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川冬至習俗吃羊肉的由來
冬至,俗稱“冬節”,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四川冬至習俗,希望能為你提供幫助!
四川冬至習俗——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的時候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來,不僅吃狗肉,還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品,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到后來,又狗肉就慢慢轉變成了羊肉,最好是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
于是,冬至吃羊肉湯的習俗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而且寒冬臘月里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節。在冬季,人體的陽氣潛藏于體內,所以身體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循環不良的情況。按中醫的說法,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實在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四川冬至吃羊肉的由來
據說,那一天,拜師傅、拜尊長,討得一年的福財、一年的安康。師傅、尊長這時也盡揀好詞兒送出口,讓說的聽的,心里都暖融融,這叫“賀冬至”;同僚之間相互拜賀,預祝來年有個好運氣,平時的勾心斗角,一切的恩怨情仇都拋開去,這叫“拜冬至”;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甚至出動全家,到野外去掃墓,儀式大約和清明差不多,這叫“上冬墳”。周圍同姓的人家多了,還要舉行“冬至會”,就是一大家族的人共同祭祖先。
家庭經濟條件稍好一點的,就在這一天宰豬腌肉。有句俗語:“冬至不割肉,枉在世上走!币虼,有錢人家都在這一天腌臘肉、灌香腸,準備過年的年貨。誰都明白:冬至這天腌的肉,不腐壞,不流油,放的時間久。
這些活兒忙完了,還要到田地里采一些桑葉,拿回家,不能曬太陽,不能用火烤,讓它自然陰干,這就是“冬桑葉”。可以用做中藥,有祛風的藥效;或者將采回的桑葉蒸9次,再露9次,以后才能配做藥引子。每到冬至,村莊早已籠罩在淡淡的薄霧中了,人影悠悠,淌向各自的住房,將那一副好心情帶回家去,晚上還要和一家人吃狗肉呢!
冬至習俗吃羊肉的由來
越臨近冬至,在北京的四川人就會開始四處找尋羊肉湯館,當看到那種簡潔,甚至可以說有點俗氣的宋體字簡陽羊肉湯”的招牌映入眼簾的時候,幾乎是一秒都不用考慮就得進店去,正宗不正宗,可騙不了喝著羊肉湯長大的四川人。
店面里也簡樸得可以,幾乎談不上裝修,不過倘若真要走豪華或者時尚路線,吃起來或許還會有點不習慣。這里的羊肉湯的方式是火鍋的吃法,以羊肉湯為鍋底,里面早已煮著各種羊肉、羊雜,另外還想涮點什么東西自便。這種吃法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從成都小關廟風行起來的。而真正的簡陽周邊的人吃羊肉湯,都是到館子里端上一鍋回家,自己再加點白蘿卜煮煮來吃。吃法如何都沒有關系,重要的是這湯是否正宗。
秘訣有二,其一,汽車水箱,羊湯要熬成濃稠細膩的白湯,可不是加什么濃湯煲或者加牛奶,要正經用過油的鯽魚和爆炒的羊肉加羊骨等等熬4個小時以上才能出來的香濃白湯,只有羊肉羊骨也不行,因為鮮”字,可不能少了重要的魚”;其二,羊肉不能膻,而北方羊肉的獨特的膻味,不是加點特別的調料可以去掉的,所以必然也只能是簡陽的羊肉品種才能出來這樣的味道。
濃稠的白湯上桌,蘸料也分湯碟和干碟,還有芝麻醬的小料顯然是為北方人準備的,完全可以忽略。還有一碟自家做的臭豆腐,真是與四川的羊湯館子如出一轍,光是這些足以讓人食指大動。先舀上一碗湯來,完全沒有膻味,香味沁心,叫來老板一問,做法果然嚴格按照傳統,而且羊肉也是千里迢迢從四川運來。老板也很實誠:辣椒等等調料之類的,北京也能找到,只有這羊肉,再麻煩也得從四川來,北方的羊肉根本出不了這樣的湯味。”
各地冬至有什么習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傳統冬至習俗:
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現代冬至民俗: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傳統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四川冬至習俗吃羊肉的由來】相關文章:
冬至吃羊肉習俗的由來12-23
冬至吃羊肉習俗介紹11-08
冬至吃羊肉的好處11-10
冬至祭祖習俗的由來12-22
中秋吃月餅習俗的由來05-24
小年的習俗與由來01-16
冬至節的由來12-23
關于冬至節氣的由來10-26
重陽節的由來及習俗10-17
元宵節的由來及習俗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