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二辯辯詞
一場精彩的辯論賽和辯手的精彩辯詞是分不開的,大家想要看看一些經典的精彩的辯論賽辯詞嗎?吧。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二辯辯詞,歡迎閱讀。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辯論賽欄目!
季xx(反方二辯):謝謝主席,各位好!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嗎?我再次提醒對方辯友,你們今天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不管這種道德是保證溫飽的道德還是保證不了溫飽的道德。既然對方還沒有從邏輯上理解我方的觀點,我就進一步從理論上進行闡述。
第一,道德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際關系,就有了道德規范。所以,不管人類處在哪一個階段上,談道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抖Y記·禮運篇》中記載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正是中國遠古時代道德狀況的生動寫照。而《圣經·舊約》里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傳說,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嗎?有關貧困中人們談道德的文化學和人類學的證據在大英博物館里是汗牛充棟的。想必對方對此也了如指掌吧。
道德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反方也是含糊其詞,當然這種含糊是于反方有利的。
“道德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是指人類誕生之初就有了道德體系、道德的觀念,還是有了符合道德的行為。若是指道德體系,在人類剛誕生時顯然是不可能的;若是指某些道德觀念,則是有可能的,但也僅僅是可能而已,若指后者,那么在人類誕生之前早就有了,諸如母愛、同類不相殘殺、為了種族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等等,因為這在動物界也有較多的存在。同時,“隨著……誕生而出現”表示二者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對反方而言,除了推測之外,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這個觀點。而原罪的傳說表明道德的'“最早”起源,又與這一觀點明顯矛盾,因為這些傳說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級階段(文明時期)才產生的。
從正方的觀點推論,人類的早期社會一定是不溫飽的,倘若真是這樣,人類社會是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或許早就消亡了。實際上,人類的早期社會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溫飽的。人類學家理查德·李在60年代中期與哈佛大學的其它科學家一道,對非洲南部的布須曼人(那時的人口是466人)作過詳細的調查,發現他們的生活決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艱苦。布須曼人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北部邊緣,環境惡劣,但他們并不愁溫飽。他們每天工作很少的時間,便能獲得足夠的食物,每天他們攝取的熱量和蛋白質分別為2140卡和92.1克,超過了美國衛生部對小身材、大活動量的人的規定營養額(1975卡熱量和60克蛋白質)。由此推斷,早期的人類是并不愁溫飽的。因為那時人口稀少,地球上極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童恩正《文化人類學》第86頁)
第二,從本質上看,道德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盡管在溫飽的情況下可能給談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這決不是必要條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人們都在談道德。達爾文在其環球旅行中發現,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餓死了,也不會獨吞發現的一條小魚,而是要與族人分享。他們有溫飽嗎?沒有。他們談道德嗎?當然談。正如我們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膚一樣,人類也不能超出乃至擺脫道德。人類談道德,在貧困時有貧困的談法,在溫飽時有溫飽的路數。談道德,既可以坐而論道,也可以言傳身教,甚至特立獨行。千萬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貧困決不等于不溫飽。此處顯然是偷換了概念。從反方的整個論述來看,反方似乎有意在不溫飽之下還劃出個貧困的階段,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因為貧困是個相對的概念,而溫飽則有一定的恒定性。
布希曼人的例子不能說明什么,因為他已經有了道德觀。當然,如果將“談”理解為“談論”乃至實行的話,還是行得通的。
第三, 從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協調人際關系,達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像對方所堅持的那樣,在溫飽之前都不能談道德,都不去談道德,而是用牙齒和爪子橫決天下的話,那么人類恐怕早就銷聲匿跡于洪荒蠻陌之中了,又何來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什么道德問題呢?
反方處理比較巧妙,他并不直接論證溫飽是不是基礎,而是通過強調道德的作用,來間接地否認溫飽是基礎。
最后,奉勸對方辯友,不要對大量事實聽而不聞,也不要對人類歷史視而不見。請對方舉出實例,哪怕一個:人類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呢?謝謝。
這個問題,顯然是向觀眾與評委暗示,“談”即是“談論”。
【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二辯辯詞】相關文章:
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辯詞分析【薦讀】01-21
論文答辯詞總結08-05
談對會計道德的幾點看法的論文10-20
公司上市的必要條件10-17
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11-08
談網絡社會道德存在的三種現象08-29
英語畢業論文答辯詞08-16
什么是護士職業道德03-24
HR是如何給自己談加薪的03-30
談中國哲學視角下的當今道德現狀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