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21 18:09:32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科學說課稿集合15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1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為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這一課要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了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實踐操作中獲得知識。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并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了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學會區分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的設計、操作和研討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熱傳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設疑、探究、研討、運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熱傳導現象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本課是本冊教材中“熱”教學單元的第一課,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學生學習后,可以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熱的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及了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因為“熱”沿著物體傳遞時,只能憑皮膚的觸覺感知,不能靠視覺觀察,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所以實驗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征。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熱傳導實驗的設計與控制。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聯系小學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采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

          為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根據本課制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著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ǘ┮曰顒诱归_,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ㄈ┮园l現結束,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具體闡述如下: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進行導入。先請學生猜想用手觸摸不銹鋼杯時有什么感覺,接著啟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了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里來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自然而然的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興趣。通過教學導入,明確了實驗目的,確定了研究活動的方向。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開始這一課的學習。

          (二)以活動展開,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這是因為新的科學課堂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活動”為載體的基本理念,以“活動”為載體是指課堂教學要以活動為主,以學生的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為主線,通過活動組織課堂教學。其次,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只有對感性材料綜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所以這部分就是通過指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親自實驗操作,經過分析思考,了解客觀現實,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并逐步形成理性認識。為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部分安排了兩個實驗。將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相結合,通過做實驗教給學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認識事物。

          第一步:指導學生認識熱能以傳導的方式傳遞

          這個實驗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采用引導學生定向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該難點。首先,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如果將一根鋁絲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將三根火柴抹少許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鋁絲上,接著用酒精燈加熱鋁絲的一端,那么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待學生猜想后,需要實驗來驗證時,教師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并請學生演示實驗。最后通過討論匯報,學生發現:熱可以沿著物體傳遞,并且是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傳到溫度較低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熱傳導。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開始提出的問題: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里來的?

          第二步: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不同

          在這個實驗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式學習。首先,老師請同學們猜想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相同嗎?接著請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制定各自的實驗計劃,并進行匯總,這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待學生選出一種簡便的實驗方法后,教師出示實驗報告單,并放手請學生用現有的材料充分實驗,大膽操作,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自己獲取知識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最后,通過討論匯報學生得出結論: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個研究活動中,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在教師及時引導下,學生自己探索實踐中得到了解決,從而形成了正確的認識。教師始終作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合作者,親身介入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并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突發情況及時修改調整,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教師是科學探究的主導,又使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體驗到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形成尊重科學知識、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ㄈ┮园l現結束,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啟發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了熱傳導的性能。接著再聯系教學開始時所觀察的不銹鋼杯傳熱的事實,嘗試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不銹鋼杯進行改進。最后,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了鞏固和擴展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本課最后幾分鐘還安排了一道思考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已有概念,同時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為本課教學設計的三個環節。

          通過上面的教學活動,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順利地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填寫實驗報告單等多種方法,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并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的是圖文式板書。圖增強了直觀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整個板書簡潔明了,能加深印象,鞏固知識,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為了配合本課教學,我采用的教具和實驗器材有:

          1.實物投影儀,實驗研究報告單;

          2.不銹鋼杯,方座支架、酒精燈、凡士林、火柴、銅絲、鐵絲、鋁絲,燒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銅、鐵、鋁、塑料、木、竹……)、熱水。

        小學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看到過月亮的圓缺變化的,他們基本都知道農歷十五是滿月,另外他們也了解了月球自身是不會發光的,月光其實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等。此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堅持記錄的習慣。

          2、初步形成觀察月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小學科學說課稿3

          各位評委教師:

          大家好!我是01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食物》,下頭我開始進行我的課題分析。

          一、說教材

         。ㄒ唬┱f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終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3)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ǘ┱f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夠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選擇食物的本事。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本事。

          難點: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ㄋ模┙虒W準備

          課件;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二、說學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學生面前。食品包裝袋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然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不會關注包裝袋上信息。讓我高興的是本校四年級的學生有較好的科學習慣和科學思維,對科學課的熱情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所以,我覺得這堂課組織起來應當比較容易。

          三、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四、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我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經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n前準備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一樣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必須的典型性、結構性,并且是自我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當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樣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我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資料。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本事。

         。ㄈ┪沂亲盥斆鞯难芯可

          1、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一樣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教師給的統計表。

          在活動中,學生經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資料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作業,讓學生經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ㄋ模┪沂亲罹鞯南M者

          首先,經過電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的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

          其次,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鑒別偽劣食品的本事及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最終,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景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我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本事。

          六、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經過對資料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終構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忙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七、說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一開始,我確定“三星”標準,經過“星星伴我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經過摘星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為學生創造一種簡便愉悅地氛圍,如爭當小設計師、吃餅干、看動畫等。以此使學生歡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歡樂探究科學的奧秘,歡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峰。

        小學科學說課稿4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進行對植物的觀察活動之后,進而發展為對動物的觀察!段伵!芬徽n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還不知道怎么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為后面對螞蟻、蚯蚓的觀察等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顏色、身體構造等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映,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

         。3、蝸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狀的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按照科學的方法飼養蝸牛,并做好觀察記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傷害小動物,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教會學生觀察小動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放大鏡,記錄本和筆。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1、激發情趣,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喜歡蝸牛嗎?那我們就一起與它玩一會兒吧!”

          預設: 對于孩子來說,喜愛小動物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設計意圖:確定觀察任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學生在和蝸牛玩的過程中,對蝸牛進行了無意的觀察。

          師:“同學們對蝸牛這么感興趣,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預設; 蝸牛有牙齒嗎?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有眼睛嗎?長在哪?蝸牛怎么爬的?

          設計意圖:我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加以梳理,形成幾個問題的區域:如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殼的觀察、蝸牛運動的觀察等。

          2、制定計劃,自主探究

          師: “你們小組打算怎樣觀察蝸牛呀?”

          預設:這時學生運用己有知識,調動各種感官觀察蝸牛,如:看看蝸牛身體的顏色、聞聞蝸牛的氣味、摸摸蝸牛的殼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想出多種辦法、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觀察。進一步設計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你們小組怎樣分工合作呀?”“你們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樣做才能不傷害蝸!钡取

          師: “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發現了什么?”

          預設:1、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2、蝸牛運動的觀察: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 3、蝸牛爬行的痕跡:教學中會有二種情況,先發現粘液,再發現粘液是蝸牛爬行過和痕跡;或者先發現蝸牛爬行留下的痕跡,再發現痕跡原來是蝸牛分泌的粘液變成的。從觀察和思維發展的水平說,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跡與粘液的聯系后,很自然地會產生關于粘液的問題,蝸牛分泌的粘液對它有什么用?

          設計意圖:在觀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順序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內容。在教學中,重在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及運動方式等。在觀察蝸牛運動時,引導學生“輕輕碰觸”,從愛護動物的角度,這是最好的契機。

          師:蝸牛這么可愛,你想和它做朋友嗎?你準備怎么照顧你的朋友呢?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利用本課的學習方法繼續進行觀察由課內引向課外,學生掌握了本課所滲透的這種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科學素養,也就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5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聽聽聲音》這一課。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體會聲源與聲音的關系。通過分辨聲音的變化的活動,為未來建立有關聲音的一些科學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礎。

          結合教學內容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讓他們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鑒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適當地了解。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構思和嘗試:

          1、創設情境 引導實踐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創設情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本課的引入,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把全班分為A 、B兩組,分別向左 、右轉,背向而坐。請A組一學生講:“猜猜我是誰”,B組的同學在不回頭看的情況下,猜出是誰講的。然后B組一同學講,A組猜。在教師的引導下,隨著這個簡單、巧妙的活動展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同時也在活動中溝通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為40分鐘的課堂教學創設了和諧的氣氛。

          2、充分準備活動材料。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傾聽和感受聲音、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其中第二個活動就要求學生們能自主探究不同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為了使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充分得以實施。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有結構的材料,發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鈴鐺、玻璃瓶、紙、舞板。由于活動材料準備得十分充分,從而為學生們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學生的要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如在探究液體發聲的過程中,學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劃水。

          3、自由活動,自主體驗。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也就是說科學課應該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現,在科學課上應該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課我在引導學生用各種物體發聲的實驗過程中,并沒過分規范學生,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順序進行實驗,并做記錄,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將自己作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識結構)強加給學生。在這樣親歷探究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和諧的。

          4、拓展時空 課外延伸

          《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作為科學課程的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不能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科學的探究僅僅憑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針對這種情況,本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制作“水揚琴“的實踐性家庭作業,讓在學生能在課外繼續去探索聲音的奧秘。

          以上是我執教《聽聽聲音》一課后的一些想法和粗淺的反思,也許我對本課地理解還不夠深刻到位,剛才的教學種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懇請在座的個位專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但是本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教學中應該加強的方面)

          1、本堂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由于本課的活動較多,探究的活動不夠深入,發現得不夠多,所以在一組學生匯報了自己的小組的發現之后,其他小組的補充比較少。

          2、探究過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不是很廣泛,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平時訓練不夠細。

        小學科學說課稿6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第二課《蝸牛(一)》。下面我從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來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修訂后的教科書更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標準所規定的相關內容。

          本課是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蝸牛。教科書展示的是自然環境下的蝸牛照片,提示學生蝸牛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在另一張照片上,展示了兩個殼上的螺線旋轉方向不同的蝸牛,其中右邊的一個是從里向外逆時針旋轉的,這在我國非常少見。最常見的旋轉方向如左邊的蝸牛一樣,螺線是從里向外順時針旋轉的。

          第二部分,觀察蝸牛的身體。教科書在圖上標注了蝸牛身體各部分的名稱,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描述表達時運用這些詞匯,準確方便地表述。特別要指出的是,蝸牛的觸角有兩對,長的觸角的頂部有眼睛,短的一對觸角上沒有眼睛。蝸牛身體的觀察內容相當豐富。教科書點到蝸牛身體的顏色,重點展開的是對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

          “用小棒或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會有怎樣的反應”,這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即觀察動物的應激性。

          第三部分,觀察蝸牛的運動。可以說,會運動是動物區別于植物的一項重要特征,動物怎樣運動,又體現了動物的身體結構和功能,體現了動物的多樣性。

          在前面的觀察和平時的觀察活動中,學生已經注意到蝸牛的運動,而且會用“爬”“慢”等詞描述蝸牛的運動,并已產生或提出有關蝸牛運動的一系列問題了。在此基礎上,教科書整理出三個問題及活動來展開觀察蝸牛運動的活動。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對學生來說,蝸牛是沒有腿、腳之類的東西。那么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從沒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發展了學生對足的認識。

          觀察蝸牛在各種物體上的爬行動作;顒踊卮鸬氖沁@些問題:蝸牛能在各種物體上爬嗎?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呢?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一樣嗎?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是怎樣的呢?教科書提供了三幅圖,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體,平面的和棍狀的物體以及線狀的物體。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學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觀察內容。

          第四部分,飼養蝸牛的方法。教科書明確提出飼養蝸牛,并且提供了飼養的方法和兩種養殖環境。只要參照教科書中提供的方法,學生一般都能養好蝸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蝸!芬徽n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還不知道怎么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對學生以后的探究活動來說意義非常大。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5、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二、說學生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經歷了第一單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統的觀察活動,學生們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氛圍較濃厚,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交流。通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的科學態度得以端正,科學探究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對學生來說,喜愛動物之情是與生俱來的。秋天是動物活動頻繁的季節,也是觀察研究動物的好時機。學生們在觀察大樹等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蝸牛是學生非常喜愛、熟悉但又沒有仔細關注過的小動物。學生觀察的困難在于能否找到蝸牛的身體各部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觀察蝸牛的爬行狀態。因此,在課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參與學生觀察活動,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蝸牛的特征。

          三、說教法和學法:

          1、小組合作:觀察活動需要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補充和討論,對所觀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獲。教師要組織好四人小組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師生合作:在學生的觀察活動時,教師積極參與到其中,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

          3、學生主導:這堂課教師應該把時間充分的給予學生,經歷一個觀察、記錄、匯報、補充、再觀察、再匯報的過程。教師充當傾聽者和組織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來解答。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小動物們有的會飛,有的會爬,有的會游泳,真是可愛極了,你們想和它們交朋友嗎?(想)好,這節課老師首先帶同學們去認識一位小動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蝸牛(出示蝸牛),你們了解它嗎?希望同學們要仔細地觀察它,看看它的身體結構是怎樣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生存下來?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觀察和做好記錄。(板書課題:2、蝸牛(一))(上課一開始不直接向學生提供蝸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現,也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及主動探究蝸牛的欲望。這使學生的興趣具有可控性,使興趣“有”而不過度,為下面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埋下伏筆。)

          (二)自主學習

          1、蝸牛的生活環境

         。1)哪里能找到蝸牛?(草叢中),蝸牛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陰暗潮濕的地方)

          你們仔細觀察過蝸牛嗎?能說說蝸牛是什么顏色的嗎?(有的青綠色,我的紅褐色)

         。2)、教師提醒學生照片上,展示了兩個殼上的螺線旋轉方向不同的蝸牛,其中右邊的一個是從里向外逆時針旋轉的,這在我國非常少見。最常見的旋轉方向如左邊的蝸牛一樣,螺線是從里向外順時針旋轉的。

          2、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學生自主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方法。(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從整體到局部觀察,觀察時要耐心,靜靜地觀察,不要打擾它的活動。)

          (2)放大鏡的使用。師:手握放大鏡的把柄,將放大鏡靠近物體的一側,然后沿著肉眼與物體之間的直線方向,緩緩地移動放大鏡,直至看清楚物體的細微結構為止。

          (3)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蝸牛,在觀察時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比較、補充。教師可以參與到其中一到兩個小組中間去。對小組中出現的問題和優點給予幫助和表揚。這里比較好的體現了小組合作和師生合作的理念。

          (4)學生進行四人小組合作的觀察活動,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它可分為幾個部分?(頭部、腹部和尾部。重點觀察頭部,觀察蝸牛的眼睛、觸角和嘴。特別要指出的是,蝸牛的觸角有兩對,長的觸角的頂部有眼睛,短的一對觸角上沒有眼睛。)

         。5)小組派代表進行上臺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嘗試按一定的順序,有一定條理,有重點地描述蝸牛身體的特點。當學生不能有條理有順序的描述時,教師給予指引。

         。6)學生畫蝸牛。讓學生把自己的蝸牛畫在作業本上,標上各部分的名稱。

         。7)用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的反應。(蝸牛的身體會縮進殼里)

          3、觀察蝸牛的運動。

         。1)讓蝸牛在玻璃上爬行并進行觀察。問:蝸牛有腳嗎?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

          (2)觀察蝸牛在各種物體上的爬行動作。蝸牛能在各種物體上爬嗎?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呢?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一樣嗎?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是怎樣的呢?(蝸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體,平面的和棍狀的物體以及線狀的物體上爬行。)

         。3)描述并模仿蝸牛的爬行。

         。4)學生記錄蝸牛的運動。

          (5)蝸牛爬行的時候,會留下蝸牛爬行的痕跡,讓學生討論黏液對蝸牛爬行的作用。

          4、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

         。2)飼養蝸牛注意事項。(每天傍晚給蝸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殘渣處理干凈)

         。3)蝸牛的食物:菜葉、青瓜等綠色食物

          (三)鞏固提高

          1、學生做課堂作業

          2、作業講評,訂正

          (四)課外延伸

          1、學生課外飼養蝸牛。

          2、每天觀察蝸牛的生活情況,并寫觀察日記。

         。ㄗ寣W生觀察研究動物從教室走向廣闊的生活。從而使四十分鐘的科學課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跳板”。)

        小學科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于綜合過程本事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一樣的層面、用不一樣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終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本事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必須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經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本事稍差。所以對于本課資料,要采取貼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明白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本事目標:能從不一樣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忙他們構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經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構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很多豐富的感性材料,又能夠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完美情感態度。以到達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本事、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里,教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境來上這節課,大家想明白今日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之后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里,我首先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之后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忙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后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

          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經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游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到達了師生互動。這個游戲主要引導學生經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采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貌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夠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能夠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之后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經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后經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我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僅能夠培養孩子們的動手本事、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后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景。(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齊參加果實大會)之后鼓勵學生一齊幫忙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齊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之后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樣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齊去,誰明白為什么呀。之后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經過主角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取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小學科學說課稿8

          各位尊敬的評委,敬愛的教師:

          你們好。今日我說課的資料是《溫度和溫度計》。這一課與測量水的溫度、水結冰了、冰融化了、水珠從哪里來、水和水蒸氣、水的三態變化,共同組成了該冊的第三單元。在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冷熱現象有了必須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如何準確的明白物體的冷熱程度。

          我的電子教案結構安排如下(課件出示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過程)。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溫度和溫度計》是科教版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中的資料。教材分為四部分(課件出示四個部分一:比較水的冷熱;顒佣河^察溫度計;顒尤簲z氏溫度的讀和寫;顒铀模鹤x出溫度計指示的度數。)第一個活動讓學生經過自身的體驗來感知溫度,并得出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第二個活動以學生們在“冷水與熱水”中積累的經驗為基礎,引出溫度和溫度計的概念。第三個活動的重點是訓練學生對攝氏溫度認讀和記錄第四個活動是指導學生如何準確地使用溫度計。其中重點是訓練學生對攝氏溫度的認讀和記錄,難點是引導學生識讀零下溫度。

          二、依學情說目標

          我所應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溫度和溫度計沒有很深的了解。學生可能聽說過溫度計,也曾用體溫計測量過體溫,但真正使用溫度計測量過其他物體溫度的學生估計極少。所以根據大綱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課件出示知識目標:使學生明白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物體的溫度能夠用溫度計來測量。本事目標:經過學生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察本事。情感目標:從溫度計這種工具的精巧設計體驗科學的魅力,理解測量工具使用規定的意義,并愿意遵守這些規定。)

          三、說教學策略和學法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課件出示:巧設懸念—————實驗感知———觀察思考—————實踐運用)這個教學策略和方法體現了變教給學生知識為教會學生學習,在大膽想、充分做而獲取感性認識的同時培養學獨立獲取知識和進行科學探究的本事。課堂上,我指導學生采用(課件出示:問一問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用一用)的方法來學習。問自我不懂的地方想教師提出的問題,做自我研究的實驗,說自我理解的資料,用所獲的知識釋疑。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程序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進取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

          1:魔術激趣,巧設懸念。(課件出示一、魔術激趣巧設懸念)上課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與教學相關的小魔術,神奇的現象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從視覺上的感知提升到腦的思考!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庇辛伺d趣,學習活動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所以,我設計教學程序的第一步是搞好樂中施教和趣味教學,引領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經過伽利略溫度計的雛形,把學生不熟悉的熱脹冷縮現象呈現于他們眼前,經過簡單神奇的小魔術,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課件出示1、同學們發現了什么,你明白其中的奧秘嗎2、在今日的學習中,你還想明白什么)經過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能夠讓我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熱脹冷縮現象中提出自我想研究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本事,也充分體現了科學學科問題多樣性和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2、設計實驗,比較感知(課件出示二、設計實驗,比較感知)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活動中,經過實驗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本事和思維本事。我首先讓學生比較兩杯水的冷熱,讓學生用手觸摸感知哪一杯溫度高,哪一杯溫度低,由此引出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通常用攝氏度(℃)來表示。之后讓學生動手感知、比較桌子上的四杯水,(1號杯內裝的是涼水,2號、3號杯內裝的是溫水,4號杯內裝的是熱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實驗要求動手體驗,交流討論,并做記錄,最大限度的活躍了課堂氣氛,建立起自我是學習主人的主體意識。在學生們充分實驗感知后,各小組根據所填表格,匯報實驗情景。教師小結同樣的四杯水,由于實驗順序不一樣,手指獲得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那有什么辦法能夠準確地明白物體的冷熱程度呢自然地引出溫度計。

          3、觀察思考,提升認識(課件出示3、觀察思考,提升認識)。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主的觀察思考,互相交流觀察中的發現,說說自我看明白了什么,對于觀察中產生的問題,能夠下組尋求別組同學甚至教師的幫忙,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性的探究空間。在學生充分觀察后,各小組匯報觀察情景,有的組發現了溫度計上的數字,有的組發現了溫度計上的刻度,有的組發現溫度計上有溫度的單位攝氏度(℃),還有的組發現了溫度計上有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有了這些感性的發現,我進一步組織學生思考、探究,(課件出示:1、溫度計主要由哪幾部分構成2、溫度計上的每一個刻度表示多少度3、當你用手捂住溫度計的玻璃泡時,溫度計會發生什么變化)我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去探究,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思維的訓練中,經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很順利的實現了溫度計構成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培養了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情致。使學生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4、實踐運用,認讀溫度(課件出示實踐運用,認讀溫度)在這一環節我要讓學生掌握攝氏溫度的讀和寫,引導學生準確的區分零下溫度的正確讀寫并讓學生明白溫度讀數時的方法。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圖文音動色的功能,設計了與資料緊密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在看聽說寫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攝氏溫度的讀和寫,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也獲得一種滿足和成功的體驗,成功的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對應掌握的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五、總結揭秘,拓展延伸

          (課件出示)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把教材知識和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運用聯系起來,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去解答問題。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讓學生自我總結歸納這節課的收獲,有的學生說,明白了物體的冷熱程度和溫度的單位是攝氏度,有的學生說明白了溫度計的構成和每一個刻度表示的度數,有的學生說明白了用正確的方法讀寫攝氏溫度,還有的學生說發現了溫度計液柱隨溫度高低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在學生有了如此多知識收獲的基礎上,我再回到課前開始的小魔術,讓學生又一次感受到科學帶來的神奇現象,之后我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小魔術,讓學生自我發現魔術的秘密。最終我再做了總結揭秘,讓學生對溫度計是根據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有了生動、直觀的認識。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布置學生課后設計一個自制的溫度計。任務的設計是對學生動手探究本事的培養,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為突出本課的重點我把對攝氏溫度的認讀作為板書的主線,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課件出示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表示攝氏溫度6℃讀作寫作;—1℃讀作寫作)總之,本課的教學從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思維本事來搭建知識的結構。教學過程中,

          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讓學生愉快地探究知識,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貼合了學生獲取想明白,努力去探究,享受獲得喜悅的心理活動規律。使他們感悟到科學的樂趣,達成了目標。我相信經過這樣的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進取的思維,主動的探索,歡樂的學習,能動的發展。

          以上是我說課的資料,由于經驗不足,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各位多多指教。多謝!

        小學科學說課稿9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我校這幾年在武主任領導下進行的一個課題實驗。實施“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模式,目的是培養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科學態度和勇于質疑、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在操作過程中,首先要有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放下架子,讓學生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當作學習伙伴,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對于學生提出的個別離奇古怪的問題,教師的態度應是不指責,不回避,并適當地給予肯定和引導。其次是在學習的過程和體驗中,關鍵是能否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選擇、判斷和運用。最后就是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特別是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模式能改變傳統教學壓抑學生興趣和熱情的狀況,能讓學生在平等的環境下“自主、合作、探究”,討論總結,獲得成功。

          究竟怎樣的教學模式,才能適合新課改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實踐的“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正是符合新課改精神和素質教育要求。情境設置、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和采用。但是,情境如何創設,才能發揮其導向作用呢?

          再如,小組合作學習。何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是最恰當時機?對于動手實踐,特別是新課改的年級,我們不能被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所沉醉,而應更關注學生究竟在做什么?活動產生的效果又是什么?而對于主動探索,我們建議采取以問題為中心,以發現為目標的開放性學習方法,但是如果把每一個問題都當作探究來處理,不僅時間條件不允許,也可以說把探究神秘化、復雜化了。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在執教《燈泡亮了》這節課所做的一點嘗試:

          我先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寬"的模式展開。好的問題情景是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究的火把,我們要善于用產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迷人的夜景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使他們能迅速進入思維發展的“最近區”,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達到自評與綜合評價的目的。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

          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環節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這兩個環節采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傊,我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模式的教學,是通過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是一種平等的同伴互助,共利互惠的學習關系,是學生求知快捷而科學的通道。

          教后反思: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感覺到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有著強烈的興趣,身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留心學習和積累各種科學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導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指導和評價孩子的時候,老師說的話一定要尊重科學的嚴謹性,對于某些沒有定論的問題,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應該是對孩子進行一個探究方向的引導。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孩子的興奮點,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探索、實踐。

          從課堂情景來看,學生主動完成了教學任務,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孩子抓住課堂上“幫別人做線路”這一情景,生成了“幫別人做事不如教給別人做事方法”這樣一個道理。在老師提供的教學材料面前,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與風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組成“電路”的同時,孩子的合作能力與合作愿望進一步得到了張揚,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課堂的結束并不是這類問題的結束,只是給這類問題開了一個好頭,留給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空間與機會。

          孩子的動手能力、思維面、深度及制定方案的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咱們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動口能力的失調,在這一方面對孩子的鍛煉一直是少得可憐。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功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我認為在課堂上以疏導學生為主,這樣可能在體現學生自主學習上會做的更好。

        小學科學說課稿10

          一、我對課標及教材理解

          《熱起來了》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教科書第26—27頁)。本單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即:熱脹冷縮現象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關于冷熱現象,學生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如根據天氣的冷熱增減衣服;把壓癟了的乒乓球浸入開水里燙一下,重新鼓起來;喝太燙的水加一些涼水等。這節課是熱單元的起始課,從“怎樣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話題開始,讓學生討論,我們的身體從周圍獲得熱量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重點展開對“衣服是否能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自主探究活動,并由此引發學生探究熱及熱現象的興趣。

          本課圍繞“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嗎”設計了二個對比實驗,二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一定的層次,第一個實驗探究書和衣服對比,衣服能否產生熱量?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毛衣和書一樣不能產生熱量。第二個實驗探究被衣服包住的書和被衣服包住的身體對比,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熱,只是起保溫作用,防止熱量散發”。每次實驗后讓學生交流,形成解釋,構建起加穿衣服會使身體感覺到熱,但并不是衣服會給人體增加了熱量。讓學生經歷了“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驗證――解釋問題”這樣一個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如何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驗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我對學生基礎及特點的分析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已經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以及五年級上冊的“光”單元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有關熱的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他們心里有想表現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時又希望能被肯定等這些都需要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另外,“冷熱現象”雖然學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三、我將采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及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小學生”、“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翱茖W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在設計本課時,我關注了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整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釋問題”的教學模式,通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根據生活經驗對該教學情境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猜測,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有目的地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釋相類似的生活問題。整節課讓學生處于不斷的猜想設計驗證當中,思維不斷地激活,過程不斷地完善。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幫助他們運用各種思維的技巧來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四、我的教學設計

          1、激趣導入。和學生握手,感覺手很涼,你們有哪些辦法能讓老師的手熱起來?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使手熱起來的多種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層次推進,再次思維碰撞。老師身體也很冷,你還能想些辦法讓我的身體熱起來嗎?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想起了生活中使身體變熱的種種方法,學習的熱情進一步高漲。

          3、提出問題。師順勢引導,這些辦法是怎么使我們的身體熱起來的?一一分析解釋用熱水袋、烤火、開暖氣、曬太陽等是外界物質傳遞熱量使身體熱起來,吃熱食物是食物吃進身體中產生熱量讓身體熱起來,跑步、打羽毛球等運動是運動加快產生熱量使身體熱起來的,最后留下加穿衣服、蓋被子――這些方法是怎么使身體熱起來的呢?是衣服也可以產生熱量嗎?

          4、思維論證。讓學生猜測。學生一種觀點,多穿衣服就感覺熱起來了,說明衣服可以產生熱量。另一種觀點,衣服不能生熱,只起保溫作用。師引導學生思維,假如衣服能增加熱量,那衣櫥里掛滿了衣服,衣櫥的溫度會不斷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溫度后,衣櫥里的衣服就會燃燒起來了,事實是這樣的嗎?晚上我們鉆進被窩,感覺被子是涼的還是熱的?早上醒來,被窩里又是什么感覺?這說明了什么?

          5、實驗驗證。衣服到底能不能給身體提供熱量?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嗎?讓學生說實驗方案,并進行猜測-可能會發生怎樣的結果,不同的結果又能說明什么。根據學情分析,我預設了一個實驗記錄表:

          讓學生通過這兩組對比實驗得出的實驗結果,證明衣服不能生熱,加穿衣服身體熱起來的原因是衣服能起保溫作用,能阻止熱量散發,防止冷氣進入。

          6、提出新的問題,促進思維。既然實驗結果證明了衣服本身是不能提供熱量的,那為什么我們多穿衣服還是感覺更熱了呢?讓學生在弄明白一個問題的同時,又能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熱愛科學的興趣。

        小學科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水》這課是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質,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能夠用來洗衣服,水能夠喝等等。這些知識是趣味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學生對于水也比較感興趣。

          二、說教法

          根據對學生情景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玩、愛動,異常是對三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特點,整節課我以“找水”來貫穿,這樣就比較貼近玩中學。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我認為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對科學感興趣,這其實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需要我們的教師不斷的探究與實踐。因為水是學生平時很常見的物質,《水》這課也是第一課,為下頭的教學做了鋪墊。根據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為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能夠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2、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比較,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情感、態度、價值觀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2、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三、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資料。

         。ǘ┙Y合課件,認識水。

          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經過讓學生回憶,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為下頭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ㄈ┨骄炕顒,找水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個環節我是經過“找水”來貫穿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石頭、木頭、樹葉、空氣、醋這幾種物質里,借助于身體器官來辨認幾種物質并找出水。

         。ㄋ模┓诸

          這一部分讓學生把幾種物質進行分類,分成固體、液體、

          氣體。

         。ㄎ澹┏h節水,進行思想教育

          (六)課堂小結,談收獲

         。ㄆ撸┎贾谜n外作業

          總的來說,我的設想和實際操作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期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有所改善。

        小學科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氣預報》是大象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

          天氣是與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其對我們的影響日益增加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從小就對氣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他們來說有很多知識需要探索。

          本節課的主要資料包括有:明白天氣變化的自然現象;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搜集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學會制作科技小報等知識。

          讓學生利用科技小報進行表達與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傳科技知識;鞏固學到的知識同時鍛煉學生收集資料,設計制作等本事。

          2、學習目標

         。1)明白天氣預報的流程。

          (2)了解預報天氣的常用簡單方法,能堅持開展長期的天氣預報活動。

         。3)能制作氣象小報。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天氣預報的常識。

          難點:制作科普小報。

          二、說學情

          農村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天氣現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對下雨前的自然現象有很多的了解,課文中這一資料完全能夠讓學生自我討論交流就能夠完成的,但對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師在這個資料上就要利用有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幫忙學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報其目的是讓學生去收集資料,農村學生受條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資料上有局限性,這就要求學生的小報資料不限,形式多樣。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結合學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討論——————交流”的方法,經過讓學生經過對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進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然后經過教師的講解和查閱資料看圖片、視頻去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還要了解一些天氣預報新的資料——氣象指數,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進行長期的氣象觀測,培養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在制作科技小報的時候能夠要求同學們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景,充分利用當地的一些氣象諺語和農民長期總結的一些氣象知識來制作。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閱讀與交流:首先讓學生閱讀“下雨了”連環畫了解動物與天氣變化的關系,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你們還明白那些與天氣變化有關系的自然現象(這個資料對農村孩子并不困難,能夠讓學生歸納在一齊互相交流,讓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討論:教師首先準備了有關天氣預報制作流程的圖片和視頻(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師能夠借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深的了解現代科技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為天氣預報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長期天氣觀察,測量,搜集氣象諺語,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的培養(收聽天氣預報方法有:查詢電話12121或96121;看電視、報紙、和互聯網)。此外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我還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增添的一項新的資料——氣象指數預報。這樣學生不僅僅了解了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更加激發他們去長期觀察天氣。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報{討論交流},經過交流探討同學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天氣預報的知識,這時能夠讓同學們把你們明白的有關天氣預報知識分資料寫出來,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就能夠開始辦科技小報了,這時候教師能夠出示教師自我辦的一份小報作示范,同學們能夠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當然要要求學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樣,資料豐富,板式新穎漂亮。學生可能一時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節課進行展出。

          五、說練習設計

          這一課的練習分為長期練習和當堂練習。

          長期練習是:堅持長期的氣象觀測并做好觀測記錄,每月進行整理分析數據一次。

          當堂練習是:修改科技小報(在修改過程中能培養學生收集知識本事和動手的本事,當堂不能完成能夠課外完成。

          六、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設計方案我以往在我校兩屆五年級班進行了教學,效果很好,異常是學生辦的科技小報很有特色,有電子版的`,有手寫版的,都是圖文并茂資料豐富,有必須的科學性。學生在辦科技小報的同時收集和積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識。學生對天氣的觀察記錄的興趣也培養起來了,大多數同學能堅持觀察天氣并記錄分析和整理,同學們自我成立了一個氣象小組,不定期的在班上發布氣象信息,編制氣象小報,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讓學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討論——————交流,從而得到新的知識,這種方法比教師去講解要好得多,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這才是教師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內完成)

          1、用氣象符號記錄一周的天氣情景。

          2、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

          3、搜集動物、植物預報天氣的資料。

        小學科學說課稿13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ǘ┨岢鰡栴},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ㄈ⿲W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居捎趯氕h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么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么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ㄎ澹┑贸鼋Y論

          對于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钪械哪Y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ㄆ撸┩卣箲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咀寣W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本單元認識的最后一種簡單機械。本課是依照“問題――實踐――結論――應用”的思路編寫的。課文分三局部:1、通過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車上搬運重物的實驗,使同學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過實驗認識斜面的作用,這局部內容分為兩段:首先認識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認識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導同學認識斜面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實驗驗證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運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注意控制變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通過本課教學擬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并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培養同學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積極參與科學實驗,愿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要以同學的經驗為起點,重視同學的實踐操作,本節著重于讓同學在體驗中學習。課前我仔細研讀教材,結合實際對分組資料進行了變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個紙盒的幾個不同高度的立面來控制,用一厘米寬的紙條來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局部的一致性,這樣一來使同學的操作更規范易行。在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同學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于培養同學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成員間互動和協助,實現每個同學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為了取得合作的實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小組分工明確:實驗前確定了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協調大家的工作,布置每人實驗操作的順序。這樣大家分工明確,操作時既節省了時間,又能取得較好效果。

          (2)成員輪流實驗:操作時,我建議同學每人操作實驗中的一個步驟,這樣依次輪換,做到人人有參與,人人有收獲。

          (3)和時記錄:人人有實驗記錄單,既做觀察員又做記錄員,防止同學松懈。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用談話法說運河橋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確什么是斜面。教師做明確說明: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斜的平面,并沿著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問是搬油桶還是借助斜面滾油桶到車上更省力呢?說斜面能省力光憑感覺還不行,還要用什么來證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較才干判斷。問同學怎么設計證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實驗呢?

          3.小組討論實驗設計。根據同學的匯報,教師小結:先稱出物體(小車)垂直時的拉力,然后記下物體(小車)在斜面運動時的拉力,再進行比較。教師逐一出示為同學準備的資料,并演示組裝、分發資料和實驗記錄單。實驗要求:

         、、由小組長分派每人操作一個實驗步驟。

         、啤研≤嚪旁谛泵嫦露,通過測力計拉著它均勻上行,在小車運動過程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

          ⑶、把觀察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匯報實驗結果:分析你的實驗數據,有什么發現?

         、桑瑢W分組討論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最后小結: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同學通過上一個實驗發現了同樣的物體省力情況不同。問同學答案。希望同學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的原因。

          接著讓同學猜測從低處到高處走樓梯和爬梯子的感覺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響物體在斜面上的省力情況,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

          2、分組設計實驗,并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準備)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并進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級梯度要依照先高后低的實驗順序進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車外的紙包裝盒的幾個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個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筆來完成。為保證對比實驗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局部也相同,借助兩厘米寬的紙條使露在斜面以上的局部和紙條寬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實驗記錄單)

          四、學以致用

          先啟發舉例:通過教師用線在圓珠筆上繞兩種螺旋線讓同學觀察后比較哪種螺絲更容易擰進木板中去,問同學為什么你會這么選擇?然后想一想盤山公路為什么會修成“S”型。再問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

          用了斜面。

          最后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么簡單機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板書: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學科學說課稿15

          教材分析:

          《比較水的多少》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四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液體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學生繼續運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實驗器材進行觀察,通過比較、猜測、討論、合作實驗等方式,多角度的認識水的一些基本性質,以及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描述打下扎實的基礎。教材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從形狀不同而且裝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少"入手用比較的方法入手,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假設(猜想)、制定實驗方案、運用最簡單方便的材料進行驗證比較、實驗后得出結論,最后交流結果的過程,其次是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比較認識水體積多少的不同,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導學生測量比較.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知識儲備上已經形成一定基礎,但由于剛接觸科學學科,對其相關的技能和知識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興趣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以實驗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應該注重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液體具有一定的重量、沒有固定的形狀,可以流動,因此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有多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比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個問題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比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動中形成注重證據的意識,認識證據在證實假設的過程中的重要。

          教學重點:通過比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個問題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解決。

          教學難點:通過用量筒來測量水多少的活動,感受標準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教學準備:

          瓶子(每組1套)、記號筆、漏斗、量筒、課件等

          學法、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解決重難點。我設計了探究式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參與研究實踐活動,尋找最簡單找出水的多少的方法。把學習的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使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為了更好的凸顯“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1、創設情境,通過學生喜愛的故事《西游記》導入,以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內在需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意識到身邊的科學。這節課是學生在科學課中第一次接觸探究性的實驗活動,所以每一個環節的進行一定要清晰,要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課開始的問題情境,不但達到了這個要求,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后面比較水的多少埋下了伏筆,同時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2、提出猜想,任何的發現、發明都建立在大膽猜想的基礎上。在平等輕松的課堂上,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猜想,通過猜一猜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思考,然后說出判斷水多的理由,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3、設計實驗。學生對三瓶水的多少有了一個初步的猜測,此時教師提出問題:“你們準備采用什么方法來證實你們的猜測呢?”鼓勵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再進行小組間的交流。此時不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方法,只要能說出道理就要鼓勵。對于學生提出的方法教師可以按照水的特征給予歸類。比如:比輕重(根據水有重量)、比液面(水在相同的容器中會有同樣的液面高度)、比流速(水可以流動)等。使學生對水的認識從概念轉化到應用層面。

          4、實驗驗證。在這個環節中我沒有讓學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進行實驗,包括研究材料的選擇,研究途徑、方法、手段的選擇等,而是自己限定了實驗材料,只用一只杯子和筆以及漏斗。其原因是我認為三年級的學生在科學探究和實驗方面還不具備自己任意選擇材料進行實驗的能力,如果讓他們自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的話,會在操作上出現各種困難,只要他們能夠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描述,就應該給予鼓勵。

          5、交流與表達

          通過探究,訓練學生觀察,劃線記錄、統計等基本技能,訓練學生收集事實,分析事實的存在,來驗證假設猜測的正確與否,學生經歷了這個過程,使學生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并且讓學生認識到任何猜想都可能不準確,只有通過實驗來證明,認識實驗在我們科學課當中的重要性。

          6、測量水的多少

          由孫悟空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描述多多少,從而讓學生自主地引出用統一的容器來測量,從而引出了量筒及毫升。在學生對量筒的構造有一定的認識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量筒進行一些實際的測量活動。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能很快地量出多出來的這些水是多少毫升。用比賽的形式練習使用量筒,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懂得用科學、簡便的方法,并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又能節約課堂時間

          7、課后延伸。

          課到此時,我想每一位學生都有很多的收獲與想法,同是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比較液體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選擇。如:我們家里沒有量筒我們如何測量液體的多少。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2-10

        實用的小學科學說課稿范文 小學科學優質說課稿10-19

        小學科學優秀說課稿11-07

        關于小學科學的說課稿11-06

        關于小學的科學說課稿11-06

        小學科學說課稿11-09

        杠桿說課稿小學科學11-07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11-19

        小學科學浮力說課稿11-09

        小學科學蒸發說課稿11-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