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業前,先為自己準備好成功的“機運”
這幾年創業經驗下來,對于一個人創業能否成功確實很難說分明,個人特質固然是一項重要的環節,然而機運也有很大成分的影響性。因此一個人創業成功,并不單單是因為他自己的努力,特別是創業成為巨富者,往往還因為乘勢而起,是大市場的崛起,才造就他驚人的財富。
所以說,我認為并不是創業就一定比上班好,畢竟冒的風險也高許多,不過幾年經驗發現,其實創業真正比上班好的理由,幾乎可以確定的好處只有一個,就是有機會結識更多才能之士,更多具有大智慧的前輩,和許多手握豐富資源的老板或單位領導人。
上班的生活形態相對比較固定,接觸的人群有限,所以其實你很難發現這個世界的運作到底是怎么回事。比方說,我也是因為創業了才知道,原來政府有許多資源在協助創業,可是你不走入創業的領域,就很難發現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片天空。這就好比如果沒有人提醒你注意紅色,你不會察覺此刻身邊有多少跟紅色有關的物件,但你現在看到這篇文章,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紅色物體,也許會突然驚覺原來紅色的物件還挺多的。
在公司上班,除非你成了高階經理人,或者在公司有一定位置,或者因職務需要而經常拜會他人或其他組織,才有機會認識不同的人,那可能就未必要創業才能獲得這樣的好處。像我經常在公開場合與大家換名片,光是最近三個月就換了500多張名片,這意味著我平均一天要跟5——6位新朋友認識,這種海量的結識速度,絕對是普通上班族所無法企及的,當然在人際關係的拓展上也就有了差距。
從這角度去看,或許你的創業會失敗,但有一項是穩賺不賠的,就是結識大量的朋友,這將使你見多識廣、消息靈通,許多商機生意也是由此而生。是的,做生意的方式或許有因為網路興起而有所變化,但結識人脈這回事卻是幾千年來沒有變過,也是現在許多年輕人缺乏的。
走出去,多認識人,這意義不僅在于有機會締結合作與交流,更重要的是能豐富你的社會經驗,而豐富社會經驗這件事,卻又與你的創業是否容易成功有很絕妙的關係。
就拿我們最常說的商業模式(BM)來說,我曾說過BM最初的重點不在于Model(M),而在于Business(B),也就是一個價值交換的邏輯與過程。然而近年來看到許多年輕的創業團隊,思考出來的BM很不符合商業邏輯,很沒基本sense,原因就出在他們的社會經驗太薄弱,容易落入自以為對方會需要某種資源的假設情況,所以會一廂情愿覺得某條路也許可行,卻必須等到耗費大量時間與成本之后,才能試驗出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空想。
事實上,有許多BM對有經驗的前輩來說,一眼就能看出商業上的謬誤與邏輯問題,可是對于社會經驗薄弱的創業家來說,他可能永遠無法明白,為什么自己就是找不到需求,更無法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資源與誘因,讓對方與自己合作。最有意思的是,如果有前輩事先提醒說這條路不可行,其實多數比較沒經驗的年輕人是聽不進去的,他們還是要自己去嘗試錯誤,繞了一大圈才能恍然大悟當初前輩說的很對。
當然,失敗固然是每個創業人必經之路,也未必前輩事先的預料都正確,然而年輕團隊因缺乏社會經驗所導致規劃商業模式的薄弱,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總而言之,創業最終的財務表現或許未必比上班好,甚至可能更糟,但能有機會多認識人,我想總是一項穩賺不賠的好處。許多商業人士的成功在在證明,你身邊的人是什么類型,大概就決定了你的收入與成就。很多人都想有變有錢,但你看看周圍,問問自己,你身邊有多少有錢的朋友?這么說并不是要你現實,而是強調人際關係與資源的重要性。
認識許多有資源的人,未必能幫得到你,但你至少能為自己累積了通往成功的機運。誠如如果你想吃魚,就應該往海邊去;你想成為歌手,就應該參與選秀比賽;你想當會計師,就得先考上會計系。去海邊未必釣得到魚,但比待在沙漠,我想總是比較有機會吧?去參加選秀比賽,未必能得獎,但總是比較能引起專業評審注意吧?念會計系未必能考上會計師,但總是比其他非科班出身的人有更高機會吧?
因此,想要有錢,想要成功,你就應該先為自己創造有錢的機運,而選擇創業只是因為比一般人多一點機會累積這種機運,當然要成為有錢人的機會也就高了些。
多認識人或許未必有幫助,不過比起生活形態幾乎固定不動的人來說,你的機會其實多很多,而如果能透過努力讓自己結識更優秀、更有資源的朋友,當然就越接近成功?
【創業前,先為自己準備好成功的“機運”】相關文章:
創業前如何正確評估自己的創業計劃11-12
成功創業前的七步準備07-13
創業是慢慢打磨自己直到成功11-24
成功的創業要從自己的圈子開始11-29
創業前 先掂掂自己有多少分量11-11
創業前的規劃要做好11-24
淘寶創業,你準備好了嗎?11-11
創業成功的障礙11-17
成功創業指導11-20
創業成功的捷徑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