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形而上學與形上境界

        時間:2024-05-20 23:10:37 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形而上學與形上境界

        形而上學與形上境界 “形而上學”的意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第一哲學”。按亞氏講,它是研究“存在本身”的學問。但對“存在本身”的研究,在巴門尼德的哲學中就有了,巴門尼德第一次將存在列為其哲學的核心概念,認為哲學之路在于理解“存在而不能不在”,并將其理解為“真理的道路”。至于存在本身是什么,在巴門尼德哲學中并未得到邏輯的分析,而是得到了詩化的描述。所以說在這里對存在的覺解主要是以一種形上境界的形式出現的。

          存在之形上境界,為人之安身立命之所。人只有不斷地回歸于和寓于此所,才不致于為虛妄的意見左右而彷徨。這些想法在巴門尼德著作中已有顯露。形上境界作為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一切形而上學的起點和歸宿。但它本身尚不能單獨構成形而上學,因為形而上學必須有形上之知,形上境界只有與形上之知處于張力系統方能彰顯自己。真正的形而上學是從把形上境界的內容化為認知對象加以規定之時產生的。其最典型形態便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和亞里士多德的實體之學。如果把知的產生歸為知性,知的運作原則歸為邏輯,那么,知性及其邏輯就成了形而上學的另一支撐者。所以西方形而上學產生和延續的支撐因素有二:一為人對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體證,即形上境界;二為知性及其邏輯。前者為形而上學的內在基礎,后者則是形上之境彰顯自身的環節,它向人保證形上之意蘊以真理和有效性的面貌顯現出來。

          在康德以前,哲學家們堅信知性及其邏輯勝任對形上意義的彰顯,而沒有看到它們所固有的缺陷。當時,形而上學領域已經是一個“紛爭不息的戰場”(康德語),但人們均未曾想到這“紛爭不息”源于知性及知性邏輯之蔽。

          對知性的徹底反思起于康德終于黑格爾。以前的哲學家所以運用知性同時又對知性無知,關鍵在于沒有進入其先驗領域進行分析。而這恰恰是康德哲學的優勢。何謂知性?康德將其理解為成就知識之能力,具體說是運用知性范疇綜合感性的“先天綜合”能力?档碌睦斫,表面看似一家之言,但實為對整個西方哲學知性意義的一個總結,是有普遍意義的。從康德抽繹知性范疇的角度看,他是把形式邏輯隱含的先驗意義(知性范疇)作為知性活動的原則和規律看待的。所以他所謂的先驗邏輯表達的無非還是形式邏輯的先驗意義,兩者均為知性邏輯的變種。知性活動及知性邏輯能否彰顯形上之境?能否揭示存在之為存在之真理?這在康德哲學中被轉換為知性能力的范圍和知性范疇對超驗理念的有效性問題?档伦髁朔穸ǖ幕卮稹?档路Q他以前的形而上學為關于理念的學問(這明顯是從柏拉圖開始的),而理念包括世界整體、靈魂和上帝又是不可認識的。在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追究康德是否意識到了“世界”、“靈魂”、“上帝”諸種理念本身就是對形上之境的知性規定,是對生存整體的分解和遮蔽。而是應強調康德畢竟道出了知性的自相矛盾:它首先把形上之境固化為實體(自然、心靈、上帝等),然后又以知性概念規定它們,陷入了似是而非的邏輯悖論,而這悖論對知性說又是“幻相”;孟鄦栴}的提出表明知性形而上學無法建立。知性及其概念為何對形而上學無能為力?康德僅以“知性概念僅對感性有效”來說明,這充分體現在他所謂“客觀演繹”中。但這種說法是以概念和感性、先天與后天的分離為前提的,而這種分離本身也是知性的,因而它難以抓住問題的實質。黑格爾從邏輯上深化了康德的思想,說明了知性的有限性:“就思想之為知性(理智)言,堅持著固定的特性,和各特性間彼此的分別。知性式的思想將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當作自存的或存在的東西!薄2〕知性對對象持“分離和抽象”的態度,并固執于這種分離和抽象,因而它的規定必然是有限的。舊形而上學的主要興趣,在于用這些有限的知性概念去規定無限的“絕對”,而這些有限概念“只表示一種限制,而不能表達真理”〔3〕。

          從康德和黑格爾對知性有限性的分析來看,單純知性的形而上學的弊病在康德黑格爾時代已被揭露出來。這兩位哲學家和他們同時代及以后的哲學家一樣,都在尋求一種新的途徑來表征形上境界以使人回歸到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所。

          第一條途徑是取消知性、概念和邏輯對形上之境的有效性?档、謝林、柏格森,在某種程度上包括海德格爾,均有這種傾向?档峦ㄟ^反省判斷力原理成就道德形而上學的信仰;謝林批評概念思維對“絕對”的遮蔽而訴諸藝術直覺;柏格森批評知性活動將時間空間化而訴諸內在直覺;尼采強調酒神精神對日神精神的優先地位;海德格爾批評自古希臘以來的哲學體系遮蔽了本真的生存狀態,等等。這些看法之間雖然存在著差別,但都是要拋棄知性、概念及其邏輯,拋棄知識論的主客二分和傳統意義的真理觀,尋求一種形上境界的無蔽彰顯。另一條途徑是黑格爾嘗試的。按黑格爾的觀點,形上境界要彰顯自身,必否定自己進入差別性之中,因而知性以及由知性源起的概念、規定、定義等是必要的。舊形而上學的問題不在于運用知性及其概念,而在于停留于知性上面,認有限概念為終極之物,沒有看到它們僅是需要揚棄的環節。黑格爾稱此為“知性思維”。哲學之為概念辯證法不是要取消知性,而是要拋棄知性思維。黑格爾在《哲學全書》中講到邏輯概念和真理包含知性、辯證理性和思辨理性三個環節。把知性作為第一個環節意在說明形上境界的彰顯唯有通過知性及其概念方能達于真理,說明黑格爾仍想在概念前提下克服知性之蔽。思辨理性作為辯證法的意義恰在于起于知性又揚棄知性的雙重化過程。這里的雙重化過程之所以不會陷入相對主義,關鍵在于理解概念、規定的限制,作為本真存在的否定性,是本真存在的“自身發展”,因而否定中包含有自身肯定。黑格爾概念辯證法即是本真存在自身發展的邏輯系統。黑格爾不承認在這邏輯系統之外有一本真狀態,而是認為存在之為真就在于這邏輯過程的全體。

          但是我們不能把真理是過程的思想發揮到極致,把真理看作概念的無窮發展。其實,真理之為全體,在具體的邏輯環節上僅是自在或潛在的,只有到了概念發展的終點——絕對理念階段,才達到了自在自為的展現,達到了一種透明性。這個邏輯發展的終點既是邏輯的,又是超邏輯的。它是一種理念對自身各環節之全體的一覽無余的觀照,因而是一種透明的形上境界。邏輯學終點的獨立意義恰在這里。但這種觀照與體證并不游離于邏輯過程之外,而是與邏輯過程共生共存,處于一個張力系統之中。所以黑格爾把它比喻為“一個老年人所說出的格言”,其中包含著他全部生活所體察到的意義。

        下一頁

        【形而上學與形上境界】相關文章:

        如何認識美學意義上的美是境界美12-25

        “境界形上學”的初步形態-論魏晉玄學的基本理論特質02-27

        形而上學引論03-18

        形而上學解析03-06

        黑格爾論作為科學出現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上)03-18

        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03-19

        西方形而上學的命運03-06

        形上的對象、語言、使命的超驗性,及其與哲學的差別03-20

        實證主義與形而上學的命運03-1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