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論文
中西方飲食文化各有特點,那么,下面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關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論文1
中國人對于飲食的要求很高,但并不在營養方面,大部都在口味、形式上,對于口味的追求表現出中國人的調和思維,而烹飪也追求這種調和之美。此外,在文化禮節上,中國人把飲食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比如日常生活中朋友好久不見,為了表示對其尊敬要一起吃飯,為了促成與客戶的合作,要一起吃飯,逢年過節大家團圓,還要一起吃飯;總之,飲食以成為一種禮節性的需要,不再僅僅是果腹充饑的功能。相對于中國對口味注重的飲食觀,西方人則比較注重營養的搭配,強調飲食的營養,對于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等方面的要示較高。西方人在進行烹飪時,他們會將營養的追求放在首位,仔細的研究食物中有沒有副作用、營養失衡等,并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總而言之,在西方人的飲食思維里,吃飯不簡簡單單地是為了填補肚子,也不是為了享受美味,而是自己生存與健康的保證。從此能看出,在飲食觀念上,中國強調口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食物的營養搭配,西方人則較為注重食物的健康分配,注重營養均衡。
一、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愛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愛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這樣的飲食方式,在中國的很多場合都會用到,特別是在中秋節、春節等節日里,全家人從四面八方回到一塊兒過節,家里的老人或者是擅長烹飪的人會做一大桌子的菜,其樂融融的一起吃飯,并祝福、拜年等等,講究的是一種和睦、團圓的氣氛。通常中國人在進行聚會時,不會給每個人定食定量,而是會準備很多的飯菜,至于吃多吃少,并沒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的用餐方式就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沒有中國人團圓與熱鬧的吃飯習慣,他們喜愛在安靜、優雅的環境里就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盤,而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并沒有中國式的一大桌子人圍著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飯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沒有自己固定的位置,能拿著自己的餐盤隨意走動。西方人的這種用餐方式體現了他們注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他們強調個人空間,講究個體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著不足,人們在吃飯時不能進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國人共樂的情調。
二、飲食禮儀的差異
很多人說,中國的餐桌,能談成合作、能求婚、還能聯絡感情,總之中國人大部分事情都能在餐桌上解決。因而,餐桌不再是單純的吃飯的地方,更是一種交際方式,在用餐這種特殊的交際方式中,禮儀文化是最為重要的'。一般來講,中國人在進餐時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內部的吃飯,其余場合里人們進餐時都十分重視尊卑、長幼。在集體進餐時,人們一般都會等客來齊了才會入席,而座位則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對著門口的位置為最高,其次以東為尊,而請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門口的位置。宣布開始入席時,會先叫一些位高權重、重要的人先開始,隨后主人才會開始。但在西方,飲食禮儀則與中國存在著很多不同。西方進餐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紳士風度,男性要對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與女性一起參加宴會時,面對門口的最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則座在女主人的對面,即門口的位置,顯示出對女性的尊敬。而在具體的進餐時,男士要起身先為女士拉開椅子,讓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時,男性并不能先進餐,必須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開始進餐后,男士才開始進餐。在進餐結束時,女主人離席之后,男性才能離席,而男士仍要為女士拉椅子,讓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紳士風度。
三、飲食內容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飲食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為主,其次中國的蔬菜種類很多,植物類菜品占主導地位。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國家的七倍,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種。中國人之所以將植物作為主菜,這與佛教對國家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佛教認為,動物是僅次于人的一種生靈,人們不能將其殺死,也不能把他們的肉用來烹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沒有靈魂的,所以中國就形成了以蔬菜為主的飲食內容。因此,有人將中國人的性格稱之為植物性格。中國人在進食時喜愛將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熱的,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菜如果涼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熱吃,菜的味道才真正發揮出來。西方人則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食物中動物居多,這與他們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關。在原始西方社會,很多人以打漁、捕獵與養殖為生,而種植業在西方社會并不發達,因而人們習慣在動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國家,食物中動物類居多,如牛肉、羊肉與豬肉等,在烹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營養的均衡,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紤]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動物類居多,因而他們也被稱為是有動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愛熱食,他們喜愛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盤等,一直是西方大從所愛;他們在吃蔬菜時,也喜愛生食,如生菜、黃瓜等,并不將它們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在中國,烹飪是十分講究的一門藝術。中國的烹飪方法是五花八門的,如煎、炒、爆、炸、溜、燜、蒸、煮、燉、烤、燴等,都是廚師們對食材進行改造的方式,在進行烹飪時,中國人講究口味與形式的統一,做出的食物更加講究色、香、味俱全,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失敗的烹飪。中餐的工藝十分復雜,一道菜品,往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可能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也可能更久,這一道道工序下來,原本食材的模樣已經不見,變成了菜桌了各式各樣的精美菜品。由于烹飪過程的復雜性,同一道菜品,經不同的人做,由于火候、佐料與方法不同,味道也會有所不同。人們在烹飪過程中,單純的吃飯的目的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相反樂趣與形式的追求,則更加深厚。但是在西方,人們在進行烹飪時并非如此。西方人認為一位好的烹飪師,是能夠將食物的營養搭配到最好,在烹調的過程中應完全按照科學的要求去做,因而西方菜品具有規范化的特點。也就是說,在每一道菜品里調料的分量、時間的精確都是其重要的考核項。在烹飪方法上,西方人大體只有四種方式:煎、烤、燜、炸。這是因為,西方人注重營養的保護,他們認為過多的烹飪工序會破壞食物的營養。綜上所述,中西方飲食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飲食方式、用餐禮儀、飲食內容、烹飪方法等幾個方面。這些方面的差異,是由于中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不同、文化起源不同、風俗習慣不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世界一體化的趨勢下,充分認識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是十分重要的,對于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一些優秀文化,我們應加以吸收,以此來彌補我國飲食文化的不足,以此達到科學飲食、健康飲食與美味飲食相結合的目的。
關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論文2
摘 要: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講,不僅能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本文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飲食觀念的差異、飲食結構的差異、烹飪的差異等方面入手, 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了比較,目的在于明確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消除界限,增進了解,促進交流。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 文化差異 形式和禮儀 觀念 結構
一、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飲食的差異則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就有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以和為貴的思想體現在從古至今中國人在開席時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禮儀。中國人的聚食制延續千年。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延續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這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也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在西方,由于基督教影響深遠,人們將基督教文化中對圣母的虔誠和尊敬延伸至社會生活中,因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會風尚。法國人賽爾在《西方禮節與習俗》一書中提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連續影響把婦女置于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婦女成為受尊重的對象,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故而,在西方宴會中,人們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安排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將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以此安排具體座位。男女同時赴宴,男士需為女士開門,讓女士先行,當主人把女賓客領進大廳時,首先由男主人邀請第一女主賓入席,由男主人為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則同男貴賓最后進入。
三、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的追求,人們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什么叫好吃,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很難涵蓋其所有意味。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構成了中餐過于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最終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西方人對待飲食的態度主要堅持其實用性特征,從營養角度出發,重視食物對人體的健康,不追求花樣和飯菜的其他功能。他們認為“吃”只是為一個生物的機器加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運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健康,抵御病菌的攻擊,則其他方面并不講究。由此可見,飲食在他們心中只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活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享有美食之稱譽的大國法國,更是追求高質量的營養。法國烹調雖追求美味,但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在現代西方社會,除了營養的需求外,還十分重視養生,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四、飲食結構的差異
據西方統計,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是西方的六倍還多。在中國的日常飲食結構中,素菜占據主導位置,而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飲食結構中,所以在中國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這種飲食傳統,主要與佛教徒的鼓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認為植物為“無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素食主義。西方國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由于西方大多數國家地理位置處于高緯度,有些國家甚至終年積雪,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喜食肉類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營養采取了生熟結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飲食結構的不同有時也反映出了各個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態度。
五、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烹飪的差異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烹飪中處處顯示規范與科學。在西方菜譜中,計量都以克計算。這種菜譜似乎是科學的,實際上,這種科學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備都精確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皆為同一味道,毫無變化。中國烹調推崇的是隨意與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烹調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湯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可究竟湯匙、碗有多大,少許是多少,沒有具體標準。中國飲食傾向于藝術性。它的特點就是隨意性。比如同樣一道菜肴,由于地區、作用、等級等不同,能在操作上做不同的處理。以紅燒魚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則色和味均清淡些。對于江浙一帶的人來說,紅燒魚的調味中可加糖,如面對川湘顧客,則應多放辣。
六、結語
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相互間的了解,享受不同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筆者相信對中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禮儀進行比較,能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而認識到寬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異對提高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關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論文】相關文章:
英國飲食文化論文07-24
關于古代中西方經濟的差異及成因分析的論文09-08
中西方哲學的異同點分析論文06-25
中國飲食文化的論文(通用6篇)11-27
蛇意象之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論文08-09
異象角度下的中西方股票市場論文07-29
試析漢字里所蘊涵的飲食文化信息論文09-27
中西方體育哲學區別09-28
談談古人飲食文化的立世哲學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