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悉心鉆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優化。
這是一堂計算課,目標是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并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在探索檢驗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題:31×1223×1341×2134×12前兩題主要是為理解算理服務的,后兩題是為了鞏固部分積的對位問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從“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后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使今后學生面對沒出現過的題目、類型或其他生活中的問題,不再驚慌不已、束手無措也是我本節課要傳達給學生的:原來新問題也不可怕,也只不過是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在今天第二部分積“0”問題的處理上,相同數位的對位上,花費了不少時間,因而導致課堂時間短缺,并且出現了很多重復教學的情況。我想有了失敗,才會去找原因,才會去思索,才會不斷去實踐,在反思中不斷磨練自己。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空間形式上經歷“從線到面”的一個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對于本節課的內容先前知識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學本課后,一些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面積的單位有了粗淺的認識。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組織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本節課我認為對于“面積”這個概念的揭示還是比較成功,學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邊熟悉物體的表面及體驗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對比)的活動中,已經建立了“面積”的表象。在教學面積單位定義為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時,我依據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開。但是在提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任務后,沒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哪個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但是學生的反饋熱情并沒有我預計的那么高漲,這也許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在教學中我應盡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系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同時也可讓學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學中沒有體現這一環節,沒有使得學生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總而言之,這節課還是有許多不足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不夠大膽的放手給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解決問題。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改進。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采用的是“自學、互學、導學、拓學”四環節教學法,由舊知引入新知,可以很好地理解算理。首先結合教材情境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出算式,再通過學生探究互動、合作交流,總結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教學時,充分利用情境圖,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同時,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合作交流空間,由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歸納,并通過鞏固練習,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學生在經歷一系列的計算練習后,感悟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步驟,并能比較熟練的進行計算。同時,在合做交流中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傾聽,并從中體驗探究的樂趣。為了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算理,在拓展練習的設置上,從具體的嘗試練習上升到抽象的算理,促進學生計算技能的發展。整個設計體現的思路是“探索中體驗——反思中提煉——遷移中應用”。
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后,緊接著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因為有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基礎,所以本節課以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師適時指導為主要學習手段,大部分學生能積極進行學習活動并獲得了成功體驗,讓他們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有一個平時成績較落后的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而且連續上黑板做了三道題(分別是二、三、四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格式和結果都完全正確。全班同學給了他鼓勵的掌聲,他樹立了對自己的信心,相信這一次的成功體驗必將激起他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位學生的作業也完成得非常出色,真希望他能以此為動力,不斷地進步,當然這也與老師的持續關注和鼓勵分不開)。
教學是要面向全體的學生,我們不僅要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必須的數學,而且還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谶@樣的要求,我想教師的教學設計,更應該照顧到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只有這樣每一個孩子才可能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么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并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2、借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知識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余七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ǔ鍪菊n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ǔ鍪局改厢槇D)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
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以學生“說”為主。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后,我又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提問和描述,多數學生都達到了訓練的要求。當然,本節課的教學也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課中我比較重視讓學生描述圖中的路線,對于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描述生活中的路線還不夠。在下節課教學時,要將看圖描述路線與描述生活中的路線結合起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本節課創設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筆算經驗,嘗試著獨立列豎式計算,并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掌握兩個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簡便筆算方法。
導入新課時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先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條件提出乘法問題,并請全班同學幫助列式解答: 25×30,板書兩種計算過程,讓學生自己比較哪種簡便,使學生產生最簡便計算的意識。再提出一個乘法問題,要求用簡便的計算方法計算,正好對應了書中的試一試,這樣設計既靈活地運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學生提出的不同的問題,還運用了階梯式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掌握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方法。
教學“想想做做”時,第1題計算之后,著重讓學生說說積的末尾添上的0的個數是怎樣確定的,讓學生運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鞏固簡便筆算方法。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認識小數》,這是學生第一次認識小數,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這部分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學習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后系統地學習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借助生活素材,如:超市里商品的標價,學生找到帶有小數的物品等,把學習內容再具體化,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小數,體現教學生活化。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教學。 為了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課前布置學生跟隨家長去商場、超市購物,注意觀察商品的標牌,以及同學間互量身高,讓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小數,在教學中老師以學生熟悉的文具價格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小學生的很多生活經驗,以及他們所學的有關知識,都能在本單元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激活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和相關知識基礎促進學習的正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學會的能力。 運用1米的直尺這一學生熟悉的實物,根據米和分米、厘米間的進率,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通過板書和課件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過“觀察——猜想——嘗試——初步認識——運用——總結——深化理解”這一系統過程,順利完成了由整數、分數到小數的自然過渡,并通過拓展練習,讓學生將理論認識升華為實踐能力,真正理解小數的含義這一核心知識。
3、力求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學中,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把1米分成10份,自主地建構起小數與分數的聯系,進而在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認識了小數,明白了小數的含義。 通過讀、想、議、說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參與學習過程,達到了“情意共鳴、信息反饋、思維活躍流暢”的最佳境界。
4、合理發揮教師的作用。 整節課,我努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的難點環節我在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完成,真正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僅把學習的時間、思考的空間、展示的機會留給學生,而且教學內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饋強化,拓展了知識的寬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能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小數的現實作用,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陶冶。接下來的新課鞏固練習,圍繞剛剛建構的“零點幾就是十分之幾”的分數意義,運用線段圖和正方形平分為10份的分數示意圖,讓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數表達到小數表達,由看圖寫數到筆填口述,遞層推進且富有變化地鞏固所獲得的小數意義認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一、優點:
1.口算中乘除法交替出現,鍛煉了學生對運算符號的準確把握。
2.口算一道一道出現比一齊出現好、屏幕出現比卡片出現好
3.看圖提問題提得充分
4.除法豎式一步一步地出現計算過程好
5.整節課給人的感覺非常流暢。
二、值得研討的地方:
1.老師應注意學生對數學課堂上出現的學生不好理解的詞語做一解釋,如:本節課中有一信息中出現了“果脯”一詞,有學生小聲嘀咕“啥叫果脯啊?”諸如此類的,如果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聽課,效果可想而知。
2.在解決“8小時生產多少千克果脯?”時,老師先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算出什么?”學生“先算出1小時生產多少千克?”
其實,還可以“先算出8小時里面有幾個2小時?”
聽到這里,我們開始反思:在本節課上,按照第一種“先算出1小時生產的”恰巧符合了本節課的“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然而,第二種“先算出8小時生產的”也可以,只不過離開了新課的內容,所以老師沒做處理。不過,有一個學生提出來了。老師也做了簡單的處理。
3.整節課,豎式計算的板書基本上都是學生板書的,學生板書過后,應該讓學生自己講還是老師講合理。
4.0占位,如果反問一句“不要0行不行?”是不是會好一些。
三、不足:忽略了估算。
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細節問題,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不過在今后的講課中,我會繼續努力,爭取把課上得更好。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1、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學會交流
在實踐活動中除了讓學生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要學會合作與交流。在小組制作年歷的活動中,教師注意對各個小組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誰設計花邊”“誰寫每一月份的日期”“誰標重要節”等。另外,在制作活動完成之后還進行了制作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在展示中,學生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可以欣賞、借鑒別人的優點,培養了承認他人、向他人學習的意識。
2、注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了年歷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提問“你們的年歷還能做什么”,引起學生的討論與思考。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的一部分。分數大小比較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三年級要學習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和同分子分數(分子是1)大小之間的比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要到五年級才能系統學習。
本節課教材要求分三步進行教學:用分數表示圖中陰影部分——比較陰影部分大小——比較分數大小。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時,可以聯想到圖形的大小,這對學生理解分數大小的關系將會有較大的幫助。
由于是初次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所以本課要求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動手操作,通過“折一折”“擺一擺”“涂一涂”等活動,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分數大小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
【教學實錄】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首先,從班上的人數比較入手:“孩子們,我們1班有多少人哪?”
“40人!薄岸嘤45人,45和40誰大呢?”“當然是45大哦!”
“45>40,這是兩個整數的比大小!
“你們的數學書本是多少錢?誰能說出一個小數和6。14比大小?”
“5。5<6。14”“6。2>6。14”……
“整數能夠比較大小,小數能夠比較大小,你們說,分數能夠比較大小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數的比大小!
由整數、小數比較大小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分數怎么比較大小呢。
二、建構模型,解釋應用
。ㄒ唬、看圖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
先出示:3/4和1/4誰大呢?讓學生猜測,學生有的說3/4大,有的說1/4大,還有的學生默默無聲。于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自己動手折一折,先分4份,再分別涂上顏色,同桌之間比一比大小。折完后,再請學生來說誰大!3/4和誰大呢?你怎么知道的?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
學生1:(拿著折好的圓形紙片邊比劃邊說)把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比3份少,所以1/4<3/4。
學生2:3/4里有3個1/4,3個1/4要比1個1/4大,所以3/4>1/4。
學生3:我用長方形折的3/4和1/4,兩個圖形對比,1/4<3/4。
及時肯定學生的比較方法及解釋,出示一組同分母的分數比較大小鞏固。
●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太好了,同學們會比較分數的大小了,現在老師有道難題想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淘氣和笑笑在爭執1/4和1/2誰大?你們來說一說。”
請學生個別答,記住猜錯的學生。
請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再比一比,在組內先驗證自己的結論,然后每組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
“你們比較出的結果是什么?”(有意識請猜錯的學生說)
。ǘ、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的模式
●做“試一試”第(2)題
1、演示課件
2、學生獨立做題,師巡。
3、指名學生匯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涂幾格和比較的理由。
●探索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
1、演示課件,出現六組分數和對應的圖
2、那這些分數有什么特點?大家討論一下。
3、組織小組發言,歸納出比大小的兩個分數可以分為兩類:有分母相同的,還有分子都是1的。
。ㄈ、解釋應用
1、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歸類編排題
2、組織學生做題,師巡視。
3、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4、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全班反饋。
。ㄋ模、發現竅門,建立“法則比大小”的模式
1、你們能不能不涂色直接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呢?讓我們邊做題邊尋找答案。
2、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混排題。
3、這么多題,要比比誰最細心,老師巡視。
4、小組匯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分母相同時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就大,分子小的分數就小”和“分子相同時就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小,分母小的分數大”。(課件出示)
5、用你們的方法來比比1/2、1/8和2/7、2/5
6、課件演示驗證。
。ㄎ澹┯螒颍
拿小棒:老師拿了全部的3/10,老師拿了幾根?你要拿得比我少,應該怎么拿?同桌兩人玩一玩。要說出拿出了全部的幾分之幾?說一說,你們是怎么拿的?
三、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課后反思】
在本課分數大小比較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母小于10);二是幾分之一的兩個分數大小的比較。
由于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是建立在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概念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的。通過比大小這一課,進一步初步認識分數。本課時分數大小比較主要借助直觀圖形,讓學生通過看圖,直觀地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從而讓他們感受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其實,在本課的教學中蘊涵著三種分數比較的方法,即三種比較模式。
1、看圖比較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個的模式中包含三個比較環節:用分數表示圖中陰影部分——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比較分數大小,教材給出的教學情景的目的也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學生在比較時,可以聯想到圖形的大小。所以我把例題交給學生自主探究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我把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組內把自己看到的圖形,想到的理由進行交流。
2、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模式。
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說出填分數的理由和比較分數大小想法,再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涂幾格和比較理由,然后根據分數的.概念得出結論。在探究比較中,注意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同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數。這一部分不是由老師教給學生,而是由教師引導、激勵,啟發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推理,歸納。
3、發現竅門,建立“法則比較”的模式
在這里,應特別重視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推理,最后歸納出:分母相同,比較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較分母,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的法則。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要變聽數學、看數學為做數學,關注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關注孩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關注孩子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教師要關注孩子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給孩子以富有個性的評價,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不再枯燥,讓我們的數字會跳躍,圖形會唱歌,我們的數學從此富有生機,充滿樂趣。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每次一上完公開課,我都會有很多感觸,在上完《24時計時法》一課后,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再看一看檢測的結果,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準備的全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教學的重點抓的還是挺準的。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在這點上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多變,步步為營,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在評價上,這點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我一上完就覺得效果不佳,自己好像一直沒有進入狀態,學生紀律很好,但卻很嚴肅,使整節課學習氣氛顯得很緊張,這樣學生就學得不輕松,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從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在這一環節我應多加練習,發揮教學機智,從而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但我沒能做到。對于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總之,這節課的收獲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在課后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核心提示:這學期的時間特別短,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本學期想根據教學內容打算打破常規來教學。在簡單分析了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后,我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不從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單純的把計算題提取出來,在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后再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學期的時間特別短,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本學期想根據教學內容打算打破常規來教學。在簡單分析了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后,我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不從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單純的把計算題提取出來,在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后再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月4日是孩子們報道的日子,沒有多少事情可干,離放學的時間還有很長。在詢問孩子們是否在假期進行過簡單復習后,利用三、四節課的時間進行了順序的練習。因為我知道,計算雖然在上一學期“關注細節”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學習習慣有了可喜的變化和進步,但是經過一個假期的放松和嬉鬧指望今天一下把他們拉回來,還是需要時間的。在課堂上,我們先一起做了幾個簡單的兩步計算的題目,孩子們先嘗試,然后讓學生起來講解怎么做,確定“順序”是最重要的。雖然沒有給他們分類,但是第一層的練習題是同級運算的,在做題時讓學生慢慢體會這種類型的題目該怎么去做,先學會方法再去追求正確率。在做題過程中,我還時時表揚那些算完知道驗算檢查習慣好的同學的做法,以便帶動更多的孩子盡快地適應學校生活。
在進行了基本的練習后,慢慢的加大難度。在含有兩級運算的時候該怎么辦?還是通過實戰來進行練習,接下來是解決后面的帶有小括號的應該怎么做。兩節課的時間,我們學完了課本第一單元所包括的三種類型的混合運算,絕大多數孩子都能知道計算順序,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也在慢慢的回升。
開學來第一節課,先是嘗試了幾個簡單的混合運算,然后和大家一起來看書,解決書上的應用題。課堂上盡量讓孩子多說,把自己的思路表達出來。解決實際問題是班上孩子的弱點,本學期要作為重點。從計算效果上來看,絕大多數孩子能夠會做,錯誤的原因主要包括:運算順序不清晰、計算粗心等。在后面的練習中要加強。
。ǘ
本節課的新知孩子們在之前就已經接觸過,并且多數孩子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開始先是采用我讀題孩子們獨立進行計算再集體訂正的方式。從孩子們做的情況開看,順序已經比較明確,粗心計算的問題仍然讓人頭痛。有的孩子寧愿絞盡腦汁的口算、心算,也絕對不拿起筆來列豎式算算,看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計算習慣并非一日之功。
根據上學期孩子們應用題出錯較多的情況,這學期安排學生準備了練習題本子,主要把課本上的應用題抄到本子上,然后用鉛筆進行計算。我覺得形式還是不錯,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一定要到位。一天一節的數學課怎樣讓孩子“輕負擔高質量”還要下大力氣。
。ㄈ
這節課的主題是關于括號的問題。很多孩子已經明確在有括號的情況下怎樣進行計算,順序已經非常的明確。但對于括號的作用理解得并不深刻。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如:(32×15)—(32÷4)。其實在這個題目所加的括號并沒有改變運算順序,并沒有必要加。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口號的作用,我們練習了幾個題目,像如課本第14頁的第4題,我先把數讀出來,在告訴孩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根據老師的表述看看括號需不需要加,加到哪里。此題練習完后,孩子對括號的認識更加深刻。效果比較好。
。ㄋ模
關于0的運算孩子們平常還是接觸挺多也比較熟悉,看似簡單卻包含很多知識,特別是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0不能做除數”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不是很容易。在聽取了高主任的課后,我又作了部分梳理,尤其是在板書上進行了規整。黑板的左半邊是0在加法、減法、乘法中的特性,單獨留出黑板的右邊解決除法的問題,板書也進行了簡化。如:
0+5=0 0+任何數=任何數
在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時,先請孩子根據“0÷5=0”說說0在除法中的特性,有的孩子就提到“0除以任何數都得0”,接著就有孩子提出了反對意見,學生講完后,我把他們的意見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并板書“找不到商、確定不了商”來解釋為何“0不能做除數”。學生看似明白了,做題也能作對,不過我感覺還有部分孩子不是很理解
(五)
本單元的整理復習我班的主要目的就是查缺補漏,并沒有把所有的知識進行統一的整理和復習,而是根據平常學生掌握的情況,尤其是作業中出錯較多的題目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練習。看似簡單的一個題目,孩子們因為計算速度不一致的原因導致容量較小,但是同時培養了孩子認真檢查驗算的習慣。尤其是當有的孩子很快做完,但是老師要求的時間還沒有到,空閑的時間干什么,那就是檢查,不停的用筆在打草紙上進行驗算。計算是我們復習的重點,特別是運算順序、括號的使用。適當的復習了應用題,分析了數量關系。
上課兩周了,最大的感覺就是孩子們的水平參差不齊,怎樣有效的利用好40分鐘,讓不同水平的孩子在上課的時間內得到最大限度的數學滿足,在后面的課堂中思考嘗試。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一、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里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折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并建立“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出示一個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猜整個圖形,在猜圖游戲中最后出現半個花瓶,激發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花瓶”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開展有序、有效的活動。
1.首先在動手剪對稱圖形的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并嘗試著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欲望為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2.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接著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折后,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折的方法親手驗證。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練習中鞏固。
給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名稱以后,我沒有更多的去強調定義。而是出示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數字、字母、平面圖形等讓學生去判斷是否是對稱圖形,畫出對稱軸等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去構建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有一個更準確、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數學的美。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一種美感。本節課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數學,探索數學模型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計算教學的功能發生了轉變,計算不僅僅是計算法則的掌握,計算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就是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到計算方法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用促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既然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那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使學生處于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的問題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些算式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學。在口算方法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算理并出示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口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口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算用結合,以用促算,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加強計算應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其實在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等都要用到計算,讓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致地觀察現實生活,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算用”結合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技能共同發展,使學生學得輕松,練習得扎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重要性,促進課堂教學師生和諧發展并收到扎實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復習兩道有聯系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為后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匯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沒有急于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發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于我們開始選擇的信息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于以后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啟示啊!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后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下冊《近似數》教學反思10-22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8-18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19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課后教學反思07-07
北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13
小學下冊音樂教學反思12-1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2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