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民歌和地方戲曲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摘要 :鑒于中國聲樂藝術與中國的民歌和地方戲曲有著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完全可將民歌和地方戲曲引入高師聲樂(中國作品)教學中,以解決學生在演唱中國作品時常出現的一些問題。文章從規范技法、訓練舞臺形體表演、把握作品風格三個角度出發淺要地論述了民歌和地方戲曲在高師聲樂(中國作品)教學中的作用。關鍵詞 :民歌和地方戲 聲樂教學 中國作品 作用
我們現階段在高師聲樂教學中主要還是沿用西方較為系統的美聲唱法的訓練模式,采用一些經典的外國藝術歌曲和歌劇詠嘆調作為演唱的曲目。這和美聲唱法教學體系的系統性以及聲樂界普遍認為外文的咬字(尤其是意大利語)比中文要簡單,外文更適合歌唱有關。于是我們發現當給學生布置了中國聲樂作品時,經常唱得就不如外文歌那么流暢動聽了。而民歌和地方戲曲作為民族民間音樂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了中國歌唱藝術(尤其是民族聲樂)最重要的源泉。中國歌唱藝術從結構形式到題材內容,從歌詞語言到咬字發聲,以至整體的藝術風格及表現,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民歌和戲曲。因此利用中國聲樂作品與之不可分割的深切關系,在中國作品教學中運用民歌和地方戲曲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好辦法,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糾正演唱技法
1.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是演唱的重要環節,聲樂本來就是語言和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在音樂中抒發情感、講述故事,如果別人都聽不清聽不懂演唱的內容,聲樂也就失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般都認為意大利語是最適合歌唱的語言,這是因為意大利語的發音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元音沒有弱化現象,即使是非重讀的元音也是一樣。單詞再長,音節再多,最后一個元音必須與所有元音同樣清楚而不含糊地發出來,絕對不吃音。簡單地說,就是在母音與子音之間是沒有咬韻的過程,輔音發出之后直接到元音,這樣使元音發音時,唇型變化很明顯,口腔內的共鳴空間自然地積極打開,進而可以更容易地達到頭腔共鳴,因此在自然咬字的同時聲音也能更舒展更圓潤更到位地發出來。而中文則恰恰相反,主要是在口腔的前半部分發聲,并且在輔音到元音,元音與元音之間有明顯的咬韻過程。學生在習慣了外文咬字的感覺后,用同樣的感覺來做中文的咬字,結果就發現咬字變得含糊不清,好像嘴里含著什么東西一樣。這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用某些民歌或戲曲的唱段來教學,例如可以練習演唱一些昆曲唱段,利用昆曲咬字講究“字頭、字腹、字尾”,唱腔“水磨細膩,一字數轉”的特點來加強學生對于中文咬字“咬韻”特點的感覺,這樣一來演唱時自然就可以“字正腔圓”了。
另外有些學生受方言影響本身普通話就不標準,加之初級階段,大部分的學生還不能分清說話的咬字和歌唱的咬字的區別,因此利用“以字行腔”的民歌、戲曲片段來進行練習是既快又好的方法。例如讓學生學習演唱東北《搖籃曲》《月牙五更》等,或演唱一些京劇片段,利用歌詞中較多的兒化音和語言中“過腔”“收音”的特點來訓練,這樣比直接糾正學生普通話發音要容易得多,學生也更加容易接受。
2.呼吸、換氣
呼吸、換氣等氣息問題是聲樂演唱的基礎,沒有好的氣息基礎,好的歌唱就無從談起。實際上在氣息問題上,中國的民族聲樂和西方的美聲唱法并沒有什么本質差別,所要求的重點也都是大同小異的,但由于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在調式、音階、節奏等旋法上以及在語言上的較大差異。因此西方的大部分聲樂作品中(尤其是一些古典藝術歌曲),由于作曲技法的規范性,以及歌詞的詩歌性特點和語言本身的關系,演唱時相對來說氣息使用會比較流暢,沒有過多的色彩性處理。而中國聲樂作品在呼吸和換氣上就有自己的特點,如在作品中,配合情緒的需要,經常出現需要“換氣”“偷氣”“就氣而行腔”“聲斷氣不斷”等多種氣息處理的技巧。于是可以常常發現學生在唱外國藝術歌曲時,感覺是氣息運用自然流暢,可一唱起中國作品時,要么是“氣不夠”,要么是“該換不換、該斷不斷、該連不連”。民歌和地方戲曲的演唱是非常講究氣與聲與情的結合的,這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多接觸,多演唱一些具有這些氣息運用特點的民歌地方戲曲片段,并反復練習,加強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二、輔助訓練自然到位的舞臺形體表演
不可否認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由于高師教育的針對性以及學生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音樂學院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學的重點還是放在糾正問題、訓練演唱技巧上面,通俗地說就是比較重“技”。因而相應來說,表演方面的訓練就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了。我們常?吹胶芏嗟膶W生在歌唱時呆板地站在臺上,眼光渙散,沒有焦點,手上還有些想做又沒做出來的“小動作”;還有一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激情,卻不知道作為一個表演者該如何很好地與觀眾交流,一個人在臺上自我陶醉,要不就是滿臺來回地走,要不就是死盯著地上的一個點,臺下的人只能看到他的頭頂了。但是聲樂是一種表演藝術,是既要能聽又要能看的。教師完全可以在訓練其聲音的同時加強在表演上的訓練。
對于聲音的訓練,讓學生練習演唱一些優秀的外國藝術歌曲當然是很有幫助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語言障礙,大多的學生(特別是初級階段的)是很難很好地去理解表現的,再加上本身能力有限,光是去記住比較“拗口”的旋律和節奏,以及背下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歌詞就很夠嗆,更不要去談什么表演了。而中國的地方戲曲表演則是一種非?鋸埖摹⑻摂M的,并講究程式化的表演,演員在臺上沒有大型的具體的道具布景,而是通過夸張的表演把現實的生活或是神話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舞臺上。再加上沒有文化背景和語言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利用戲曲的這一大表演特點,在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讓學生練習演唱一些戲曲唱段,同時通過多媒體等方式讓學生模仿學習演員的表演,從而加強學生的表現能力。另外中國戲曲講究的“手眼身法步”也可以運用到學生的舞臺形體訓練中。 民歌是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勞動中誕生的,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大量的民歌都是反映實在的生活內容,具有非常強的可表現性。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讓學生進行表演方面的訓練。例如讓學生練習演唱浙江民歌《采茶歌》,這首作品生動地描繪了浙江茶農采茶的情景和收獲的喜悅心情: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東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姐姐呀,你采茶好比鳳點頭,妹妹呀,采茶好比魚躍網,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葉簍里裝,千縷萬縷千萬縷呀,縷縷新茶放清香,姐姐妹妹來采茶呀,青青新茶送城鄉,送城鄉,哎呀送呀么送城鄉。”
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演唱的同時親身來實踐,感覺采茶的動作是怎么樣的,怎樣才是“采茶好比鳳點頭”,怎樣才是“采茶好比魚躍網”,采下的茶還要“青葉簍里裝”,怎么個裝法呢?簍在哪里呢?一邊唱一邊表演出來,練唱的同時訓練了表演。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演唱時可以自主地思考他所要表現歌曲的內容,并可以自然地表現出來,舞臺形體方面也得到了加強,身體自然放松了,表演自然到位了,相應地
【談民歌和地方戲曲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作用】相關文章:
淺談民歌和地方戲曲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作用03-19
探索高師聲樂教學03-19
談聲樂教學中的示范與模仿12-05
談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混合聲訓練03-18
談聲樂演唱中歌曲的分析處理和情感表現03-08
談聲樂學習中的朗誦藝術03-19
談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01-29
淺析表演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03-18
論表演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