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初一學生歷史教學的論文
初一學生如何邁出初中歷史學習的第一步,很值得研究與探索。我從事歷史教學十四年,在教學實踐中有如下幾點粗淺認識,就教于同行,以共勉之。
一、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的認識
新生入學的第一節歷史課,我先排除學生思想上的模糊認識,說明歷史課并非故事課,學生之所以形成這種概念是由于小學歷史故事教學造成的。歷史故事的趣味性,生動性適合于小學階段的學習和掌握,如果到了初中階段仍停留于這一層次,容易使學生步入誤區,以至今后很難達到較高層次的學習。因此,歷史的第一課應灌輸給學生的是“歷史課非故事課”,要把歷史看作一門科學,去探尋其規律,掌握其知識。
二、使用規范的史學語言
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專門術語,歷史學科有歷史學科的語言和專門術語。比如歷史課常用的歷史時間、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還有歷史學的一些專有名詞;編年體通史,紀傳體通史,皇帝年號、歷史年表等等。我們要讓學生一開始就養成運用歷史語言進行思維和表述的習慣。如歷史上有許多須要理解、掌握和解釋的“名詞”,我為學生制定名詞解釋的“三要素”即時間、內容和作用。例如解釋“楚漢之爭”,很多同學不知如何下手,但按照“三要素”去解釋,使得他們茅塞頓開。
三、教會學生在書本上作標記
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教材,并在教師指導下,劃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用符號作標記,會使學生獲益匪淺。我曾作過調查,凡是解決問題能力強,歷史成績好的同學是按照老師要求在書本上作標記的。有一位同學在“王安石變法”一節中做了以下標記:變法目的──“富國強兵”旁邊寫上目的并在“富國強兵”的下面劃上橫線,“變法五項內容”每一點旁邊都編上編號并在內容下面劃上橫線,在“變法失敗原因”旁邊寫上失敗原因。這也是學習歷史習慣的具體表現,所以歷史學習的能力提高很快。相比之下,沒有養成這一良好習慣的學生對以往學過的知識就依然是陌生的。
四、增強學生語文基礎
深厚的語文造詣,是學好歷史的基礎。古往今來諸多的歷史學家像司馬遷、班固、司馬光既是歷史學家,又是文學家。所以,司馬遷才能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巨著《史記》來,很多文學家也擁有淵博的歷史知識。因而歷史課與文學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感到既要教歷史,又要教語文。初一學生由于語文基礎薄弱,學到中國古代史內容,讀不懂教材的含義,不會寫、不會念的`字較多。掃除學生學習中的語言文字障礙也是歷史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在具體操作上還可借鑒語文課的朗讀法幫助理解,如在講授明朝“東林黨”這一歷史概念時,讓學生齊聲朗讀東林黨的代表人物顧憲成所作的一副著名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蓖ㄟ^朗讀和講解,學生認識到了“東林黨”是明朝正直的士大夫集團,憎恨宦官專權,憂國憂民。教師還可以強調“宦官”的“宦”的讀音及寫法,強化學生的印象,避免寫錯別字。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語文水平,也是培養學生形成學習歷史的習慣的要求之一。
【如何搞好初一學生歷史教學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