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精神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長期以來深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表現的是人對富有哲理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儒家重心性問題的仁學兼倫理學解;道家重心性問題的自然哲學解。儒道家入世與出世的“虛實結合”;殊途同歸的“天人合一”,共同開拓了深遠而燦爛的美學精神之蒼穹。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 儒家 道家 美學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深淵,長期以來深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講究人格:把自然理解為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人合一;審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體驗,這都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受大的文化思想的影響,用獨特的、自然的形式,把美學思想滲透其中。儒家重心性問題的仁學兼倫理學解,著重人際關系及人倫情感的聯系與溝通;道家重心性問題的自然哲學解,著重人心靈與自然的聯系與溝通。他們都關注于人文精神的發展,共同開拓了深遠而燦爛的美學精神之蒼穹。
一、虛與實的結合
張世英認為,“中國古代文化中,儒與道是其中的兩家兩派,但究其實質,卻代表中華文化之一體中的“虛”與“實”兩個方面:儒家雖亦言境界,但主要講人倫道德的境界,是實;道家雖亦言人事,言實,但它著重推天道以明人事,天道仍居本根地位,所以主要是講虛!笨梢哉f,儒道兩家是人性之虛實兩面在文化方面的反映。
儒家的基本思想精神是仁。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仁,他所提的“仁”,是基于人的生命之上,從生命的角度看待與處理人倫、人際關系,蘊涵著其美學精神!叭适菍θ酥溺姁,有一個人際之‘親’的結構蘊涵在其中,這結構的骨骼’是等級性的‘禮’,而其‘血肉’是居于審美意義的親情,這也便是‘樂’!畼贰侨酥驹诘脑谶@個生命世界中的歡愉和喜悅,是生命本身所洋溢的喜劇性情調!笨鬃影选皹贰弊鳛楦腥救饲、陶冶人性以及培養“仁”的精神的最佳行為方式。他把音樂看作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主張把音樂的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協調起來?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提倡樂教,主張“游于藝”、“成于樂”,強調在詩、歌、舞的審美活動中,獲得自由與愉悅,最終在“樂”中實現個人主觀修養的提升與全面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倫理為本,決定了音樂的“陶冶功能”。上古周代,談“樂”就必然涉及“禮”,如《周禮》、《儀禮》等古籍文獻記載,古代雅樂中的樂舞用于吉禮,如人神、鬼神相通等重大典禮場面,詩樂與鄉樂用于嘉禮、賓禮和人際交往及親近的愉悅的儀式場面。禮樂思想的根本在于維護、鞏固社會既定秩序的和諧與穩定。
“游于虛”乃道家思想所要求于審美意識的核心!坝巍笔且环N精神之游,屬于心靈活動的范疇,就必然決定它具有虛無性的特征。莊子所首創的道家思想和審美觀點之所以酷愛大自然之美,就在于一個“虛”字。莊子崇尚自然美,他的美學思想是“法天貴真”,即認為音樂的本質是“民之常性”,音樂要擺脫禮的束縛,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音樂美的準則是自然而不造作,樸索而不華飾。強調“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心齋”、“坐忘”。要求審美主體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個人的生理感官、擺脫個人之機心,用心靈去感受、體驗、想象,從而達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由審美境界。莊子對自然之樂倍加推崇,他把聲音分為三種:“人籟”、“地籟”、“天籟”,是指人為的樂音,風吹草動的聲音、完全自然的音響,這種音樂“聽不聞其聲,視之不風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薄坝斡谔摗本哂凶匀粺o為性,是一種完全超越時空、超越現實的自由精神狀態,這也是一種審美的境界。
儒家重視道德修養,直截地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作實在的政治、倫理的建構,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實現其自我慣常的道路;道家則主張修道、淡泊名利,心游于無窮。道家審美精神之“虛”與儒家之“實”相輔相成,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之精髓。
二、天人合一的美學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史上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儒家和道家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天人合一”觀。儒家的“天”具有道德性,是人與“義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而道家的“天”則指的是自然,不具有道德含義,是人與自然意義之“天”的合一。
孟子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倡導者,他認為,“人在于人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奔窗ǚ饨▊惱砭V常等所有的道理都可以在人們的心中找到。努力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擴充內心固有的善端,理解了人的本質特性,也就認識了外在的天理。這樣的“窮理”,既是求知的方法,也是道德修養的方法。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文化思想精髓,他認為“仁”是人生來就固有的,音樂可以陶冶人性,進而規范人的行為、意識。他還要求“以德行樂”,用音樂來表現喜樂之情,宣揚仁、義之德。茍子在“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關于藝術審美標準的“中和”觀點。中和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對宇宙萬物和諧統一的運動規律的認識。后來人們認識到,音樂中五聲、五律、八音的相濟相成,協調統一,就體現了天地之和,給人以美感。茍子提出中和之樂能給人以平靜安寧,喚起人們的仁愛之心,有利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和是真善美的統一?鬃訉σ魳返囊笫潜M善盡美,美善統一,即中和之樂!白又^《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鄙厥撬礃,體現了舜的仁的精神,既仁中有樂,樂中有仁。因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蔽涫侵芪渫踔畼,含有發揚征伐大業的意思,充滿了武力,雖然“盡美”,卻未能“盡善”。這種戰爭之樂是“仁”所排斥的。只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合乎中的樂,才是盡善盡美的,而只有盡善盡美的中和之樂才能喚起人們自覺行仁的要求,才能把審美與藝術和政治教化聯系起來,達到孔子所追求的治國平天下和個體人格與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
道家其根本在于自然之道,如老子所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通行本25章)道家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應該順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這種自然人文主義的精神特質是指向對“道”合規律與合目的性的洞察與想往,洋溢著濃厚的人文情結。從中國傳統音樂存在的整體狀況來看,道家自然人文主義與音樂的關系主要顯示在中國傳統音樂與自然生命生態相統一的力量和意趣,箏曲《寒鴉戲水》前半部分的慢板節奏寫出寒鴉在岸上蹣跚的步態,憨態可掬,趣味盎然;后半部分的快板則寫出寒鴉們在水中的活潑敏捷,煥發出旺盛的生機。中國的傳統音樂如中國水墨畫上空靈意境所顯示的自然圖景:千里山川、無垠天空、滾滾江濤、靜靜田園,是自然生命場、地理場、物理場所構筑的宇宙生命能量的相互力動,是天籟、地籟、人籟的合一。
儒家通過重視人格修養“與天地合其德”以達到天人合一,道家則是通過崇尚自然之天并把人復歸到天以達到天人合一,儒道兩家可謂殊途同歸。
張世英說:“審美意識正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或“隋境’。審美意識或意境即非單方面的境,亦非但方面的情或意,而是人與世界,天與人一氣流通、交融合一的結果。”
【談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精神】相關文章:
談中國傳統法觀念的透視06-12
談少兒舞蹈音樂的創作論文06-25
簡述音樂錄音的美學理論論文(精選7篇)05-24
談音樂在體育教育中的作用論文04-14
闡述中西方音樂的差異及中西方對音樂美學的觀點比較論文04-22
談音樂與藝術體操的關系藝術論文08-10
王維詩的美學價值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