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物必修四說課稿
關于高中生物必修四的說課稿大家知道應該怎么進行設計制定嗎?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高中生物必修四說課稿,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四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塊三,第5章第1節。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的生態系統類型、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并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鑒于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 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復雜網絡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生態系統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系與制約關系,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系,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 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 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游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 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四、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導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系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1、學生模擬實驗法。2、討論教學法。3、圖形直觀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 教學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系實際法。
六、教學過程
(一)場景導入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與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 我們有著聯系,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在這里用學 生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麗的池塘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塊池塘漂亮嗎?參天的大樹,枝葉間透過的陽光,平坦的草坪, 池塘中魚兒在歡快地游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蟲鳴鳥唱,此起彼伏。
(二)講授新課
學習生態結構的首要問題要知道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所以, 有關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個生物的成分就是學生在本節課首先要掌握的知識點。針對以上知識點,我設計了以下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討論,并得出答案。
觀察生態系統成分。(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調動其積極 性。)
教師: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1.在這個生態系統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系?有怎樣的聯系?
由于這是學生常見的景觀,所以學生只要認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學生通過討論,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 和分解者。 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 指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和非生物的物質--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正是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才為一切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把綠色植物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物也不能制造有機物,它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為食。所以, 我們稱這些動物為消費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將有機物 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于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一直以來都有學生分不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教師:(問題思考與討論)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 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2、 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于那種類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于那種類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學生思考并討論得出結論: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還有硫細菌、鐵細菌、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在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費者不同,它們的等級也不同。依據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利用綠色植物制造的 有機物的次序,將其分為:
A、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植食性動物。如:浮游動物,蝗蟲 等。
B、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性動物稱。如:蛙、食蟲鳥 等。
C、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如:食肉魚類,蛇、 鷹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絲子、豬籠草也是消費者。老師總結概括,學生應 用解釋實際問題: 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已經解決了什么是生態系統的問題,但是這里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就是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的時候,總是把生產者,消費者, 分解者三者分開來考慮,但是在考察的時候,但是在考察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去解決實際問題。我選用了兩張照片的對比讓學生討論。
一張是公園的魚池,還有一張是農田的魚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這兩個都是同樣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什么會造成這么大的差異呢?你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學生討論,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來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無論哪種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態系統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幫助,同時它們也需要自己的幫助。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 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
老師:既然三者之間緊密聯系,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何聯系。(學習食物鏈和 食物網) 食物鏈: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營養級: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在講訴此處知識點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圖視講解法,打出一張生物之間的關系圖,然后講解。但這種講法平鋪直敘,沒有給學生多少的思考空間, 此處有幾個知識點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 課的重點與難:食物網與食物鏈是下一節學習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同時研究生態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 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學會分析 這種聯系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因此如何使學生領悟生物的相互關系, 我在這個地方設計了一個模擬游戲:
選 8 位同學上來扮演圖中的 8 種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處的營養級是幾級?
3.如果把游戲中的鳥拿出來,臺上的同學是否還可以都在上面么?
如果是把蟲拿掉呢?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4.這個模擬場景中一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在某種生態系統中,分析與判斷因某種生物減少或增多時其他生物的變動情況,主要依據該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具體位置關系 來分析判斷。
(1)處于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其它生物都將減少;
(2) 天敵一方減少, 則被捕食者數量因此會先迅速增加后減少, 最后趨于穩定;
(3) 處于中間營養級的生物減少, 另一種生物的變化情況視具體的食物鏈確定。 經實驗討論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
2.生產者總是為第一營養級。
3.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
4.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5.分解者不屬于任何一個營養級。
(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礦物質從綠色植物到草食動物,然后到肉食動物,都是通 過食物鏈進行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態系統的物質總是處于經常不斷的循環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營養級之間進 行流通。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即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結 構特征。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四說課稿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指出:“高中生物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的,是理科學生的必選課,要為理科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打下良好的生物學基礎。選修課課程內容的安排側重于生物科學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密切關系的基礎知識,……以上選修課教學內容,與必修課內容既不重復,又有密切的內存聯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從理科學生升學的實際需要出發,著重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新進展的內容,并且十分重視理論知識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我國生產、生物技術及環境保護等實際”。
1.本章教材承接了高中生物必修課中有關遺傳學基本知識。
本節是對必修教材第六章《遺傳和變異》的第一節《遺傳的物質基礎》部分知識的補充,并使學生對基因在遺傳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有較全面的了解。《基因的結構》涉及到DNA的結構特點及其作用,基因的概念、結構,復制及其表達,中心法則等知識,可以使學生對基因及其遺傳機理在高二基礎上取得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理解。
2.為學習《基因工程簡介》打好基礎。
本章教材共包括三節:《細胞質遺傳》、《基因的結構》和《基因工程簡介》。有關基因工程的內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基因工程技術是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的核心技術.基因工程的學習又是在掌握基因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無論是從其內容,還是從其所處的地位來看,本節教學內容對理解基因工程以至于第四、五章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按《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精神,本節應該達到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知道人類基因組研究
2.能力目標:
1.通過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2.理解編碼區,非編碼區和RNA聚合酶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學習,培養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團結協作的精神。
2. 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3.正確認識人類基因組草圖的價值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艱巨性,通過閱讀分析有關新聞報道,理解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否則會誤導公眾。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落實方案:用多媒體課件說明原核細胞基因結構與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的區別。
2、教學難點:原核和真核細胞基因非編碼區上游RNA聚合酶結合位點的作用、真核細胞基因的間隔序列。
突破策略:
1) 安排學生預習,讓學生閱讀分析教材,熟悉教材。
2) 使用多媒體直觀顯示真核細胞基因結構。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采用的教學模式為“引導—發現”式, 融合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學習,積極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基因的結構》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所講述的知識大多是微觀的,知識難度較大,因此,我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微觀結構宏觀化,以形象思維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信息時代的學生要有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斷,從而促進“再發現”,增強思考和創造力.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當前生物科技發展熱點課題,媒體上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報道很多,而且各方面的論述都有:正面的、反面的,悲觀的、樂觀的……我收集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閱讀討論,讓學生全面的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
第三部分:學法指導
學習指導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在于提高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因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習方法:確立學習目標——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練習與提高。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運用概念規則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本節內容不強調學生對基因的結構的死記硬背而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核心生物概念,真正理解,熟練應用,更注重第三層次的學習,目的是發展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學程序
我認為。一個能鼓舞自己的學生學習的教師就是好教師。教師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發起學生的這種強
烈的學習愿望呢?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溫故知新,引出問題
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知識經驗,生成對本節相關內容的問題情景。精心設疑,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產生價值取向,注意力開始集中起來,準備主動積極投入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1)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化學本質是什么?
2)基因有什么功能?
3)思考:唾液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基因存在于人體的什么細胞中?為什么細胞含基本相同的基因,但只有唾液腺細胞中合成唾液淀粉酶、胃腺細胞中合成胃蛋白酶呢?這與基因的結構密切相關的,那么,基因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
二. 閱讀自學,分析問題
帶問題閱讀教材,觀察課件,通過類比、推理、歸納,很自然就可解決了這些問題,學生因而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 要求學生帶著下列思考題閱讀教材《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部分內容
出示思考題:
1、 原核細胞基因的結構包括哪幾部分?
2、 什么叫編碼區?
3、 什么叫非編碼區?其重要作用是什么?為什么?
4、 RNA聚合酶的化學本質及作用分別是什么?它是如何催化DNA轉錄RNA的?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補充,教師歸納。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是控制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遺傳效應是指能轉錄為
mRNA,繼而翻譯為蛋白質,或轉錄為核糖體RNA.轉運RNA的功能。
3、RNA聚合酶:位于編碼區上游,其作用是催化DNA轉錄成RNA。
(二) 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部分內容,并思考下列問題:
1、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如何?
2、與原核細胞基因結構相比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投影原、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示意圖,并比較它們的異同。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補充,教師歸納。
2、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特點:與原核生物的基因結構基本相似,只是編碼區是間隔的、不連續的,可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外顯子)被不能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內含子)隔開。而且外顯子序列在整個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較小。
3、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4.由旁欄思考題的解決過程加深對上述內容的理解。
指導學生計算旁欄思考題中外顯子的堿基對在整個基因堿基對中所占比例的問題。使學生掌握外顯子序列在整個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從而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基因中調控序列的重要作用。
(三)提供資料,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人類基因組研究》有關內容,并分組討論銀屏出示的思考題,教師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點撥、歸納。
1、研究對象:人體1—22號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上的全部基因(22+XY)
2、研究內容:繪制人類基因組四張圖,即: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
3、啟動時間:1990年
4、參與國家:美、英、法、德、日、中(我國承擔其中1%的測序任務)
5、研究意義:
、賹Ω鞣N遺傳病的診斷、治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谶M一步了解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個體發育的機制,以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弁苿由锔咝录夹g的發展,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疑難分析
通過疑難分析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內容,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1)編碼區和編碼序列的區別
基因分為編碼區和非編碼區,非編碼區是非編碼序列,編碼區不一定都是編碼序列,編碼區中也存在非編碼序列,如真核細胞基因的內含子。
2)外顯子堿基數目與對應蛋白質數目的關系,其核心是“堿基配對原則”及中心法則的應用。同時注意由已知蛋白質氨基酸數目,只能計算出基因中編碼區的外顯子所含的核苷酸數目,而非編碼區和內含子中的核苷酸數目是計算不出來的。
3)水稻基因組為什么只要檢測12條染色體?而不像人類基因組那樣需檢測22條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
水稻是雌雄通體的生物,沒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之分;人是雌雄異體的生物,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之分.所以人類單倍體基因組就由22條常染色體DNA分子和XY兩條性染色體DNA分子組成,而水稻的單倍體基因組只有12條染色體DNA.。
四.小結與練習,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重要知識進行總結整理,查漏補缺。形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課堂練習的處理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布置課后活動,搜集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相關報道。
本節課,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創新、探究的素材,并結合多媒體上豐富的教學資源,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將教材進行活化和優化處理,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不僅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也要學生自主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學習。
【高中生物必修四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必修一優秀說課稿11-14
高中生物必修一優秀說課稿(通用12篇)08-18
【精選】高中生物說課稿四篇10-02
高中化學必修說課稿07-23
高中生物說課稿11-03
高中地理的必修說課稿范文04-06
高中生物優質說課稿11-28
高中生物說課稿【精】11-30
高中生物說課稿【推薦】11-30
【熱門】高中生物說課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