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中國文化相關論文
若說中國文化,只怕要從遠古時期說起。但這一時期,一來離我們太遠,二來我也不太清楚,便從封建時期說起。
許多討論或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都承認一樁事實: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于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圣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一個主題,即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歐柳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還是村里平淡的'快板、小說,皆洋溢著強烈的平民特性,以及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同對平凡的留心與尊敬,對于千秋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蕩交融,繽紛燦爛地構造了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文化品格。
然而前頭還有一個“近代”。任何東西到了近代都很奇怪,文化也不例外。數不盡的沖擊難以詳述,單挑最慘的一回——五四運動。
之前已有“棄舊易新”的新文化運動將傳統文化砍殺得飄搖欲墜,隨后緊跟著爆發了五四運動,徹底樹起了“白話文學”的大旗,文言最后成為一件歷史文物躲進史書一隅供人瞻仰。
這兩次運動大大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但在文化上卻是嚴重的“左傾”。白話文學固然激發了俚語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眾文學的地位和社會群體的文化參與力,卻也設置了與文言文學不可逾越的天塹,幾乎削去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力。老一輩學子影響尚輕,對于我們其誤就越發明顯了。以往屬于孩童啟蒙的“小學”教育,屬于讀書人必備的經學常識,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動下,變得無比艱澀與隔閡,特別是近年來,電視、電腦等大眾媒體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一個“畸形文化”當道、社會價值浮動的生活形態,使我們在現代化的整體架構上模糊了著力的點,漫漶了精神的面,卻易于目迷五色地跌入學者所批評的“時尚文化”的輻射圈內,變得中不中,洋不洋。
余秋雨在《風雨天一閣》中寫道:“只有文化,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贝巳砸徽Z道破文化的本質作用,可謂精辟。中國文化歷時五千載,到底何去何從,便不是我這個毛頭小子可以闡述的了。
只好雙手合十,默然祈禱了,我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對母語中文難以割舍的孺慕之情。
【淺說中國文化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3.保險相關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