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通識教育理念在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論文摘要:通識教育是一種培養具有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完整的人”的高校教育理念,它對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具有獨特的意義。地方師范院校的教師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決定了地方師范院校開展通識教育非常必要。地方師范院?梢酝ㄟ^課程教育、實踐教育、課外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開展通識教育。
論文關鍵詞:通識教育;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
一、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是一種源于古希臘的教育理念,目前國內有關通識教育的概念與內涵的觀點并不統一。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三種,一是認為通識教育是指一種教育理念,二是認為通識教育是為實現特定教育理念而實施的教育內容,三是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模式或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討論的通識教育傾向于認為通識教育是高校的一種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又稱“全人”),即具有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某一狹窄專業領域的專精型人才。
通識教育理念提倡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獲得全面、協調而又有個性的發展。在這種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養需要學生全面地了解人類知識的總體狀況,包括主要知識領域的基本觀點、思維方式和發展趨勢,在擁有基本知識和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理性地選擇或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向,通過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形成較寬厚、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逐步形成廣闊的知識視野和全面的人格素質。
二、地方師范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師范院校作為培養未來教師的高等學府,肩負著為中國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的光榮使命。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共有一百多所高等師范院校,其中師范大學37所,師范學院88所,師專70所。除去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范大學,其他師范院校都屬于地方師范院校。由此可以看出,地方師范院校是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培養的主力軍,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全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因而,對地方師范院校來講,應更多地思考如何培養既能滿足我國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又能不斷引領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1.地方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當前,地方師范院校要立足服務基礎教育、開展教師教育,培養適應基礎教育和基層單位需要的各類人才。這既是地方師范院校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也是其社會服務功能(高校的三大任務之一)最重要的體現。為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地方師范院校應準確把握和主動適應基礎教育發展趨勢,研究分析教師人才的具體培養要求,根據基礎教育目標與內容,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和培養方法,重視現代教育觀念、綜合素質、專業特長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2.教師人才的培養要求
教師被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傳遞人類文明與知識的光榮使命,這種特殊的使命決定了教師后備人才培養必然有一定的特殊要求。當前,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求師范院校在教師人才培養方面,培養出的學生不僅專業知識、技能要過硬,同時要有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具體來講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在教育理念上,具有對教育的深刻理解,具有與時俱進的意識和愿望,能夠及時把握時代脈搏,更新教育觀念。
二是在素質要求上,應具有比較淵博的知識、廣闊的視野、良好的文化素養,成為既有知識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高素質人才。這里講的淵博的知識主要是強調合理并完善的知識結構,對師范畢業生來講應包括普通文化知識、將來從教的學科知識、教育學科知識等三方面。普通文化知識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同時,還應具有多方面的興趣和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勝任教育工作。
這樣的人才培養要求與通識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養要求指向是一致的。
3.當前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奉行的是全新指向性的教育理念,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理念。在實施這種全新指向教育理念過程中,在中小學陸續推行了一系列綜合課程,如小學的“科學”和“社會”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理念對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方向,然而,在近年來就業工作中不少師范院校卻出現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地方師范院校中尤其突出,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用人單位對師范類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相當多的師范院校卻對大學生綜合素質重視不夠或培養力度不夠,導致畢業生因綜合素質不高,不適應市場需求。
造成這種情況至少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從源頭來講,由于目前我國教育中中學階段的文理分科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明顯缺陷,進入大學之后,劃分過細過窄的學科專業強化了大學生知識掌握的缺失和狹隘。另一方面從培養環節來講,部分地方師范院校過于強化單一的專業教育,通識教育不夠,忽略開設與中小學教育實際相結合的綜合類課程,缺乏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基礎的培養,導致畢業生存在教育觀念、知識能力結構與中小學教育不同構的現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
4.通識教育是解決當前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關鍵在于其培養計劃的內涵和實施方法以及背后的育人理念。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既有高尚人格又有公共關懷、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學素養、既有知識能力又有綜合素質、通識與專業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出,通識教育正是一種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它所體現的育人理念的指向與我國基礎教育中文化素質教育的培養方向是一致的。只有充分接受這種育人理念并在其指導下接受過系統的培養和教育的人,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延續和發揚這種育人精神,更高效率地實現“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目標。換句話說,在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培養出來的師范畢業生在從教的過程中更能把握現代基礎教育理念的要求,更能適應現代基礎教育的需要。
在通識教育理念下,要求高校重視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其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培養,防止學生知識結構的缺失和狹隘。尤其是針對師范類學生有更加明確的培養目標指引后,可以開展更多以教師人才要求為目標的教育,比如可以通過開設師范文理科大類專業互選的課程,廣泛開設體現教師素質要求的基礎型課程和開展這類教學實踐活動以及校園文化活動等,以提高其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豐富其現代教師人格修養,使其更能適應現代教師職業的需要。
此外,通識教育理念下要求學生形成不斷學習、終生學習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促使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能不斷地學習和更新知識,更加適合教師職業的需要。
由此看來,在地方師范院校實施通識教育能夠在教育理念和素質要求上更符合教師人才的培養要求,切實解決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問題。
三、地方師范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的途徑
基于對通識教育作為高校一種教育理念的理解,地方師范院校的通識教育不能以單一的課程教育的方式來開展,特別是要避免以簡單開設通識教育類選修課的傳統方式來進行。
地方師范院校開展通識教育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
1.依托課程教育開展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可以以特定課程教育來實現,但是這種體現通識教育理念的“通識課程”教育不同于簡單的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除了提高能力和素質外,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一種養成教育和觀念教育。
在實施通識課程教育時,首先要建立一個良好的課程體系。一些高校構建了“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的通識課程教育模式,為地方師范院校開展通識教育樹立了典范。不管以何種模式來進行,地方師范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應包含以下要領:
。1)強化師范類基礎課教育。通識教育需要堅實的基礎作為開展的基點,所以基礎課的加強勢在必行。師范類專業有諸多相通之處,這為師范類基礎課的開設創造了現實條件。加強師范類基礎課不僅有利于專業知識學習,也有利于專業思想變換,還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教師職業綜合素質,提高其職業適應能力。有學者總結了以下七個領域的知識對大學生自身發展和參與未來社會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人文與藝術;基本技能如寫作、數理邏輯與外語;自然科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社會科學;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紀律意識教育、道德意識教育等;歷史;計算機技術。[3]實質上,這七個方面的知識也是師范類基礎課程的重點內容。師范院校在師范類專業方面一般都是比較齊全的,以上七個方面知識基本包含在師范類各專業的教學中,因而地方師范院校完全具備按照通識教育理念開展基礎課教育的條件。
。2)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培養要貫徹到每一門具體的課程之中,尤其是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其對待科學的態度和強烈的責任感,對學生起到引導和感染的作用,讓這種教育過程中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在師生中“代代傳承”。正如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所言:“我們注重通識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傳授具體知識,而是塑造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這種概念和理念深入到學生內心,并成為學生自身的內涵后,我想可以指導影響他們的一生!倍坏┯辛诉@種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代代傳承”,不僅只是影響這些師范生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將通過他們將來的教育影響到他們的學生。
。3)注重開設文理交叉選修課程和藝術類選修課程。這是基于師范類學生將來的從業特點而針對性地開設的一類課程,它與通識教育培養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的理念指向是一致的。
2.重視實踐教育
地方師范院校通識教育的開展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它還非常強調實踐環節的教育效果。前文分析了當前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中的突出問題是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即用人單位對師范類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與師范院校對大學生綜合素質重視不夠或培養力度不夠的矛盾。這種綜合素質的不足不僅體現在學生知識結構等方面的缺失,還體現在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即實踐或動手能力的不足上。在師范生的培養環節中,高校往往更多地側重于理論教學、課堂授課、考試考查等,培養計劃中對其專業方面的實踐主要集中于部分課程的驗證性實驗,綜合實踐僅依賴于為期兩個月至半年左右的實習。這使得部分師范畢業生在教師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適應能力、表達能力等各個方面非常不足,甚至連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都缺失,難以勝任教師職業。因此,對地方師范院校來講,應特別重視學生的實踐教育。對師范生實踐教育的重點是認知實踐、教學實踐和綜合操作實踐三個環節;其目的是通過實踐性教育,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動手能力,并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性教育過程中,養成其良好的社會品質;其要領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教師教育相關的各種具體業務,根據具體操作實務的要求增進對教師職業的主觀認識和理解,掌握其工作的特點,逐步使自身理念、思路及具體的業務操作與教師職業的特定要求相一致,進一步適應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變化,在實踐中提高業務水平和領悟能力,更好地適應職業需要。
3.豐富課外教育
通識教育所倡導的價值理性只有化作學生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生活需要,才能有效地引導并提升專業教育的功利要求,培養造就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也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內容。一旦有了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這些課外活動也可以被稱為課外教育,它們是師范類大學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內容。師范院校中時常開展的大學生演講賽、辯論賽、風采賽、校園文化藝術節、科技節等各種學術、文化、科技、藝術活動,只要組織得力,指導得當,都可以成為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起到長見識、增才干、陶冶性情、提高素質的作用。
4.精心打造校園文化
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實施大學通識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他們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不知不覺地提高。因此,校園文化環境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的一條十分重要的渠道。[5]這種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對地方師范院校來講,實質上也是通識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地方師范院校相對部屬院校,“文化積淀”方面普遍顯得相對不足,學生擴展“通識”知識氛圍不足,因而更需要精心地打造“校園文化”。這種“校園文化”的打造要求要形成有利于通識教育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在人際關系、組織氣氛、規章制度、校園文化等方面都要形成和諧氛圍,要使學校的磚瓦草木都具有教育作用,給學生一種高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學生形成比較高的人文修養、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這樣才能體現通識教育的要義。
上一頁 [1] [2]
【淺析通識教育理念在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淺析論文05-08
淺析地方高校創新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08-26
淺析多媒體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06-13
淺析“限時達標”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05-06
高校通識教育問題研究04-28
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06-09
地方工藝美術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08-02
網絡教育資源在高校中的應用05-17
情感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