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析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問題
摘要: 當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公允價值會計在此輪金融危機中被某些金融機構指責為加劇經濟動蕩的“幫兇”。美國證券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等機構也采取了一系列針對公允價值的措施來緩解金融危機。針對此舉,筆者從公允價值會計角度出發,對金融危機進行了分析,指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并不是加劇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關于完善公允價值會計體系的建議。關鍵詞: 公允價值; 金融危機; 操作框架
2008年在美國大規模爆發的次貸危機,已演變成為一場巨大的金融危機,很快便波及到世界其他國家,中國也未能逃脫厄運,金融系統和國民經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適應非理性、非活躍市場條件下的公允價值會計操作框架是會計理論界的當務之急。
一、從公允價值會計的角度解讀金融危機
會計計量是會計活動的核心環節,而會計計量的前提則是計量屬性的選擇。對資產特別是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價,滿足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會計信息客觀性、相關性和及時性的要求,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做出相應的經濟決策,但公允價值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較差的“軟肋”一直被會計界所詬病。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甚至被指責為加劇金融危機的“幫兇”。
在美國,由于其金融市場高度自由化,加之金融機構的過分功利化,將金融工具的價格推得越來越高,可背后隱藏的巨大風險卻無人理會。2008年9月16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之后,美國金融形勢急劇惡化,并迅速掀起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面對低迷的金融市場和飛流直下的股價,許多金融機構抱怨按照現行會計準則的規定,不得不按當日市價過多地減計資產,從而限制了銀行的放貸,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震動。美國金融界普遍認為:市場陷入了“對次貸產品按公允價值計量——確認巨額的減值損失——按規定核減資本金——投資者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如不停止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危機就無法徹底消退。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相繼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進行了必要的調整,以緩解嚴峻的經濟形勢,但是,公允價值加劇或放大了金融危機的觀點缺乏必要的理論與現實依據,只是某些金融機構逃脫責任的借口。暫停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無異于在發生火災的同時關掉警報,這只能干擾問題的解決。改變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將會剝奪會計信息使用者在當前的非常時刻獲取關鍵信息的權利。因此,建立一套適應非理性、非活躍市場條件下的公允價值會計操作框架才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二、公允價值并非加劇金融危機的真正原因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被指責為加劇混亂的“幫兇”,但事實并非如此。金融危機并不是由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引起的,其理由如下:
(一)金融危機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不是一個會計問題
會計的首要職能是反映,可以說會計是一面鏡子,經濟主體可以通過這面鏡子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財務狀況和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情況。美與丑是由自身條件決定的,與鏡子沒有絲毫關系,暫停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機,只能掩蓋事實背后的真相。金融危機是金融系統自身出了問題,對癥下藥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
(二)對公允價值內涵的理解及相應的會計操作存在偏差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將公允價值定義為:計量日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所獲得的或轉移負債所支付的金額。其它國家的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所作的定義與美國類似,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將公允價值計量分為三個層次:1.相同資產或負債存在活躍市場的,按活躍市場的報價確定公允價值。2.活躍市場中無該資產或負債的報價,但存在類似資產和負債的報價,則可以用類似資產和負債的報價對該資產和負債進行估值。3.當前兩條所列條件均無法滿足時,需借助模型和估值技術來確定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定義包含著一個前提:即市場必須是有效的、理性的和活躍的,而且交易各方必須是自愿的和公平的。公允價值計量的三個層次也必須服從于公允價值的前提條件,不符合前提條件而得出的價值不能稱之為公允價值。在此輪金融危機中,投資者應該知道:當前的金融市場已經不再是有效的和活躍的市場,投資者進行的恐慌性拋售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此時買賣各方處于不平等的地位,不符合按照現行市價確定公允價值的前提條件,按照當時市價確定的價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允價值。因此,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不應是公允價值是否加劇了金融危機,而應是當時非正常的市場報價能否稱之為公允價值。
(三)金融機構的過分功利化制約了公允價值會計的有效實施
實施公允價值會計是為了充分揭示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然而,金融機構雙向和功利的態度扭曲了公允價值會計的真正目的。在金融產品價格持續上升時,金融機構樂于享受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成果,在金融產品價格下跌時,就轉而抱怨和指責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其實,過低的市價可能是“不公允”的,過高的市價也可能是“不公允”的。市價只是金融產品的市場價格,并非其真實的內在價值,內在價值是通過理性的分析和科學的測算得出的。公允價值只是一種計量工具,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如何認識和操作。
三、關于完善公允價值會計體系的建議
雖然公允價值并不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但慘痛的經驗和教訓卻不容忽視,在當前的非常形勢下,有必要完善現有的公允價值會計體系,將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一)應建立一套非活躍、非正常市場條件下的公允價值會計操作框架
1.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對金融資產重新分類。例如在極端情況下,允許投資單位持有的原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股權投資重新分類為長期股權投資;對于持有的原劃分為按公允價值計價的債權類投資重新分類為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可以有效防止不正常的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2.調整金融資產的價格參考基礎。在非正常的極端情況下,建議將以單日價格為基礎對資產進行估值改為以過去若干月的平均價格為基礎,平均價格比單日價格更具穩定性,可抵銷短期價格波動的影響。3.適當引入風險價值披露模式。風險價值披露模式要求在披露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同時,還要披露會計主體在特定的時間內和給定的置信區間內可能遭受的最大損失,可以較充分地揭示金融工具的潛在風險。
(二)完善與金融體系的相關規章制度
在此輪金融危機中,發生資產減記惡性循環的部分原因在于金融機構有最低資本金限制,從而產生連鎖反應。此外,銀行會盯住一個固定的杠桿比率(比如資產/權益),這會使公允價值具有順周期性特征。當金融機構的證券價格上升時,為維持固定的杠桿比率,對證券的需求增加將推高證券的價格,這反過來又會促進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同理,當證券價格下跌時,為了維持固定的杠桿比率,將會導致過多的證券拋售,反過來又加劇了資產負債表的收縮。因此,完善金融體系的相關規章制度比暫停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更為有效。
(三)發揮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職
【探析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相關文章:
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題目探析03-01
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的理性思考03-01
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03-01
淺論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03-18
論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03-05
對我國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的探討03-11
新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03-22
公允價值與計量屬性研究02-27
基于公允價值計量的企業價值評估03-02
公允價值計量及應用淺探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