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哲學視角下的當今道德現狀
有不同的態度,自然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碰撞。國民不時就對道德指指點點,那么,中國哲學視角下的當今道德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是號稱五千年的禮儀之邦,但是,今天也沒能逃脫赤裸裸被談論的命運。在今天這個轉型時期的國度,人們會因為傳媒刻意、過激的報道而察覺“道德淪喪”,又會因為“感動中國”、某少年獨自撐起一個家,這樣的催淚故事而安慰“道德依舊”。我們迫不及待地去追問,也試圖用中國哲學的視角去看待更多的道德問題,道德現狀。
面對那個曾被千古傳誦、引以為傲的道德,人們總是會態度曖昧。一方面,貶低道德,不相信道德,因為法律才是關鍵;而另一邊是,義憤填膺、明白無誤地宣稱中國正面臨一場道德危機,急需救道德于水火?鬃訌娬{“克己復禮”,恪守周禮的規矩,認為有禮才有德;孟子也主張“以德服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德行的重要性,在整個儒家的思想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時代不同,但孔孟中的關于“德”的哲學,至今依舊受用。因此,道德無論如何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是我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前提。
有不同的態度,自然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碰撞。國民不時就對道德指指點點,掀起一場關于道德的大討論。當國家批判道德滑坡、建議重塑道德時,會有人譏笑,“請先去治理好腐朽問題再說吧!”;當評論家試圖評論一個道德現象時,又會有人立馬跳出來指責他們——試圖“道德暴力、道德綁架”。其實在百家爭鳴的年代,對于“道德”的看法,也是這樣各執己見。老子在《十九章》中曾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1];強調“無為而治”的道家認為,社會之所以混亂,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講究虛偽的仁義道德,要使天下太平,就必須取消道德。只有像剛出生的嬰孩一樣,完全處于自然狀態下才好。即便如此,老子的整個設想也是基于“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更好地相處這一人本角度。因此,只要出發點是積極的,關于道德的討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裹挾道德,試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發號施令的人。
世上沒有圣人,也沒有完美的人。我堅信每個人都有道德戒尺,只是有時,邪惡的一面壓倒正義的一面,便會體現出不道德的行為。正如孟子的“性善論”,他認為,性善,也是向善,是一個需要持續引導的過程。我們今天對于道德的追求,恰恰也是在追求一個更加完美的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妨汲取一些老子的思想,“不要去爭論,也不要去追求巧利”,只有這時候,才是真正在接近道德的本質“復歸于無物”——即使沒有把道德掛在嘴邊,道德也在自己心中;蛟S當有一天,中國淪落到需要大肆宣傳“某市某路公交有某人給某老人讓座”這類新聞的時候,才是真正道德的缺失,時代的悲哀。
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中曾直言不諱地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大問題,一是缺少數目字管理,二是以道德代替法律[2]。當下中國是不是出現了道德去裹挾法律?盡管沒有定論,但是確實出現了這樣類似的情況。2010年藥家鑫殺人一案,占據道德底線的大眾不斷用輿論向最高法院施壓,得出了死刑判決書。一個剛成年的孩子,案發后在父母陪同下主動自首,在法律上本罪不至死,但是我們卻用道德扼殺了一條生命。在這里,不禁讓人憶起墨子的“兼愛”,即使罪行可惡,但同樣貴為生命,同樣是父母之子的觀念,并沒有真正使我們產生共鳴,法律在這里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當人人都被憤怒沖昏了頭腦,以道德裹挾法律時,“兼愛”的存在也便只停留在古代!疤煜录嫦鄲蹌t治,交相惡則亂”,多一點寬容,以律法來約束個體,用法律去公正客觀地解決,用道德來寬恕撫慰每一個人,真正“兼愛”、“非攻”,才能消除社會的戾氣。
當這類事件不斷發生的時候,我們自問:道德是否和法律糾纏在一起了?老人跌倒扶不扶,是不是立法之后才會更好?單靠道德,力量是否有限?其實,道德與法律本來就沒有孰大孰小之分,也沒有誰先于誰存在這樣的問題,道德和法律可以互為良藥,同舟共濟?鬃釉凇稙檎分姓f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運用禮治德化和政令刑罰相輔而行,就可以預防犯上作亂于事前,引導他們不敢想和不會想犯上作亂的事,人心自然歸服了。用現代學者熊培云的話來說就是,“善法可以提升道德的水準,道德可以打破惡法的堅冰”[4]。二者本就須臾不曾分離,我們也便不需刻意去規避他們各自所帶來的分量。
今天,我們談論中國當今道德現狀,并不是只有談論“道德滑坡”這種人云亦云的結論才是正確之舉,我們更多的是想結合法律之角度,來探討道德之存在,借助中國哲學先賢們的思想,汲取力量,展望未來。貝多芬說,“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之外也是道德!钡赖路至亢苤,中國道德并沒有完全覆沒,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是一時的遮蓋,一時的迷茫,總有一天還是會煥發它原本具有的光芒,正如性善,也是向善,也需要規勸和引導。老莊強調消極厭世,對人生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對各種制度竭力反對,對當時統治者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范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但是對道德的批判,并沒有使得當時的社會變得更好,將道德陷入眾矢之的,并不是最好的結果。社會需要規范,需要向導,并不是每個人都超然避世,可以做到“無己”,“無待”。正如一開始所說,道德是必須品,如何與法律結合,改善當今現狀,既體現著我們的智慧,也延續著先賢的哲學理念。
相信未來的中國道德現狀,會更好,會更自覺,會與法律配合得更好,真正實現一個我們都希望的和諧社會,也正如中國古代的哲學先賢們所期盼的那個社會。
【談中國哲學視角下的當今道德現狀】相關文章:
哲學視角下的人格問題探討12-08
哲學視角下的復譯研究提綱11-15
哲學視角下的復譯研究論文提綱11-15
談康德哲學中的道德準則與道德法則12-03
談中國哲學人生研究01-18
淺論哲學詮釋學視角下的中醫典籍翻譯11-18
談國內文化哲學研究的現狀和基本問題11-18
談場域視角下對大學新生角色轉換問題11-17
談從環境保護的視角看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01-18
談中國哲學文化生態模式特質與意義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