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以國學為載體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手段
全球化對于我國的德育教育工作確實帶來了空前的壓力與挑戰。而國學是我們落實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之一,也是我們培養社會精英的最佳途徑之一。
論文摘要:德育之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而國學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支撐,兩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將國學引入德育課堂,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強民族團結和凝聚力,形成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論文關鍵詞:德育教育;國學;思想精粹;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以儒學為核心和主體,兼容諸子百家的傳統物質文化和傳統精神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元一體,創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形成了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價值取向和性格特征的根本的“國學”。所謂“國學”,乃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一般來說,國學作為傳統精神文化的信息載體,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韜略,更是教化道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國學精粹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越來越顯現出國學的巨大優勢。
德育是時代的產物,是當代政治、經濟要求在思想意識中的反映。作為職業技術學院這一特定校園內的德育教育,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德育課堂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道德觀的形成,關系到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態度、怎樣把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技能、身心的健康成長,進而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領導多次就相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所以,改進和加強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把國學中與社會主義價值觀息息相關的內容有機地引入思想道德修養的課堂,以國學為載體,弘揚和發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主體的時代精神,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時,注重互動式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德育之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而國學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支撐,兩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
將國學引入德育課堂,不僅讓學生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富含哲理,更讓學生了解到國學中蘊藏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倫理要素,如《論語》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孟子》中“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小人去之,君子存之”,眾所周知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澳咎m從軍”、“囊螢映雪”、“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等眾多典故中折射出的勵志愛國、忠孝節義、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的淳樸風范,它們既是國學的精髓,又是當代中國最有說服力的德育教育題材。更為重要的是,國學思想精粹與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目標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一般來講,國學主要包括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而儒家文化以“禮義”為基本核心,提倡“樂道安仁”、“自省自克”、“改過遷善”,注重個人的修養,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理想,是真、善、美的理想體系,也是傳統中國人的行為準則。這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提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不謀而合!拔崛杖∥嵘怼、“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的人格追求,“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的善惡觀,“溫、良、恭、儉、讓”的行為風范,“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胸懷,“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的誠信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和諧目標,“仁者愛人”、“成人之美”的處世思想,“見利思義”的價值取向等,不僅含有崇高的義理,而且具有切身實用的為人處世的各種方法和道理,這些對于新時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道德信念、人生哲理、社會價值、人格特質的培養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既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國情,又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文化,特別是面對經濟、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挑戰,我們更應該以國學為載體,弘揚和發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
全球化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全球化是以現代科技為依托,以現代物流為基礎,以高速信息流為媒介進行的全球一體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它帶來經濟發展的全球機遇,使全球資源的配置向效益最佳的地區、集團集聚,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帶來全球文化價值觀的逐漸確立。這一趨勢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呈現出愈來愈快的趨勢。但全球化對于我國的德育教育工作確實帶來了空前的壓力與挑戰。例如:商業價值凌駕于其他一切價值之上,人與人之間完全變成了利害關系和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高度膨脹,導致了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沖突。只講索取,不講奉獻;常常強調自身的權利而忽略義務和責任,造成人際關系冷漠、勢利,婚姻家庭破裂、解體,老少失養,情感扭曲,人格分裂,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向縱深發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歐美文化對中國新生代,即80后、90后影響更直接、更全面,滲透更為便利。集全家之愛的獨生子女通過電腦、互聯網、影視作品,盲目崇尚西方自由觀念、追求個人目標的極端利己已成為社會現實,這對各個層面的教育造成了巨大沖擊。垃圾文化和病態時尚直接沖擊當代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些學生羨慕在網絡上一夜走紅的“鳳姐”、“犀利哥”,而對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的勞動模范報以冷笑;認同“寧愿坐在寶馬車內哭也不愿騎著自行車笑”的價值觀念,只要能獲取極大的物質享受,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學校圖書館內的中國名著、世界名著無人問津,反而對網絡文學中那些具有怪異性格、處事荒誕、語言粗俗的公主、帥哥情有獨鐘。在如此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僅以時代精神、愛國主義為基點來實施道德教育是不夠的。而以國學為載體,弘揚和發展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多渠道、全方位進行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首先,以儒家文化為主線的國學哺育了整個民族,是形成民族精神和道德的本源;其次,在構建中華文明大廈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以道德的先導性引導人們去追求一種理想的精神境界和行為方式,形成了直到現代仍有重大現實意義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道德教化的主旨蘊含于詩詞曲賦、風土人情中,蘊含于怡情養性之中,蘊含于日常生活中,對我們今天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再次,歷代優秀的圖文典籍、詩詞歌賦在為人們提供文學滋養的同時,也把融會在詩文中的睿智、風骨、胸懷和操守浸潤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能夠在改良土壤的同時播下道德的種子,產生“潤物無聲”的作用。因此國學是我們落實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之一,也是我們培養社會精英的最佳途徑之一。“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我們不強化弘揚和發展以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那我們將逐漸失去心靈的陣地,在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中迷失方向,中華民族的精粹國學將日薄西山。
三、把國學引入思想道德修養的課堂,要把握好分寸
道德修養課程必須以馬列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主體的時代精神為紐帶,以國學為載體,升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從而給大學德育教育以科學性、理論性、時代性、民族性和有個性的傳統文化氛圍。
首先,以國學為載體,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人格魅力,從而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準則和人格情感。因此不能把德育課堂變成古文欣賞課。
傳統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豐富多彩,切忌古文堆砌,把德育課堂變成古文欣賞課。必須根據德育教育目標的指向性和課程內容的針對性,有計劃、有目的地精選內容。如倫理道德教化、人格培養要求、立身處世道理的經典有:《弟子規》、《論語》、《道德經》、《菜根譚》中的有關章節以及包含中華傳統美德的詩賦,把原文、譯文用PPT的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誦讀、理解、自省。以目標指向明確的經典及詩賦發揮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激活了學生自主發展的意識。
其次,以途徑的多元化營造教育教學氛圍是關鍵。構建詩化的德育教學課堂,使學生耳濡目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接受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發揮國學教育實效的關鍵,“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讓學生置身于濃烈的氛圍中,才能將圣賢的教誨融入自己生命的成長歷程。因此,應以多元化的途徑精心營造教學氛圍,誦讀、演講、內心反省、表演小品都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國學典籍中靈巧的修辭、鏗鏘的聲韻、優美的辭章,可以夯實道德教育的基礎,在開發學生智慧的同時也能陶冶完美人格。
再次,以國學為載體進行道德教育,盡可能突出優秀傳統文化和諧儒雅精美的特點。如要求學生在作業中收集勵志勸學名言,要求反省自己是否“志存高遠”、“正心博學”,在課堂上進行名言警句的接力賽等。同時結合重慶市委、市政府倡導的“唱、傳、講、讀”形式,唱紅歌,傳箴言,講故事,讀經典,突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精美、儒雅。人境互動,師生互動,讓學生時刻感受到道德修養與成才的互助性。
最后,要深入持久地發揮以國學為載體進行道德教育的影響力,促成德育教育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多年的教學讓筆者體會到,當國學中的道德養分在學生的意志、情感等方面產生影響時,要深入持久地發揮其影響,必須將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唯有內化才能使學生能動地、創造性地實現日常生活道德的自主發展,形成基本穩固的道德素質。例如引導學生以中國名人為對象,通過深入了解他們的生平和貢獻,認識和吸納他們的高風亮節和人格魅力,以“我心中的偉人”為主題撰寫心得;要求學生記住父母的生日,回家給母親洗一次腳;組織為老人、殘疾人服務的社區活動等。這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道德認知的內化,成為發揮國學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學是優秀的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它超越時空的界限而亙古常青,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它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廣泛運用在各種德育教育的環節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德育教育中必須強化國學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堅決摒棄陳腐的內容,對國學的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時代的需要用現代語言、手段和形式加以闡發,才能使學生對國學產生興趣、樂意接納并從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從而回歸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認同。
【簡析以國學為載體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手段】相關文章:
簡析析企業管理創新的要點和途徑11-18
簡析文化營銷06-10
簡析組件機制和操作系統的實現11-17
簡析連帶責任02-28
簡析成語的哲學意蘊11-26
簡析“人肉搜索”和隱私權保護的沖突12-11
簡析大學特色的本質03-28
簡析糧價上漲原因11-19
簡析白居易的諷喻詩06-2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