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體會論文
摘要: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重點揭示了四大領域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關系,同時揭示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同時,他的一些方法論研究也對我們國家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
中圖分類號:F0-0 文獻標識碼:B
一、寫作的歷史背景
馬克思于1857年8月底到9月中旬把其導言寫在編號為“M”的筆記上;1902到1903年,考茨基首次將它發表在柏林的《新時代》第一卷第23~25期,原文為德文。1857年爆發了席卷歐美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已經成為社會的主要爭論點和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系列急劇的變化如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這些給人們造成了很多疑問,諸如隱藏在背后的那個原因是什么?資本主義將會面臨著什么?資本主義將成為什么樣子?也正是這次爆發的世界性危機導致馬克思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和寫作進程的速度加快了。馬克思利用過去積累的材料批判地吸收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精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中,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發展的規律性的內容以及運行的一套機制體制,介紹了資本主義社會這些巨變的根本原因以及它的未來走向。因此,馬克思在完成了唯物史觀的論述的前提下有了第二大發現,即剩余價值學說。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態的特殊的運動規律,也正是由于這一發現,資本剝削勞動的秘密也展現在了人們眼前。
二、基本內容
《導言》開篇第一句話揭示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物質生產,馬克思把物質生產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19世紀40年代前半期,馬克思把政治經濟學看成私有財產與其相適應的一種科學,一種經濟范疇和經濟規律的科學!秾а浴氛f明了馬克思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的轉變。在經濟學當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四個彼此分開的重要環節,但是馬克思反對將這四個部分拆開進行孤立的研究。馬克思認為,生產與消費是緊密聯系的,是一個辯證統一的總體,是同一的,應理解為“由生產而可能的消費”和“為消費的生產”二者的結合,每一方都包含著對方的存在形式,兩者互為條件。一方面,消費為生產提供主體對象,提供動力需求;另一方面,生產為消費提供材料和消費方式,同時提高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比如高級消費、奢侈消費等。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五個層次”需求理論之自我實現的價值滿足即對目標的追求。而分配是一種不可獨立于生產的活動,體現在生產關系決定了人在分配中的地位;交換則是連結各種不同性質的生產之間的紐帶。馬克思認為這四個部分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各個要素,是一個統一體的不同方面。《導言》的第三部分表達出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總體思路。他希望用一種具有濃厚德國古典哲學風格的演繹方法從對基本概念的界限與分析開始入手進行研究,如首先明晰商品、價值、貨幣、勞動等概念,擴展到社會領域,考察這些概念的本質特征是如何在社會各階級的經濟活動當中體現出來的。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遵循了這樣的邏輯。雖然馬克思在《導言》中沒有指出將經濟活動的批判深入到對上層建筑領域的分析當中去,但在后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參考文獻》當中,馬克思提出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所遵循的主線。馬克思指出,生產關系所構成的是一個社會的、現實的基礎,相應地會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會與這樣的基礎相適應。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將他提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放在歷史的背景之下進行思考和分析,是因為他在方法論層面進行了一次革命性的開創。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當中,馬克思專門騰出一章《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來闡明自己的方法與前人的區別,即他遵循的突出特點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運用了數量分析的方法如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以及運用了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模式進行考察,既重視“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也重視“抽象的規定在思維運行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馬克思反對黑格爾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神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卻強調要在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環境下去研究社會存在,進行歸納,而同時進行思維的加工。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依照這樣一種邏輯寫成,即:首先根據現實社會存在的經濟現象進行抽象(而這個過程并不像培根的歸納法那樣在行文中體現出來);而后把這些一般的抽象的概念進行條理性的解釋,得到一般意義上的理解;最后進入完全現實的實證研究?梢哉f,這正是指導馬克思《資本論》寫作的主要方法論原則。馬克思認為這些傳統經濟學家注重一般而輕視具體,忘卻了具體是“對先驗的東西進行抽象綜合的規范”,而把事實上僅為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的概念,如資本等,視為是永恒的,由此論證資本主義是一種永恒的制度。而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則認為一切概念都是存在于具體的歷史當中的概念,任何范疇均是歷史的范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實決定了這個時代特有的資本、勞動等概念;而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則是被跨越時代地抽象出來的概念,它只能是各個時代具體勞動形式的一種共性概括。
三、《導言》的當代意義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開篇,初步地較為系統地說明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并分析了經濟學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一點有兩個意義,它不僅奠定了接下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而且對我們今天的理論及其實踐都有雙重的意義。生產的思想是《導言》提出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假若沒有生產,就無法進行分配、交換以及消費等接下來的種種領域的發生。馬克思在《導言》中提到生產的決定性的觀點和作用,同時它也是唯物史觀的具體表現。生產的觀點與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目標基本一致,都是強調生產力的重要性,強調共富的重要性。此外,對于《導言》的認識可以使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時候,意識到生產力的重要性,突出重點,不會胡子眉毛一把抓,更有效地發展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建設和規劃,同時,這也是我國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條件。馬克思《導言》中提到,生產和分配的關系即分配受制于生產,生產決定分配,二者的關系是統一的。我們發展經濟時就需要注意兼顧分配的作用,不斷地調整分配關系,完善分配的內容和相關制度。正如我國的特色分配制度一方面符合我國國情,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同時,我國現階段分配領域的缺陷如貧富差距等等,需要我們深入分析分配在經濟社會中的運行機制和現實狀況,不斷完善我國的收入分配關系和分配制度。馬克思在《導言》中就消費和生產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從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分別進行解答。從而看出消費的重要性即為生產提供不竭動力,以及提供目標源泉以更好地促使生產。消費使產品真正成為商品,也為生產提供新的需要。這一關系對于我們擴大內需具有理論指導。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處于信息化、城鎮化、工業化等的洪流以及消費模式日益更新的關鍵時期,具有強大的市場潛力。因此,我們要更加深刻地認識消費的作用,作為整個系統的最后一個環節,它具有促進經濟必不可缺的作用,尤其有利于我國擴大內需?傊P者認為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既要看到生產的重要性,也要對生產中的其他環節加以重視,做到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才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體會論文】相關文章:
談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當代社會流動問題論文02-14
試論文化研究的批判性論文03-09
客觀歸責理論的批判與重構論文提綱03-28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市場經濟研究03-29
當代生態危機的神學批判論文提綱11-20
工業社會休閑異化批判論文提綱11-21
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文參考文獻11-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