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代隸書碑刻中常見書法藝術與筆法
隸書作為兩漢時期主流文化和正體文字,在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漢代隸書碑刻常見書法藝術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前言
漢代書法上接秦朝以前的大篆、小篆,下啟草書、行書、楷書的萌芽和發展。漢字雖然早在商代就已構成體系,但長久以來并沒有專門的體稱,先秦文獻,沒有對漢字字體或書體的專用名稱,最早出現字體和書體之名的是《漢書·藝文志》和《說文解字》序。這兩部東漢文獻使用了一系列有獨特指稱意義的字體和書體,標志著漢字字體演變和書體演變。
班固《漢書·藝文志》記載秦始皇時始造隸書,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于徒隸。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隸書在戰國時代就已有萌芽,并在秦朝廣泛運用。署書亦稱“榜書”.隸書體自戰國后期出現后,雖在漢代文獻中已被稱作“隸”,但還有“佐書”“八分”“古隸”“今隸”等稱謂。
什么是八分書?指什么書體?自晉初期書論中出現這一概念以來,至今尚無定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說法:一是指字體的大小;二是指楷法、楷書;三是指筆勢有如八字兩個筆畫相背之意。
魏晉至元明從總體上說隸書退出了主流書體的舞臺,近1500年間盛行行書、楷書、草書三大書體,隸書在人們的心中已成為了古體字。當然在魏、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也有一些隸書碑刻和書法名家,在金石學和復古書風的推動之下,隸書一息尚存,并未消亡。
清至近現代,隸書進入了復興時期。在眾多書家努力之下,清代金石學、考據學、文字學等文化的滋養,一些漢學家、樸學家以其深厚的學術修養,提筆書隸具有學者風范,而今天的書法家們特別又受到秦漢簡牘的啟發在取法漢碑外另辟蹊徑,再現了隸書這一古老書體的藝術魅力。
下面對漢代隸書碑刻中較為常見的幾種做一些介紹和筆法淺析。
一、漢禮器碑
漢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以下簡稱《禮器碑》),金石錄記載的名稱是《韓明府孔子廟碑》,漢永壽二年刻。
高234厘米,寬105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每行三十六字。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致。
書風勁健、端莊,方整秀麗。碑之后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
明郭宗昌在《金石史》評云“: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評此碑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禮器碑》的線條質感,與東漢時期的其他隸書碑刻有著一定的差異。它屬于平正端莊、俊挺寬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筆畫細如發絲,鐵畫銀鉤,堅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盡管線條起伏變化,但通篇看來又不失和諧,在力量感的表現上非常成功。因此,臨習《禮器碑》可選擇彈性較強的兼毫筆,著重練習筆力。
此碑分四面,有碑陽、碑陰之分。碑陽部分結字端莊,章法排列也較為規律,堪為《禮器碑》風格的代表,故入手應從碑陽始。但從藝術角度講,碑陰亦有其獨特的價值。其用筆奔放飄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統一,橫列的法則也被打破,抒情性極強,在整個書意上傾注了書法家更多的主體精神與氣質,因而碑陰也是臨習中不可忽視的。
《禮器碑》的碑陽部分,章法處理是字距寬,行距密。這種章法充分展現了和諧、端莊、秀美的整體特征。而碑陰部分往往是縱有序、橫無列,行與行之間有一定間距,字距參差不齊,富于流動感,通篇自然靈動,富有生氣。
臨習《禮器碑》,在用墨的處理上可講究一點兒變化。一般在書寫方筆時,墨色宜潤澤,不宜枯燥。要注意線條的相互關系:粗線條所占的地位較為重要,是整個字的主筆,力量也較為集中,用墨較重;而細線條處于輔助地位,用墨也輕。如果我們臨習時要寫一根方筆入紙的線條,而恰在此時筆端乏墨,不妨可改用圓筆入紙來臨摹這一根線條。臨習《禮器碑》,應首先著眼于由粗細線條組成的有機整體,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禮器碑》的用筆,以方筆為主,要求每一點畫做到筆筆送到,強調用腕力書寫,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筆勢開張,萬毫齊力。
下面,筆者分析此碑點畫的寫法:
一是橫畫。如“元”“天”“王”“造”上部的兩橫畫,均為平畫。寫平畫時,落筆是藏鋒逆入,然后把筆鋒轉向右行,筆心在筆畫中行筆,收筆時提鋒回收。禮器碑中,橫畫一般都寫得很瘦勁挺直,純用筆尖豎鋒行筆,且落筆和收筆都很干凈。
二是豎畫。豎畫寫法與平畫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為垂直。如“中”“陵”“京”“華”中的豎畫,起筆藏鋒逆入,收筆時筆鋒自然上提回收。
三是折法。折畫的寫法是先作橫畫,到轉折處提筆換鋒再下按行筆。橫畫到折畫處微微提筆向下再寫豎畫。注意折的轉角運筆一定要提起來,調整好筆鋒然后下行,不能直接轉筆扭鋒而下。
四是波磔的寫法。禮器碑中,字的波磔用筆起落十分明顯。如“二”“百”“樂”“世”字。這些字中的波磔,逆鋒入筆,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筆向右運行,筆鋒逐漸按下,到波尾處迅速向右上方提鋒收筆,筆勢雄強而沉著。
五是撇法。禮器碑中的撇畫,有的出鋒,有的不出鋒,但基本用筆方法并不復雜,落筆仍是藏鋒逆入,但略取側勢,行筆取中鋒逆勢。不出鋒者,收筆時微微停頓后向上提筆回收;出鋒的,在撇筆后向外轉筆挑出。
六是捺法。捺的寫法在《禮器碑》中一般都用筆較重,是字的主要筆畫。如“不”“以”“心”“道”字的捺,沉著有力,力貫筆尖,由輕至重。當筆鋒到位時,提出來筆上挑,順勢捺出!抖Y器碑》中,往往由于這一捺畫的突出安排,使整個字平中有奇,奇中穩健。
七是彎鉤。彎鉤的用筆方法與撇畫的寫法基本相同,應是一筆寫成,如“污”“孔”“敬”“抒”字。豎畫下行接近轉角處漸漸下按,然后轉筆挑出,保持中鋒。如遇不出鋒者,要提筆回收,使鉤的主體保持圓渾的狀態。
八是轉筆。轉筆的寫法與折筆寫法相似。如“孔”“元”“宅”“紀”,其轉角的寫法都是在豎畫寫到轉角處筆鋒換向,順勢連寫,須保持筆畫飽滿自然。
九是臨習《禮器碑》時,要注意點的變化,雖然點在整個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輕率。下筆時均須茂鋒逆入,提筆逆鋒上行,出鋒方向根據各種點畫的姿態而有所變化。
《禮器碑》結體嚴謹,字法規范,筆畫雖然以方為主,卻又不是全為方筆,有時略帶圓意。它能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動靜、向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莊重典雅,高古且充滿逸趣,可謂集漢隸之大成。
由于隸書的波磔是向左右分開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但是,隸書上承篆書,有些字橫畫較多,往往字形又寫成豎長方形。這就要求我們要因字立形,靈活處理。
對《禮器碑》中-些獨具特色的字,要逐個仔細琢磨。
《禮器碑》在結構處理上,無論是上下結構、左右結構,還是包圍結構,都能取勢顧盼,體態優美,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毫無矯揉造作之嫌。同時,線條的粗細及所分割出來的空間形成了黑與白、輕與重的強烈反差,從而給人以鮮明的節奏感。
二、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合陽令曹全碑》?逃跂|漢中平二年,明萬歷初年出土。出土后移存合陽縣孔廟。1965年移置陜西省西安碑林。
此碑高273厘米,寬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碑文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也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陜西的情況,反映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合陽縣民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戰爭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此碑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飛動,充分展顯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此碑碑石精細,碑身完整,實為漢碑、漢隸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明拓《曹全碑》是“悉”字未損本。此部拓本是清朱彝尊、翁方剛等舊藏本。
三、張遷碑
張遷碑篆額題《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于東漢中平三年,于明代出土。張遷碑現存于山東泰安岱廟!稄堖w碑》和《曹全碑》
都為漢末名碑。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棱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書體以方筆為主,結構嚴整、端正樸茂。張遷碑高314厘米,寬106厘米。書法樸厚勁秀,方整多變,碑陰尤為酣暢。明代王世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評張遷碑“:書法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
張遷碑出土較晚,保存完好。其書法以方筆為主,筆劃嚴謹豐腴不失于板刻,樸厚靈動,古今書家對此碑都給予高度評價。
此碑用筆以方為主,碑陽之字端正中見揖讓錯綜,靈活變化,殊多生趣。碑陰之字稍見縱肆。
四、石門頌
石門頌全稱《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東漢建和二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高327厘米,寬254厘米。
鐫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在今天的陜西省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此摩崖刻字書寫較隨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為后世書家所珍愛。
《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很高。
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筆畫含蓄而富有彈性。
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
《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石門頌對后世影響很大。
清張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楊守敬《平碑記》云:“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漢代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位置重要,特征明顯。對漢字的演變和書寫起到了應有的作用。漢碑中具有代表性的刻石像《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石門頌》等刻石的特點,包括了漢代隸書的筆法,常見到的章法。總之,熟悉漢代碑刻,了解它們的起源和發展,對于書法愛好者們去臨寫益處多多。
【漢代隸書碑刻中常見書法藝術與筆法】相關文章:
釋漢代漆器銘文及遣策中的“汎”字06-17
試論漢代喪葬文化意識10-04
漢代刑制改革述評07-26
引言寫作中的常見問題09-06
論文發表交易中的常見騙術10-11
淺議漢代隱士的處世態度07-16
淺析書法藝術的意象構造04-21
論漢代的德主刑輔制度10-13
淺談漢代青銅文化的重人性07-15
試論漢代喪葬文化意識論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