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半生緣》中女性悲劇的成因及文化價值體現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半生緣》中女性悲劇的成因及文化價值體現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是張愛玲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舊上海幾個年輕人的愛情悲劇。書中對曼楨、曼璐、翠芝等幾位女性的描寫是細膩生動的,以女性視角深入解讀作品,從女性悲劇形象的探究再分析導致其悲劇的原因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價值,以深化對《半生緣》這部作品藝術價值的理解,具有現實啟迪意義。
關鍵詞:
《半生緣》;女性;悲劇;
引言:
20世紀80年代起,女性主義思潮在我國涌現,文學領域也受女性主義思潮影響,出現了許多關注女性行為、形象的討論和研究!栋肷墶愤@部文學作品以深刻、細膩的筆法刻畫了不同女性的悲劇人生,如獨立堅強的曼楨、沉溺于愛情的曼璐、因循守舊的翠芝等,這些女性形象不僅反映了作者對女性真實生活狀況的細致觀察與關懷,也體現出對社會生活的真切感悟。從女性視角反觀其中的人物悲劇形象及其內在的原因,會從悲劇中得到心靈的觸動與力量。
一、小說《半生緣》創作概況
《半生緣》是經過張愛玲更改的版本,原名為《十八春》。最早發表的時候,是1951年,正是祖國剛成立不久,亟須建設的一個時期。《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區別在第十八章顯得分外明顯。在《十八春》中主人公曼楨與世鈞因為“支援東北”的契機又重新遇見,以喜劇結局為小說畫上了句號。那個時期,無數的作家都得對文學與政治保持高度的警覺,明確的目標感和樂觀精神,是他們作品的基調。
后來飽經風霜的張愛玲對《十八春》進行了新一輪審視,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改名為《半生緣》,于1968年出版。改寫后的版本充滿了悲劇情調,在種種誤會、隔閡及傷害下,男女主人公曼楨與世鈞都有了自己的婚姻與家庭,由于機緣巧合,闊別14年他們迎來了見面,在所有的錯過與誤會被理清后,這場見面已經是充滿懊悔、痛徹心扉的告別。雖然改寫后的版本充斥著種種愛而不得的遺憾,但這也更加真實并具有觸動人心的力量!栋肷墶穼⒃浢篮玫膼矍闅缃o人看,讓讀者不禁反思其中的原因,感受到舊時代女性的渺小與反抗,無奈與妥協,從中獲得啟迪。
二、《半生緣》女性悲劇形象解讀
(一)具有獨立精神的反抗者:顧曼楨
在《半生緣》中,女主人公曼楨接受了良好教育,是一個獨立自主、有自我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女性。在家庭層面,當姐姐嫁給祝鴻才后,曼楨堅持一個人打兩份工肩負起家庭的責任,供弟弟們讀書上學,用獨立與尊嚴撐起了貧弱家庭的一片天。在愛情層面,她的貞操觀不同于舊時代的其他女性,雖然在姐姐陷害下被祝鴻才奪去了清白,但她并不覺得有愧對世鈞的地方,她對世鈞的愛仍是濃烈的,即使被關在小房間中還想盡一切辦法給世鈞通信。她的愛隱秘而深沉,具有極強的個人意識。
當她終于有機會逃離“魔宮”般的世界時,她忍痛拋下剛出生的孩子,不顧虛弱的身體想方設法地逃出姐姐的控制,最終在隔壁床金芳夫婦的幫助下獲得了人身自由。身為一個獨立的反抗者,曼楨總認為自己的內心是強大的,但那些自以為鈍化了的痛苦是極具生命力的。在現實的羈絆下,她對周圍的世界已經失去了信念,任由世界的處置[1]。她的反抗失敗了,最終選擇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幸福,嫁給祝鴻才。但在曼楨這樣的女性身上,她擺脫精神桎梏、永遠在混濁困境中吶喊的精神永遠觸動人心[2]。
。ǘ┤烁窬竦谋硹壵撸侯櫬
為了扶持孱弱的家庭,長女顧曼璐在年輕時一個人便肩負起了家庭重任,她將身體當作商品,選擇了當舞女這一條出路。舞女的身份迫使顧曼璐與年少結識的豫謹緣分消散,當年老色衰,她選擇嫁給了有錢人祝鴻才。其實選擇走上“舞女”這條路時,她便背棄了自我,她一開始就沒有考慮過“舞女”職業之外的選擇!白晕摇钡娜笔顾谀袡,不斷地在祝鴻才身上尋找心理認同。因此曼璐愿意為了挽回丈夫的心犧牲妹妹的幸福。而當事情真的發生,已經顧不得懊悔與思考。曼璐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因背棄了人格精神而“失聲”的女性。
(三)封建禮教的犧牲者:石翠芝
為自己的愛情努力爭取的翠芝,最終不得不在封建禮教面前祭奠自己的愛情。翠芝對叔惠的情感是熱烈的。嬌生慣養的富家大小姐愿意為了叔惠只身奔赴上海,甚至為了叔惠在婚期將近之時提出和未婚夫一鵬解約。她對叔惠的喜歡是藏不住的,在與世鈞交談時話題總是不自禁地落到叔惠身上,而家庭的封建門第觀念也是難以抹去的,石太太一開始就看不起貧富差距如此之懸殊的叔惠。
在封建禮教觀的壓迫下,翠芝已經不敢在直面自己的感情,像“一個茫茫無主的孩子”,走進了家庭滿意卻蒼白的婚姻[1]。她與世鈞婚姻的結合,是感情失敗者婚姻的結合,石翠芝追逐愛情的勇敢和對自由的向往被封建禮教一一無情地碾碎,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者。
三、《半生緣》女性悲劇產生的原因
。ㄒ唬┸浫醴忾]心理對女性發展的桎梏
曼楨和曼璐這對親生姐妹間有一種“本能的羞澀”,有許多感恩的話曼楨一直無法說出口,這讓曼璐誤會曼楨看不起自己[1]。隔閡在沉默之下持續發酵,最終釀成了曼璐以“危在旦夕”為借口陷害曼楨的悲劇。而貞操觀本就與其他人不同的曼楨,在姐姐去世后,沒有和任何人商量便做出了嫁給祝鴻才如此荒謬的決定,這何嘗不是軟弱封閉心理對女性發展的層層羈絆呢?曼楨的母親顧太太的軟弱封閉也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在曼楨遭受如此不幸后,母親在金錢的誘使和曼璐的要求下選擇了背棄曼楨,不顧女兒曼楨被暗無天日的“魔宮”囚禁人身自由[5],默許了悲劇的發生。
。ǘ⿵碗s漠然家庭對女性情感的羈絆
從外在因素來看,復雜漠然的家庭是推動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顧太太一開始就隱約感覺到曼楨和自己是“兩個世界的人”,就連對“和曼楨合影的漂亮青年”之詢問都要思忖良久;顧太太與曼璐的關系亦是如此,曼璐要嫁給祝鴻才的消息都是從傭人阿寶處得知的。顧太太與曼楨、曼璐間總是隔著一層溝通的屏障。
從女性批判的角度看,曼璐為了自己的家庭犧牲掉自己的幸福,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死亡”。家庭的復雜默然或許是從曼璐選擇犧牲自己幸福做舞女的“死亡”開始的;楹蟮乃秊榱耸刈o岌岌可危的家庭又不惜犧牲掉妹妹曼楨的幸福,在復雜的家庭關系下,曼璐不僅是感情中的受害者,也是感情的施暴者。
(三)封建倫理觀念對女性獨立的約束
封建社會長久以來的封建倫理觀念,深刻影響著女性的生活,阻礙著女性獨立。曼璐、曼楨、顧太太和翠芝都被這種封建倫理觀念禁錮著。顧太太在得知曼楨被姐夫侮辱后,第一想法竟是撮合曼楨與祝鴻才結婚以保全臉面,在接受了曼璐的“金錢資助”后對曼楨被關押的事不聞不問。而在姐姐曼璐和母親封建倫理觀的輪番洗腦后,曼楨自愿嫁給了祝鴻才,這其實是封建倫理觀對女性自由獨立精神的消解[7]。這種守舊風氣也逐漸消解了翠芝追逐愛情的勇氣,翠芝的母親石太太一開始便看不起叔惠,認為翠芝應該找個門當戶對的伴侶,故而當翠芝和叔惠兩人單獨在一起時,會悄悄派女傭探視,當發現翠芝留下的“出走信”后,迅速出門攔截。在封建門第觀念的侵蝕下,翠芝迷茫、倉皇地與世鈞結婚了,像個“闖了禍的孩子”草草交付了自己的愛情[1]。
四、《半生緣》女性悲劇體現的文化價值
。ㄒ唬┖粲跖宰呦蛴X醒
生活其實并不需要文學過度的歌頌,直面生活中的斑駁,反而更容易讓人從本真中找到信仰,得到力量!栋肷墶分械拿恳粋人物都不是因為純粹的相愛而結婚,曼璐因年老色衰嫁給了祝鴻才,曼楨因孩子與祝鴻才結婚,翠芝因害怕輿論不敢再拒婚,張愛玲將女性所面對的無奈與羈絆不加掩飾地展現了出來。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及“死所意指的結束意味的不是此在在地存在到頭,而是這一存在者地向終存在”[8]。在這個意義上,曼璐、曼楨、翠芝愛情的“死亡”也意味著新生,在無所希望的渾濁世界中,那些自由、愛情與勇氣的被消解也提醒著未來更多女性探索著個人覺醒之意識,向死而生,從中獲得永不枯竭的獨立人格精神。
。ǘ┥n涼的結局更具力量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說道:“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悲壯是一種蒼涼,更是一種啟示!盵9]張愛玲所刻畫的這種蒼涼的美使《半生緣》這部作品極具悲劇式的力量。張愛玲的《半生緣》展示了女性視角下對人生、愛情婚姻的選擇,體現了女性在困境中的生存狀態與生命意志,以蒼涼悲劇式的結局結尾,從而引發讀者憐憫、恐懼等情感,使讀者在悲劇中完成自我的凈化,促進人格的自我完善。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對女性人物形象細膩生動的描寫,體現了張愛玲對女性深切的關照,讓人不禁對其中女性形象的無奈與悲涼進行反復品位與探究。無論如何,這為女性個體意識的覺醒點亮了前行的燈塔,現在及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站起,尋找到個人的價值和存在的自我,掌握自己的愛情與人生。
參考文獻
[1][3][4][6]張愛玲半生緣[M]北京:北京十腦藝出版社,2012.
[2]劉成寶論女性主義視角下《傾城之戀》的愛情悲劇[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05):32-33.
[5]常樂.淺析張愛玲《半生緣》中愛情與人性的悲劇[J].青年文學家,2018,(26):49.
[7]龍子佩.論《半生緣》悲劇的必然性[J].青年文學家,2018.(17):19+21.
[8]駟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9]張愛玲.張愛玲散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
【《半生緣》中女性悲劇的成因及文化價值體現論文】相關文章:
項羽悲劇成因初探03-06
淺談人文價值在中學物理教育中的體現03-07
研究電視廣告中女性刻板形象的成因與對策03-19
品牌與消費文化中的符號價值03-24
莎士比亞悲劇中的女性形象03-06
淺談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論文11-18
中美廣告中的不同文化價值03-11
高校美術教育的價值體現03-19
體現企業文化價值觀的七個方面03-19
文化差異在外語學習學習中的主要體現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