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以人為本”
摘要:高等學校教育、管理、服務三個環節的工作中忽視了“以人為本”,這嚴重影響了高等學校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在探討高校教育管理“以人為本”內涵的基礎上,從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兩個方面探索“以人為本”的落實思路。關鍵詞:高校教育管理;以人為本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并服務于社會。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培養社會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放在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因此,深刻認識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完善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助于正確把握目前高校管理教育工作的主題,促進高校的和諧發展。
一、高校教育管理“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
1.以人為本中“人”的含義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正確反映客觀現實的“人”是一個集合名詞,它是包含所有個人、群體和整個人類在內的廣泛的社會范疇。從高校層面來看,以人為本中的“人”,首先應包括全體教職員工、全體大學生。他們是“人”的主體和核心。同時,還應包括學生家長、用人單位,他們是全面發展的人的受益者和檢驗者。因此,高等教育應以培養社會需求人才為根本宗旨,把教職工、學生、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的根本要求,作為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2.以人為本中“本”的含義
就是要保證教師、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集中體現了高校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所持的根本立場,這就是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堅持把“人”放在首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到高校教育管理中就是要在工作中充分尊重教職工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從師生中來,到師生中去,通過師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達到其自身發展完善的目的。
二、高校教育管理忽視“以人為本”的基本現狀
多年來,高校教育一直提倡以人為本,但是在各項工作中以人為本理念的有效落實并不理想。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教書育人中,重知識傳授,輕關懷意識
教育者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個體獨立性的發展是教育的基礎。在知識傳授中忽略了學生個體價值的體現與培養。以知識量的多少作為人才評價的標準,似乎知識多就意味著人的水平高、能力強。將知識的增長等同于人的發展,這實質上是人性關懷的缺失。它將知識的灌輸當作教育的目的,把知識的接受作為人才發展的唯一條件,單純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不注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
2.在管理育人中,重制度執行,輕人文關懷
對教職工的考核和職稱評定嚴格按照課時量和科研成果的固定標準判斷;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嚴加干涉;對學生實行統一的公寓式管理,抹煞其自由個性的發揮;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設立了太多明目條文,管理方式過于呆板。
教育管理活動中的客體———“人”,即師生,是具有高度心理差異的、生活于具體環境中的實體。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教育管理的責任在于規范其行為、開發其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因此,在管理中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導每個師生的個性和差異性的發展,綜合分析每個人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為每個教師提供展示其學識的舞臺,為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多元途徑,在發掘優勢領域的同時,幫助他們將優勢的特點向弱勢領域遷移與滲透,從而使自己的弱勢領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以開發潛能來發展個性,真正實現教育管理的以人為本的目標。
3.在服務育人中,重成本管理,輕真情服務
校屬后勤集團服務意識不強,體現在重視經濟效益,輕視真情服務,忽視師生員工作為教育權利主體的地位與利益,沒能夠很好地做到服務育人。
具體表現在學校食堂的飯菜質量和價格差強人意,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學生宿舍的管理人員服務意識不強,學生的許多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滿足等等。這些現象不僅扯了服務育人的后腿,而且容易抹煞師生的積極性,忽略其主體性,影響其主體作用的發揮和主體人格的塑造。
三、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
1.學校辦學以教師為本
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沒有一流的教師,就難以培養出一流的學生。辦學應以教師為本,把教師的主體精神發揮出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依靠教師辦學,要有大師辦大學。這是現代大學辦學理念的重要特征。
(1)高等學校在辦學中應以教師為本。學校的辦學主體不是校長和管理層,而是教師。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都必須由教師來履行和完成。因而學校需要給教師提供寬松的教學和工作環境,保證教師主體性和主體作用的發揮。高校應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識,推崇學術權威,強化學術管理的權力;要給教師制定人性化的考核標準,而不是用固定的課時量和科研成果來評定教師的職稱和成績;要相應提高教師特別是基層教師的待遇,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保證教師能夠把所有精力用在教學工作上。 (2)建立科學德育教學機制。建立科學的教)學機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教師的主導作
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如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辯論、情景模擬等,可以讓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調查與實踐,開展軍訓與義務勞動,參加校內外的志愿者活動,參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參加各項主題活動等,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促使大學生主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加速大學生主體的成熟過程,縮短其對社會生活的適應期,促進大學生健康和諧發展,努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
2.學校教教學原則“以學生為本”
學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是教育的主體。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主體精神和創新精神的“人”。因此,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學生服務的。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淺析“以學生為本”的具體表現。
(1)重視大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大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是他們接受外部教育影響的根本前提。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滿足大學生心理需要,并經由各種教育渠道進入大學生主體視野,才能促進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接受和踐行。所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內在心理需要,根據其內在心理需要組織設計和開展教育活動,因勢利導,使其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營養,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
(2)以情感人,真心的關心學生,幫助他們克服各方面的困難。學生在大學階段遠離父母,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社會上各種誘惑很多,所以他們的困惑會很多,困難也很大,這個時候十分需要教師的關心、幫助、支持,如果能真心地關心他們,及時地了解他們的困難,并給予解決,這樣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3)考慮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大學生因自身條件、環境、教育和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其素質結構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師忽視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單純利用和采取集體灌輸式教育方法,忽視個別教育,勢必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全面細致地觀察分析每個大學生,注意開發大學生潛在的素質閃光點,因材施教,給大學生創造自主的發展空間,讓大學生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個性優勢,使大學生形成獨立高尚的品格。
(4)注意大學生的自我教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終實現,必須將作用于大學生身上的由教育引發的外部壓力,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動力。這種轉化,不能僅僅依靠教育者的教育,還必須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大學生開展積極的自我教育,進而觸及其更深層的心理層面,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目標,在此基礎上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春婷,陳小慧.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8,(04).
[2]陳匡明,張小健.發展需要:教育人本管理的本質[J].長沙大學學報,2009,(01).
[3]黃俐麗.以學生為本———高校學生管理應堅守的理念[J].當代經理人,2006,(21).
[4]嚴冰.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做好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5]張婭.以人為本是大學管理的創新方向[J].各界文論,2007,(06).
【淺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以人為本”】相關文章:
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論文12-01
高校以人為本下的教育管理論文12-01
淺析高校文學教育的問題與思考01-17
淺析高校圖書館的管理創新03-09
高校生存教育實施路徑淺析論文01-04
淺析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01-16
淺析以人為本與我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11-24
淺析高校知識管理與畢業設計實施策略03-09
以人為本視閾下高校圖書館管理的創新研究02-2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