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交易費用解析翻譯的信息傳播與讀者接受
[論文關鍵詞]翻譯;交易費用;信息傳播與共享;讀者接受;皮姆;合作共贏
[論文摘要]翻譯是為了達到人類信息的共享,譯者必須思考怎樣以快捷省力有效的方式達到信息傳輸與接受的最大化,必須奉行經濟性原則,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引入交易費用概念,以最小的翻譯成本促成各方的合作共贏,謀求翻譯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翻譯的交易費用作為衡量的標準和指導原則,關于譯文的優劣判斷就不會那么空洞無力,這將有利于翻譯批評建設,有利于促進翻譯水平的提高。翻譯的交易費用觀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簡便易行,能夠很好地幫助譯者進行翻譯過程中的取舍和權衡翻譯的利弊,能更有效地指導譯者的翻譯實踐。
交易費用或交易成本作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基礎性概念或核心范疇,于1937年由科斯(Coase ,R. H.)首次引人經濟分析。其后,許多新制度經濟學家對交易費用的涵義、決定因素和性質等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使交易費用理論逐步完善。
交易費用范式的流行推動了社會科學研究的融合與交叉,經濟學通過交易分析框架不斷將其觸角伸向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和翻譯學等領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加深了人們對社會科學的認識。將交易費用概念用于翻譯研究的是西班牙的安東尼·皮姆(Anthony Pym )。為了解決譯界長期爭論的何者(原文還是譯文)為中心的問題,皮姆提出了交易成本模式,將原文和譯文看作是為謀取共同利益而欲進行交流合作的社會生活中的兩方,翻譯就是交易費用,就是為促進這一合作所投人的社會努力,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可變的交易費用必須受到經濟和道德的約束。皮姆的翻譯模式為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新視角,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也頗具可行性和針對性。
翻譯的目的是促進所涉交易雙方的合作,這種合作所取得的經濟收益或社會效益必須大于翻譯這一手段所花費的成本,即大于翻譯費用,否則,翻譯就毫無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合作的日益廣泛,特別是人世以來,大量的各類翻譯成為必要,尤其是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世界各國更需要攜起手來,為應付困難,共渡難關,謀求長期的共同利益而合作,因而,研究翻譯作為促進這一合作的交易費用或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一、翻譯中各方合作共贏的最大化譯者交易費用的最小化
在當今社會中,譯者的效益觀念是根本。首先,在動筆翻譯之前,譯者應確定翻譯活動的價值,應該明確由翻譯所促成的合作將取得何種效益。其次,應該充分認識到翻譯活動一旦開始,翻譯的交易費用就不可能為零,但譯者可以將其減至最低限度,確保最大的翻譯效益,F代社會生活離不開交易、協商與合作,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取得交易所涉各方的共贏。翻譯實踐活動也不例外,為確保交易合作各方的利益,譯者必須進行各種協商,這種協商就是交易費用,在此,交易費用不可避免,而如何在合作各方的利益與協商成本之間找到最佳點則是譯者必須深思和努力解決的問題。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所要進行協調的所涉各方可以是譯者(自身)與原作者(或原文),譯者(自身)與譯文,原文與譯文,譯文(譯者)與譯文讀者等,在處理各對合作方的矛盾沖突時,譯者應以合作效益最大化,交易費用最小化為主導原則。
首先,正確理解原文是譯者的首要本分。譯者與原作者(或原文)的合作過程也就是譯者與原作的對話過程或譯者理解原文的過程,就譯者而言,合作的最大效益體現在譯者對原文信息的最全面掌握,對原作者意圖的最大限度的理解,從原作中獲取教益和啟示,從而倍感欣慰與滿足。就原作者而言,其合作的最大收益即在于其作品中所表達的內容能夠被譯者不折不扣地理解,其思想在譯者那里能夠得到回應與共鳴,從而有一種被他人理解接受的釋然。譯者與原文作者所進行的這一交易環節(或合作過程)的交易費用體現在譯者閱讀理解原文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上,比如,在搜尋各種與原文相關的語言文化信息和處理原文中各種不確定性問題上,譯者所費的周折越大,交易費用則越高。因此,譯者平時應注重提高自身的譯員素質,豐富各方面的知識,提高邏輯分析能力和解讀原作的語言文化素養,這樣在翻譯的理解階段才能真正掃除理解原作時的各種羈絆與障礙,才能真正做到靈活周全,駕輕就熟,減少翻譯中理解這一環節所涉的交易費用。
譯者(自身)與譯文的合作共贏在于兩者價值的充分體現上,在此環節,譯者自身的價值就是能夠將自己所欲表達的思想不折不扣地付諸譯文文字,其不吐不快的感覺能夠完全得以滿足。譯文的價值就是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和可讀性,譯文能夠充分彰顯譯者所理解的原作者的思想和原作的內容,體現所涉雙語的語言文化特點等。以上理想狀態的保持需要譯者作出努力。交易費用的大小取決于譯者“左右逢源,運籌帷握”的能力,他要在其欲表達的原作內容、譯文中所涉的兩種語言文化、譯文的語用表達效果和讀者接受性等方面進行權衡、取舍,處理好各種翻譯的沖突和矛盾,在這一過程中,譯者應以最小的交易費用達到其自身與譯文兩者最大程度的兼顧。
原文與譯文的合作共贏在于兩者各自的特色都能得以充分的彰顯,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不排斥。兩者的合作應不具任何原文語言文化或譯文語言文化的沙文主義或霸權主義思想傾向。兩者為取得更好的合作,雙方都需作出一定的讓步,在某一方面應以一方為主,比如,應以原文的信息內容為主,考慮譯文的接受性問題,則應針對譯語讀者口味,以譯文語言的表達形式為主。應保證原文的主要信息能夠得以準確無誤的傳遞,即最充分地體現原文意圖。如果原文的內容在譯文中被扭曲,則違背了原文的利益。譯文的價值和利益的理想狀態下的體現應是具有最強的可讀性和最高的譯語讀者接受率,承載最大的可接受的信息量。翻譯就是要以最小的翻譯成本保持以上所分析的原文與譯文的最佳相對平衡點,使兩者盡量在比較理想的狀態下,各得其所。
譯文(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合作共贏體現在譯文既能充分表達譯者所欲表達的思想內容、保持譯者所欲表現的語言文化特色,又能完完全全地被讀者所接受,滿足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心理期待。譯本是采用歸化法還是采用異化法進行翻譯,是以譯語語言文化為中心還是以原語語言文化為中心,這一切都應以譯文讀者的接受為定奪準繩。無論譯者的譯筆多么精妙,譯作多么理想,沒有讀者的閱讀,譯作也是無的放矢之作。譯者的交易費用如果大于合作利益,翻譯則沒有任何意義。值得提倡的是那些翻譯交易費用小、翻譯的社會效益大的譯作,典型的例子則為林纖之翻譯,為了達到救國圖存、啟發民智的作用,林纖在譯介外國作品時,大刪大砍原作內容,根據需求添加修改,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使其譯作與中國讀者密切合作而達到共贏。就譯作所取得的巨大社會效益而言,譯者翻譯的交易費用可謂微不足道,其付出是完全值得的。譯者在翻譯時,首先,應確定讀者群的類型,如果是針對想了解原作風貌的學術研究型的讀者群,譯者應盡量采用異化翻譯法,盡量貼近原作的表現手法和寫作風格,在譯作中惟妙惟肖地再現原文,使譯文讀者真正領略到他種語言的“原汁原味”,一睹原作風采。因此,譯文的價值體現在被讀者所閱讀、欣賞與接受中,而讀者與譯文的合作效益則為讀者從譯文的閱讀中獲得了滿足與偷悅。譯者應以譯文可讀性、針對性、社會接受性和譯文讀者需求等為基點選取翻譯方法,定奪翻譯標準,以最大限度地減小翻譯交易費用,避免無用功,以促進譯文與譯文讀者的密切合作,取得最大的譯文讀者效用。
二、降低翻譯實踐中交易費用的翻譯方法與策略
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譯者一般只關注對原作者的忠實,很少考慮交易費用,結果往往是吃力不討好,譯作得不到讀者的認可。譯者費力譯出的東西往往不能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和審美期待,讀者不愿花太大的力氣或太多的時間去讀一些艱深難懂的東西;诖耍g者的翻譯思想應該從根本上進行轉變,一切從對信息的實際需求出發,從譯者和讀者的傳輸信息和獲取信息的交易費用出發。因此,翻譯實踐活動具有從簡的趨勢,譯者為使信息主干突出,去除影響語義信息清晰表達的繁枝冗葉,使譯文簡明直接,降低了翻譯的交易成本。本文將以周文標先生所譯的明人洪應明所著的《菜根譚》為例對此加以說明。例如:
1.《萊根譚》為明人洪應明所著,是一部內容豐富,充滿智慧和哲理的奇書。
(趙麗宏,《萊根譚》序)
The Roots of Wisdom,written by Hong Yingming in the Ming Dynasty,is a rare book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perspectives, wisdom and philosophy.(周文標譯)
在此,漢語的兩個詞組“豐富”和“充滿”用了一個英文單詞abundant譯之,可謂簡潔明了,譯者也省卻了許多“周折”,讀者閱讀起來也頗感直接順暢,這樣,譯者不僅降低了翻譯的交易費用,也降低了讀者閱讀的交易費用。
有時,譯者翻譯時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按原文逐詞進行細膩處理,可以根據上下文需要,提煉總體語義譯之,這樣可以避免周折,提高翻譯效率和信息傳播效率。例如:
2.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So the accomplished man should be of great tolerance,and should not merely content himself with his own purity and moral integrity.
3.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
When something unexpected has happened among the family members,we should keep calm and unhurried in our dealings rather than act indignantly to intensify the situation.
在以上兩例中,譯者未對“含垢納污”和“父兄骨肉”作深人細致、精確人微的翻譯,而是根據其語義深層內涵,對之概括譯之或泛化譯之,減少了對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進行處理的翻譯交易費用,譯文的信息傳輸也更加清晰直接,便于讀者理解接受。又如:
4.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苦海人世。
By the time when the intrigues and maneuvers in the mind have subsided,the subtlety of natural elegance will emerge of itself , so there is no need to linger and struggle in the sea of bitterness.
在此例中,譯者沒有將“月到風來”具體確切地譯為描寫型的“月光照我身,和風拂我面”,( The moon is shedding its light on me and the gentle breeze is caressing my face.)如果這樣,則這種“煞有介事”的譯法反而會使譯文不自然。譯者將其總體語義進行概況化的提煉,譯為“the subtlety of natural elegance"(大自然精妙幽雅的美景),避免了過于糾纏于細節的周折和麻煩,降低了翻譯的交易費用,使譯文主題信息的表達反而更加明晰通達,提高了譯文的表達力和可讀性。
在許多情況下,漢語原文的描寫精到人微,多有美文風和書卷氣,對富有漢語特色的描述語,外國人的反應和中國人不同,往往不能領會其中的妙處,如將其硬譯過來,外國人反而會感到語句晦澀難懂。因此,竭盡忠實的翻譯反而會使譯文滯重拖沓,語義模糊,使西方讀者在閱讀時多了一層不解,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在保持基本語義的前提下,對一些虛泛華麗之詞多采用省略法進行翻譯,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翻譯費用,同時還可以使譯文的信息傳輸更直接有效。例如:
5.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云,珠簾卷雨。
Take a self一reflection in a tiny hovel and then I find that all the worldly vexations disappear,thereby realizing how worthless it is to admire the magnificent mansions with painted rafters and pearl—studded curtains”.
上例中,譯出“畫棟”和“珠簾”足以表達裝飾華麗的豪宅,“飛云”和“卷雨”無須譯出,其意也盡在其中。把喜聞樂見的漢語描述語硬譯過去,外國人聽來反而感到詞句艱澀難以接受,不譯,譯文的味兒足;譯出,反而冗贅,味兒淡。如果譯者欲盡其能事,一切皆譯得分毫不差,反而增加了霧障,使讀者不得要領。因此,譯者應惜墨如金,注意節省翻譯費用,還讀者一個清晰煉達的好譯文。
對于典故的翻譯,譯者首先應該對譯文讀者期待做到心中有數,如果讀者僅關心典故所承載的相關語義信息,不關心典故的歷史淵源的細枝末節,譯者在翻譯時也沒有必要對此刨根究底,大動干戈,從而增加翻譯費用。例如:
6.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窩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These are the magic tactics for a person to get on with his pursuit and shelter himself from harm" .
在此,“壺”意指“葫蘆”,古時人們乘船渡河身上所系的救生法寶;“三窟”出自“狡兔三窟”,指逃生有方。譯者對此未作詳細的解釋說明,而是抓住其語義精髓而將其譯為“magic tactics",可謂主題突出,簡明扼要,遵循了節省翻譯費用的原則。又如:
7.野興在鏡湖曲邊,……
It is beside Jinghu Lake and the Qu’e River where a person lingering about by himself would be mostly aroused to a feeling of wilderness".
對“鏡湖”的漢語腳注為:“鏡湖:古代長江以南大型農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省紹興會稽山北麓,與曲娥江相接。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會稽太守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鏡,故名。”其英文譯文為:" Jinghu Lake: Adjacent to the Qu’ e River,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Kuaiji Mountain in today’s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where used to be one of the major irrigation works in ancient China(around the year of 140).The surface of this lake looked like a mirror, so named. The Chinese character pronounced as ‘Jing ’stands for‘mirror’ in English. "
原文引用“鏡湖”,主要欲表達作者“林帕江畔,詩興自涌”的情感,漢語注解對“鏡湖”作了比較詳盡的說明,英譯文則無需面面俱到地對此作一番深究細察的考究,因為,基于英譯文讀者的認知角度和背景知識差異,在此,過多詳細的解釋反而會弄巧成拙,使欲表達的信息愈發模糊。因此,譯文奉行了經濟性原則,譯者對一些相關性不強或西方讀者認知有困難的部分略去不譯,使條理眉目更加清晰,例如,省去了“古代長江以南”、“東漢永和五年”和“在會稽太守馬臻主持下修建”等部分,譯者擇其要義而譯之,大大地節省了翻譯費用,并提高了譯文的可接受性。
在翻譯時,句子結構安排方面也應奉行尚簡的原則,寧可用單詞,而不用短語;寧可用短語,而不用從句;寧可用從句,而不用句子;寧可用簡單句,而不用復合句;寧可用一句,而決不使用兩句。因此,將原文句子加以合并常常不失為簡化翻譯程序、減少翻譯費用的有效方法。同樣,合并后的句子也有利于讀者集中整合句意,提高閱讀效率,減少閱讀的交易費用。例如:
8,所謂“咬得萊根,百事可做”,“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這些民間俗語,其實都是對這本書的贊揚。(趙麗宏,《菜根譚》序)
As a matter of fact,the proverbs like“One who can endure chewing vegetable root will find nothing is difficult .”and “Course clothes give warmth and vegetable roots fragrance,while indulgence in study brings about lifelong benefit .”are all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ze for the book.(周文標譯)
這樣,原文的兩句并譯成一句簡單句,不僅可以使句意表達凝煉集中,而且還減少了重新另起句子的麻煩,避免“另起爐灶”,節省了翻譯費用。
以上諸例均說明,翻譯中的信息傳輸并非愈詳細愈繁復愈好,有時,去除一些繁冗信息,簡化信息傳輸程序,降低翻譯的交易成本,卻更能加快信息交流,促成合作。
總之,翻譯的理論與實踐如果以翻譯的交易費用作為衡量的標準和指導原則,關于譯文的優劣判斷就不會那么空洞無力,這將有利于翻譯批評建設,有利于促進翻譯水平的提高。翻譯的交易費用觀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簡便易行,能夠很好地幫助譯者進行翻譯過程中的取舍和權衡翻譯的利弊,能更有效地指導譯者的翻譯實踐。在當今以信息化為特色的市場經濟時代,譯者應具備競爭、合作、共贏、成本和效益等經濟學觀念,翻譯應突出信息傳輸的快捷性和有效性,應以最小的翻譯成本、以代表翻譯所涉各方的最大利益、以譯本讀者的最高接受率和以獲取最有效的譯本語后行為作為主要工作目標。
【從交易費用解析翻譯的信息傳播與讀者接受】相關文章:
從接受美學視角探討廣告翻譯05-22
什么是預提費用02-23
辯訴交易在中國08-24
淺析藝術接受的活動規律與特色05-01
論翻譯是文化翻譯08-23
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問題探討10-13
國際借款費用準則比較及啟示05-17
婚姻的經濟學解析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