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探與時俱進的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論文
論文摘要:通過對傳統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滯后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分析,探究適應當代大學生特點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法、新思路,從而論證大與小的教育統一、知與行的教育統一、理性與情感的教育統一、主攻與開放的教育統一,是適應全面教育培養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新方法。
論文關健詞;大與小 知與行 理性與情感 開放與網絡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道德修養日益引起公眾關注,而作為高校育人重要內容的道德教育,似乎面臨一種無力與尷尬的困境.究其原因,根本問題出在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的歷史慣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種滯后與時代道德精神存在著脫節,與大學生思維方式存在著脫節。本文著力從四個方面人手,探索適應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以期拋磚引玉。
一、從“小節”著手,探究大與小的教育統一
傳統的道德素質教育,關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質、崇高的理想,目標定位忽略了人的個體性差異。這對于從小學就開始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學生來說,十年如一日的面孔早已不新鮮了,甚至于出現了“道德無用”的論調。其實,他們排斥的并非道德本身,而是其表現形式,我們的道德教育必須與時代接軌,突出德育內容的現實意義。如果過分強調“理想”和“超越”,用傳統的道德標準教育要求當代大學生,就會脫離實際,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流于形式,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與其如此,何不放低姿態,“大題小作”,從“小節”著手,結合時代精神要求,從小事凡事做起,多滲透一些知識經濟時代所需的具體的道德素質?比如:誠信教育、坦率教育、敬業教育,比如公平競爭、團隊協作、以義求利等這些與時代精神要求一致的公共道德審美標準下的教育。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翁鐵慧說,著眼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性,應該從實際出發,從前瞻性的工作思路、時代性的教育內容、導向性的育人機制、創新性的實踐載體等方面人手展開,開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徑,不斷提高素質教育水平,實現大與小的教育融合。
二、求真務實,探究知與行的教育統一
高校道德教育是一個向大學生施加精神影響,提高思想覺悟,從而自覺改變其行為的過程,是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而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則是“師教生學”的單方主體模式,對學生道德評價最終落實在知道與不知道的標準上,而不是要解決做與不做的問題,出現了道德上的“高分低能”現象。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把擺放在教育“圣堂”中的道德請出來,使其回歸生活,讓學生在親近自然、融人社會和認識自我的體驗中獲得道德的發展。教育者要圍繞育人這個根本,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從而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
道德教育當前最迫切的是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由灌輸式教育向滲透式教育轉變。即把德育工作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學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斷,從而受到啟發,并產生自覺實踐道德的一種愿望。二是由單一主體向雙主體轉變。即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的客體位置推到主動實踐道德的主體位置上來,由認知到踐行。
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以及和諧的教育氛圍,是大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變成一種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大學生生動活潑、自由地發展,并在教育中滲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養民主參與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體性的新人。另外,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著主體性,在活動中表現出主體性。所以,教育者要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載體教育活動,使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條件。
三、感情投入,探究理性與情感的教育統一
思想道德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是道德生活與學習的主體。教育者應當對具體的教育對象的實際有透徹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不僅是知識,還是情感、意志和行動,所以單靠講授與聽講是不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務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靈撞擊的過程,是一種情感雙向交流過程。目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還存在著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缺乏真誠交流,兩者之間很難形成道德情感與道德信念上的共鳴。變說教式教育為情感式教育,成為新時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趨勢。
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動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學生的內部需要產生積極的動力,使學生把認識運用于實踐,指導自己的行動,使道德規范內化成學生自己的品質。
第一,加強積極情感的體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道德規范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需要的基本條件,而實踐是情感的源泉。教育者要高度尊重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直接體驗,教師應放下長者的架子,多與大學生交流,關心、理解、尊重他們,通過舉辦各式各樣的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創造性地創設情境,使之對其產生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情感體驗和熏陶,從而產生積極情感,樹立主人翁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第二,培養高級情感.高級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這些高級情感的形成和發展對學生良好行為和個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者可通過樹立形象生動的榜樣、各種課外活動、創設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學生的是非觀、意志力和鑒賞力,逐步培養學生獨立、完整的主體人格。
第三,德育與“心育”相交融。個體的意識傾向會影響個體道德判斷與行為的發展,個體的個性心理特征也制約著道德行為的表現。許多道德問題往往是與心理問題尤其是個性及其發展的階段性聯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把德育與“心育”緊密結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信箱,開設“心育”網站,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四、全員教育、開放教育、網絡教育相統一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和學校管理結合起來,讓道德教育內容和方式滲透到學校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形成全面育人的大環境和小環境。比如教師隊伍的管理建設、大學生品德紀律及生活管理、教學環節的管理、校園環境的整治和校園文化建設等,都和學生的道德素質養成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次是拓寬道德教育渠道,實現學校、家庭、社會道德教育一體化,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的整體效能。教育者尤其是要以身作則,營造濃郁的道德教育氛圍,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仿其行”。
第三,要做好網絡道德教育這篇文章。信息時代高校道德教育不抓住并利用互聯網這個大陣地,就等于喪失了一半的教育對象。這是新形勢,也是新特點。事實上,大學生們已經先于我們的德育工作者進人了網絡天地,而網絡道德教育還處于討論、起步階段,高校可以充分抓住這個“空當”,建立校園網,塑造校園文化,搶占道德教育陣地。
探索道德教育新思路。目的是使大學生從被動接受道德教育走向發現道德,在發現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教育之為教育,在于開啟心智,教化人心,塑造性格,陶冶情操,培養人生向上的價值。上述四點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強調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整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發揮情感與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接受性學習相比,這種道德教育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與開放性,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開辟了新的思路。
【淺探與時俱進的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論文】相關文章:
淺探現代音樂美學思想07-14
淺探張之洞實業教育思想09-18
關于叔本華倫理思想淺探08-10
淺探墨家管理思想的現代意蘊06-08
淺探傳統中國畫色彩與當代價值10-15
淺探當代文化形態與影視創作的文化策略08-24
當代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論文06-21
淺探當代師范美育教育中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09-11
淺探大眾傳播與當代音樂藝術傳播的新特點09-19
小組合作的文化脈絡淺探論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