084_006
天后是粵東地區的民間信仰之一。隨著天后信仰的傳播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天后文化"[1]。比如凡天后宮所在地或是碼頭港口或是交通樞紐,同時也是商貿的交易場所。天后信仰不但在粵東沿海的潮汕平原頗有影響,而且在內陸山區的韓江上游主要碼頭、墟市也相繼建廟奉祀。因此,研究粵東梅州山區的天后信仰,進一步挖掘歷史上沿海與內陸經濟與文化交流、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民俗學、宗教學等的寶貴資料為現代化服務是極有意義的。
本研究以梅州市為考察重點。梅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屬韓江上游之梅江流域。境內多山,有梅江、石窟河、松源河、寧江、琴江、潭江等,水路縱橫交錯。歷史上的梅州在清嘉慶年間從潮州府分治升為嘉應州,下轄程鄉縣(即今梅縣、梅江區)、興寧縣、長樂縣(即今五華縣)、平遠縣、鎮平縣(即今蕉嶺縣)。梅州的民間信仰相當復雜[6],其中地方的水神、商業神祗信仰圈與外來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動,形成與沿海地區同中有異的天后信仰。關于天后信仰在粵東梅州的形成與傳播,請參考拙作《天后文化在梅州的形成和傳播》,此不贅述。本文是作者在前文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的田野考察實證,就天后文化在粵東內陸山區俗化,及地方士紳在潮汕文化與客家文化互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作一描述性的分析。一孔之見,請方家教正。
一 梅州地區的水神崇拜考察
在傳統梅州,俗民保留著極具初民圖騰信仰遺俗的地方水神崇拜。崇拜的地方水神主要有:"仙人叔婆"、梅溪公王、龍王、水扛伯公等,廟宇或神壇遍布山區的村村寨寨,并以村社或宗族聚落群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與祭祀圈。[2]關于梅溪公王崇信,學界已有專著介紹[3][4],此不贅述。下面介紹"仙人叔婆"等地方水神。
筆者1996年七八月間對梅州地區民俗考察時發現,在梅江兩岸如蕉嶺縣的新鋪鎮、梅縣的松口鎮等社區,村落有"仙人叔婆"的信眾。先是在新鋪鎮考察,當時得林清水先生幫助,考察其林氏宗祠(位于該鎮上南村),但見該祠大門口左側的墻上供奉有"仙人叔婆之神位",旋即訪問林氏宗族老大。爾后在梅縣松口鎮考察時,亦在官坪村黃家大圍屋熾昌堂發現同樣的民俗現象。后來回到學校與學生談起此事時,聽興寧縣、平遠縣、五華縣等地的學生反映,他們家鄉也有類似的民間信仰。換言之,"仙人叔婆"信仰在梅州山區比較普遍。梅州舊時稱從事航運行業的人為"船家"。船家敬奉的行業神是"仙人叔婆"。"仙人叔婆"的神壇多建在沿江河口或岸邊,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凡行駛在同一條河流的船家,都要集體祭神"仙人叔婆"。此外,船家還往往把"仙人叔婆"請上船奉祀,其神位設在船倉的篷壁上,俗謂"船頭伯公",每逢開航和到達之日以及農歷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燒香敬拜。
新埔鎮地處石窟河中游,聚居著陳、林、曾、鄧等20余姓的本地商民,也有來自潮汕各縣的商戶與船家。舊時鎮上有以行業分類的米商公會、商會、船員公會等,各業雖未見有統一的組織,但卻有統一的祭祀活動,那就是崇拜"仙人叔婆"。
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宮"。宮的建筑規模雖小,正堂內神龕無神像,僅一木質神牌,上書"法妙仙人之神位"。在該宮門外豎有兩根石柱,兩柱間豎起一根長長的旗桿。傳說"郭仙宮"是新鋪鎮的風水文化中心,因為新鋪墟市傍山沿河筑占,長長的像條木筏,傳說就是靠這旗桿拴住,才不致被洪水沖散,而穩住旗桿者正是"仙人叔婆"。換言之,在俗民的心目中,是"仙人叔婆"保護了新鋪墟的安全和興旺。
商戶船家初一、十五必進郭仙宮上香。而一般信民則主要參加每年正月半后"起福",十二月"完福",俗稱到宮里"做好事"。凡做好事時,四鄉群眾亦前往湊熱鬧,并請和尚或尼姑念經助興,開桌擺凳,共進午餐。
據筆者綜合考察資料分析,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神靈的原型是蛇。"仙人叔婆"信仰是南方原始圖騰龍、青龍信仰的遺俗。傳說郭仙宮附近居住著一戶曾姓人家,其祖宗為兩兄弟,以撐船為業。一次船行至潮州一帶,做弟弟的忽然神智不正常,不想吃飯,口里"哥哥叔婆太""哥哥叔婆太"念個沒完。當時船上出現一條蛇,做哥哥的見了著慌,對蛇說:"你是神,便到我船艙里,是蛇,我就一棍子打死"。剛說完,蛇鉆進艙中。當船撐回新鋪鎮碼頭時,蛇旋從艙里沿跳板上岸向山上爬去,爬至后來做郭仙宮的地方停下,盤在一塊巖石下。做哥哥的每天拿蛋飼蛇,蛇每天到該地享受佳肴。兄弟倆因此確信該蛇是神,便在旁邊立一小神牌,點上香燭。
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的信眾初為漁民船家,功能主要是庇護漁民與航運的安全;后來信眾逐漸擴大到附近村民,并增加了財神的功能。傳說新鋪鎮塘福嶺村有陳某在墟鎮上經商,生意清淡,遂前往該處燒香并許愿:"如果保佑賺錢,我給你做個神壇。"陳某果然生意日漸轉機賺了小錢,還愿給修個神壇。爾后陳某又許愿"如果保佑我打個大倉(指煤礦),我給你蓋個宮。"后來陳某挖到大煤層,發了財,準備蓋座神宮。陳某的祖婆郭氏是一位神童。郭氏為陳指定做宮的地點、方向。這事被地方官知道了,騎馬前去阻止,不料途中馬失前蹄,折斷馬腿,己身也被摔個半死,他認為冥冥中確有神靈,阻擋不得,同意建宮,并題"鎮守東江靈須法妙仙人",以后神牌就寫"法妙仙人之神位"。爾后,"仙人叔婆"的信仰圈進一步擴大變為社區神,到郭仙宮進香的信眾不僅有船家、商家及新鋪市鎮人,就是在一些鄉村甚至一些宗族的祖堂也到郭仙宮分香火安奉神位,如該鎮南山村林姓宗族祖堂大門左邊墻上,就裝有一個木質神龕,龕內神牌"法妙仙人之神位"。傳說舊時新鋪鎮商人侯某曾多次"火燒店",每次店家老板侯某都跑到郭仙宮請"仙人叔婆"的神牌,捧到八字碼頭祈禱滅火救災。此外,俗民小孩有病痛,家長往往前去祈求消災除病。各船戶在船上也安有其神位,船家啟航先上香,途中遇大風大雨時更是虔誠地點香祈禱平安。
"仙人叔婆"有特別的紀念日即農歷七月十三神誕日,是日俗民除舉行祭拜儀式外,主要活動有兩個:
一是抬"仙人"出巡,隊伍中高燈(兩人擎兩只大燈籠)、扛彩(兩人前后擎一長條紅布)、大鑼鼓、八音、神轎,主持人等緊跟其后。出巡隊伍出宮沿河唇街,然后轉雞子行、柴行街、米行街、潮商會館,然后經警察局門口、新菜市、鎮郊返宮。出巡路線已經組織化。是日參與這一活動者,也有外地在新鋪鎮的商家,如潮州商人在該鎮建有"潮州會館",會館每年都積極參與祭
【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相關文章:
保險條款的通俗化及其重構03-20
保險電子商務中條款通俗化問題的研究03-18
保險電子商務中條款通俗化題目的研究03-20
論文化關聯與文化翻譯03-06
論文化與民族文化01-01
文化與文化載體之淺談12-11
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03-18
跨文化交際之語境文化03-05
淺談文化與文化教育的關系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