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肋橫突關節骨性關節面結構特點的形態學觀察
日常生活中背痛較常見,病因多為肋椎關節紊亂或損傷所致,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肋橫突關節骨性關節面結構特點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摘要:目的通過對成人肋橫突關節骨性關節面的形態學測量,探討其形態特征規律為臨床診療、置釘設計及相關生物力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取40套(80側)成人胸廓干骨標本,進行相關指標觀測,并按不同節段統計分析。結果橫突肋凹橫槽形僅見于T1和T2,凹面形T1~4漸增,平面形T5~9漸增,T11、T12基本無肋凹;橫突肋凹上位T4~8漸增,中位T1~4漸增,T5~9由63.7%漸減到11.3%,下位T1~7漸減;肋結節關節面平面型呈正態分布,凸面型除R7外,均占23.0%~50.0%,凹面型R1、R2分別為27.5%、33.8%,其余分布極少,R11、R12基本無關節面;肋結節關節面僅R1出現上位,占10.0%,中位R1占80.0%,R3~11占3.8%~26.3%,下位R2~10占60%~96.2%。結論椎骨橫突肋凹由凹到平、位置逐漸上移;肋結節關節面由凸變平位置逐漸下移;臨床應用應根據1~12肋的相關參數選取適合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肋橫突關節;關節面;形態特點
椎弓根-肋頭復合體(pedicleribunit,PRU)是指橫突、肋橫突關節、肋骨頭、肋頭關節及椎弓根所圍成的區域,也稱“肋橫突結合區”。肋椎關節病變或異常是背痛常見病因之一,目前臨床開展的后路胸段關節突-椎弓根-椎體螺釘內固定術,因中、上胸段椎弓根細小,故臨床多從肋橫突結合區而非椎弓根穿入螺釘,此外文獻報道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礙,肺功能損害的因素中,與肋椎關節形態特征及其損害程度也具有相關性。后路經肋橫突結合區螺釘內固定術,雖有諸多優勢,但仍有諸多有待探索與改進之處,本研究通過對肋橫突關節骨性關節面結構特點較系統的形態學觀測,為臨床經肋橫突結合區內固定術、計算機模擬固定系統的有限元分析及人工椎骨、肋骨的研制與應用提供形態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選取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和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完整配套無明顯異常的成人胸廓標本40例(80側)。
1.2測量方法及指標
1.2.1測量方法參照席煥久《人體測量方法》有關椎骨、肋骨形態的測量方法。
1.2.2觀測指標及內容
(1)胸椎橫突肋凹的形態:按出現形態可分為凹面形、橫槽形、平面形(圖1)。
(2)胸椎橫突肋凹在橫突末端的位置:分上位、中位、下位統計分析(圖2)。
(3)肋結節關節面形態:分為平面、凸面、凹面3類(圖3)。
(4)肋結節關節面位置:肋結節關節面在肋骨上的位置,分為上位、中位、下位(圖4)。
1.3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錄入Excel及SPSS13.0軟件進行整理匯總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確立檢驗水準為α=0.05,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橫突肋凹形態
橫突肋凹在T1有橫槽形、凹面形和平面形3種類型,分別占18.7%、48.8%和32.5%,與T2的分型有顯著性差異(P<0.05)。橫槽形僅見于T1和T2;凹面形從T1到T4逐漸增多,至T3、T4則全部為凹面形,且T3~5在類型上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之后所占比例逐漸下降,T11~12僅占1.3%;平面形從T1到T4逐漸減少,T5~9逐漸增多,到T9達91.2%,T5與T6~8在類型分類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T8與T9則無統計學差異;T10~12橫突無肋凹率分別為67.5%、97.4%、98.7%,呈現遞增趨勢,T10與T11、T12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T10肋凹出現率既與T1~9不同也與T11、T12有異,屬明顯的過渡類型(表1,圖5)。
2.2胸椎橫突肋凹的位置
橫突肋凹上位T1~3均為零,T4~8漸增,之后漸減,到T10為32.5%,T11、T12為零;橫突肋凹中位T1~4漸增到81.2%,且T1與T2、T3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T2、T3間無差異。T5~9由63.7%漸減到11.3%,T10~12則低于3.0%;肋凹下位T1~9出現率逐漸下降,而T8、T10~12均為零,T3~5、T6~8、T9~11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2、圖6)。
2.3骨性肋結節關節面形態
平面型R1為17.5%,R1與R2間無統計學差異,R2~7由20.0%漸增至76.2%,后漸降至R10的37.5%,呈現正態分布;凸面形R1~3占比接近50%,后漸降至R7的13.8%,R8~10又漸增至35%;凹面形R1與R2分別為27.5%和33.8%,其余分布極少,到R5為零;R3與其他肋均有差異,R4與R9間無差異而與其余肋均有差異,R5與其余肋均有差異,R6、R7、R8、R9間沒有差異,R10與其他肋均有差異。R11、R12基本沒有關節面(表3,圖7)。
2.4骨性肋結節關節面在肋骨上的位置分布
上位R1為10.0%,其余肋無上位關節面,R1與其余肋均有顯著性差異;中位R1、R2、R3占比分別為80.0%、40.0%、7.5%,呈現遞減趨勢;下位R5~10占60%~90%,從R10開始無關節面,到R11、R12極少。R10與其余肋均有差異;R3、R5~9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R11與R12間無顯著性差異(表4,圖8)。
3、討論
3.1測量肋橫突結合區相關結構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背痛較常見,病因多為肋椎關節紊亂或損傷所致,潘展恒等認為肋椎關節是微動關節,關節囊較為薄弱,當軀干突然扭動,胸部脊柱過度旋轉時,可能產生肋椎關節功能紊亂,出現背痛、心慌、胸悶等各種癥狀;在進行推拿復位時,需要充分了解其內部形態結構,減少治療時的不良反應。在胸部損傷中,肋骨的骨折也較常見,隨著人們對其病理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治療觀念也在不斷更新,積極的手術治療,取代了保守治療;為此學者們不斷對肋骨進行解剖學的研究,解剖學將肋骨分為肋頭、肋頸及肋體三部分,而對該區的較系統的形態學研究,可為臨床提供更準確的定位診斷、固定參照物,研制內固定器械,以便更好地達到肋橫突結合區損傷的內固定的生物力學和植入要求。
3.2橫突肋凹、肋結節關節面形態相互關系
T1橫突肋凹以凹面形為主,達到了48.8%,其余32.5%為平面形,橫槽形為18.7%,而對應的R1則以凸面形為主,達到55%,其余為凹面形、平面形,綜合分析大多屬球窩型關節,但也有少數為平面型關節;T2~6凹面形均達到了71.2%以上,而對應的R2凸面形為46.2%,R3開始凸面形的比例逐漸下降,平面形的比例逐漸上升,說明球窩關節的關節窩在變淺,或者可能以關節軟骨填充了關節窩;T7~9的平面形逐漸增加,由57.5%上升到91.2%,對應的R7平面形為76.2%,R8、R9分別為62.5%、51.2%,提示肋橫突關節逐漸由球窩關節演變為平面關節,而至T10、T11、T12則關節逐漸消失。
3.3橫突肋凹、肋結節關節面位置相互關系
一般認為,肋橫突關節由椎骨橫突肋凹和肋骨的肋結節構成,T1~12都有橫突肋凹,且與肋結節相關節,而本研究結果顯示,T1有76.2%的下位,而R1的中位為80%,說明R1的位置總體低于T1,但仍有23.8%的T1為中位,提示這部分T1和R1的位置基本相平或等高;T2~6的中位在61%~81%之間,對應的R2中位為40%,60%為下位,R3~6的下位達到90%以上,此結果說明從R2開始,肋骨的位置相對于同序數的椎骨升高約半個橫突的高度;T7~9的中位在減少,而上位分別為61.2%、92.5%、81.2%,對應的R7~9下位達到90%以上,在椎骨橫突肋凹的位置逐漸上移、肋結節關節面的位置逐漸下移的同時,基本是同序數的椎骨橫突肋凹上位和肋結節關節面下位相關節,肋骨相對于椎骨升高了一個橫突的高度;T11、T12和R11、R12基本無關節面,提示兩者之間的距離在繼續拉大,肋骨的相對位置繼續升高,兩者之間未形成關節;但81.2%的R10存在關節面,而T10只有32.5%有肋凹關節面,此結果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鑫強,錢邦平,邱勇,等.肋椎關節的損害對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12):1084-1089.
[2]趙巖,江建明,李筱賀,等.脊柱中胸段(T6~8)經肋椎單元固定系統有限元分析[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2,30(3):345-349.
[3]席煥久,陳昭.人體測量方法[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41-142.
[4]潘展恒.新易筋療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1.
[5]徐達傳,唐茂林.系統解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6]李筱賀,李少華,由博,等.中下胸椎肋凹位置的研究及側前方置釘數字化模擬[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0,28(3):251-254.
【肋橫突關節骨性關節面結構特點的形態學觀察】相關文章:
淺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治療03-04
壯骨通痹湯治療老年骨性關節病的臨床觀察03-08
探討腰椎關節突關節退變的影像學改變及意義03-18
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藥治療現狀03-19
骨與關節結核的綜合治療03-16
探討復骨健步片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03-19
淺談中醫對骨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03-18
關于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跟骨鋼板治療分析11-26
指關節及掌指關節軟組織缺損的修復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