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動物的人是不是心理變態?
虐待動物是指使動物承受無法忍受的痛苦的行為。人與人之間對于“承受無法忍受的痛苦”這個概念的定義不同。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虐待動物的人是不是心理變態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人喊著要守規則、要對生命負責的聲浪還沒平息,就有人在殘忍的虐待動物,對生命毫無敬畏之心。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2006年的虐貓事件,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只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視頻里,她臉上帶著笑,鞋跟踩向了它的眼睛。那只貓的爪子微微舉起,無力地抓撓,直到被踩死。她踩的時候面對著一個攝像機,錄下的視頻被拿來在網上收費觀看。
后續報道揭露了施虐者的身份,發現踩踏的人是一名護士,拍攝者是一名記者。
有人在網絡上付費看虐貓視頻,生活中也不乏對圍觀虐待動物興致盎然。柴靜記錄過她收到的DV錄像。
“在河南,斗狗,F場全是人,老人蹲在那兒咬著煙卷,悠然說笑,小孩子嗑著瓜子跑來跑去找最好的角度,女人們抱著臉蛋紅撲撲的嬰兒,嬉笑著站在一邊。斗狗場上的男人跪在地上,對咬在一起、身上全是血跡的狗吼叫:“殺!殺!”他們眼睛通紅,嘴角能看到掛下來的白線。贏了的人,可以拿三十塊錢!
柴靜說,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們人類,是出于娛樂。
10年前就有這樣殘暴的行為在上演,10年后,都說社會更文明,但你看,它依然轟轟烈烈、沸沸揚揚。
論及虐狗事件為什么會發生?人們說這是壞人在作惡;而當事人為何會虐狗?答案整齊劃一,他是沒人性的變態。
愛護動物,像尊重任何生命個體一樣去尊重它的存在,是一種常態。將我們可容忍的范圍再擴大一些,冷漠或者無視,已經是我們尚能接受的態度的極限。但虐狗,已經是極致的反常態,不但與社會規范相悖,更與人性之善背道而馳;蛟S就像虐貓事件的施虐者所說,“我的內心深處有一些畸形。”
虐狗絕不是孤立事件,虐待行為也絕不僅僅折射在對待動物的態度上。如果從心理層面來分析,虐待動物的人存在著強烈的反社會人格的傾向。
反社會人格也叫做“無情型人格”,他們具有高度的攻擊性和沖動性,會挑戰社會規范,并且不會因此而感到羞慚。
當年采訪虐貓事件的策劃者時,他理直氣壯的說,“公民道德規范里沒寫不能踩貓”,這樣做“不違法”。
人類的`本能當中的確有“向善”的閃光點,同樣有“趨惡”的丑陋。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愛的本能,一種叫做死亡本能。
愛本能是建設性的,所以大多數人對待動物的態度是保護和喜愛,哪位虐貓者曾經養了17年的貓,他還會抱著貓睡,這是他的愛本能;但死亡本能是破壞性的,它代表著毀滅的沖動,攻擊和侵犯。具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個體,不但會蔑視社會規則,同樣不屑于生命體的價值,在生活中受挫的時候,他們會訴諸暴力,極有可能出現變態的虐待行為。
當“惡”在利益的驅使下被放大,他們的善念被麻木凍結,虐貓者說,如果給錢高到一定程度的話,他可以看著自己養的貓當面被踩死。
即便虐狗事件平息,他們的過去也難以被洗白。虐待動物跟諸多暴力事件都有著緊密相關,平日的生活就是他們的虐待演練場,他們可能慣常使用暴力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他人。追溯成長史,或許還會找到校園打架斗毆、破壞公物、家庭暴力這樣的污點。
當然,任何事件發生前,都會有導火索。它常常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挫折,進而引爆心中的不滿和憤怒。你可以理解為發泄,但發泄本身并不一定是消極和負性的。健身跑步是發泄,進食是發泄,傾訴是發泄,性是發泄,努力工作是發泄,它有很多出口,但反社會型人格癥候群往往會訴諸于暴力,更傾向于產生對外的攻擊行為。可以說,他們選擇了最糟糕的發泄方式。
虐貓事件中踩貓的女人曾寫過公開信道歉:“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們的一份理解,有誰能理解一個離異女人內心的抑郁和對生活的煩悶?正是這份壓抑和煩悶,使我對生活喪失信心,致使發泄到無辜小動物的身上,成為不光彩的角色……我是多么可悲、可恨。”
選擇去虐待無法反抗的動物,暴露的是施虐者內心的脆弱。不是所有的攻擊和破壞都源于強大,內心的脆弱和自卑也會導致非理性的身體暴力。
選擇比自己弱小的群體施虐,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最安全、最可能成功的。虐待兒童、虐待動物,本質上都一樣,選擇更為弱小的殘害對象,證明自己的強大和控制力。
如果你看過那個虐貓視頻,是否還記得踩踏的過程中,施虐者一直在微笑,她否認自己在笑,這或許是她滿足自己的過程中無意識的情緒表達。
在被強大的、無法反抗的外部挫折刺激之后,他們減少內心沖突、尋求平衡的方式就是“向下”作惡。再深入揣測一點,動物和孩子象征著和平、善良、純凈和美好,破壞這些有符號意義的生命體,更能滿足施虐者的破壞欲。已被“惡”占據的內心需要向外界證明,“惡”是可以碾壓“善”的。
這次的虐狗事件與以往相關事件有一點不同,當事人選擇在公共場所施虐,是一種具有表演性質的公然示威和挑戰,上升到社會事件的程度引起關注,更像是有意為之,而非偶然。
這件事毋庸置疑引起了公憤,后續也報道了很多不理性的群眾直接人肉施虐者,甚至砸毀了施虐者的車。這一幕跟10年前民眾對待虐貓者的反應無差,有人把這幾個人的照片制成通緝令,以五十萬買他們人頭,而今有無數人發消息用無法直視的臟話辱罵施虐者。
雖是在表達譴責和憤懣,可本質上這種行為又與施虐者的行為有什么差別呢?用暴力施壓,用暴力發泄,無非是是另一種“虐待”的重演。
如果表達和行動不能以理性為基礎,任何人、任何事不過都是在向這個世界施虐罷了。
如果能做點什么,我希望是呼吁立法,一個世紀之前,就有國家制定了《反虐待動物法》,而我國目前還沒有此項法律。
這或許也是民眾產生過激行為的原因之一,如果有明確立法能來解決問題,便不再有必要人人爭搶扮演施虐者的判官。
正像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爾姆斯所說:“法律不是一個道德或是倫理問題。它的作用是制定規則,規則的意義不在于告訴社會成員如何生活,而是告訴他們,在規則遭到破壞時,他們可以預期到會得到什么!
拓展閱讀
如何糾正孩子虐待動物“怪癖”?
專家認為,孩子的精神壓力一般來自于以下三方面:
1、對新環境新生活的不適應。
2、學習壓力轉化為攻擊行為。
3、家教過嚴造成孩子心理緊張;四是家庭不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親的溫暖。
糾正孩子虐待小動物的“怪癖”,專家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明確造成這種不良行為的原因,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去減輕、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加強愛心教育。比如:講述小動物的可愛,動物對人的益處,動物與人之間的感情,來引導孩子友善地對待它們,激發孩子對小動物的熱愛和同情心。
3、不僅在物質上,更要在精神上給予孩子關心和愛護。比如:學習方面的困難、同學之間的交往、個性發展的需要等等。
4、對少數虐待動物成“癖”的孩子,可以給予批評教育,使他們明確認識自己行為的錯誤。有些孩子虐待小動物,是想用欺強凌弱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能耐,對此父母更應應從嚴教育。要獎懲分明,在使用懲罰時,要首先使孩子明白為什么受懲罰,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
【虐待動物的人是不是心理變態?】相關文章:
偷窺是不是心理變態呢?08-30
虐待小動物的人出于什么心理?09-16
虐待小動物的人處于什么心理01-26
虐待小動物的人出于什么心理11-24
焦慮癥是不是心理變態10-05
虐待動物是心理扭曲嗎?10-11
不要虐待動物倡議書范例12-30
喜歡虐待小動物是什么心理?08-31
喜歡虐待小動物是什么心理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