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縣財政支持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XX縣位于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脈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縣,又是集“老、少、邊、窮、山、庫”于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到2006年底,有常耕地11_3萬畝(其中稻田面積8.4萬畝),財政收入33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轄4個鎮、8個鄉,140個行政村,總人口13.8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85.3%,農業人口11-3萬人,占81.9%;國土面積1297.5平方公里,有“茶葉之鄉”、“林業之鄉”、“歌舞之鄉”、“舉重之鄉”的美譽。
一、XX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XX縣認真實施“綠色產業興縣,生態家園富民”的發展戰略,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立足地理資源優勢,狠抓茶業、以椪柑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財政先后投入5330多萬元,修建小水電19處、集雨節水池(窖)1500口、沼氣池5128口,除險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險水庫,修復各類水毀水利設施7000多處;投放各類蔬菜大棚220個,高標準鋼架網箱150口。2006年,在繼2005年遭遇春夏連旱的情況下,全縣仍然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4萬畝,總產2.84萬噸,較常年3.5萬噸減少0.66萬噸,減幅18.9%,同比增產0.60萬噸,增幅26.9%;完成國民生產總值(gdp)5.51億元,同比增長10.4%;農業增加值1.25億元,占gdp的22.7%,同比增長5.5%;財稅收入3339萬元,同比增長19.25%;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長9.4%。LoCalHosT
(二)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業支柱產業建設
以專業村、戶帶動形式建設支柱產業,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到2006年,全縣茶葉、以椏柑為主的林果業、草食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建設已初具規模,發展各類專業村40個,各類專業大戶3000戶。一是茶葉種植面積5.6萬畝,可采茶園面積2.5萬畝,良種化率25%,年產茶葉1300余噸,年產值4500余萬元;二是柑桔種植面積5-3萬畝,年產柑桔2.4萬噸;三是草山草坡160萬畝,居全省之首,全縣山羊飼養量16萬余只,牛6萬余頭,畜牧水產產值突破’78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種植面積5.1萬畝,年產蔬菜8萬噸,總產值5000萬元。
(三)圍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
多年來,特別是20XX年以來,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各級財政的支持下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廠、雅潔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廠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得到發展和壯大,有效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神寶牧業、中順牧業、群博公司、綠園茶場、小背簍茶苑等一批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大戶聯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方式進行規范運作,輻射帶動各類專業戶80c10多戶。
二、20XX年以來財政支農惠農政策及利弊分析
20XX年來,中央連續6年出臺了1號文件,安排部署農業農村工作,把“三農”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實施,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財政支農政策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財政扶貧成果顯著。六年來各級財政投入扶貧資金共計10806萬元,幫助全縣1170名絕對貧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脫貧,組織培訓并安排外出務工就業貧困勞動力4000余人;新增和改造農田240公頃;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決了農村4.2萬人、16.78萬頭牲畜飲水困難。
2、農民減負增收效果明顯。通過減免農業稅、減免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農機和農資綜合補貼(簡稱“兩減免、三補貼”),每年全縣減少農民負擔117.1萬元,新增收入432萬元。
3、特色產業建設得到較快發展。近年來各級財政投入項目扶持專項資金3000萬元,改良茶園1.5萬畝,新增茶葉開發面積1萬畝、椏柑為主的林果業面積2.1萬畝、牛羊為主的節糧型草食牧畜1 6.78萬頭、大棚蔬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基地1200畝,全縣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初具規模,并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財政安排農村生態建設資金270萬元,推廣農村沼氣能源建設,項目區農民以沼氣代柴火,既減少空氣污染,又保護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設沼氣池6’735口。據統計,節省柴草18萬噸,相當于封山育林6萬余畝。實施生態公益林等項目建設,新增造林18.5萬畝,恢復了生態環境,減少了水土流失,促進了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障礙因素分析
200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以發展現代農業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財政部門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促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一定加強,農戶種糧積極性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農村支柱產業得到一定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得到一定壯大,但是,目前財政支農政策措施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財政支農投入仍然相對偏低,基礎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往年財政等先后投入大量資金,XX縣的四大支柱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于地處山區,各方面因素制約,發展生產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對其它經濟發達的縣市高。一方面XX縣農業產業規模小、效益低,產業沒有規模和效益優勢,另一方面財政支農投入政策強調規模,扶優扶強,致使XX縣同其它發達縣市相比,很難爭取各級財政大力支持,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縣市的發展差距,如XX縣的茶葉產業,有品牌優勢,但無規模,只有5.6萬畝,難以達到財政支持10萬畝以上的規模要求,財政支持力度小,難以扭轉XX縣茶葉有品牌無產業優勢的局面。
2、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偏重農田水利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忽視其它軟件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多年來,雖然各級財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資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強農田水利、農村清潔能等方面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市場體系、服務體系、執法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等方面建設支持不夠,甚至沒有。由于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村現代物流體系沒有建立,服務水平低,標準化生產難以推廣,品牌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難以加強,致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形勢。如我縣茶葉產業,盡管茶葉加工實現了由手工制作向機械化制作轉變,茶葉生產逐漸向高、精、深產品轉型。但是由于聯合協作生產經營機制、市場監控機制及網絡營銷機制仍停留在較低效的狀況,仍然改變不了“XX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禮品茶,無市場”的局面,難以發揮聯動效益。
3、財政支農資金沒有形成合力,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多年來,財政支農資金分別掌握在發改委、扶貧辦、農辦、財政、農業、畜牧、水務等多個部門,在缺少切實可行的系統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導致財政支持政策紊亂,資金統籌使用困難,項目實施范圍和建設內容有相當程度的交叉重復,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
4、財政支持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力度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相脫節。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需要有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將現代農業科技項目轉化為成果,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而XX縣在這些方面因財政困難等原因幾乎沒有投入,依靠的是單位自籌資金引進數量有限的設備,從業人員在推廣過程中去逐步摸索,難以達到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發展農業的要求。
5、財政支持農民教育培訓形式落后,難以為發展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農民。近幾年,我縣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開展了農業實用技術、“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等培訓。幾年來,共投入財政資金67.5萬元,累計培訓農民4000余人次。由于培訓形式單一落后,且大多數技術人員專業知識老化、知識更新速度慢,培訓效果不太樂觀。
6、財政支農項目資金地方配套“一刀切”,嚴重制約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XX縣是一個財政窮縣,2006年財稅收入僅3339萬元,每年需向上爭取轉移支付維持運轉。相關部門下達XX縣的項目任務都要求縣財政配套資金,但是象XX這樣的窮縣、小縣根本無力配套,形同虛設。由于實施項目單位沒有工作經費來源,迫使部門冒險違規挪用項目專項資金作為工作經費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既影響了項目設計效益,又加重了部門壓力和負擔,也嚴重挫傷了部門爭取財政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三、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作為承擔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財政部門,在財政支農政策的設計和安排上,應按照現代農業的內涵要求,把思路統一到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高度上來,突破固有體制的束縛,加大投入力度,及時進行財政支農政策調整創新。
(一)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
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基礎性產業。但就產業而言,它與其它非農產業相比具有明顯的弱勢,不但點多、線長,而且短期效益不明顯,任何時候都需要政府強大支持力度和保護力度。就區域來講,XX縣與其它發達縣市相比,財力更弱,發展更困難,更需要中央、省財政的優先支持,確保財政支農投入優先增長、穩定增長的政策充分落實到位,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圍繞現代農業特性,結合縣域農業的實際,突出財政支農重點
在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財政支農投入要突出以下幾個重點:一是突出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抓好水、電、路的建設及改造和耕地質量的提升,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突出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三是突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提升農口部門社會化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業產業對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需要;四是突出優勢農產品良種栽培、精深加工、貯運技術研究推廣投人,重點抓好茶葉、柑桔、草食牧業的發展,推進XX縣的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五是突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基地建設投入,充分發揮我縣生態環境優勢,打造XX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切實加大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實行項目申報公開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級政府為主的資金整合協調領導小組,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針對發展現代農業不同對象和環節,優化財政支農政策
財政項目資金作為政府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據不同的支持對象和環節,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達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財政無償投入,在產業化經營中的純公益部分,屬于公共財政履行職能的范圍,財政應無償地投人。如農產品基地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利工程、機耕道路等;二是創立財政有償投入,對于產業化經營中屬于市場籌資部分,財政可采取有償投入,支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三是繼續加大財政貼息,鼓勵企業使用銀行貸款,進行深加工技改、優良品種繁育、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市場改建擴建、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財政可在一定時期內給予全額或部分貼息;四是創立以獎代補制度,對于龍頭企業開發引進推廣良種和新技術,培訓和指導農民,開展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引進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儲藏、保鮮等技術,申報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培育產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務,開展市場信息服務、建立營銷網絡、舉辦產品宣傳推廣活動等,財政可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支持。
(四)落實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優惠政策,取消貧困縣地方項目配套資金政策
多年來,要求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政策”,脫離了貧困地區財力十分薄弱的實際,也與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相悖(《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資金的,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減少或者免除配套資金的照顧”)。象XX縣這樣特殊貧困地區,財政靠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實在無力配套資金搞建設,國家應該對貧困縣市和發達縣市區別對待,根據實際情況取消XX這樣民族自治地區項目建設要求地方配套資金的政策,并給予資金傾斜照顧,切實把中央有關民族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縣財政支持服務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縣財政改革發展調研報告02-12
縣域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7-14
關于縣職業教育發展的調研報告08-02
縣殘疾人事業發展調研報告07-11
縣農機機電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7-16
縣工業經濟發展調研報告06-30
關于自治縣脫貧發展問題的調研報告07-26
關于服務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2-15
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調研報告12-11
關于三農發展金融服務調研報告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