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說課稿(匯編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說課稿1
一、我對課標及教材理解
《熱起來了》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教科書第26—27頁)。本單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即:熱脹冷縮現象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關于冷熱現象,學生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如根據天氣的冷熱增減衣服;把壓癟了的乒乓球浸入開水里燙一下,重新鼓起來;喝太燙的水加一些涼水等。這節課是熱單元的起始課,從“怎樣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話題開始,讓學生討論,我們的身體從周圍獲得熱量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重點展開對“衣服是否能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自主探究活動,并由此引發學生探究熱及熱現象的興趣。
本課圍繞“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嗎”設計了二個對比實驗,二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一定的層次,第一個實驗探究書和衣服對比,衣服能否產生熱量?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毛衣和書一樣不能產生熱量。第二個實驗探究被衣服包住的書和被衣服包住的身體對比,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熱,只是起保溫作用,防止熱量散發”。每次實驗后讓學生交流,形成解釋,構建起加穿衣服會使身體感覺到熱,但并不是衣服會給人體增加了熱量。讓學生經歷了“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驗證――解釋問題”這樣一個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如何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驗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我對學生基礎及特點的分析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已經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以及五年級上冊的“光”單元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有關熱的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他們心里有想表現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時又希望能被肯定等這些都需要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另外,“冷熱現象”雖然學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三、我將采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及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小學生”、“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翱茖W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在設計本課時,我關注了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整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釋問題”的教學模式,通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根據生活經驗對該教學情境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猜測,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有目的地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釋相類似的生活問題。整節課讓學生處于不斷的猜想設計驗證當中,思維不斷地激活,過程不斷地完善。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幫助他們運用各種思維的技巧來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四、我的教學設計
1、激趣導入。和學生握手,感覺手很涼,你們有哪些辦法能讓老師的手熱起來?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使手熱起來的多種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層次推進,再次思維碰撞。老師身體也很冷,你還能想些辦法讓我的身體熱起來嗎?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想起了生活中使身體變熱的種種方法,學習的熱情進一步高漲。
3、提出問題。師順勢引導,這些辦法是怎么使我們的身體熱起來的?一一分析解釋用熱水袋、烤火、開暖氣、曬太陽等是外界物質傳遞熱量使身體熱起來,吃熱食物是食物吃進身體中產生熱量讓身體熱起來,跑步、打羽毛球等運動是運動加快產生熱量使身體熱起來的,最后留下加穿衣服、蓋被子――這些方法是怎么使身體熱起來的呢?是衣服也可以產生熱量嗎?
4、思維論證。讓學生猜測。學生一種觀點,多穿衣服就感覺熱起來了,說明衣服可以產生熱量。另一種觀點,衣服不能生熱,只起保溫作用。師引導學生思維,假如衣服能增加熱量,那衣櫥里掛滿了衣服,衣櫥的溫度會不斷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溫度后,衣櫥里的衣服就會燃燒起來了,事實是這樣的嗎?晚上我們鉆進被窩,感覺被子是涼的還是熱的?早上醒來,被窩里又是什么感覺?這說明了什么?
5、實驗驗證。衣服到底能不能給身體提供熱量?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嗎?讓學生說實驗方案,并進行猜測-可能會發生怎樣的結果,不同的結果又能說明什么。根據學情分析,我預設了一個實驗記錄表:
讓學生通過這兩組對比實驗得出的實驗結果,證明衣服不能生熱,加穿衣服身體熱起來的原因是衣服能起保溫作用,能阻止熱量散發,防止冷氣進入。
6、提出新的問題,促進思維。既然實驗結果證明了衣服本身是不能提供熱量的,那為什么我們多穿衣服還是感覺更熱了呢?讓學生在弄明白一個問題的同時,又能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熱愛科學的興趣。
小學科學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觀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紋圖樣,讓學生認識每個人指紋的獨特性,學習一些觀察與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對自己指紋的觀察,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提出合適的問題。能根據問題,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方案。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觀察、研究和實驗中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科學學習中讓學生養成注重事實,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良好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每個人的指紋具有獨特性。
難點:提出問題從中篩選出問題并制定方案進行研究。
三、教學準備
透明膠帶、指紋卡、白紙、表格、放大鏡、鉛筆等
四、教學過程
(一)看畫猜疑
1.出示《雪地里的小畫家》圖片。談話:在上新課這前,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來看一幅畫。猜猜這都是哪些小動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說說你的理由。
2.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有許多信息,可用來辨別不同的人。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3.揭題:我們今天就來認識指紋。(板書課題:奇妙的指紋)
(二)搜集指紋
1.指紋奇妙嗎?奇妙在哪?說說你的理由。有什么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嗎?(記錄問題)
2.既然我們想對指紋進行研究,怎樣把指紋展示出來?你有什么好辦法。
3.老師展示拓印的指紋,共同探討制作方法及注意示項(課件出示活動建議:不要反復按、不要移位、不要涂太多鉛、把手擦干凈。)
4.請同學們在指紋卡上按順序印下自己兩只手的指紋。
(三)小組研究
1.看,同學們的指紋卡真像一幅藝術品。在我們這節課上,利用你們的指紋卡
可以解決哪個問題?
2.好,現在就請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自已想研究的問題進行研究,(出示研究記錄表)
3.小組討論,匯報
4.全班評議修改方案(評議團要邊聽邊思考,他們這組的研究方案可行嗎?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議?)
5.小組確定方案
6.小組活動。如果有說不清楚的,可以畫下來。
7.小組匯報:學生邊匯報老師邊板書
8.有哪組研究了指紋的樣子嗎?展示交流
9.科學家經過大量研究發現可以把指紋大致分為三類。(課件出示)板書
10.師:同學們研究的真仔細,看來指紋真的是很奇妙。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指紋嗎?
(課件出示:指紋保險箱、指紋考勤機、指紋鎖、指紋鼠標、指紋優盤)
11.教師介紹利用指紋破案的案例
(四)課后探究
同學們今天在課堂上已經解決了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請同學們課后繼續研究。指紋不僅可以為我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還可以畫出許多妙趣橫生的畫,這一切都要你們去發現。
小學二年級科學說課稿范文三:動物怎樣生活
課堂回放
上課鈴響后,同學們手里拿著記錄表,有序地走進不一樣的實驗室里。當同學們發現桌上栩栩如生的貓的標本、魚缸里活潑可愛的金魚和烏龜、鳥籠中上竄下跳的鸚鵡、青蛙和蜻蜓生動形象的圖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來,由衷地喜歡上了它們,對它們的觀察、了解更為迫切。
為了保證觀察的時間,同學們按照個人喜好自主的結合為六個研究小組,以獲得充分的對一種動物的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經過二十多分鐘的觀察,同學們發現了很多秘密。
“說說你們發現了小動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作補充。”
觀察貓的人數最多,雖然給他們提供的是貓的標本,但同學們平時對貓的了解頗多,發言很踴躍。
“我們看到的是只黃貓,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濃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順,很舒服,還掉毛呢!
“是啊,這標簽上寫的是1999年做成的標本,時間好長啦!
“這個貓標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師點點頭,說:“大家說的是貓身體上的一些特點,關于貓的身體構造特點還有補充的嗎?”(引導學生由平時凌亂、無序的觀察到科學探索中的“有序觀察”)
“貓的眼睛白天瞇成一條線到了晚上會很亮,是為了能抓住老鼠,。”
“貓的胡須還比較長。”
“貓的尾巴總喜歡向上卷起來,卷成一個圈!
“貓的鼻子總是濕濕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補充嗎?”
“貓還會上樹,爬得可快了。”
“貓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貓愛吃魚和老鼠。它每次發現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讓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來吃。”
“貓也有脾氣,高興時就跳到你的身上讓你抱;不高興時,就躲起來。
“貓吃飽了,喜歡玩線團,在筐子里玩!
……
“我們小組觀察的是烏龜。我想問一下,這只烏龜是老師您養的嗎?”
“不是,是四(2)班陳泰宇同學養的。繼續說說你們的發現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個殼,上面有些花紋,身體不算大。有四肢爪子,還很堅利!
小學科學說課稿3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一門課,活動探究是科學課的載體,猜想驗證是科學課的重要過程,因而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學習活動,大膽假想、積極驗證,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才是關鍵。
教材簡析
《生命之水》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五課的內容,本課是 “走進水世界” 這一單元的第二部分教學內容,它是在第四課《青青的水》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水和生命的密切關系”。本課教學內容有“我一天喝幾杯水?”、“動物都需要水嗎?”、“植物也喝水?”“幾種生物的含水量”、網上學“珍惜水資源”五項活動,安排兩個課時完成。我選擇的是前三個探究活動內容,即“我一天喝幾杯水?”、“動物都需要水嗎?”和“植物也喝水?”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年齡特點,并在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物質,它與生命有著密切聯系。
●掌握使用量筒或量杯測量水量。
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于水與生命關系的不同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大膽想象沒有水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系,初步形成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課標》對這部分教材的教學要求是:意識到水與生物的密切關系。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意識到水與動植物以及人的密切關系,并能達成珍惜每一滴水的共識。科學課的探究技能訓練是教學難點。
二、依據學情說教法
三年級學生已經接受了兩年的學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學習積極性高。他們對大自然中的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識點散亂不系統,缺乏探究學習的體驗經歷。
本節課我采取教學方法是情景教學法、信息搜集法、探究發現法和小組討論法等,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三、倡導自主說學法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因此本節課的學法是自主探究性學習法,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增強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
四、結合課程說理念
根據科學課程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主體參與,開放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另外,科學課程具有的開放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因此,本節課我從時間、空間和學習內容上進行拓展和延伸,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
五、突顯人文說過程
這節課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為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匯報—信息分析—延伸探究。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課一開始,我就借助課件展現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欣賞美麗的水體”,美麗的景色、動聽的音樂及優美的詩歌朗誦,“因為有你,小草才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才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變得美麗”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美的感受。然后讓學生猜猜詩中贊美的是誰?學生給出答案后,板書一個大大的“水”字,這樣達到了激發興趣、醞釀情感的效果。為了提升這種效果,緊接著我又以講“四個小朋友出外旅游” 的故事形式導入本節課教學,達到承上啟下、過渡自然的作用,并設置疑問:他們怎么了?他們為什么會這樣?為下面“人離不開水” 的知識點傳授做好鋪墊、埋下伏筆。
2、主體參與,開放教學。
科學課從不以鈴聲做為課的始終,課前調查和課后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此前的一個禮拜我就讓學生參與體驗“我一天能喝幾杯水”的活動,記錄5天內自己每天的飲水的杯數;并在課堂上量出每天的飲水量。這樣使學生提前介入活動探究中,親身經歷并親手記錄、測量、計算相關數據。在測量水量時,我給出眼睛觀察水面的方法是俯視、仰視或平視三種答案供學生討論選擇,及時糾正學生的測量方法。這樣使學生親身體驗此類探究活動的方法過程,養成嚴謹的研究態度;當我以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五位同學每天的飲水數據后,有些同學會發現“同學們之間一天的飲水量不相同”和“自己五天中每天的飲水量也不相同”時,我再讓學生充分討論找出答案。這種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以學生的“學”為本, 更不是以老師的“教”為本,而是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兼顧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經驗積累的差異性,使學生親身體驗了知識的獲取過程。在達成共識后,進一步揭示“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物質”也容易理解了許多。
3、拓展教學,積極驗證;
“動物都需要水嗎?”“植物也要喝水?”是前一個教學活動的拓展和延伸。這兩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又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和詢問家長等形式做一些調查,并在課堂上互相討論這個問題,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生命之水”的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關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關于蚱蜢和蠶是怎樣“喝水”的,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設想,積極討論,互相交流所搜集的材料,然后告訴大家通過網絡可以找到相關資料信息,并立即演示,讓學生初步了解上網查閱資料的方法,為下一節課“網上學.珍惜水資源”打下基礎。學生對生命與水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動物、植物 “渴”了要喝水,已經知道生物維持生命需要水。我又利用課件展示有關水與生命的精美圖片,使學生獲得視覺體驗。學生們積極熱烈地討論著,同時畫面中美麗的風景更是讓他們對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世界無比熱愛。然后,師生小結、揭示主題: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同時板書課題“生命之水”。
4、反面例證,感情醞釀。
通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動手操作、匯報分析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叭绻麤]有水,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們各抒己見,我在他們的討論結束后,通過利用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切換出一幅幅蒼涼、悲壯的缺水場景,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加深他們對缺水給大自然造成的災難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
5、續寫小詩,升華感情。
最后,出示本課開頭的優美景色,并告訴同學們:“千百年來,人們把承載生命的大地比作母親,那么地球上的水就是母親甘甜的乳汁,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請同學們用詩的形式接著續寫《因為有你》這首詩,來贊美生命之水吧!”。用編小詩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生命離不開水的知識的理解,學生樂于接受;同時把科學教學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使學生在回憶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又在濃濃的詩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心靈的震撼!耙驗橛心悖〔葑兊媚劬G;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 未寫完的小詩道出了生物對水的依賴,明快的詩句展現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麗。這是我的學生在課堂上創作的小詩,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用詩句來贊美水,感受水對自然的恩惠,在經歷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將在孩子們心里構筑起對水的美好情感。最后出示以“生命之水,請您珍惜”為教育主題的圖片,同學們已從“對水的認識”延伸到了關注環境、珍惜水資源的方面,對水的感情進一步得到升華,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六、總觀全程說板書
生命之水
人 動物 植物
請您珍惜!。
恰當地設計板書,能加強課文內容的直觀性,便于學生對本節課的回顧和知識點的整理,簡明扼要,突出重點,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七、溫故知新說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主線,使學生經歷以猜想、實踐、驗證的科學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這種學習經歷能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如特級教師路培琦老師所說:“學校給學生的,那應是若干年后,還留在學生腦海里的那些終生受用的東西!
小學科學說課稿4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聽聽聲音》這一課。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體會聲源與聲音的關系。通過分辨聲音的變化的活動,為未來建立有關聲音的一些科學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礎。
結合教學內容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讓他們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鑒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適當地了解。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構思和嘗試:
1、創設情境 引導實踐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創設情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本課的引入,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把全班分為A 、B兩組,分別向左 、右轉,背向而坐。請A組一學生講:“猜猜我是誰”,B組的同學在不回頭看的情況下,猜出是誰講的。然后B組一同學講,A組猜。在教師的引導下,隨著這個簡單、巧妙的活動展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同時也在活動中溝通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為40分鐘的課堂教學創設了和諧的氣氛。
2、充分準備活動材料。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傾聽和感受聲音、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其中第二個活動就要求學生們能自主探究不同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為了使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充分得以實施。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有結構的材料,發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鈴鐺、玻璃瓶、紙、舞板。由于活動材料準備得十分充分,從而為學生們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學生的要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如在探究液體發聲的過程中,學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劃水。
3、自由活動,自主體驗。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也就是說科學課應該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現,在科學課上應該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課我在引導學生用各種物體發聲的實驗過程中,并沒過分規范學生,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順序進行實驗,并做記錄,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將自己作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識結構)強加給學生。在這樣親歷探究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和諧的。
4、拓展時空 課外延伸
《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作為科學課程的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不能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科學的探究僅僅憑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針對這種情況,本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制作“水揚琴“的實踐性家庭作業,讓在學生能在課外繼續去探索聲音的奧秘。
以上是我執教《聽聽聲音》一課后的一些想法和粗淺的反思,也許我對本課地理解還不夠深刻到位,剛才的教學種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懇請在座的個位專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但是本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教學中應該加強的方面)
1、本堂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由于本課的活動較多,探究的活動不夠深入,發現得不夠多,所以在一組學生匯報了自己的小組的發現之后,其他小組的補充比較少。
2、探究過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不是很廣泛,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平時訓練不夠細。
小學科學說課稿5
一、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后指導同學學習幾種鑒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后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局部
第一局部:指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局部:指導同學用實驗的方法,鑒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鑒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設備情況,教材選擇了鑒定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局部: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局部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和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局部:讓同學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鑒定蛋白質、脂肪、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身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資料:雞蛋白饅頭向日葵種子花生碘酒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ㄒ唬、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后,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然后讓同學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匯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同學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后匯報,最后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同學交流,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地考慮,使同學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ǘ、鑒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同學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淀粉
3、組織同學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ń處熢诖颂幙梢越o同學們創設“矛盾”,比方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發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下面各小組可以自身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檢驗
要求:
。1)、邊實驗邊觀察
。2)、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記錄本上
組織同學匯報交流
小結:
檢驗各種營養物質的方法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鑒別三種營養物質的簡單方法,然后通過自身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ㄈ⒏鞣N營養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
1、談話:各種營養物質對人體各有什么作用?
(同學討論)
2、組織同學匯報
3、小結: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礎,F在,在兒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肥胖兒童、“豆芽菜”型兒童的數目不時增加。這不只影響兒童少年的正常聲中發育,而且還危和兒童少年成年后的健康。為了改變中小學營養構成不夠科學的狀況,北京市在中小同學中推行由營養師設計的營養午餐。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ㄋ模⿷弥R的活動(彈性活動)
1、談話:你喜歡去麥當勞嗎?你認為麥當勞的快餐中營養搭配有什么特點?
2、跟據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一份學校營養配餐的食譜。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小學科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它們吸水嗎》是教科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本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中的第4課。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與他們的用途的關系,為后面學習打好基礎。本課主要是通過實驗進行教學的,因此從能力培養來看,屬于“實驗能力”系列。
小學生的學習,最好是以直接經驗的形式掌握。這是因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是以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索,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得出結論。而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對實驗接觸少,動手能力差,故而結合本課及學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比較木片、紙片、金屬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紙的制作過程,并能自己動手實踐,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各十片。(每組一份)
2.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每組一個)
3.餐巾紙、鉛畫紙、放大鏡(每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衛生紙(每組一份)
5.放大的蔡倫相一張。(播放古代造紙錄像)
本 課是實驗課,要上好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發揮主題作用,從而完成任務。
二.說教法
低年級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實驗法”為主。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提高實驗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從學生實際出發,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學法方面從以下幾點指導:
1.繼續學習實驗法。
2.在實驗中學會觀察、描述。
3.能自己動手實踐,造一張紙。
四.說教學程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經常啟發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通過手腦并用建立鮮明、清晰、正確的表象。為遵守科學發展規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聯系實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一)激發興趣、發現問題、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特點,上課我以談話導入,繼而出示四種材料,讓其猜測:誰更容易吸水,在猜測中激發興趣,明確實驗目的,學生便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中去了。
(二)實驗觀察、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部分教學便以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入手,親自操作,進而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并逐步形成理性認識。
為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特點,教材內容,安排了三個實驗,并采用導、扶、放的教學思想。
學生實驗能力差,因此實驗前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實驗時指導學生操作,配合、觀察、比較,實驗后歸納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步:指導學生觀察“誰更容易吸水”,首先讓學生明確方法,再拿出四種材料,滴水觀察,誰吸水快?誰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關?為什么紙更容易吸水?由這質疑,立即進入第二個實驗。
第二步:指導學生觀察紙,了解紙的特性。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后,師巡視,生合作觀察,描述結果,師點撥:讓學生明確紙由纖維構成,既然如此,愿否造一張紙,順理成章進入第三個實驗。
第三步:指導學生造一張紙,明確造紙方法后,小組合作,從而知道材料課循環使用,增強環保意識。
在整個活動中,活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思,動靜結合。學生在學習中質疑,在教師及時引導下解疑,從而形成正確地認識。
(三)應用知識,深化認識。
利用課堂小結、“考一考”等形式,鞏固知識,增強信心,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五.說板書設計。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難點,本課采用了歸納直觀式板書。一目了然地再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小學科學說課稿7
一、教材結構
記錄一天的食物一天的食物給食物分類回憶并記錄自己早中晚餐所吃的食物快速認識眾多食物的一種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材從記錄一天中吃過的食物開始,并讓學生把食物一樣一樣分解開來。當幾十種食物呈現在學生面前時,怎么去觀察研究呢?這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第二個活動,給食物分類。 給食物分類,方法很多。希望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歡”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這些方法雖然可以,但都較為主觀的,分類的結果因人而異。教材希望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科學的分類方法:如按人們的生活習慣,可以把食物分成糧食、蔬菜、水果、調味品等;根據食物的來源,可分為來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來源于動物的食物(葷食)。教材中的素食和葷食的兩幅插圖,可以使孩子們直觀地了解這兩類食物的區別,有助于孩子們進行分組討論,進一步了解葷食和素食的主要種類,使孩子們對食物分類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設計理念
這堂課我主要想以孩子們一天當中吃的食物為載體,讓學生體會科學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與自己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們為了認識和解釋這些內容,也要像科學家一樣,通過觀察和實驗,親身經歷,親身體驗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從而使學生們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使他們不斷深入到科學的探究過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四、重點過程
1、課前談話。通過課前 “猜”這種游戲式談話拉進師生情感距離,放松心情,同時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努力的方向。
2、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請學生欣賞食物圖片,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對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視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興趣基礎。接著讓學生談了談自己初步觀察、收集資料之后的收獲,學生對自己的經歷都有了做一個小結式的認識,還能交流記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同時促使學生在經歷活動的過程中養成思考的習慣。
3、、動一動:給一天的食物分一分類。
在這個過程中我試圖讓學生從一種無認識的狀態逐漸摸索、實踐到一種形成認識的狀態。首先讓學生去玩兩個活動,活動的目的是關注學生尋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證據的能力,并以此推動學生去進行歸納、分析、邏輯推理。同時讓學生自選標準給食物分類,目的在于調動他們已有的認識儲備,通過分類進一步認識食物,知道食物的種類很多。
在匯報分類情況時,各組也只要說出分類的依據,分類結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就這樣通過實踐、交流、實踐、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學,讓學生不僅了解了食物的豐富性,還讓學生學會了能夠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最后通過情景認識,實物操練,讓學生對人們常用的“葷、素”這種分類方法有較深的認識。最后是,想一想:有什么收獲?還想研究什么?
通過學生這種自我反省式認識,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過程的回顧,對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學生學習總結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為本單元下一步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小學科學說課稿8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光 》第 3 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后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準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位學生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本課通過讓學生對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觀察、研討、推測、驗證、解釋。為了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中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于交流,并善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ㄒ唬撛O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ǘ┙M織探究,得出結論。 (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后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ㄈ⿺U展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ㄋ模、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了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學科學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省編自然科學第三冊第三章第一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在初中自然科學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知識難度用教學要求并不是很高,但聲音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組成美好生活的一個要素,聲音與日常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自然科學教學的目標是關注、研究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自然現象,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因此,它是自然科學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通過對聲音發生和傳播的學習,為下一節光的傳播打好了基礎。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學生已有的邏輯思維及習慣,本人對教學流程作如下處理:聲音是如何發生的→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聲波的形成、反射及回聲→聲音能在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速。教學實踐表明,這樣處理會使整堂課的結構更加自然流暢,學生也易接受。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有媒介物質,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回聲現象。
2、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創新目標:
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聲音是如何發生及如何傳播是認識聲現象本質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從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上看,它應是本節課的重點。
聲音的傳播需依賴一定的物質,這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直接感受到,它需要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由于實驗本身的局限性,初中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對薄弱,我認為本節的難點,應是理解聲音的傳播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物質。
四、教學的創新點
1、把課堂教學的模式由以教師講授、實驗演示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自主探索,分組實驗的研究性學習為主。,把全班學生按3-4人一組,分成十幾個學習小組,通過問題情景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協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補充設計了許多富有創意的實驗,使比較抽象的知識,通過實驗轉變得饒有趣味性,并易于學生探索、理解。如:
實驗一:為了說明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設計如下的模擬實驗:
聲源的振動引起橡皮膜振動,光源發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照射在墻上,把橡皮膜的振動放大。引導學生把橡皮膜看作鼓膜,使他們真實感受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動。
實驗二,如圖,由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比較甲、乙兩圖,可得出乙圖所示情況下聽到聲音較大,從而說明當聲波向外傳播時遇到障礙后將會被反射回來。
實驗三,教師創設情景:“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試自己設計實驗加以證明!睂W生設計如下圖的實驗,并親自動手操作,真切聽到來自水中的聲音。
3、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的作用,通過課件來真實再現自然現象。如蜜蜂的嗡嗡聲,大海的波濤、狂風,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課件還可摸擬了人們無法看到的聲波的傳播及反射的過程。
4、改進課本的實驗裝置,把電鈴懸掛起來,使實驗效果更佳。
五、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養
創新精神,我認為就是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自覺的,實事求是的,不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行為。例如,在引入新課時,把揚聲器平放在桌上,在揚聲器上放一些彩色的塑料小球,當音樂響起時,塑料小球隨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讓學生置身于熟悉的氛圍中來研究陌生的規律,可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想象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去聯想。如在做鐘罩實驗時,隨著鐘罩內的空氣不斷地抽去,聲音越來越弱,此時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提出“假如里面的空氣被完全抽去,聲音還聽得到嗎怎樣?”這樣處理,既尊重實驗事實(通過多次實驗,證明抽去空氣后聽不到聲音是不可能的),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如在課后練習中提出:在月球上,兩個宇航員面對面卻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么?你能為他們想些辦法嗎?學生提出了許多方法,既達到了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3、創新思維的培養
我們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如課后練習中,老師提出: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長自來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擊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有同學提出1次、2次、3次…,教師要求學生想象情景,進行合理的解釋。4、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養
由于本堂課采用以學生分組探索,實驗為主的課堂模式,在整個教學中,始終注意對學生觀察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對于同一問題,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合理的方案進行研究。六、教學設計構思
1.注重自然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進行“聲音的傳播”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學生動手實驗交替進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又符合科學認知的一般規律,很自然地得出科學結論。
2.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通過學生方法的獲得去實現,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尤其是一些創造學的方法,如發散思維等,并讓學生大膽地運用這些方法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于發散與聚合的交替狀態,即創造思維狀態。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協作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操作——總結評價”的科學探究方法。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同時,將教學活動變成了學生一種創造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造力。
六、教學程序的具體安排:
1、揚聲器振動實驗(將一揚聲器平放在桌面上,在揚聲器的紙盆上放上一些塑料小球,注意觀察揚聲器發聲時塑料小球的狀態。)→學生動手體驗,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多媒體展示:①蜜蜂的嗡聲(翅振動——固體)
、诖蠛5牟暎êK恼駝印后w)
、劭耧L(空氣的振動——氣體)
學生歸納得出,固體、液體、氣體的振動都能發聲。
3、通過教師演示鐘罩實驗,得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的傳播需依賴于一定的物質。
4、演示縱波實驗并用多媒體來說明聲波是如何形成的。
5、師生共同完成實驗一,說明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6、學生動手完成實驗二,多媒體展示隆隆的雷聲,使學生了解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障礙物質會被反射回來及回聲的形成。
7、教師設疑,學生設計,動手完成實驗三,體驗液體能夠傳聲。
8、學生游戲:利用“土電話”來聆聽悄悄話,使學生體驗固體能夠傳聲,教師進一步介紹如回音壁等例子。
9、教師設計問題,學生閱讀課本,了解聲音傳播的速度。
10、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1)小結:由學生完成課堂小結,其它同學討論補充。(加大學生的參與度、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2)課堂練習:1.聲音是靠物質的產生的,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中傳播。
2.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靜,兩上宇航員面對面卻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么?你能為他們想些辦法嗎?
3.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長自來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去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為什么?
4.回聲有廣泛的應用,在水中定向發射聲波,利用接受到的回聲,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發現沉船、魚群及敵人的潛艇等,若已知聲波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為1450米/秒,當海面的測量船向海底發出聲波0.8秒后接收到回聲,則海底的深度為多大?
5.課外研究課題:
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你能粗略地測定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請課后寫出實驗測定的方法,原理,需記錄的數據及實驗結果
小學科學說課稿10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
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
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現:比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虐涯緱l、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小學科學說課稿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認識物體的科學方法。
2、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
3、知道什么是液體?
過程與方法
1、會利用多種感官從多種液體中找出水。
2、能利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3、培養學生敢于合作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感官認識水的各種性質。
難點:選擇器具將水運到遠處的空桶中。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器材:空果凍盒4個、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狀的杯子4個
3、游戲材料:小杯子1個、長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個、秒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
認識水的重要性,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知道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了哪些東西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出課題并板書:觀察水
二、分組找水、了解特點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自身實踐,把認識物體的經驗上升到用科學方法的層次,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
1、談話: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四種不同的液體,分別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貼上標簽。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給它們分辨出來并帖上標簽嗎?
2、學生分組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1)先在小組內討論使用什么方法。
。2)觀察過后在小組內交流并貼上標簽。
3、學生討論、匯報。
4、教師引導小結: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聞找出酒,最后用舌頭嘗分辨出水。這里我們用到了認識物體的常用科學方法:看、聞、嘗,當然還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體時千萬不能隨便聞、嘗、摸。(板書:眼睛看、鼻子聞、舌頭嘗、用手摸)
5、談話:我們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據水的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同學們觀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觀察方法和結果寫下來。
6、學生組內觀察并記錄。
7、組織學生匯報,引導并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
三、實驗演示,認識液體的特征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準確的表達能力。
1、談話:現在請大家觀察講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狀的。把你的結果寫在書上或畫在書上。(出示裝滿水的不同形狀的杯子)
2、學生觀察匯報。(水可以是各種形狀的,取決與盛水的容器形狀,也就是水本身是沒有固定的形狀的。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3、談話:是這樣的嗎?我們在來做個實驗。
4、演示說明:將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變化樣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貓一樣則水像……。
5、將塑料袋弄個洞,讓水流進容器。
6、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動。)還有哪些物體是容易流動的呢?
7、根據學生回答后板書:容易流動
8、小結:像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容易流動的物體叫液體。(完成板書)
四、團結合作
設計意圖:
通過游戲,讓學生感受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1、談話:下面我們做一個小游戲。(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組能把這個塑料桶中的水運到另一個塑料桶中,當然不能直接倒。)
2、學生分組討論方法。
3、全班匯報(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種方法好呢?
5、分組近距離演示,測時間。
6、距離較遠,哪種方法快呢?學生預測后再試一次。
7、小結:近距離用杯子舀的快,遠距離用管子吸的快。
五、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學生思考討論,教師補充。
小學科學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這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單元的第1課時。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四個方面對這一課作一個簡略的分析。
一、首先對教材的分析
《 …》單元… ,引領學生探究…,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再……,
本課是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共2頁,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這一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來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教科書設置了幾個連續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驗后,進行思考與討論,并進行科學的推測。第三部分…本課的教學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對教材研究,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通過對…實驗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明白……
(2)在對…的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親歷…會…,掌握…
。3)在探究活動中,能積極提問、思考、闡述依據;樂于合作交流,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培養…意識。
本課的主要科學詞匯有:數據測量、對比實驗、…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將本課的重點確定為:通過…等活動,理解…,
由于…,我將難點定為: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
二、對學情的分析
五年級學生通過2年多的科學課學習,求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他們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維已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但仍然需要直觀形象作支撐。他們已經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學會了自己收集資料和進行課堂記錄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已會進行仔細的、持續的觀察,學生在實驗前已具備了提出假設,然后設計實驗計劃,最后進行實驗驗證的探究能力。但學生常常急于動手,過多地沉溺于動手的快樂中,而缺少理性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要強調實驗前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
五年級學生對于…是有一定認識的,生活中…,他們能夠…;但缺乏系統的知識建構,還不能準確地說清楚…,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因此,以…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在…中理解本課知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實驗的方法,學生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師的指導。他們還將學習用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表格處理數據。
三、說教法與學法
科學課堂好比引導學生過河,教學中必須運用好恰當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著重從內容、方法上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我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適當創設一些教學情景,主要采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方法,同時綜合運用討論法、實驗觀察法,并結合多媒體來組織課堂教學。
與教法相適應,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科學教學的開放性,本課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分組實驗,小組合作交流,思維互補,在課堂上"授以魚",更"授之以漁".本課我會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教給學生觀察、推測、探究、驗證的科學學習方法。重點培養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科學學習習慣。
為了促進學生有更為豐富的觀察手段,積極探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將在課前作如下充分的準備:首先我會精心制作好多媒體課件,…小組探究準備:實驗記錄表,…
為簡約課堂教學,以平常心上好常態課,()落實科學作業進課堂,我會靈活運用省教研室與省教材中心合編的作業本。里面的活動記錄作為課堂探究記錄表使用,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里面的課堂練習作為教師和學生了解自己達到教學要求程度的練習題。
四、說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本課我主要通過四個環節來展開: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2、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3、設計實驗、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認識。這四個環節的時間比預設為3、10、17、5分鐘。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教學開始,我出示…,并提問:
當學生還在回味…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時,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作出自己的猜測。
然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他們真正參與到科學探究中,訓練孩子們的思維能力,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并板書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
1、觀察……
2、小組合作記錄討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學生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作出自己的推測。為下面的探究活動作鋪墊,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真相的欲望)
第三個環節是設計實驗、深入探究…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關鍵就在與設計好實驗,控制住變量,在學生掌握大量事實資料后,通過交流比較分析,抽象歸納形成新概念。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親身介入并認真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隨時掌握他們在活動中所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并決定應當采取的指導策略。
實驗結束后,匯報實驗現象,我在課件上展示實驗結果,然后引導學生交流: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這樣對不同實驗方法的思考與比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4) 師生小結:
1、小組再實驗觀察、記錄現象。
2、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
3、歸納整理,對教學效果及時進行反饋,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
。ㄟ@一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鞏固學生知識;提高探究能力,體會反復實驗的重要意義。)
課到此時,進入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后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多媒體展示幾個常見而沒有認真觀察過的現象,學生解釋。
。ㄟ@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進一步促使學生對大千世界的熱愛和精細觀察,活躍課堂氣氛,培養激發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課外探究活動,使學生養成課外堅持探究的好習慣)
最后2分鐘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教師巡回面批,對教學進行評價。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了動態的圖文式板書,直觀的圖畫,簡潔的文字,結合課件展示,使學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加深對新概念的構建和理解。
總的來說,我這節課,突出了以下幾點:
1、體現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在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
2、注重材料的結構性。在某種程度上說,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學中,這些教學材料在適當的時候分階段地呈現或分發給學生,教師注意做好材料在實驗前的保密工作。在學生實驗完成后,準備反饋交流前及時提醒學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學記錄單,使學生養成一心一意地傾聽的習慣。
3、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評價機制的運用,本課我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指導學生實驗及報告單填寫等過程中,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并運用激勵性語言給予適當的鼓勵,倡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小學科學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臨川實驗小學的萬國奇,我說課的是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杠桿》。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首先說教材:
杠桿是《簡單機械》這一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研究杠桿的有關知識,是在學習了天平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簡單機械,是學生順利操作、設計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下一步學習復雜的機械具有著重要意義。
本課從“妍妍要打開餅干罐蓋子”的問題出發,通過三個活動“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用杠桿做個起重機”引導學生認識杠桿,通過活動探究杠桿原理,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說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考慮到六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 ,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杠桿的組成,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的實驗活動,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接下來說教學重難點,在本著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杠桿的組成,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
難點:找出科學規律。區分生活中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
說教法:
那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呢?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杠桿概念以及應用。
說學法:
學生要學好這一課,我應該這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1.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安排相關情景與三個科學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自主探究機會。
2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表達交流等過程,在親歷中體驗感悟和內化,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六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一、情景導入:
通過一幅妍妍要打開餅干罐蓋,但又感到罐蓋很難打開的情景,以及主題人物的對話,探討打開罐蓋的方法,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桿:
(一)初步認識杠桿
開展活動一,怎樣更容易把蓋子打開?先讓學生直接動手試一試,在利用使用工具打開。然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把蓋子打開的最佳方案寫下來。使學生體會使用杠桿的感受。
開展活動二,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講臺上放置倆個罐子,一個沒凸起邊緣,一個有凸起邊緣,讓學生比賽把蓋子打開,小組討論結果,使學生明白如果沒有凸起的邊緣即支點,盡管有一支螺絲刀也是不能打開的。對杠桿的結構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結合資料卡和示意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理解杠桿的科學定義,認識杠桿中的支點、動力作用點和阻力作用點。
(二)開展活動三,研究杠桿的作用
用杠桿做個起重機的活動,其實就是研究杠桿支點的活動。 小組總結交流實驗結果,配合學生演示,共同總結我們的發現。得出結論。學生記錄杠桿的秘密,即: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在什么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并發揮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規律揭示阿基米德為什么會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運用了 “猜想、實驗、論證、交流”教學模式。
。ㄈ┨接懜軛U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桿,哪里用到費力杠桿,哪里用到等臂杠桿,找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三、拓展活動: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桿情況。理解杠桿是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復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八)、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小學科學說課稿14
●說教材
熱脹冷縮是指物質遇熱膨脹和遇冷收縮的性質。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時候會裂開;茶壺里滿壺的水在燒開時會有水溢出來等等。熱脹冷縮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乒乓球踩癟了,可以浸在開水里燙一下,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壓力變大就會重新鼓起來;果醬瓶的鐵蓋子擰不開,我們只要把瓶子倒過來放在熱水里浸泡一會,玻璃瓶和鐵蓋子放在熱水里都會膨脹,但是玻璃膨脹小,鐵蓋子膨脹大,瓶口和鐵蓋子之間的縫隙就會變大,瓶口就容易擰開了。一般物體都會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只是有些物體不是變化比較小,我們很難看出來;有些物體變化比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來。
中班的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不斷增強,他們會很驚喜地發現這個世界很神奇:為什么袋鼠爸爸會生孩子,我們的爸爸不會?為什么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外星球有沒有和我們一樣的小朋友?等等。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以“為什么”為主,他們關注現象,更關注現象后面的科學道理。他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的世界,他們是勇于實踐的探索者,會積極主動地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中班孩子對熱脹冷縮的現象在生活中有遇到過,但是對于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的經驗還不是很系統,很科學,因此在中班開展“熱脹冷縮”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整合、梳理、提升這方面的知識經驗,還可以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觀察,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理念。
●說目標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教學活動內容,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
2.知道熱脹冷縮與生活的關系,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其中“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我將提提供各種操作材料,在活動中通過幼兒猜測、操作、記錄和交流來解決重難點。
● 說準備
根據活動的目標,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癟乒乓球三個、杯子三個、記錄紙一張,每人兩個笑臉貼紙,大記錄紙一張,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癟乒乓球、杯子,是為了讓幼兒進行實驗,感知熱了能使物體膨脹的現象,這份材料很好地體現了《綱要》所提倡的“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記錄紙的設計很簡單,但是它的提供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記憶實驗的結果,讓孩子有據可證,更讓幼兒學會尊重科學的實踐和真理。
2.笑臉貼紙是讓幼兒將自己的猜測或是實驗結果展現在大記錄紙上,便于教師和同伴的統計。大記錄紙可以將幼兒的猜測和操作結果進行匯總,便于幼兒直觀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實驗結果,并便于更好地進行相互交流。
3.Ppt的內容是由一個生活錄像短片“怎么辦”和“熱脹冷縮在生活中應用”圖片組成的。錄像短片是為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圖片是為了幫助幼兒擴散思維,了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說過程
第一個環節:引出課題
采用看錄像短片的形式,將生活中現實的場景展現在幼兒面前。通過一個小朋友的困難,激發幼兒幫助他的愿望,繼而激發幼兒想出各種辦法使乒乓球變圓。通過這一個環節幼兒的交流,教師能較好地了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
第二個環節:猜測實驗
通過幼兒的猜測,讓幼兒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在同伴和教師面前,允許孩子出錯。
接下來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崇尚科學,形成讓事實來說話的觀念。當然,實驗的過程是一個發現變化的過程,需要孩子仔細觀察,從而發現“熱脹”的現象。
通過記錄實驗結果,讓幼兒嘗試簡單的記錄方法,學會看簡單的記錄表。
在交流中,讓幼兒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經驗,促進幼兒間的交流。
教師的小結是對生活現象的科學提煉,讓幼兒初步感受科學的嚴謹性,了解物質的這種現象是“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個環節:討論交流
通過同伴間的交流,讓幼兒對自己觀察到的生活進行表達,教師能從中了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也能引發幼兒對生活更積極地觀察和探究。
通過ppt的展示,圖片的直觀性更能讓幼兒了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這么廣泛,科學無處不在。
小學科學說課稿15
《認識角》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67頁——68頁的教學內容。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見到的角抽象成數學中的角學生往往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材只對角做了一個初步的介紹,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內容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能力目標:經歷“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圖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敖恰睂τ诙昙壭∨笥褋碚f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學中我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貫穿于課堂中的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復習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經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然后教師引入新知: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新朋友,板書課題:認識角。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點出發,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新知的熱情與積極性,為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ǘ⿵膶ふ疑钪械慕,到實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我先通過實物演示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剪刀張開的兩個刀刃夾成一個角,鐘面上兩根指針夾成一個角,紅領巾的兩邊組成一個角。然后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幾何圖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初步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ㄈ┎僮饔^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在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問題:你能不能想辦法折一個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紹給同學。這樣在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使他們更充分的感知到角。這時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角有什么特點呢?閉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調動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后及時設計“判斷”,在平面圖中“指角、數角”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ㄋ模┰谧灾魈剿鳌⒑献鹘涣髦邪l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學生建立了角的正確表象基礎上,我設計了操作活動角和大小三角板對應角的比較兩個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在這一環節里,我先讓學生在小組里充分動手操作,討論討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口有關,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再巧妙運用多媒體演示驗證,變抽象為直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 拓展應用,提升學生能力。
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一張長方形紙,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可以畫一畫,也可以折一折,還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誰想的方法多。在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請學生把幾種不同的剪法和同學交流,教師演示。這一設計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仡櫩偨Y。
讓學生回顧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然后通過出示:籃球場地、籃球板、球門架、樓梯以及樓房建筑物等,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2-10
小學科學蒸發說課稿11-11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11-19
小學科學優秀說課稿11-07
關于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1-06
關于小學的科學說課稿11-06
小學科學浮力說課稿11-09
小學科學說課稿11-09
杠桿說課稿小學科學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