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電視生態的理想窘境與哲學重構的論文
摘要:由互聯網主導的全媒體深度交融激烈沖擊著電視的傳統開展及運營形式,使其呈現了產品定位含糊帶來的收視群流失、維系家庭文化功用弱化以及中心媒體位置動搖等諸多窘境。電視開展不只要面對與新興交互式媒體終端競爭市場份額的外部生態,同時更要處理內生型構造轉變的內在請求。作為電視開展窘境的深層緣由,信息壟斷為電視研討提供了新的批判思想范式。完成對電視生態的重構,關鍵在于恢復人的自然性與肉體性內在同一之本體性的合法位置,堅持產業行動者與受眾的審美盲目,突破信息壟斷的桎梏。
關鍵詞媒介交融;電視生態;信息壟斷;審美盲目
2014年是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20周年,同時也是媒介交融開展的元年,“多屏看劇”已成為全民收視的新常態。特別是進入Web2.0時期以來,即時交互性極強的新媒體疾速在信息產品市場中占領一席之地且大有包括半壁江山之勢。傳統電視媒體為應對產業生存危機紛繁加快媒介交融進度。以智能互聯網電視的點播功用為例,電視融媒后最顯著的特性是呈現兩大觀看形式分而并立的構造,即傳統的滾動直播形式與脫胎于新媒體的平面點播形式。與互聯網共生的平面點播形式具有傳統直播形式不可比較的優勢,它有效地處理了信息社會如何完成處置龐雜信息,挑選有價值、個性化內容的本錢收益最大化問題。在滾動直播形式下,人們為了收看本人喜歡的電視節目需求等候其他節目播放終了,而點播形式則大大縮短以至消解了由于等候所消耗的時間本錢。在這里,事情發作的先后次第的維度—時間—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場/缺席的二元邏輯,喜歡的節目能夠經過點播永遠在場,而不感興味的內容則會永遠缺席。消費—消費過程越來越傾向于基于個體需求的定制消費思想。
1媒介交融視閾下電視生態的理想窘境
1.1產品定位含糊,電視傳統開展形式難以為繼
但是電視在自創了新媒體定制消費這一理念的過程中,其構造性缺陷同樣顯而易見。調查當前電視融媒開展態勢,電視研發的設計者著眼點一直處于抽取新媒體在市場測試中較為勝利的運營形式,全盤拿來或將其“肢解”成碎片化的功用元素,急于把未經系統整合和市場測試的外來功用附加在本身產品之上并相對獨立于電視的內生型構造。事實上,電視在目前媒介交融的過程中曾經墮入了機械原子主義的誤區,過火追求功用的多樣化而是整個電視的交融理念顯現出平面化和簡單化的弊端。偏向的交融理念必然表現在電視構造晉級實踐操作層面的艱難重重。例如,智能電視上的應用平臺開放后呈現了一系列的“雞肋應用”,電視廠商將那些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眾口鑠金的極端盛行的應用不加選擇地移入到智能電視,結果招致了非常糟糕的用戶體驗。智能互聯網電視不只在內生性構造與吸收自新媒體的元素存在兼容問題,而且電視框架與其他媒體同質化的思緒,使其在產品功用定位與價值性存在意義等基本性問題上飽受質疑。智能互聯網電視搭載的操作系統大多與手機等挪動互聯終端基于同一技術架構——AndroidPro,而推送信息的數據源也以互聯網資源為主,而不是模仿電視時期的有線電視網絡。這形成了電視廠商在電視硬件銷售之后很難再獲取用戶后期應用軟件和資源效勞的收益,電視不得不直面與強大的互聯網生態(如騰訊、百度、奇虎360等)競爭和分利的場面。雖然如此,電視運營依然在技術支持、構造框架以及節目資源上都在竭盡所能地與新媒體同步?陀^看來,不同媒體在交融趨向下界線不時被突破是互聯網時期的正常現象,但與此同時,電視區別與其他媒體的特質逐步淡化。既然電視能做到的,其他媒體也能做到,那么電視緣何還有存在的必然性?電視與新媒體的區別僅僅在于屏幕的尺寸不同所帶來的觀影體驗差別嗎?事實顯然遠非如此。
1.2維系家庭文化的影響式微,特質功用退化不容無視
電視在其產生之初就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載體,承當著家庭成員社會化、內化社會標準體系、形塑家庭關系和家庭構造等諸多任務。社會學家楊善華以為“與現代城市社會相順應的是夫妻平權的家庭制度,家庭的中心功用是感情滿足的功用[1]!鄙衔脑浾撌龅,電視是維系家庭功用的重要手腕。因而,電視實踐上成為了作為公共范疇的社會影響作為生活世界的家庭的通道,電視節目邏輯的精確性恰恰補償了家庭成員互動中索引性表達的隨意性。反過來,家庭構造和家庭關系的變化也會影響家庭功用(共同在場的電視收看)的執行狀況。在當前我國度庭構造趨于中心化的前提下,家庭關系主要是姻緣關系與血緣關系,電視節目在內容設計上主要盤繞這兩大家庭關系進行;诩彝ナ鼙娙后w的姻緣、血緣兩大家庭關系而設計,一方面精確把握了受眾主體的心理需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收視效果,另一方面也對維系家庭關系,促進社會調和穩定產生了積極作用。而在新媒體的激烈沖擊下,晚餐后家庭成員圍坐在電視前其樂融融的現象曾經越來越少。“多屏看劇”不只沖擊著傳統電視“一屏看劇”的格局,同時也在沖擊著家庭有機團結(organicsolidarity:埃米爾涂爾干)的整體,點對點的傳播形式固然滿足了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但也剝奪了人們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欣賞體驗的歡樂。綜上所述,家庭成員共同看電視的預設難以滿足的狀況下,電視的維系功用顯然也不可同日而語了,電視的另一大主要功用面臨著日益萎縮的風險。
2哲學重構:完成審美盲目,沖破信息壟斷
自1936年英國播送公司成為了世界上最早定時播出電視節目的機構,從此電視閱歷近80年的不時開展,不只在節目制造程度上曾經到達一個相當的高度,同時各國新聞媒體管控機構對節目內容的審核和挑選也是有增無減。而電視與新媒體的一個難以異化之處在于電視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而其權威發布媒體的合法性位置也使電視可以到達新媒體難以企及的宣傳效果。作為社會化大消費的一局部,電視劇制造遵照市場競爭準繩,一方面對個人制造虛假需求,這種詐騙行為在消費社會中尤為奏效;一方面極力迎合低俗化的虛假需求,批量消費粗制濫造的文化產品,獲取豐厚的競爭優勢!拔鞣矫浇榈奶摷傩院驮p騙性不是以粗暴方式呈現出來的,而是以一種更奇妙、更緩和也更為有效的方式表現的[2]!崩斫饬巳罕娒浇樾畔艛嗟臋C制,我們能夠發現,盛行文化是電視媒體最卓有成效的手腕。在文化工業統治的社會中,一個文化產品能否盛行成為了判別其好壞的獨一規范。換句話說,一部最新上映的電視節目被冠以“盛行”的標簽,一時間萬人空巷、趨之若鶩。但是“不論群眾文化的形態如何把戲創新,它們都帶有大工業‘批量消費’的痕跡,同類產品缺乏明顯差別,就像消費流水線上出來的東西,總是同一的、無差異的、缺乏個性的和千篇一概的[3]。”盛行文化既不是群眾發明的,也不是群眾真正需求的,而是在文化工業流水線上消費、包裝和傳播的,它首先關懷的是經濟效益。在無休止的反復勞動后人們難免視覺疲倦,審美才能退化,連評判美丑的才能都被盛行文化剝奪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就描繪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失去了深思和批判的向度,唯電視媒體極力采購的盛行文化馬首是瞻,人于是喪失了本體性特質,成為了盧卡奇稱之為“物化”認識的表現。藝術美學的準繩是總體性準繩,它以形象思想表達了個別的理性現象,在追求個性解放和本能愿望的滿足時力圖理性與理性、理想與理想、人與自然的調和統一。工具理性由于一直狹隘地專注于自然功利,崇尚控制社會,而虛化了人的本體性解放,將人尋求超越了肉體性懸擱起來,與人倚賴現存的自然性產生割裂。審美活動作為人把握客觀世界的客觀認識,是人在理性與理性的統一中,依照美的規律來把握理想的一種自在的發明性理論。由于人的理論既有差別性又有共同性,自然性與肉體性相統一的人對同一客觀的美得審美傾向既可能趨同,也可能懸殊。因而人的本體性決議每個人都應有獨立判別美丑好惡的心理機制而不受制于環境的可能性,也就是到達審美盲目。面對電視開展的諸多窘境,完成對電視內在價值的重構,就是要重新完成人的審美盲目。這對電視的產業行動者和受眾都提出了相應的請求。作為電視的產業行動者,要有把握正確審美觀的操守,從人們真正需求的美的體驗動身,感悟人生超越的意義。作為電視的受眾,一方面要有所堅持,運用藝術理性抵御盛行文化的裹挾;另一方面要英勇地進行抗拒性認同。所謂抗拒性認同,就是“由那些其位置和環境被支配性邏輯所貶低或抹黑的行動者所具有!盵4]觀眾或許不能選擇電視上播放的內容,但能夠選擇收看或者不收看、收看此節目或不收看彼節目,不做緘默的螺旋底部的懸浮物,標明本人的真實聲音。
3結論
電視畢竟是提供觀看效勞的設備。近年來,曲面電視、量子點技術、4k超清、ULED動態背光、體感操控等概念不一而足,搭載這些先進技術的電視契合了人體工程學設計,觀看溫馨,可以營造影院式的沉浸感,這些常常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媒體終端難以做到的。人們關于電視的需求并沒有消逝,而是變得愈加多元化了。其實早在70年前,當電視降生后不久,就有人預言報紙、雜志、播送、電影將隨著電視的提高而消亡。事實證明,傳統媒體并沒有由于新媒體的沖擊而退出歷史舞臺,電視和其他媒體在各自的范疇繼續發揮著本人的作用。綜其所述,無論是畫質表現、觀看體驗還是智能操控都是其他新媒體之于電視無法比較的優勢。因而,電視在直面和處理理想窘境的前提下依然有極大的開展前景和空間。
參考文獻
[1]楊善華.家庭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
[2]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
[3]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03.
[4]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氣[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7.
【電視生態的理想窘境與哲學重構的論文】相關文章:
哲學論文:關于空間與理想11-24
西部生態補償制度缺失及重構12-17
論生態倫理本體的反思與重構03-07
有關哲學論文11-29
互聯網文化與電視文化的碰擊與重構-03-18
哲學論文寫作指南03-02
有關于哲學的論文11-23
20 世紀的邏輯哲學與數學哲學研究論文05-07
羅爾斯頓生態哲學觀中的荒野11-18
生態理性:哲學探詢的當代方向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