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地方高校創新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 音樂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論文摘要: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音樂教育師資和社會需要的音樂人才是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職責與任務。文章主要從觀念更新、科學定位,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整合,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革等方面來探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以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
隨著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如何使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適應教育改革和社會的需要,已成為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無論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與重塑,還是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整合,抑或是教學方法與教育模式的拓展與延伸,都體現了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上的不斷探索和實踐。
一、更新觀念、科學定位 (一)突出高校音樂教育的學科特點
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的。以往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培養模式是專業音樂院校教學理念與課程模式的翻版,這種翻版嚴重忽視了對學生師范素質的培養,使教學觀念與培養目標嚴重碰撞,形成錯位。專業音樂院校培養的是音樂技能型的表演人才,而音樂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社會需求的師資人才。演員與教師是兩種不同的職業,音樂教師不僅要掌握音樂技能與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并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以便于在未來的講臺上通過音樂藝術去啟迪、陶冶人。
。ǘ┡囵B方向多元化
近幾年來,隨著畢業生就業分配渠道的多樣化呈現和社會對音樂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往高校音樂教育單一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以此形成的培養方案、培養模式已不再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畢業生的工作流向除了中小學校以外,還包括幼兒園、少年宮、文化館、歌舞團、大型企業宣傳科等,這充分說明社會需要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音樂人才。同時,用人單位對音樂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方位態勢,包括演奏演唱、音樂教學、音樂制作、演出策劃、音樂管理等,有些畢業生在一些小學除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工作外,有時應工作之需,還要擔任英語、語文等課程的教學。面對這樣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應在原來基本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做適當的調整,并打破原來單一的培養機制和培養方向來順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培養目標的調整決定了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優化改革,也決定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應在尊重音樂藝術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堅持人才基本培養目標的原則,同時適應地方人才市場的需求,形成以培養高素質音樂教育人才為主,以開發他們的藝術表演潛質為輔的教學共識。
二、音樂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整合 人才的培養歸根結底是通過課程來體現的。面對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必須推進課程的多樣化和綜合化,通過課程體系的改革,來培養知識、技能結構全面,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較高文化素養、能適應社會需求,能“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多元發展”的創新復合型人才。
。ㄒ唬┱n程結構模塊化
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與培養目標的要求,高校音樂教育培養的學生不但要具備能唱會彈的音樂表現能力,還要有善講能編的音樂教學能力以及組織各類音樂藝術活動等較為全面的音樂能力。因此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應遵循基本知識統一性和專業發展多樣性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和音樂學科的特點,可以采取模塊式結構來進行課程的設置。
從總體課程結構來看,可從兩個層面來進行模塊建構:第一個模塊是從課程的管理來講,分為校定和院系定兩個部分,由學校和院系兩級部門對課程進行制定與管理;第二個模塊從課程性質來講,主要由必修課與選修課兩部分組成,其中院系課程設置中也包括了必修與選修,選修中又細分為限選與任選兩類。
從音樂課程的結構來看,以音樂課程類別為標準,可分為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音樂創作和音樂文化等四個模塊。其中,前三個模塊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音樂文化這一模塊屬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
音樂教育類課程,是緊密圍繞音樂教育學科體系的特點來設置的,包括了音樂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音樂教育的歷史、音樂教材的研究以及音樂學科科學方法的研究和掌握等課程內容,這類課程是音樂教育專業區別于音樂表演專業的特色課程和基礎課程。過去因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單一性與模糊性,導致了培養的師資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和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所以針對音樂教育的學科特點,要加強這一課程的理論與教學的實踐。
音樂表演是音樂實踐的一種方式,這類課程包括聲樂、鋼琴、合唱指揮、器樂合奏、藝術實踐等活動。音樂教育只有通過這些音樂表演的方式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受、領悟音樂的審美力量,并對音樂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音樂表演課程的設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音樂創造類課程主要包括:歌曲作法基礎、小型樂隊編配、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電腦音樂基礎等,這類課程也屬于實踐課程的范疇,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音樂學科人文性質的特點決定了音樂文化類課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這類課程從音樂藝術傳播學、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音樂評論、音樂史學、音樂社會學等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可讓學生在大文化的層面對音樂有更廣泛、更深入的認知。
這種模塊式課程的設置,通過縱向和橫向的交叉,使音樂技能與音樂知識、音樂文化相互補充、相互滲透,使得學生的學習更為系統化、多樣化。特別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增加專業選修的內容,更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高校音樂教育中“寬口徑、厚基礎”的教學指導思想。
(二)加強地方音樂課程的設置
根據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在院系自定課程模塊設置中,除了必修科目外,選修課中增加地方音樂課程的設置的分量。長期以來,我國各個地方高校音樂教育采用的是高度統一的國家課程,這為培養統一的國民素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這種單一的國家課程開發模式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一方面,我國地廣人多,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單一的國家課程開發模式不可能解決所有學校遇到的所有課程問題,課程的適應性較差;另一方面,單一的國家課程開發模式不能很好地發揮地方、學校乃至社區獨特的優勢,造成大量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的限制與浪費。
地方音樂課程是國家課程的補充和拓展,它突出的是地方性知識,關注的是地域文化。從課程結構來講,它是國家課程的補充與拓展,凸顯的是地方課程的特質與價值,與國家課程從不同的角度承擔著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從教學方式與內容來講,地方音樂課程可以彌補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體的音樂教學與內容的單一性。
(三)音樂課程整合規范化
除了課程設置結構模塊化和加強地方音樂課程的設置外,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還體現在院系專業課程的整合與規范。
原先的專業必修課程中,部分課程間的內容有重復、繁瑣的現象,這就必須進行課程的優化整合,把原先單獨開設的《音樂賞析》課內容補充到其它理論課程如《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外國民族音樂》等課程中;同時,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加強教學管理,將《電子琴》、《豎笛》、《課堂樂器》、《器樂合奏》等數門課堂樂器訓練課合并于一門《樂器演奏》之中, 既縮減了總課時, 又將原先獨立分散進行的教學課程變得系統、集中而精煉。
為了讓學生能選擇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 促進個人多方面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專業選修課方面在減縮必修科目和課時的基礎上,增加了部分選修科目,以此來豐富課程內容。例如在專業限選課方面增加了理論作曲與舞蹈編導系列課程, 在專業任選課方面增加了《聲樂藝術史與教學法》、《鋼琴藝術史與教學法》、《樂器藝術史與教學法》、《音樂藝術傳播與管理》、《歌劇音樂劇賞析》、《電腦音樂制作》、《美術鑒賞》、《舞蹈鑒賞》、《表演常識》等課程。
三、音樂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以“音樂”為本
以“音樂”為本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從音樂本體出發,掌握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音樂教育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第二個層面是傳統音樂教育中所忽略的,即是對音樂本質的深入與挖掘。音樂是一種審美藝術,音樂的美的感染是無法從書本和單純的技能練習中獲得,而必須通過自身的體驗才能獲得,“藝術提供的有意義的認識體驗,是其他任何途徑都體驗不到的,這樣的體驗,對所有要實現其基本人性的人來說,都是必要的。”[1](P42)所以說音樂教育歸根到底是一種情感教育。音樂學習也是一種重要的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情感體驗與認知模式。而“傳統藝術教育的第一弊病是舍棄藝術的情感的人文成分,單純追求某一藝術學科之知識和技藝(一種純學科或純技術傾向)!保2](P84)這使得培養的師資音樂知識結構單一,缺乏一定的人文素養。音樂教育的“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種音樂性的教育而不是音樂培訓。”[2](P7)
。ǘ┏珜W科綜合
現代音樂基礎教育提倡課程的整合,學科的綜合。綜合是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的一種延伸,也是培養和諧完整人格教育宗旨的具體手段。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笆菑囊魳罚曇簟⒏拍、行為)的維度來擴展審美的、藝術的、認知的文化的空間!保2](P88)音樂是文化的一個部分,無論是音樂內部如創作、表演、欣賞、音樂基礎知識之間,還是音樂與舞蹈、美術、戲劇等相關姊妹藝術之間,抑或是音樂與非藝術學科之間,都有著天然的密切的聯系。
音樂基礎教育中對“綜合”理念的有效實踐取決于師資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體現,這對以培養音樂基礎教育師資為主的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以音樂學科為基點,音樂教育為骨干,音樂表演為手段,音樂文化為主線,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把各部類知識融會貫通,為教育實踐與教育見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要讓學生通過教學實踐學會靈活有效地運用教學策略,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教學能力和課程設計能力,為以后順利踏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ㄈ┘訌娨魳穼嵺`
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因此,加強音樂實踐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包容一切可能的音樂體驗以及參與的模式和發展樣式”。
具體到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在實踐中以“學生”為本,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與音樂能力的培養。這里的音樂實踐,包括三個層面,一個是傳統意義上如作曲、演唱、演奏等藝術實踐活動,著重于培養學生音樂技能方面的能力;二是音樂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教學實踐,在這個環節中,要引導學生順利地完成教育角色的轉換,著重于培養他們的音樂教學能力;三是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調研和考察實踐活動。即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在原生環境中體驗和搜集各種音樂資料,并深入到當地中小學進行音樂教育教學的調研活動。這是在前兩個層面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家戴維。埃利奧特在他所著的《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一書中指出:“音樂是存在于許多不同音樂實踐或音樂中的一個多樣化的人類實踐”,[3](P42)“音樂是一種具有高度社會性和情境性的人類實踐”,[3](P151)這里的音樂“實踐”,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局限于琴房和教室的演唱、演奏或作曲,而是指在更寬泛意義上分享人類活動的“實踐”。這種實踐可以讓學生觸摸到地方音樂教育各個層面的生動內容和動態形變化,在此基礎上促進他們進一步進行有效的音樂學習和研究。
。ㄋ模╅_放式教學模式
傳統的音樂教育的授課方式,無論是“一對一”、“師傅帶徒弟”的技能小課,還是以集體授課的方式在課堂中進行的相關音樂理論課程,都屬于課堂式教學。課堂式教學是最古老的一種傳統教學方法,它可以取得低時耗、高效益的教學效果,但它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體現在教師容易把課堂講授等同于“滿堂灌”,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發揮,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是用來詮釋人類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的符號。音樂教學,要遵循音樂存在與發展的天性,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多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與參觀、調查、實習、實訓等開放多元的教學方式相結合,既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也順應音樂藝術的社會性和情感性。
地方高等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探索出一條既符合我國國情同時又具備地方文化發展特點的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有效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
。蹍⒖嘉墨I]
。1]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 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管建華。世紀之交 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美]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 齊雪,富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淺析地方高校創新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相關文章:
淺析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12-02
淺析電子信息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11-29
淺析高校創新型大學生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03-07
顧客價值創新模式探究05-04
高;A化學實驗考核模式探究02-21
談談高校鋼琴教學模式創新03-06
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11-24
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11-2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