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4-05-17 12:48:29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范例[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科學說課稿范例[15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1

          一、關于教材與學情

          《建一個垃圾填埋場》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環境和我們”的第2課。同學在以前的科學課中,了解了一些環境教育的內容,本單元將聚焦環境教育,從貼近同學日常生活的垃圾問題開始深入探究。同學經歷了第一課《垃圾堆里有什么》的學習活動之后,從無意識到有意識關注生活垃圾、甚至整個城市垃圾發生的現象。六年級同學憑借經驗知道一些關于垃圾處置的方法,但是他們并不一定知道或者關注在用這些方法處置垃圾時容易發生的問題。這一課就是引導同學去研究這個問題,并且進一步引發同學考慮:怎樣做才是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

          本課內容分為兩個局部:一是用模擬實驗研究垃圾簡單填埋是否平安;二是探索垃圾的最終處置方法。

          二、關于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同學實際,結合科學學科的性質特點,我以為本課的教學應達到以下目標:

          1、科學知識:知道垃圾對環境會發生污染,簡單填埋等方法處置仍會對空氣、水、土壤造成污染。

          2、科學探究: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嘗試設計合理、清潔垃圾填埋場的活動;了解現代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積極主動地探究,自覺關注環境污染問題,增強環保意識。

          科學教學不只僅是讓同學獲得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歷經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我們應該注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和體驗,培養同學的探究能力。應該把科學探究目標放在首位。因此,把“設計一個合理、清潔垃圾填埋場”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同學探索認識垃圾問題的活動過程中,只有充沛認識到垃圾的處置有什么問題,才會發生解決好垃圾問題的強烈愿望。因此,“設計一個合理、清潔垃圾填埋場”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關于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在遵循開放性、啟發性原則的前提下,本課教學除了采用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方法外,還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將同學不容易看到的情景用課件展現出來,拓展同學的視野,激發學習興趣。

          “以同學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是科學課程規范倡議的教學理念。六年級同學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的能力,因此,本節課采用“合作探究”、“研討”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大局部時間交給同學,讓同學分組實驗、設計方案、討論交流,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

          四、關于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資料:廣口瓶、墨水、鑷子、塑料瓶(瓶蓋上打一些小孔)、洗凈的小石子和沙、紙巾。

          2、多媒體課件。

          五、關于教學過程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即定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

          課的開始,我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我們平時的生活垃圾都放哪兒?垃圾桶滿了,怎么辦?垃圾屋滿了呢?接下去又該怎么處置?

          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對話,創設一種問題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為新課做好鋪墊。

          在與同學的交流、對話活動中,同學根據已有經驗,可能會說出露天堆放、埋掉、點把火燒了、倒入河中等處置方式。這時,老師引導同學明確:露天堆放、倒入河中肯定不對,知道我國生活垃圾的處置,主要采用填埋法和焚燒法,其中采用填埋法居多。這樣很自然地進入第二個環節的教學。

          2、模擬實驗

          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組織同學分組進行模擬垃圾簡單填埋的實驗。實驗前先出示“溫馨提示”和“注意”,使同學明確實驗方法和步驟。實驗中,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指導。實驗后,組織同學討論:實驗中的各局部分別代表了什么?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假如這就是一個垃圾填埋場,還會對周圍環境帶來哪些危害?使同學認識到簡單填埋不是個好方法。

          3、設計方案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打算分四個層次展開教學活動。

          第一個層次:小組討論。圍繞怎樣對簡單填埋場進行改進,從而盡可能地減少對地下水、空氣、土壤等的危害,進行廣泛深入地討論,明確設計的方向。

          第二個層次:動手設計。同學有了初步的設想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動手設計?梢杂梦淖謹⑹觯部梢援媹D。

          第三個層次:展示效果。各組方案完成后,每組派一名代表上前展示自身的方案。用文字敘述的,就讓他讀。畫圖的,讓他用視頻展臺展示出來,并解說。

          第四個層次:對比完善。當同學展示各自設計方案之后,老師出示現代清潔填埋場的構造圖,引導同學了解各局部設施的作用,讓同學看看和自身的設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他們會高興地發現,真正的現代清潔填埋場的建設與自身的思路是一樣的,甚至有的小組設計的方案更完善,從而體驗到勝利的喜悅,也再次調動了他們探究的積極性,難點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也可能有小組的設計達不到要求,老師引導他們發現自身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鼓勵他們再作改進、完善。接著師生討論:這樣的垃圾填埋能保證平安了嗎?垃圾場填滿垃圾后,為什么不能在它的上面種農作物和建造房子?通過討論,進一步發現問題,并對問題表示關注和進行考慮。

          在這個環節的合作探究過程中,既培養了同學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又培養了同學的創新意識。

          4、課堂拓展

          同學認識到清潔填埋仍存在潛在危害,那另一種垃圾處置方式——焚燒又怎樣呢?接下來播放焚燒垃圾的錄像,觀看后讓同學討論,焚燒垃圾和填埋垃圾相比,有什么優點和缺點。通過多次對垃圾處置方法的討論,同學從中感悟到垃圾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會在感情深處對垃圾發生一定要處置好的欲望。

          5、課后延伸

          于是提出課后考慮問題:怎樣做才是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方法呢?并對同學提出希望,老師相信同學們會關注垃圾問題,關心環保事業,做環保小衛士。同時告訴同學幾個相關網站,希望同學課后利用網絡資源深入研究。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同學帶著問題離開課堂,使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從而培養同學能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活動的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2

          (一)上下銜接,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之后,以提問“太陽直射點是否固定?移動的太陽直射點會形成怎樣的自然現象?”來引出白天黑夜現象,進一步描述為“晝夜現象”,以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規律,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系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白天和黑夜的區別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出“光”之后,我們就能得出“太陽是地球有晝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繼續提問“靜止的太陽或地球還會造成晝夜現象嗎?”,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假設①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③地球自轉;④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以前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肯定有些許了解,也就讓學生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為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方法做好指導。

          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假設,推導之后,讓學生來公布討論結果。我會表揚學生的活躍思維并且總結,明確晝夜交替現象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于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這里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里要強調我們的研究對象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周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導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里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征,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并指出這點在以后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于太陽光線垂直于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4.課后問題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我們已經了解了,那么地球的衛星——月亮上的晝夜交替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晝夜交替的差別又在哪里?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在課后去了解。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

          一、晝夜現象 四、晨昏線

          二、交替原因 1.構成

          三、交替周期 2.特點

        小學科學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內部》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1、教材的體系、內容

          《地球的內部》選自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的內部》屬于“地球與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為六年級研究《我們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單元順應學生思考、探究問題的規律,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分為《地球的形狀》、《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內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兜厍虻膬炔俊分饕芯康厍虻膬炔繕嬙,《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主要研究地球運動與地表變化。

          《地球的內部》有三個教學活動(PPT),其中認識地球內部構造是本課的重點。

          下面我就分下來說一說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先看第三課: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地球內部構造是科學家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出來的。

          ●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過程與方法

          ●能夠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

          情感與態度

          ●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教學重點: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4、教學難點: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5、教學安排:1課時

          6、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幻燈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雞蛋、橡皮泥等。

          學生準備:橡皮泥。

          二、說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地球的內部有什么幾乎一無所知。學生要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設計實驗,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斷科學家是如何探測地球內部的,從而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內部構造的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這對六年級的學生,并不困難。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現有的實驗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法: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講解法:學生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師的講解并補充材料;

          課件展示法:用視頻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內部構造。

          課堂教學中,不是教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教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觀察分析:通過觀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現象對地球的內部構造進行合理的假設;

          動手實驗:通過動手制作“地球構造模型”讓學生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本課繼續運用“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我設計了四個步驟:

          (一)情境導入,探究暗盒

          1、(出示書上的問題)老師要請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講臺上有三個盒子,里面分別裝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開盒子,你們知道每個盒子里裝了什么嗎?請幾名學生嘗試分辨。(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在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幾個同學只能猜測,于是我多請了幾個同學,并提示允許他們將盒子拿起來,而且把鉆孔的釘子放在旁邊,學生很快便通過搖晃、鉆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2、學生交流: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

          3、提示:其實我們剛才用的方法和科學家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相似。

          [設計意圖]:這里設計了老師請學生幫助解決問題的環節,創設情境,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明白了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并為研究地球內部構造做準備。

          (二)討論,認識地球內部構造

          這是本課的重點,著重探究地球內部的構造,我打算分四步來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1、提問: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

          2、我們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樣,人類無法深入到地球深處,科學家是怎樣去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呢?

          學生討論,教師出示火山、溫泉、地震的圖片,提示鉆井、地震波等也是進行地球內部探測的方法。并把剛才的方法記錄在表格上。

          3、預測。

          學生根據以上的現象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并畫在記錄表格上。

          [設計意圖]:這部分我教學以后調整了一下順序,把第2、3兩步對調了一下,原來的第2步讓學生毫無根據漫無目的的進行預測沒有必要,預測要有一定的依據,先讓學生看火山等圖片,因為這些學生很少見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學家那樣來推測,更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由現象到本質,也符合探究的一般過程。并且下面讓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將科學家的預測與自己的預測進行對比,不足的可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進行反思,一致的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提問:地球內部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先讓學生閱讀書上第21頁的內容,形成簡單的認識。接著出示圖片,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補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面物質的分界面。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騰堡發現地下2900多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以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分別將其命名為“莫霍面”和“古騰堡面”。用這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

          名稱 范圍 物質的組成 厚度與特征

          地殼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鋁的硅酸鹽巖石 平均厚17千米

          大洋底地殼較薄平均6千米,最薄處不到5千米;大陸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達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與古騰堡面之間 鐵、鎂、硅酸 厚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圍內溫度近于巖石的熔點,地幔物質處于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層,它是巖漿活動的發源地。

          地核 古騰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鐵 厚3478千米

          內核:1278

          外核:2200

          5、師:其實地球內部就像一個雞蛋,你能用雞蛋作一個類比嗎?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作大膽的預測, 接著通過閱讀書上的資料和觀看老師提供的圖片和錄像材料認識地球內部構造的廬山真面目,整個過程雖然有許多的知識講解,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他們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地球內部的構造,并通過主動學習,了解了地球的內部,完善認知結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老師適時補充了書本上沒有的內容,豐富了課堂資源,學生興趣盎然。

         。ㄈ┩卣,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圖)提問: 今天我們學習了地球內部的知識,知道了地球的構造,你能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制作一個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嗎?

          2、(出示老師做好的模型。)這就是老師做的,你們想做嗎?你打算怎么做?小組可以討論。

          3、討論交流方法,確定方案。(重點說清作時先后順序、各部分顏色的確定、各部分的厚度關系等)

          4、分組合作。(提示如果小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夠,可以和周圍小組調換顏色)

          5、指導切開模型,展示評價。(主要從外形、內部顏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幾方面來評價)

          [設計意圖]: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而且還要通過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發學生的制作興趣,學生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確定先后順序、各部分顏色,計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學生分小組制作,最后切開評價。從理論到實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鞏固了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培養了團結合作的意識。

         。ㄋ模┛偨Y,課后延伸

          1、總結:人類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的?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結合板書,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2、作業

          課后請大家查找資料,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秘密。

          [設計意圖]:我認為課堂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學生在學習了科學知識以后,要能培養對所學知識的興趣,通過各種方法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秘密。科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們都是科學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4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并了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范、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六角螺絲、內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屏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視頻。然后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松動的現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小學科學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成分;通過實驗掌握鑒別蛋白質,淀粉,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課是在學生前一節課調查、統計一天中吃過什么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為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因此這節課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鑒別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

          五、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游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游戲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成分,并能通過實驗加以鑒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簽、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淀粉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淀粉。

          蛋白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導入新課

          葉圣陶先生說:入境始于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通過做游戲的方法自然的導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于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個游戲好不好?游戲的名字叫《蹲蘿卜》",學生可能會踴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為了下一個環節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才游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問:"剛才呀,在做游戲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么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并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現,食物里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頭發、指甲、內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可能有的學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為他們剛才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才總結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于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著重抓住"營養"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了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嗎?我們又該怎樣鑒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并制定檢驗蛋白質的方案。"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后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么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后,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 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才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成分呢?"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 師指導:" 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么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么感覺?" (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涂抹,并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觀察有什么不同現象?)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著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淀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那么下面請你們再試著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淀粉的營養成分,好嗎?"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淀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

          (3)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匯報時可能會發現,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淀粉。這也是我為什么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成份的名稱并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匯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匯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啟發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于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營養對人體有什么樣的影響?

          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成分 檢驗方法

          蛋白質 ---- 燃燒

          淀粉 ---- 滴碘酒

          糖類

          脂肪 ---- 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小學科學說課稿6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認識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金屬、塑料、陶瓷等。

          (二)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的特點。

          2.能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通過調查發現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三)科學態度目標

          1.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

          2.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培養學生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學會觀察和辨認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學難點:能辨認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適當的詞語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不銹鋼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紙盒子

          教師準備:不同材料的餐具、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準備好的餐具,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課題《不同材料的餐具》板書

          二、觀察餐具特點

          1.各種材料都有什么特點?我們該如何知道呢?學生分組帶著問題對四種材料的餐具進行觀察,提示學生可用手敲,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等方法。

          2.學生小組邊觀察邊進行討論

          3.匯報:你們的觀察結果是什么?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點?

          4.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用科學用語,并總結、講解。

          5.拿出活動手冊,教師指導學生按要求填寫活動手冊。

          三、做游戲鞏固練習

          1.“神秘的盒子”游戲。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點,教師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據之前總結的四種材料的特點,說一說用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優點和缺點。

          四、交流和總結

          提問:四種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并總結。

          五、作業

          1.回家可以和父母繼續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戲鞏固練習。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別的物品觀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書設計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點

          不銹鋼碗反光光滑、堅硬

          陶瓷碗光滑、堅硬

          塑料碗光滑

        小學科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該課,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第二節內容。說起電小學生是比較熟悉的,生活中都有過接觸,這一單元從《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這一課題開始,整理已有的電的知識,并引發出關于電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學生真正研究電是從《點亮我的小燈泡》這一課開始的,這節課中學生將通過使用簡單的電池、導線使小燈泡發光,并且探究使小燈泡發光的不同連接方式,激發探究電的興趣,為后續學習拉開序幕。

          二、學情分析

          點亮小燈泡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有很多東西值得研究。也許學生們拿到導線,電池很快就能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但是,他們并不一定了解電路的真正意義。所以引導學生了解小燈泡的結構是很重要的,當了解小燈泡的結構后,再提供給學生一根導線、一節電池、一個燈泡去點亮小燈泡。這一活動看似簡單,但他們將在活動中認識電、電路,想象電流是怎樣流動的,他們會提出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并嘗試著用更多的連接方法時小燈泡亮起來。學生經過簡單的觀察、實驗活動,促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三、教學目標

          基于上述教材特點及學生情況,我故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小燈泡認識它的結構,知道小燈泡中發光的位置是燈絲,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能力目標:學會用多種方法點亮小燈泡。觀察、描述和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象。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3.情感目標: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細致地觀察的樂趣,敢于根據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和推測,激發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區分回路、短路、斷路,以正確的連接方法點亮小燈泡

          教學難點:根據實驗現象猜測電流的流向

          學生點亮小燈泡較為容易,但在此基礎上要求尋找多種點亮小燈泡的方式就是一種難度的提升,四年級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及現象,但是想象和猜測電流的流動路徑將成為他們的難點。

          五、課程資源

          1.為每組學生準備:一只小燈泡、1節1.5伏的干電池、1根導線、白紙。

          2.教師準備:小燈泡剖面圖、小燈泡、電池、雙面膠、小燈泡及電池的自制圖片若干。

          3.多媒體課件:點亮我的小燈泡。

          六、教學策略

          1、教學方式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秉承這一要求,我將課堂還給學生,依照“仔細觀察、簡單描述、實驗操作、大膽猜測、探究學習、得出結論”的方法,學生逐層深入地學習。具體方法如下:

         。1.)結構觀察法

          新課程提出“科學學習的觀察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提倡的‘亦步亦趨“的觀察,而是“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它包含2層含義:一是無意觀察,二是結構觀察。本課在觀察小燈泡的`環節,采用了“結構觀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學學習與常識教學的不同之一是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動手,所以“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頭戲。本課在設計上突出了“動手操作”這項技能的訓練,切割10分鐘的時間塊用于學生連接小燈泡。

          (3.)對比理解法

          事物通過對比,更能突顯其本質特色,科學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本課教學中存在著多出對比:首先,自我認知與活動結果的對比。主要體現在本認為很容易接亮的小燈泡在實踐中卻花了一大筆力氣;本認為很容易畫的燈泡,卻沒能自信地畫出來。其次,多種電路連接方式的對比。這些對比是促成學生對電路認知進一步發展的催化劑。

          2、教學手段

          本節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和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驗,親自動手匯報實驗結果相結合,起到互相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易于理解。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PPT出示美麗夜景照片

          設計意圖:以美麗的燈光吸引學生注意,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小學科學說課稿8

          一、 教材簡析:

          《分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排序與分類》的第二課。本單元屬于小學科學探究中有關專門進行技能訓練的單元,這是因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只要引領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悟科學的真諦,同時,也必需指導同學掌握最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

          眾所周知,在人類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或借助工具、儀器等獲取大量有關事物的信息,這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還缺乏以能迫近客觀事物的實質,還必需通過篩選、提煉等思維加工過程方能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或結論——科學知識。前人大量的研究標明,“分類”和“排序”都是人們對收集到的證據(數據、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不論是指導同學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是協助同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都顯得尤為重要。

          本冊教材前面的幾個單元已經大量滲透了“排序和分類”的活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四年級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類”的意識,這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感性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對“排序和分類”的認識無論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究的過程技能和方法,還是對“排序和分類”理性考慮肯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它不只標志著同學目前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同時也為同學的認知走向更高遠、更廣闊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本課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學隨家長在商場購物的情景圖片,其目的是喚起同學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從同學的實際生活入手,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興趣;然后,試圖通過同學親自對假設的、富有挑戰性的海洋生物圖片的分類活動,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和籠統出“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著,順理成章地給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進行分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鞏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進了什么是“多極二分法”,進而讓同學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的運用,拓展同學的視野,提升科學學習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課程規范關于貼近同學生活、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主、從感性到理性等多項編寫原則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分類的實質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進行分類和“二分法”是本課的重點,“多極二分法”和運用“多極二分法”是本課的難點;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增強同學的體驗、提升同學的價值觀是本課的關鍵。

          二、 說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茖W素養中也包括著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根據本課的結構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悟分類是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置、使之形成科學

          概念或結論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價值。

          2、知道分類的基本規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學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多極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多種運用方法。

          4、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同學細心觀察、認真考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 說教學準備:

          1、對教材的處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學要求;

          (2)設計動物、食物卡片和多媒體課件

          (3)考慮到教材中給各種動物運用多極二分法分類與上面我們設計的卡片有雷同之處,為此,設計了給全班同學分類這一環節;

          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來體現課程規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兒童立場關照教學”的理念和思想。

          2、具體技術處置

          (1)制作動物與食物卡片,供同學分組活動使用。選擇素材的原則應該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樣性,并能同時滿足三種分法的前提下考慮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據葷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況,我們決定選取面條、面包、米飯、青菜、四季豆、豬肉、雞和帶魚這些與同學生活比較貼近的食物做為素材。動物選取同學比較了解的啄木鳥、鷹、貓頭鷹、老虎、兔子、鱷魚、長頸鹿和羊作為素材。

          (2)制作三大課件

         、倥c同學分組活動相匹配的、可以拖動的動物、食物課;

         、诠┤嗤瑢W進行二極分類的系統結構圖課件;

         、劭苫厥蘸筒豢苫厥绽舱n件;

          考慮這些課件的原則應該是便于展示同學的操作活動、增強引領同學開展活動的有效性和減少實物投影和課件之間的切換次數,為此,我們制作了以上三大課件。

          四、 說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規范》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親身經歷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遵循這些理念,我為本課預設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

          1、給卡片分類

          分組活動是同學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準備了2組卡片,食物或者動物各八種。之所以選用2種不同類別的圖片,主要是考慮到同學原有學習基礎上對分類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可以更加強化同學的思維活動。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同學自身來動手分一分,使每個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調動,再通過小組代表上臺來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組內的活動變成了整個班級的思維碰撞。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體會到了什么是分類。

          教師在同學交流互動的同時,概括同學的發言,著重強調同學的分類是依照哪個特征來分,強化分類概念中所要依據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學對分類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時,和時引導同學總結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給全班同學分類

          通過同學暢談生活中二分法的運用,教師帶領同學試著將班級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類,在將班級分為男生和女生的基礎上,拋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礎上再往下面繼續分”,在同學們一致認可的基礎上,小組首先討論,給同學足夠的思維空間,再整班討論。對于一些相對而言的概念,教師引領同學來更加細化,鼓勵同學尋找一些顯而易見的規范!霸趧邮种跋葎幽X”.

          在充沛討論的前提下,教師引領同學開展兩個全班性的游戲,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個是列隊游戲。這個游戲的目的有二,一是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分類活動中來;二是讓同學親自體驗什么叫多極二分法。

          第二個是尋找同學,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隊列站好后,邀請一位同學來協助老師尋找某一類特征的同學,讓同學們體驗到分類的作用;待同學回到自身座位后,繼續請他來協助老師再次尋找剛才特征的同學,從中進一步感受到分類的重要性,就是能夠協助我們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給自帶垃圾分類

          展示學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請同學來談談感受。通過同學間的交流,認識到我們平時在丟垃圾的時候經常丟錯,需要學會丟垃圾。開展自帶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討論,讓同學充沛調動已有經驗來做初步認識和區分。教師對于典型物品的集體討論,讓同學明確了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規范,從而來重新判斷自身所帶的垃圾屬于哪一類。在課堂上準備垃圾桶、每人來丟一丟,很好的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熱情,“準確、恬靜、快速”的要求又對同學的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尋找監督員來監督同學丟垃圾的活動,更好的強化了“準”的指標。

          通過對可回收垃圾處置方式的討論,讓同學發現,不同材質的垃圾又要進行不同的處置,結構圖的展示讓同學發現分類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時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屬類垃圾的再處置又要依照金屬的種類再分門別類的處置,從中體會到了分類中還有有別于多極二分法的許多種方法,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最后對分類在生發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的討論,對分類的意義和價值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

        小學科學說課稿9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不僅要讓小學生學科學、用科學,還要教會他們做科學,即引導他們進行科學探究,并通過探究來形成他們的科學素養,開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兩種形式的力,本課以學生們親臨的各種身邊活動為載體,在探究中認識、發現有關力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背景分析

         。ㄒ唬┙虒W內容分析

          課標中的位置:本課屬于物質世界領域中運動與力之常見的力。課標中要求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發生變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過程與方法上要求,能用簡單測量工具(測力計)對物體進行定量的觀察測量,并做簡單記錄。

          教材中,本課是第五冊《力與生活》單元的起始課,后面有浮力,摩擦力,找找身邊的力等課,本課要求學生知道推和拉是力,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發生變化,力有大小和方向,并學會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為后面對浮力,摩擦力,身邊其它力的探究學習打基礎。

         。ǘ⿲W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知道推和拉物體時,物體會運動起來,是因為有人提供的動力,一半學生知道對運動著的物體施加推或者拉力時,物體運動可能會停止,或者改變運動方向。

          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推或者拉,會用省力和費力描述推和拉時的感受,即力的大小。

         。ㄈ┙虒W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探究式,學生在身邊各種推拉活動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探究中認識、發現有關力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師通過講授、演示實驗,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準備:小車,儀器車,小木塊,測力計,鉤碼,記錄表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推車,推木塊、推門等活動的體驗,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

         。玻畬W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初步具有根據實驗現象歸納力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3.能主動探究力的知識,對力學知識具有研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學習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認識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學過程

         。保稣n題: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裕和苿觾x器車,問:老師做了什么動作?儀器車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個變化?(引導學生說車向前(右)運動)

          預測:推車,車向前運動,是因為受到了老師的動力,(T:因為他受到了什么?才動起來。)

          T:這個動力來自于“推”

         。裕赫l還可以使儀器車向前運動起來?為什么會動起來?

          預測:學生會向前拉動車。手上的動力。

          T:這次的動力是“拉”

         。裕何覀冊谧鐾坪屠膭幼鲿r,都會施加給被推拉物體一個力,叫做推力和拉力。(板書:推力和拉力)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T:靜止的儀器車在受到了怎樣的推力和拉力時,發生了向前的運動?

          S:向前的推力和拉力。

          T:怎樣使靜止的儀器車向后運動呢?

         。樱合蚝笸苿踊蚶瓌榆,給車向后的拉力和推力。

         。裕阂簿褪钦f力有方向,物體運動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關系。

         。裕喊鍟鴪D畫,儀器車箭頭

          2。探究活動,認識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運動的物體靜止。能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T提出問題:

         。1)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靜止的儀器車運動起來,還能不能使其他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

         。2)對運動的物體施加怎樣的推力和拉力,物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3)你能用實驗來說明嗎?出示材料(木塊,小球,小車)

          S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學生的討論實驗中去,T針對推、拉怎樣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物體受力后怎樣運動進行引導。引導的過程中

         。哉勗挘赫埌涯銈冃〗M試驗的結果介紹給大家?

         。宇A測給木塊,小球,小車一個向前的推力或者拉力時,木塊向前運動

          給向前運動的小車一個向后的大的推力或者拉力時,小車向后運動,(小的力時,可能繼續向前運動,慢了,或者靜止。)

          給小球一個向右的推力或者拉力時,小球向右運動。

         。裕和ㄟ^上面的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引導學生說成用力,力氣小,也就是說力有大小,

         。砸龑В有〗Y: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也就是說: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和快慢。

         。ㄔO計意圖:激發學生對力進行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猜測假設、實驗證明的科學學習過程)

          3、學習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T:力的方向我們能夠直接分辨出來,那么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工具測量得出。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叫做測力計。測力計有圓通、平板測力計,握力計、測力環、SKN系列測力計。我們要學習使用的是平板測力計,它有以下這些結構組成,出示PPT介紹提環,彈簧,指針,刻度,底板,掛鉤。力單位是牛頓,簡稱牛,可以用字母N表示。板書

          T:講解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檢查測力計(板書)

         。、右手提起測力計,讓測力計自然下垂,檢查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0N處;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如果指針沒有指在0N處,要進行調諧或更換測力計。經過檢查,這個測力計的指針指在0N處

         。、檢查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通過檢查,知道這個測力計的測量范圍是0—0。49牛。每一小格是0。098牛。

         。、用重0。49牛的鉤碼檢驗測力計的準確性:左手托住鉤碼,右手提起測力計,用測力計的掛鉤鉤住鉤碼,左手慢慢下垂,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測力計指針讀數0。49牛說明這個測力計很準確。

          第二步:使用測力計測力的大小

          A、測力計測量的力的大小時,不可超過測力計標定的最大數值。如果超過測力計的測量范圍,可采用分割方法測量,不能分割的要換用相應的測力計。

          B、首先來測量這把剪刀所受重力的大小。估測以下不會超過這個測力計的測量范圍,在

          測量時,由于我們不知道到底重多少,因此要手托著慢慢自然下垂。

          S:測量提起物體時所用的力大小是多少,并記錄。

          T:巡視指導規范的操作方法。

          C、我們用測力計測量拉動木塊運動時所用的力。為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測量時要手拿測力計的底板,避免測力計與桌面之間接觸,在木塊勻速運動時讀取力的大小數值。

          S:測量勻速拉動木塊運動時所用力的大小并記錄。

          T:巡視指導規范的操作方法。

          4、總結

          T:這節課,我們通過推力和拉力的活動認識了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學會了怎樣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力就在我們的身邊,除這節我們接觸到的推力和拉力外,還有那些種類的力呢,我們把一輛小車放到斜坡上,他會自己向下跑,是誰讓它由靜止變成運動的?還是推力和拉力嗎?在后面的課中,我們繼續研究。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從課堂氣氛評價:學生能夠自始至終積極圍繞學習內容思考、實驗、探究、討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問題評價:

         。ǎ保┠芘e例說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ǎ玻┌魏颖荣愔,我要比賽贏過你,那么就要求我用的力比你的()。方向是與你的方向( )

          (3)推門時,門沒有變化,說明我對門沒有施加力。()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1、從學生生活入手。科學源于生活,生活蘊含科學。首先,本節課從學生生活入手,利用常見的推、拉開始,自然過渡到推力和拉力,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中,處處蘊含著科學知識。其次,本節課使用的實驗材料是玩具小車,小球,木塊,對這些學生非常熟悉的材料,興趣更高。

          2、培養學生初步設計科學實驗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在學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學生自己嘗試設計實驗,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能夠在體驗過程中,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精心設計課后延伸,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濃厚興趣和繼續探究有關力的知識。本課主要教學內容完成后,老師提出:“力就在我們的身邊,除這節我們接觸到的推力和拉力外,還有那些種類的力呢?我們把一輛小車放到斜坡上,他會自己向下跑,是誰讓它由靜止變成運動的?還是推力和拉力嗎?如果你有興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會有更大的發現!睘榻窈髮W習浮力、摩擦力等知識進行鋪墊和準備。

        小學科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以外有生命嗎》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中最后一課,也是《科學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部分在蘇教版教材中的最后一課。本課引導學生由近及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去探索“外星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宇宙的好奇心,不是要讓學生探究出什么結果,而是鼓勵他們大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實際上對于外星生命,人們一直都在不斷猜想他們的存在,科學家感興趣,小學生同樣很感興趣,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從各種途徑了解了很多這方面的信息,有的比教師知道的還多,但不少是小報的“道聽途說”,沒有確鑿的證據,甚至很多就是虛假的,因此需要讓學生有依據地推測,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信息,學會甄別。

          2、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了解人類對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動。

          科學探究:能查閱相關資料(借助網絡或書報),根據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推測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能條理清晰地有依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能設計向外形星系介紹地球情況的信息卡。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增強學生了解宇宙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重點難點

          重點: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難點:查閱整理資料,制作幻燈片,有根據地介紹自己的觀點

          二、說教法

          1、教法分析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存在有外星人,在加之一些影視作品的渲染,使得孩子們更加相信這些事情。那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本課試圖為小學生撩起“外星人”的神秘面紗,激起他們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像人一樣的高級智慧生物的欲望,并鼓勵他們大膽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了,投入到探索宇宙奧秘的活動中去。

          2、教學流程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中準備采用如下的教學思路: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分析各星球的生命跡象——發揮想象,畫一畫心中的外星人——解讀人類名片——拓展延伸,嘗試制作名片。

          環節一:教師播放一段有關UFO或者有關外星人的視頻,讓學生觀看,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時引出“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環節二:在研究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首先要知道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所以教師要先引導學生了解這一知識點。然后去分析各個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可以讓每一小組選擇一個星球進行研究,因為這里會用很多的資料,所以我們在課前一定要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星球的資料,教師也應多做些準備,以備不時之需,而且教師準備應該是有結構的材料。研究之后的匯報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介紹,對于不同的意見,聽完后提出質疑。

          環節三:探索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的研究是一項長期的研究,而人們對于外星人的猜測和描繪仍然存在,學生對于外星人也是充滿了好奇,在他們充滿想象的頭腦中,肯定對外星人有著無數次的勾勒,所以我們設計讓將心中的外星人畫出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猜想一下,如果他們真的存在的話,他們的生存環境應該是什么樣?

          環節四: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那我們和他們的聯系的方式就成為了一個難題,教材中出示科學家用太空探測器中攜帶的人類照片和地圖等地球名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并試著解讀這些地球名片,教師可以多搜集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比如:經過特殊處理的“地球之聲”等。通過解讀這些地球名片,讓學生理解地球名片的科學性、必要性。

          環節五:教師談話:“地球名片是人類向外星人介紹地球的一種方式,那你們想不想自己制作地球名片來介紹地球或者介紹自己呢?”這樣一來激起學生制作的興趣。

          3、教學準備

          多媒體網絡教室(或準備充足的`書報資料)、投影儀

          三、說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一)提出問題

          1、我這兒有一張神秘的圖片,給大家看看。展示UFO圖片。由它你想到了什么?

          2、真的有外星生命嗎?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對學生所說與爭論不作具體評價)

          1、學生觀察,交流。

          2、學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可能不一致,甚至差別很大,發生爭論)。

          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先讓學生說是要了解學生的已知,學生所說的可能有些是“道聽途說”,有可能所說的不一樣還會發生爭論,引入討論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ǘ┯懻撋嬖诘幕緱l件

          1、大家說了這么多,意見也不一樣,如何推測外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

          2、一個星球上要存在生命,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3、根據學生的交流擇要板書,小結。

          學生小組討論生命存在需要具體的基本條件,全班交流,相互補充。

          討論交流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是為下面根據不同星球的環境條件判斷生命存在的可能提供,避免人云亦云,照搬書本結論。

         。ㄈ┳灾鞑殚嗁Y料,研究太陽系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外星生命有沒有?下面就請大家先從我們的太陽系入手,借助于互聯網查找有關太陽系其他天體的資料,了解它們的環境,根據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小組討論,做出推測。

          教師巡視,指導。

          2、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嗎?依據是什么?

          3、教師點評、小結。

          1、學生分小組(4到5人)分別查閱太陽系的其他天體資料(根據學生的知識情況可除了行星、常見衛星外還可包括矮行星、彗星等,要盡量找到最新資料),進行推測,并制作成簡單的幻燈片以備交流。

          2、按順序讓學生演示自己的幻燈片,展示查找的資料,說出推測及依據(火星及月球要聯系到最新的發現),可相互質疑。

          六年級學生已經能比較熟練地上網查閱資料、制作幻燈片了,掌握了更好的工具就要學會應用。要求學生盡量找到最新的資料是讓學生關心科技的最新進展,人類的探索無止境,“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也是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

         。ㄋ模┝私馊祟悓Φ赝馍牟聹y與研究

          1、雖然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還沒有找到答案,也沒有人見過真正的外星生命,但人們還是作出了自己的猜測和描繪。比如著名的E.T.

          播放一段外星人的影像、圖片資料。

          2、你能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外星人模樣嗎?

          教師點評(不作否定性評價)。

          3、如果需要跟外星人聯系,該怎么辦?需要介紹哪些情況?

          實際上科學已經做了(展示地球名片),你能看懂多少?

          介紹地球名片的含義。

          科學家還采用電波、黃金唱片向外傳遞信息,課后大家可以查閱了解一下。

          1、觀看“外星人”,并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2、描繪想象中的外星人,展示并交流(語言或繪畫)。

          學生互評。

          3、思考采用的方式、需要介紹的內容,全班交流。

          觀察地球名片,交流自己從中獲得的信息和感悟。

          有的學生看過不少關于外星人的科幻片、動畫片,比如E.T.、星際寶貝等,這些形象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都是外國人想象出來的,有人說中國是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國度,所以要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去描繪心目中的外星人,教師重在鼓勵,這也是本課的重點。

         。ㄎ澹┩卣

          如果發現了外星人,請你給他們寫封信介紹我們的情況,別忘了,他們可不懂人類的文字哦!

          先考慮介紹哪些內容,采用何種方式,再設計書信。

          交流書信。

          這是學生想象拓展與延伸。

          四、教學反思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看學生能否借助互聯網或書報查閱資料來推測地球以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二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過程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想象力,且后一個為重點。查閱資料的技能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求基本掌握,只是熟練程度有些差距。想象力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對于此要求不能過高,主要看學生的思維有沒有真正參與、有沒有創造性

        小學科學說課稿11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了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在《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一課中我將從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教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預設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食物在體內的旅行》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中第5課。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對消化的原有認識、理解基礎之上,猜想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初步認識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可以初步明確,身體內部有一整套的器官來分解食物,不同的消化器官形態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進入人體以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

          二、說學情:

          對于一個四年級學生來講,人體的消化系統對于他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知道一些簡單的器官名稱如:口腔,胃,大小腸,等,知道牙齒是用來咀嚼食物的。但認識很模糊。既不清楚這些器官是什么樣的,也不知道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和特點。由于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較枯燥,純理論的灌輸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我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且直觀的視頻播放的方式來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自身身體內部的的認識,并豐富他們的科學學習經歷。

          三、說教學目標(科學目標)

          1、科學概念:

          人體活動需要的能量來自于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的營養的吸收。

          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重難點:

          了解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

          了解消化器官的特點和功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愿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合作交流。

          正確對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認識,善于在反復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

          四、說教法和學法

          人體內臟器官的知識因為平時見的較少,如果只是空洞的說教孩子們很難接受,為了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文字資料和視頻課件突破這個難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信息,自主找尋答案為教學方式,以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學能力為目的,通過模擬實驗幫助學生研究不易觀察到的事物原理。以此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1、教學準備:

          1)人體消化器官記錄單及文字資料每人一張

          2)食品、粗細管子等。

          3)電腦、多媒體課件。

          下面我將具體說說我對這個內容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開課我就用提問引起學生對自身的研究興趣。為了能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課中獲得自己的成長,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我設置了研究饅頭的小實驗,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剛才吃進嘴里的饅頭到哪里去了呢?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2、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我們科學課培養的就是學生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學習新課中大膽放手,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等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并進行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在板書課題進入新課后,我問:食物在我們人體內的旅行路線是怎樣的呢?此時我請同學們拿出筆試著畫一畫食物從口腔出發依次去了哪里。因為我在學情分析中提到了,學生對人體的消化系統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要求簡單點,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就行,可畫也可以寫名稱。

          學生畫過后,我讓學生說一說。我是這樣啟發學生的:剛才我們聽了幾位同學的介紹,他們說的食物路線圖都不一樣,難道在我們不同的人體里食物的路線都不一樣嗎?那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回答,我相機肯定或指導方法并讓學生閱讀事先準備好的文字資料。通過閱讀指導孩子如何正確閱讀資料,學會迅速從資料中尋找有用的信息,為下面的學習進行鋪墊。

          為了強化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又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匯報交流,使學生深入掌握食物在體內的主要路線圖: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

          教師抓住時機總結便板書:我們把食物經過的這條路線稱為消化道(板書),而食物依次經過的每個景點統稱為消化器官(板書)第一個知識點很自然地落實了。

          同樣第二個知識點了解消化器官的特征及功能我也是用了這樣的一些教學方法。

          如在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的旅行主要去了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這些器官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怎樣的呢?一個簡單的提問很自然進入了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探究中。我播放消化系統視頻課件,學生觀看后再分別講解。為了讓學生很好地感悟,講的同時還組織學生做了一些很便利的模擬實驗,由于模擬實驗難以完全真實是反映現實狀況,只是針對莫一難以觀察的現象的直觀演示,其表現真實原理的可靠性受到約束,所以對模擬實驗的研究點我沒有過多的要求,盡量少,這樣既可以保證實驗效果,又可以避免科學性問題的出現。

          為了鞏固所學,我在學習新知后設計了一個游戲環節: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認真,老師想來考考大家,我們來做一個消化器官的猜謎游戲,出示課件,學生搶答,這樣使學生對消化器官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設置這一內容,既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強化各消化器官功能的知識,真正做到在快樂與游戲中學習科學知識。

          在這個基礎上要求同學們快速在人體消化記錄單圖二中畫出食物在人體內的路線圖,并做出清楚的語言描述。教學活動到此,學生已經對消化器官有了較多的認識,但我們并不要求學生能夠對各個消化過程的細節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因為在我們的教科書安排中,讓學生體驗到一個食物消化的過程是由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作完成的,器官的功能是由結構決定的,建立系統和有聯系的觀點是學習的重點。所以在最后學生總結的表述中教師應關注的是學生能不能將事物消化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表述清楚,而不必強求消化器官的一些細節。

          3、拓展知識,課外延伸,學為己用

          新課結束了,我問:同學們,今天我們跟隨小饅頭作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有什么收獲?學生回答我總結到:通過這次旅行,我們終于明白了,一個食物的消化過程原來是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作完成的,而消化器官的功能又是由它的結構決定的,各器官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消化器官對我們如此重要,為了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我們應該養成哪些好的飲食習慣呢?讓學生談談感想,老師相機出示友情提示: 保護消化器官,請做到以下幾點。

         。ǎ保┍3挚谇恍l生,堅持每天早晚、漱口。

          ( 2 ) 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不亂吃零食。

          ( 3 ) 講究飲食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

          這個環節的設置是將課堂知識,及時的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在學生思考的同時,能夠利用科學知識更好的改善生活,保健身體,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凸顯學習科學可以更好的服務生活的主題。

          預期教學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期望學生能清晰掌握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知道消化器官的特點和功能,并經歷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養成樂于與人合作的學習態度,培養科學的認知方式和自然觀,發展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小學科學說課稿1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將要說課的課題是《用氣球驅動小車》。

          一、說教材

          本課的活動,是幫助學生加深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的建構。學生從感受氣球噴氣時所產生的氣流和氣球的推力開始,體會氣流方向和氣球運動方向之間的關系;再測試組裝的氣球小車能行駛多遠,用更多的辦法使小車行駛得更遠,體會改變噴氣裝置會影響小車的運動速度。這樣一方面可以認識“反沖力”,另一方面加深對“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還有那些反沖力的例子。課文安排了學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氣球,把氣球吹足氣,氣球怎樣運動中展開,然后讓學生動手安裝一輛噴氣小車,讓學生解釋氣球為什么能推動小車,最后讓學生明白了要讓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必須用更大的力。

          二、學情分析

          由于本課是關于氣球驅動小車的問題,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玩氣球,也玩過小車,學生在玩中看到了氣球吹足了氣以后,會向相反方向運動,部分細心的孩子感受過氣球噴出氣體的方向和氣球運動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沒有考慮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大多數孩子沒有注意或考慮過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氣球為什么能推動小車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激發興趣。還有生活中常見的劃船,游泳等。學生會想到這是用力一種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進。所以本課不難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

          2.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就要對物體施加力。反沖力越大,小車行駛得越遠;科學探究目標

          1.會組裝用氣球反沖力作動力的小車;

          2.會研究小車運動快慢與反沖力大小的關系;

          3.能用實驗數據證明自己的推測;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進一步運動和力的興趣

          2.意識到要把實驗現象轉化為支持觀點的證據

          3.體驗合作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體會到可以用反沖力作為動力驅動車輛、火箭、飛機等物體運動,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

          2.改變噴管粗細和氣球充氣量會影響小車的動力大小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研究小車的反沖運動

          難點:對小車反沖運動的解釋

          五、說教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基于本節課的特點: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概念的一個系統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學法,首先是根據目標去創設疑問,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歸納總結。設疑—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

          2、而互動式教學法體現在整節課堂中,例如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和回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等。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改進教學方法。

          3、本節課還采用了復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素質。(知識:聯系實際→進行思考→實驗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聯系實際→發揮想象→提高興趣。)

          六、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實驗、觀察獲取相關知識,并得出科學結論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驗和對教材的閱讀,從中歸納出,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最大程度的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七、說教學過程

          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ㄒ唬┚劢梗航沂菊n題(預設5分鐘)

          1.把氣球充足氣后放開,氣球會怎么運動?

          (1)玩氣球,教師把吹足氣的氣球放開,氣球會怎樣?

         。2)請你也來這樣玩一玩,想一想氣球為什么會飛出去。

          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2.我們能用氣球驅動小車嗎?

         。ǘ┨剿鳎海A設10分鐘)

          1.活動一:感受認識反沖力

          結合學生手冊中的記錄單,記錄反沖力的方向。

         。1)學生一起嘗試氣球游戲,并提出要求:

          把氣球吹足氣再松開口部,觀察并畫出氣球噴漆方向和運動方向,試著做出自己的解釋!静僮鞣椒ǎ奝PT】

         。2)嘗試固定氣球的運動方向

          (3)詞匯教學——推力和反沖力

          2.活動二:組裝氣球車

         。1)交流討論安裝方法。

         。2)出示小車安裝示意圖

          出示材料,微視頻指導組裝氣球車。

          任務:讓小車筆直的往前跑。

         。1)調試小車。

         。2)試著讓你的小車能行駛更遠。

         。3)思考,為什么充氣的氣球可以驅動小車呢?

          3.活動三:如何讓小車跑的更遠

         。1)你認為可能應吸納過小車行駛距離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想要行駛更遠,可以怎么改進?

         。2)現在你們小組打算采取什么措施,讓你的小車快速行駛;

         。3)怎么比較他們的遠近呢?

          微視頻指導測量距離方法:

          【見微視頻】

         。ㄈ┭杏懀簩嶒灠l現(預設15分鐘)

          1.反沖力的認識

         。1)準備好材料

          吹足氣的氣球,放開后,氣球會飛走;

          氣球往哪個方向飛?有什么規律嗎?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推力和反沖力教學】

          2.反沖力越大,車運動的越遠。

         。1)整理你們小組的實驗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2)你們的結論和旁邊小組的結論一致嗎?力能使物體運動發生改變,力越大運動越遠。

         。ㄋ模┩卣梗海A設10分鐘)

          3.生活中的反沖力

          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沖力?

          (1)學生匯報

         。2)出示噴氣式飛機、火箭的圖片

          八、板書設計:

          1.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2 .用氣球驅動小車

          推力

          反沖力:

          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以上是我對《用氣球驅動小車》這節課的說課。

        小學科學說課稿13

          一、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后指導同學學習幾種鑒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后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局部

          第一局部:指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局部:指導同學用實驗的方法,鑒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鑒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設備情況,教材選擇了鑒定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局部: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局部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和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局部:讓同學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鑒定蛋白質、脂肪、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身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資料:雞蛋白饅頭向日葵種子花生碘酒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ㄒ唬、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后,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然后讓同學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匯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同學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后匯報,最后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同學交流,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地考慮,使同學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ǘ、鑒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ㄍ瑢W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淀粉

          3、組織同學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ń處熢诖颂幙梢越o同學們創設“矛盾”,比方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發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下面各小組可以自身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檢驗

          要求:

         。1)、邊實驗邊觀察

         。2)、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記錄本上

          組織同學匯報交流

          小結:

          檢驗各種營養物質的方法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鑒別三種營養物質的簡單方法,然后通過自身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ㄈ、各種營養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

          1、談話:各種營養物質對人體各有什么作用?

         。ㄍ瑢W討論)

          2、組織同學匯報

          3、小結: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礎,F在,在兒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肥胖兒童、“豆芽菜”型兒童的數目不時增加。這不只影響兒童少年的正常聲中發育,而且還危和兒童少年成年后的健康。為了改變中小學營養構成不夠科學的狀況,北京市在中小同學中推行由營養師設計的營養午餐。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ㄋ模⿷弥R的活動(彈性活動)

          1、談話:你喜歡去麥當勞嗎?你認為麥當勞的快餐中營養搭配有什么特點?

          2、跟據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一份學校營養配餐的食譜。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谶@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小學科學說課稿14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尋訪小動物》。這一課教學以尋訪為話題,鼓勵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指導學生在動腦筋、想辦法的基礎上嘗試調查和觀察,獲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環境中的小動物的信息。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為剛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孩子們展開了四段不同但有聯系的科學學習旅程。其中“植物”和“動物”單元帶領學生走進科學之門,遨游在生命世界之中,通過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逐步建立生命體的概念!秾ぴL小動物》在“植物”單元之后為學生觀察小動物開啟了探索之門,是建立單元核心概念的基礎,在過程與方法上承上啟下,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時機。因此,本課在單元學習中舉足輕重。通過對生命世界的探索,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步入后面兩個單元構成的物質世界的學習,相信他們的科學素養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這一意義來講,《尋訪小動物》一課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僅次于《我看到了什么》。學情分析:為期一個月的“植物”單元學習,使學生對科學觀察的過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的學校與動物園原址僅有一墻之隔,周邊有著不錯的自然環境,校園里生長著高大的銀中楊、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見的小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自然常與一些小動物打交道。他們常常能聽到小鳥的鳴叫,見到過大樹上的螞蟻和蜘蛛、草叢中的蝗蟲和蚯蚓、飛舞的蝴蝶和蜻蜓,還有一不留神撞個滿懷的瓢蟲。對這些小動物,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之情,會情不自禁地被小動物的活動所吸引。對小動物有意無意的觀察和從書本電視上獲得的有關信息,構成了他們對小動物零散的、不成結構的認識。那么,我們科學課的教學,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毫無疑問,鼓勵他們去觀察和研究,給他們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盡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盡可能地啟發、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尋找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活動過程及設計意圖說明:

          一、談話導入:我們已經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同學們在校園及附近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小東西? (設計意圖:學生們在觀察大樹及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于動物的一些問題已經在學生的心里形成。此處的談話有助于學生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周圍小動物的經驗和認識。)想對它們做進一步的了解嗎?看來我們需要搞一次觀察了解小動物的活動,給活動起一個名字吧。(給活動起名字隱含了對活動的性質和目的的思考)

          二、活動前的準備:做足準備是一次好的觀察活動的前提和保障。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板塊的討論。首先通過討論明確尋訪調查的對象!靶@里可能會觀察到哪些小動物?猜猜會有多少種?”在做預測的同時也暗示了活動中需要進行記錄和統計。學生充分預測之后,教師出示一張剪貼拼接的掛圖,盡可能展現學生說到的小動物,激發興趣的同時暗示了“小動物”的大致界限,也有利于學生感受動物的多樣性。然后對尋訪調查的范圍進行了討論!澳馨阉鼈兌颊业絾幔咳绻窃谛@里,應該留意哪些地方?校園以外的附近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尋訪調查活動的范圍不僅限于校園內,還包括學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體相當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教學到了這里,學生已經躍躍欲試了,可是活動之前應該計劃一下吧?活動計劃制定的詳細合理常常決定了活動能否有效進行。

          于是進入第三個板塊的討論:分組討論尋訪活動的任務設置和活動計劃,包含尋訪活動的時間、地點的安排和小組內部的分工、調查記錄的設計、活動中想要觀察了解的內容等。計劃中時間、地點的安排是指如果課堂上尋訪調查時間不充分,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活動延伸到課后。最后一個板塊的討論是本課學習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盡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盡可能地啟發、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霸趯ぴL調查活動中會不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呢?”讓學生集中提出來,“這么多問題,誰有解決的好辦法?”學生可以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答疑,在答疑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意見的爭論。在這一輪討論中,提出和解決的問題能夠涉及到觀察和調查的方法,同時也一定會涉及到自身安全、對待小動物的態度、對環境的影響等問題。因此有關活動的注意事項完全可以在此一并解決。在這期間,教師要做的一是控制好討論節奏,組織和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討論,二是注意提取有價值的意見記錄在黑板上。待學生充分討論之后,老師可以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提出漏掉的問題,請學生提出解決的方法。到了這個時候,課堂上是否有剩余的時間去進行尋訪活動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準備已經做足,相信在課間或課后,校園內外一定少不了三年級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身影。這正是《尋訪小動物》一課所希望達到和能夠達到的目的。

        小學科學說課稿15

          一、教材簡析: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研究身邊十分熟悉的鐵制品生銹現象來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探究鐵釘生銹的原因,并制定防銹的種種措施。學習的重點是能夠制定“影響鐵釘生銹因素”的實驗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意在啟發小組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搜集信息、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讓孩子們“真刀真槍”地搞科學,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水平。

          二、教學背景:

          鐵生銹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學生們非常熟悉,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銹是否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本課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

          觀察鐵生銹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將自己設計對比實驗的研究計劃,并在課外進行對比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有機地融合了起來。

          三、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2.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及愛護、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

          相關圖片、課件資料、鐵片、鐵銹、簡單電路、磁鐵、榔頭等盡可能找到純的鐵銹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觀察鐵銹指導探究課堂總結

          導入新課和鐵形成對比認識(探索鐵生銹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動過程

          基礎設計個性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物體生銹的圖片)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2.鐵生銹的現象你在生活中見過嗎?(請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鐵制物品生銹的事實)

          3.看來生活中鐵生銹的現象還真多。鐵生銹了,才有鐵銹。鐵銹是新物質嗎?(學生猜測,并能說說理由)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鐵生銹了》(板書課題)。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嗎?如果鐵和鐵銹是不同一種物質,那就說明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如果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就說明這是一種——物理變化。看來,要想弄清楚鐵生銹到底是什么變化,還得先弄清楚鐵和鐵銹是不是同一種物質。

          2.師出示新鐵釘和鐵銹,提問:對它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研究?(顏色、手感、亮度、松軟、導電性……)

          3.教師提供材料(自制電路檢測器、榔頭、磁鐵、鐵、鐵銹等),要求學生觀察鐵銹,尋找證據,并做好記錄。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體有傷口,請不要接觸到鐵銹。

          (課件出示)鐵盒鐵銹比較記錄表

          顏色光澤空隙手感敲擊導電磁鐵

          ……

          鐵

          鐵銹

          4.交流匯報:

          (1)請一組學生匯報,其他組補充。(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應知識點)

          師演示鐵與鐵銹的導電性、吸鐵性。(鐵能導電,能被磁鐵吸引;鐵銹不能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

          (2)小結

          同學們通過實驗,找到了許多鐵與鐵銹的不同點,現在你能判斷鐵與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嗎?鐵變成鐵銹是什么變化呢?(板書:化學變化)

          三、指導探究,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1.過渡:

          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驗證了自己的假設,用證據支持了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的'假設,那么鐵為什么會生銹呢?鐵的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水、空氣)

          2.如果我們研究“鐵生銹與空氣有關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控制哪些條件不變?學生設計實驗

          3.交流。說說方案,相互質疑,不斷完善實驗方案。

          (課件出示)要點:

          兩枚鐵釘要一樣新。

          一枚鐵釘完全隔絕空氣(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鐵釘暴露在空氣中。

          每天觀察一次,并做好記錄。

          4.小結。

          根據我們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我們來分享研究成果。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相關資料)了解鐵生銹的危害: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7000億美元,是地震、水災、臺風等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的6倍。鋼鐵生銹是鐵的致命弱點,鋼鐵因腐蝕而報廢的數量約占鋼鐵當年產量的25%—30%,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

          你們說我們該這么做呢?(防止鐵生銹)

          2.引導學生探究防止鐵生銹的方法,為下節課準備。

          板書設計鐵生銹了

          水

          鐵鐵銹(化學變化)

          空氣

          課外活動根據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拿到課堂上繼續研究。

          生成預見用磁鐵研究鐵與鐵銹的區別,可能實驗結果是磁鐵能吸鐵銹,因為理論上鐵銹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磁鐵不能吸引,但我們提供的鐵銹中往往含有鐵,磁鐵吸住的是鐵銹里的鐵。教師用鐵屑與從生銹鐵制品上刮下來的鐵銹細末做對比實驗。如果找不到純鐵銹或者找到的鐵銹仍然可以被磁鐵吸引,可做演示實驗,也可以用與鐵銹相似的材料代替鐵銹做實驗,這也是允許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鐵的鐵銹如做不到,也應向學生說明。

          課堂評估學生能否歸納出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對學生設計的對比實驗方案做出合理的評價,并適當加以指導。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實用的小學科學說課稿范文 小學科學優質說課稿10-19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5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優秀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磁鐵說課稿11-07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27

        小學科學說課稿09-20

        小學科學《尋訪螞蟻》的說課稿10-16

        小學科學說課稿【熱】12-26

        【熱門】小學科學說課稿12-2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