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從翻譯看言語交際過程的復雜性
論文摘要:本文從翻譯及言語交際的過程出發,分析其編碼、譯碼和獲得信息的過程。從翻譯角度來看,無論是從索緒爾的語言符號觀分析,還是參照語言學家I.Austin等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言語交際的過程都顯得復雜多變卻有章可循.同時由于翻譯中伴隨著影響言語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差的寬泛的文化語境及潛在的心理因素.言語交際過程的復雜性顯而易見。論文關鍵字:翻譯 跨文化言語交際 索緒爾語言符號觀 言語行為理論 信息差
1、引言
翻譯現象復雜多變.將其置于廣義的應用語言學的框架內,可以通過較完整、跨學科、多方法、多層次的途徑來解釋這種現象。Steiner(1975)曾說過:“無論在語言內部還是語言之間.人類交際等于翻譯。翻譯研究就是語言研究。”…交際是一個編碼和譯碼的過程,信息交流是一個編碼和譯碼的心理活動。所謂的編碼就是把思想.感情和意念等編成語碼的過程.這種語碼是以言語或非言語行為,以及書面語等符號出現.這時對這些外界接受的符號或信息解釋并賦予意義的過程就是譯碼.只有交際雙方使用同種語言時,溝通才有效發生。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過程.還要經過對這種賦予意義的交際過程中的符號進行再解碼后的編碼過程。而編碼與解碼的前提是先要認識到索緒爾語言符號觀對這些符號的解釋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
2、索緒爾語言符號觀
“翻譯研究就是語言研究。”語言研究離不開言語的研究。索緒爾作為現代語言學的創始人。認為言語活動具有多重屬性。性質復雜,與物理、生理及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同時具備個人及社會屬性。…
其中索緒爾語言符號觀對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就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20世紀初他指出語言符號聯結的是概念和形象.兩者分別是語言符號的所指和能指。表示意義的形式稱為能指(signiifer),被表示的概念稱為所指(signified)。二者揭示符號本身的構成關系,而組合關系展現符號之間的關系。言語交際活動在索緒爾語言符號觀的框架指導下.呈現出的復雜性.要求翻譯的兩種方針——直譯和意譯及翻譯各要素進行整合.求得最佳譯文。但絕對的直譯和絕對的意譯是行不通的.首先語言作為一個符號系統.是由語言的所指和能指根據橫向的組合原則和縱向的聯想原則在共時態的語法規則內形成。rn]在這兩對范疇的理論指導下?蓪Ψg方法進行整合,使直譯和意譯相互結合,交替使用,創造優秀譯作,同樣橫向組合關系和縱向聚合關系這對范疇也可指導翻譯過程各要素的整合.綜合考慮外在的原文本因素同時聯想內在的目的語文本的各要素。因此?v觀語言學符號觀中能指與所指及組合與聚合關系.言語交際過程復雜多變.并產生了一系列的言語行為。進一步用J.Austin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分析。翻譯實踐將受益匪淺。
3、言語行為理論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針對交際活動中產生的一系列言語行為,是力求用一種語言(或目的語)表達另一種語言(源語)所表達的內容,在語義和風格上保持對等。…如何在翻譯中尋求最優的等值對等語,言語行為理論不僅對此做出重要解釋.還通過語力的不可譯性進一步說明了言語交際在翻譯中的復雜性。
20世紀60年代英國哲學家,語言學家J.Austin(1962)和J.R.Searle(1975)提出并完善了言語行為理論。從行為角度闡述人類語言交際.對外語研究,跨文化交際及翻譯研究都有積極的指導作用。J.Austin將人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實施的行為分為敘事行為(1ocutionaryact)、施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行為(perlocutionary act)[7]在這三種實施行為當中,言語行為理論關注的核心是施事行為.因為它與說話人的因素一致.而敘事行為不能構成語言交際,成事行為也有明顯的不穩定性。
J.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對翻譯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深刻理解原文的真實含義,弄清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即者的真實意圖(施事行為)和表達效果(成事行為);其次,譯者要在目的語中尋求一種表到方式來準確表達原文作者真實意圖(施事行為)又不失原有的表達效果(施事行為);最后對所選擇的表達方式進行反復修改,使譯文和原文在所傳遞的信息上和表達效果上“等值”,也就是在表達的內容(施事行為)、表達效果(成事行為)和表達形式(敘事行為)上與原文達到最大化的“等值”。這樣的譯文才是優秀的譯作。
同時.施為的過程又分為顯性施為和隱性施為。
例如:IWaITIyou toobey.和1willcometothepar-tv.前者的“警告”可以明顯譯出.而后者有種“施為之力”(illoeutionaryforce)即“答應”。但字里行間卻未出現該意環境因素對言語行為的影響之差異造成了語句的“施為之力”的不可譯性。Sear/e稱這種語句的“施為之力”的不可翻譯性(nontranslatability)為“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即語句形式和功能與意義之間不是一對一的關系。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使言語使用的社會規范或語用規則相差甚遠。從翻譯看。這種言詞可譯,語力不可譯,還要借助“語用遷移”來進一步分析。
4、言語交際中影響話語信息差的因素
在翻譯的實踐指導下綜合分析言語交際過程.往往會發現說寫者傳遞信息與聽讀者接收的信息不等值。對話語信息核心產生偏離,即話語信息差。影響話語信息差的因素是多樣的.既有寬泛的交際文化環境.又有潛在的心理因素,這就決定言語交際過程是一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端的動態的,不可逆轉而連續的,各個因素之間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
4.1寬泛的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包括當時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還包括同時代的作家作品,譯語文化語境對翻譯有重大的影響.因為翻譯本身就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的過程是在譯文語言中正確理解原文語言來找出等值對等語的過程.翻譯作為溝通的橋梁,地位顯著.任何一個因素的疏忽就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這些影響言語交際的文化語境因素在翻譯過程需引起重視
首先是中西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差異:西方人思維方式是關注事物的規則性,系統性,精確性.因此要求對客體進行形式化。邏輯性的元素分析:而中國人反之,注重整體思維和主體性思維,強調物我不分,天人合一,偏重綜合性分析。同時.從中西方語言文字也可看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模式:西方人具有單維、單向、定向、確認性強,抽象邏輯思維強等特點,容易發展時間思維邏輯:而中國人具有多維、多向、非定向、兩可性、形象邏輯思維等特點,容易發展出空間思維邏輯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漢語出現對應的語序隨著思維發展。句法層層遞進:西方人語言呈現多樣變化.派生構詞方法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次.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塑造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價值取向。中國人的陰陽互補的思維模式塑造了中國人含蓄表達。恭卑謙讓,反躬修己,兩者兼顧,追求和諧,忍讓而求同存異的民族取向:而西方人注重個性發展,自我的培養,各抒己見,鋒芒畢露。由于不同民族處于不同地域,自然條件及地理環境均有差異。其次,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對語言的發展,言語的交際影響亦不可忽視。若在翻譯中對中西文化中的信仰或相應的神譜不了解.若把“十二生肖”、“天干地支”、“陰陽八卦”等中國傳統的文化翻譯給西方朋友.不僅譯作過程艱難,讓西方人理解的過程更艱難。
最后,體態語或肢體語言。手勢語。目光語,身體距離等非言語行為是無意識中發生的.既可幫助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又可增進感情的交流;反之,后果將不堪設想。
客觀評價上述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因素.只有正確對待目標語及母語的文化習慣.同時參照交際過程中潛在的心理因素。才能避免翻譯中的笑話。
4.2潛在的心理因素
人的內部言語是無聲的.通過它可進行自我對話語言學把內部言語解釋為以下三種:言語記憶外部言語的壓縮一言語減去聲音:“言語動機”及內部核心經驗,包括任何言語活動的整個內部領域。在形成話語時.這種內部心理過程尤為重要翻譯的過程是將文本或話語的外部溝通轉變為自我的溝通,使人類思維活動的起源變成言語交際的現實外部言語與內部言語轉化的過程復雜多樣.翻譯過程也會因此更顯復雜,對于譯者來說則任務更加艱巨。正如馬麗斯內爾·霍恩比(Mary Snell—Homby)所說:“(文本是)譯者以讀者的身份理解作者的意圖.并將這些意圖再創造地傳達給另一文化的讀者群的語言表現。”[試想譯者接受的或邏輯或系統的外部言語.也可能是雜亂無章可循的言語.這時翻譯的人手工作就是整理并參照其內部言語.這種內部言語即自身在自我溝通中情感和理性的交流通過獨自的形式集話語情景、主體和客體于一身的復雜過程.而翻譯又是對他人內心世界的綜合參照、預測,再將其轉化成外部言語的過程因為。根據語言文字具有必然性的原理.“持某種語文的民族頭腦中將要產生什么樣的思想.在歷史背景中展開的宏觀的層面上。有時是可以預測的”因此,一部好的譯作,或言語形式.或言語交際的文本形式.都可稱為一項“偉大的工程”。
翻譯過程同時也是處理言語交際過程的技巧問題的過程。言語交際過程中.如果言語信息接受者沒有按照言語信息的本意去解釋而進行了另外的理解或者對言語信息進行了看似正確其實不準確的破譯曲解或者完全誤解了言語信息發出者的意思就可以稱作“別解”。它是一種交際現象,也是一種言語交際手段.具有積極和消極的修辭效應如果在言語交際的過程正確運用別解的積極修辭.有時可形成出其不意的表達效果,使語意跌宕、突轉且詼諧幽默、生動活潑。例如:”Youcancatch itbutyou canneverthrow it,whatisit?”通過別解這種交際手段.或許答案會令人吃驚的“cold”fcatch ac0ld).領會這種別解需要雙方有共知的語言環境.能夠確切地使用別解.領會真正意圖。翻譯者不作為言語交際的當時參與者,要理解這種高語境的別解現象.既要融人共識的語境.又要翻譯出別解文字在相對語言中的特色?梢,翻譯難.翻譯別解難上加難為解決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辜正坤把人類文化嚴禁的規律歸納為九大類.其第七定律之審美遞增遞減律。就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存在“喜新厭舊”或“喜舊厭新”心理翻譯不免要跟著時髦走去洞察時尚的潮流,真正做到譯作要以讀者為基礎盡管譯作要展現給讀者原文作者的風格.但譯者在翻譯中也會無形塑造自己必要的風格。
5、結論
言語交際就是一個編碼和譯碼的心理過程,為使這種交際有效溝通.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就是為使交際雙方共享統一或相近的語碼符號,這就要求將信息源編成的現成語碼即言語或非言語行為或書面語等符號賦予意義。當編碼人傳遞的源信息和譯碼人獲取的意義之間有了共識,那么翻譯的效果顯現然而由于言語交際必然受到社會中寬泛的文化環境和潛在的心理因素的綜合影響和制約.意義的賦予就永遠存在距離,因而交際成為一個復雜的過程翻譯這種復雜的言語交際,從編碼到譯碼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卻很難找到等值對等語.因此譯出佳作也是相當困難的。
【試論從翻譯看言語交際過程的復雜性】相關文章:
試論言語行為理論看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03-01
試論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教學11-08
試論網絡非語言交際03-04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英語習語翻譯03-28
試論施工企業項目過程審計02-28
試論翻譯的歸化和異化03-16
試論言語行為理論12-20
跨交際文學和翻譯03-11
試論間接言語行為為理論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