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儒道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哲學分析
【摘要】把中國哲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時候,文章支持內在互補說,此觀點不把儒家道家的區別性看作互補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質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補的前提,是在一個統一的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各自構成了中國哲學內在邏輯的一個環節。同時將儒道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以及在互補過程中所體現的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國哲學的主體。
【關鍵詞】內容互補;內在統一;哲學主體
[abstract]The Chinese philosophy studies as a whole, the article support intrinsic supplementary said that this viewpoint does not regard as the Confucianist Taoism’s difference the supplementary premise, moreover regards as the Confucianist Taoism identity essentially is the supplementary premise, is in a unified intrinsic logical foundation, constituted a Chinese philosophy intrinsic logic link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Confucian said that two thought intrinsic supplementary as well a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basic spirit which manifests in the supplementary process regard as are the Chinese philosophy main bodies.
[key word]Content supplementary; Intrinsic unification; Philosophy main body;
前言
當我們把中國哲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時候,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文化資料,就有必要提出中國哲學的主體是什么的問題。對此問題,一般有三種看法:儒家主體說,道家主體說,儒道互補說。其中第三種觀點看似公允,認為儒道兩家共同為中國哲學的主體。但是一經分析,又分為兩種,即外在互補說,此觀點承認儒家道家各自是獨立的派別,認為它們本質上的區別性是互補的前提。另外一種情況是內在互補說,此觀點不把儒家道家的區別性看作是根本的互補的前提,而把儒家道家本質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補的前提,認為它們是內在的邏輯上的互補,儒家道家是在一個統一的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各自構成了中國哲學內在邏輯的一個環節。同時認為儒道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以及在互補過程中所體現的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中國哲學的主體。本文支持此觀點,并試述其理由如下。
一、中國先民的天道觀念作為儒道兩家思想的共同源泉,給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提供了可能性
天道觀念在先秦諸子之前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原始的天道觀念、神道天道觀念、以及在哲學意義上的天道觀念。
在原始的天道觀念中,中國先民以一種萬物有靈論的觀點來面對世界,認為就如同人的背后有靈魂作為主宰一樣,在世界的背后也有一個作為萬物的最高主宰的天道。
神道天道觀念,遮蔽了原始天道中的必然性,強化了人格神的意義,把天道主要理解為有意志的人格神。神道天道觀念的基本精神和意義就在于與天道相溝通,但是這種溝通只是特殊人物的特權。這種思想肯定了特權意義存在的合理性,反映了社會等級制的出現和合法化的過程。
哲學意義上的天道觀念,是對原始天道觀念中規律性意義和必然性意義的回歸,是對人格神意義的揚棄,其核心觀念認為天道是一個規律系統。這樣的一個規律系統內在地含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天道的存在是不同方面、內容、時間構成的一個結構性存在。其二是天道存在是必然性的、規律性的存在,天由人格天回歸到了自然天,有意志的主宰者發展成了客觀必然性,此客觀必然性通過天道存在的結構表現出來,承認世界的統一性以及萬物的差別性和等級性。
總之,這三個階段的發展為先秦諸子的學說準備了兩種意義上的文化前提,即,一方面為先秦哲學本體論提供了思想內容,一方面也提供了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此兩個方面的交互作用構成了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儒家道家作為先秦諸子學說的一部分,面對春秋末期“禮壞樂崩”的時代課題,從中國先民的天道思想中汲取營養,同時中國先民的天道觀念作為儒道兩家思想的共同源泉,給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提供了可能性。
二、儒道兩家在思維方式上是內在互補的
中國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是心理與文化的辯證法,它反映的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儒家和道家各自回答了人在存在中兩個方面的問題。儒家向人們提供了人的存在作為超越性存在之所以可能的文化上的基礎和原因,而道家則向人們提供了人的存在作為超越性存在之所以可能的心理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儒家和道家的關系,從邏輯上講,表現的是人的存在作為超越存在,在精神境界與心理體驗上的超越性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同人的存在作為超越存在,在現實倫理生活中實踐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的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從思維方式上說,表現的是時間性思維方式與空間性思維方式的內在互補。
時間性、空間性是人的存在的兩種基本方式和自我反思的基本中介。以萬物同為物的空間并存關系為中介,在此關系中尋找萬物同為物的統一性說明即形上基礎的說明,此即空間性思維方式;從萬物在時間上的歷史發展為中介在萬物自我時間發展過程中,尋求萬物同為物的統一性說明,此即時間性思維方式。但是這兩種思維方式本質上都是人反思自身時的片面的思維方式,而人的反思應該是兩種思維方式的互補。中國哲學的發展正是表現出了時間性思維方式以空間性思維方式為基礎,而統攝空間性思維方式,兩種思維方式內在的互補和統一的過程。
在先秦諸子學時期,儒道兩家在文化上雖然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儒家側重表達天道觀念的倫理意義,而道家側重表達天道觀念的本原意義,但是儒道兩家哲學的創始人在心靈體驗上的統一性、儒道兩家學者情感上的相通性和同情性以及在最高人格意義上的人格境界的理解的統一性,是此時兩家文化融合的表現。對于天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儒道兩家學者在心理感受上的一致性表現了他們對人性本質的理解的一致性。
在魏晉玄學時期,玄學家們在一種文化意識上,已經自覺到了儒道兩家的統一性問題,而且他們對此統一性的了解并不在于外在文化形態,而在于內在的精神實質上的統一性。他們認為兩家在哲學本體論問題的精神實質上是統一的,在性與天道的問題上,儒道兩家是一致的。因此他們把兩家之(下轉第164頁)(上接第186頁)間的關系把握為在性與天道問題上的統一性。同時,他們用道家的形而上學思想,深化了儒家的思想,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為儒家文化進一步闡明了形而上學的基礎。
在宋明理學時期,中國古代傳統哲學形態達到了極至與完美。實現了思想理論內容上儒道兩家的融合。而且是以一個統一的文化形態來體現的。這種融合表現在宋明理學的全部的豐富的內容之中。如本體輪種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等等,因此宋明理學時期,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在外在文化形態以及內在精神實質兩方面的真正融合。
儒家和道家之間的內在互補所建立起來的,是一個比較完備的心性學說。以任何一方為中心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內在互補性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存在:既是心理體驗的存在,也是現實倫理生活的存在。儒家和道家的關系在本質上和邏輯上是內在的統一性關系,而人的生存是儒家和道家統一的基礎,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是在統一性的基礎上人的生存矛盾的內在發生。綜上可知,儒道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以及在此互補過程中所體現的心理與文化的辯證法是中國哲學的主體。
參考文獻
[1]林安梧.儒家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2]張一兵.形上之思:從“我們認為”到“我以為”[J].開放的時代,2001,(3).
[3]賀來.從中國思想史的視角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我理解[J].天津社會科學,2003,(2).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儒道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哲學分析】相關文章:
中國思想與分析哲學03-18
中國思想和柏拉圖哲學—互補的中西文化03-05
淺論儒道哲學之入世與出世03-04
分析哲學與哲學分析03-07
哲學與思想03-18
分析的哲學與對話的哲學03-26
中國思想和亞理士多德哲學-互補的中西文化03-21
孔子道德哲學的內在理路11-17
老子的思想哲學性質與哲學架構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