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啟發論文
【摘要】文章總結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點,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必要性。主要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如經費投入不足、體系不完善、師資欠缺等方面進行闡述,并結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實踐,簡要探討了“雙元制”的本土化實踐,培養適應“雙元制”要求的師資培訓體系以及教育評價體系問題。
【關鍵詞】雙元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
“雙元制”職教體系使德國培養了無數尖端的技術工人,并為德國的經濟復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成功使二戰受到重創的德國經濟僅僅用了30年就迅速恢復并成了歐洲強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初具規模,到2003年已培養了六千萬技術工人,他們成為我國的制造業的技術基石。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轉型,我國制造業對技術工人人數需求增加,對技術工人各項技能與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由于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職業教育法律不健全等原因,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面臨發展困境并尋求新的改革。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國的“雙元制”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2014年1月22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寶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簽署《寶鋼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企校聯合辦學協議》,并成立了“寶鋼班”,以期借鑒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培養出企業優秀的高技能人才。
一、“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特點
1.注重學校與企業的良性互動
一般而言,學校教育是綜合教育。在強調學生面向崗位的專業技能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學生認知方法論、專業通用技能等方面的培養。專業技能方面,通常也更加注重針對多崗位群的一般性專業技能。教學內容通常偏重于理論教學。理論知識由于具有非常強的通用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邏輯關系,在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學方式下更加適用。但學校教育通常會忽視學生在面對具體崗位時所必需的“經驗”的積累。這種積累往往是問題導向型的。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重構既有的知識技能,通過試錯的方式來尋找正確的或者合適的處理方法,然后在反思中強化對特定問題的處理方法的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實踐經驗。這一過程所要求的問題壓力,重復試錯以及反思都往往需要在真實的業務環境中獲得。這方面,企業正常的經營無疑能夠提供這樣的平臺。“雙元制”正是試圖發揮學校教育和企業實踐兩方面的優勢,并有機協調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尤其強調二者之間的互動。學校教育必須為學生以員工身份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提供知識儲備和理論指導。而企業的實踐過程應注重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并反過來對學生理論知識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這種有機循環能夠迅速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目標。
2.“雙元制”重視發揮企業的作用
縱觀德國“雙元制”的發展,企業的作用至關重要。與通常意義上企業僅僅是作為“勞動力”的需求方不同,“雙元制”首先要求企業承擔起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責任。同時,與過去作為學校培養人才的“接收單位”不同,“雙元制”要求企業與學校構建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企業與學校各自的培養優勢,共同完成人才培養任務;谶@樣的要求,企業的作用不僅僅限于為學員提供實際生產崗位與操作場所,除此之外還為學生制定了詳細的實踐操作計劃,并且為學習的學員配備了素質過硬、經驗豐富的專職實訓教師。這樣就發揮了企業擁有先進的設備與實踐導師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硬件與軟件的雙重保障。同時,優秀的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企業參與這一過程,并成為這一過程的最終受益者。這種良性循環也是“雙元制”能夠順利運行下去的基礎。
3.“雙元制”以市場與社會需求為導向
“雙元制”培養的終點是學生最終進入到企業,并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員工的專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雙元制”員工培養的過程中要求教育目標必須與市場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德國的經濟部會根據國家生產結構與勞動組織的新變化對崗位工人提出新要求并于每年頒布職業培訓的名稱與數量。目前德國承認的職業培訓已經細化到93大類與380個小種類,每個具體的職業都有不同的能力標準體系。德國會宏觀調控行業、企業與學校的職能作用并為職業資格標準提供最新與可靠的信息數據,為青年人提供職業信息與職業咨詢。這樣就使職業技能培養能夠貼近企業、企業能夠貼近行業、行業能夠靠攏國家新形勢的變化與發展。
二、我國職業教育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必要性
借鑒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的必要性是由我國目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所決定的,具體體現在:
1.教育財政投入不足要求必須發揮企業的力量
2014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就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發展保障水平和加強組織領導幾大板塊做出了具體的闡述,這說明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日益加強。但是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不受人重視,高中教育階段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被迫選擇中等職業學校、高考后成績不理想的高考生被迫選擇高職院校。社會人才選擇的標準主要重視學歷而非技能。據統計,2006-2013年,中央財政職業教育投入從18.5億元增加到233.3億元,年均增長43.6%。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家對于職業教育投入的比重還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投入的不足,學校的教學設備與教師力量不足。這樣就導致了職業學校的教育設備陳舊、教師素質不高的現象出現。
2.職業教育體系不成熟要求必須與企業更加緊密結合
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早而且西方國家的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較為深入,所以西方國家的職業教育體系成熟且與西方國家的經濟走向與人才需求高度同步。這樣就能夠保證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體系推動制造業與經濟的不斷發展。相比之下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職業教育的研究理論普遍采用“拿來主義”,這樣就很難將職業教育與我國的具體國情聯系到一起。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對經典的教學案例、資源缺少系統的整合,這樣就會讓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出現誤區。所以,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僅僅增加投入是不夠的,能夠吸收別人的精髓為我所用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才是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
3.教師專業實踐經驗不足要求發揮企業專業技能人才優勢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主要來源于高等學校的碩士研究生、少量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原中專院校的教師,這樣就導致青年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不足、老教師缺乏學術能力并難以將實踐經驗提煉為學術成果。由于職業院校要求學生掌握相應基礎知識與操作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教育行業的報酬與企業報酬相比較低,這樣就使得企事業單位調入教師崗位更是難上加難。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都處于老青年教師交替的階段,近年來對于青年教師的需求不斷增加。
三、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實踐: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
1.德國“雙元制”的本土化
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成功在于本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有著健全的法律體系、充足的財政支持與準確的市場定位作為鋪墊,這樣就能以市場為導向并運用充足的后備支持使得德國的制造業在二戰的廢墟中迅速恢復完成發達國家的另一次蛻變!半p元制”職教體系能夠運用于中國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中國制造業對于高級技術工人的廣泛需求。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制造業在生產線中對于工人素質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一線工人高超的操作素質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保證。另一方面“雙元制”的引用能夠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線來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職業教育的投入并且減少了學生適應工作的周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與寶鋼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寶鋼班”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中深度合作。在理論學習中,“寶鋼班”學生不僅學習高校學生必須掌握的外語、鉗工技術等基礎知識,而且學習今后在寶鋼生產線中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有寶鋼股份的老師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開設相應課程教學。在實踐操作中,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為“寶鋼班”提供了實訓中心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操作技術。除此之外“寶鋼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會進入寶鋼的生產線學習,并且有寶鋼的技術工人帶班指導。這樣就能夠將學生在高校中學習到的基礎知識充分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崗位,減少了培養的財政支出與適應工作崗位的周期。
2.培養適應“雙元制”教學需要的教師團隊
隨著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才市場正在發育,人才交流十分廣泛,教師的職業發展也有了新的局面。職業教育直接服務于一線市場的特性決定了職業院校教師要有扎實的實踐教學能力。所以,“雙師型”教師團隊對于職業院校的發展十分重要。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理論與實訓教師都被要求考取“高級工”并重視與企業的學習和合作,主要方式有青年教師培訓、舉辦職業技能相關的講座、帶隊參觀并向企業取經和組成教研團隊參加全國性的技能競賽。例如:2015年9月28至29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邀請了常州銘賽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長峰技術總監、蘇州格瑪德機床裝備有限公司黃國平技術總監、上海大眾汽車三廠車身車間吳偉斌工程師、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王文忠工程師、上海FANUC機器人有限公司封佳偉工程師等5名企業專家,為實訓中心建設和專業改革發展出謀劃策。對于職業院校來說,“上門取經”“帶隊學習”“團隊出征”的方式能夠加深教師間的交流與學習,提升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培養職業院!半p師型”的教學梯隊。
3.構建適應“雙元”制需要的教育評價模式
教育評價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衡量教育目標的達成程度,識別存在的問題,并為進一步目標的實現提供路徑指導!半p元制”的實施對傳統教育評價模式提出了挑戰。首先,要改變傳統教育評價模式對于課堂教學的過度重視。“雙元制”要求的學生實踐能力是崗位導向的、具體業務問題導向的。因此,整個評價過程應充分考慮學生當時所處的學習實踐環境和背景,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結合。由于教育教學的實踐性,最終的結果與實施過程之間不再如理論教學中有非常嚴密的邏輯關系。因此,必須關注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的經驗積累,然后才是對于最終結果的關注。最后,要高度重視職業素養的養成。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使得職業素養相較于普通教學更加重要,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不同角色的轉換。
參考文獻:
[1]蔡躍.德國綜合性大學的“雙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0,(7):81.
[2]孫祖復,金鏘.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劉來春.從英、德職業教育之比較看我國職業教育的取向[I].比較教育研究,1993,(1).
[4]謝仲賢.“職業行為能力”培養和實施方法[J].職教通訊,1999,(9):34-36.
[5]管平.企業技術創新與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145-147.
[6]許冰冰,米靖.德國職業教育條例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22):90-93.
【高職院校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啟發論文】相關文章: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我院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論文05-18
高職院校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論文02-14
高職院校生產實習模式改革的探討論文03-06
論高職院校珠算課程教學模式論文02-28
民辦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及策略論文03-04
借鑒雙元制改革美工課教學論文11-22
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與思考11-16
淺談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模式改革12-12
高職院校建設宿舍文化論文11-1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