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企業的社會責任及其調控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數據以為,企業家盡大多數對承擔社會責任的熟悉是正面的,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愿看。但是,企業的這種意識和愿看終極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轉化為承擔社會責任的現實,造成了社會公眾對企業的普遍的不信任。這其中的原因有企業內在的,也有外在社會環境的。文章終極得出結論: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關鍵詞] 企業的社會責任約束激勵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門題目。企業社會責任之所以成為現階段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熱門題目,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層出不窮的企業治理危機事件使得消費者和居民對企業的不信任感越來越重。今天,消費者對所有的商品都帶著懷疑的目光來看待,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度陡降;同時由于環保意識的增強,居民和消費者對于公害題目十分敏感,迫切要求企業改進。
近年來在我國出現的肯得基“蘇丹紅”事件、瑞士雀巢公司奶粉碘超標事件、圓明園環保事件、海南航空飛機延誤旅客下跪事件、阜陽劣質奶粉事件、龍口毒粉絲事件、杜邦特富龍不粘鍋事件、北京新興醫院虛假廣告事件、楊森息斯敏不良反映事件、巨能鈣含有雙氧水事件等一系列企業治理危機事件更是使消費者不僅對中小企業失往信心,對大企業、著名品牌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發出了“明天我們往相信誰”的感嘆。
一、企業自身及社會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熟悉
顯然從大眾的認知角度上講,企業還遠遠沒有承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消費者的這種認知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信任危機已經大大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成為新時期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也沒有辦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人將其回咎于企業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或者說企業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事實是否如此呢?
從企業能否承擔社會責任的直接決定者——企業家對社會責任的認知上看,情況似乎有所不同。根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顯示:有66%、61%、35%、28%、20%的企業家分別將“信守承諾”、“遵法經營”、“回報社會”、“認真負責”、“照章納稅”作為他們最喜歡的特征。同樣企業家們對“不取信用”、“違法經營”兩個最不受歡迎的特征的看法上也達到了75%、65%的較高共叫。另外,企業家在崗位上最理想的目標有47%的共叫是“被社會認可”。僅憑上述調查數據當然不足以看出企業內部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全貌,但可以讓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粗淺的結論:企業家盡大多數對承擔社會責任的熟悉是正面的,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愿看。
但是為什么盡大多數的企業終極卻沒有承擔社會責任呢?有必要對這部分企業家終極選擇不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因加以分析:為什么一方面企業從認知上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愿看,而另一方面在實際經營中卻選擇不承擔社會責任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企業沒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或者企業迫于外在的壓力無法承擔社會責任,不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無奈的選擇。
要分析企業不能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因,必須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進行明確的界定。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
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有多種。影響最為深遠的主要有兩種:其一是Edwin M.Epstein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與組織對待特別題目的決策結果有關,決策要達成的結果應對利益相關者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社會責任主要關注企業行為結果的規范性、正確性。即企業社會責任就是要實現各利益相關者的滿足。其二是Archie B.Carroll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意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由決定(慈善)的期看。
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方面,除了通常所說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外,厲以寧教授根據現階段我國的基本情況,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三個方面的提法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以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從三個方面來熟悉。第一,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是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出人才、出經驗。第二,企業必須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企業所在地區的污染,改善環境。第三,企業要為社會的***做出貢獻。
上述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定義固然互有區別,但是本質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以為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應該遵守社會規范,不以犧牲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代價。經過仔細分析發現,一部分企業家固然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愿看,但是終極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的行動,是企業內部和外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
三、企業不能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原因
1.內在原因
(1)企業的經營目標。每個企業都有其短期經營目標和長期經營戰略,其中的年度盈利及其增長情況往往成為企業治理者經營能力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并與本人績效掛鉤,這就使得很多治理者在經營過程中為了完成公司既定目標而不擇手段。治理者的浮躁影響到公司內部各部分,使得相應的決策和實現手段不考慮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經營中的這種短視行為必然使得原本有社會責任意識的治理者也不得改變其初衷。但是,事實上這種短視行為從長期看將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
(2)企業的經濟技術實力有限。有一些企業固然有社會責任意識,但是由于其經濟實力或者技術實力有限而沒有辦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這一點在環境保護及新產品開發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很多企業往往愿看良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在排污治理方面不僅要投進大量的資金,還需要先進的技術實力作保障,很多企業固然也想采取措施,無奈條件達不到。在新產品的開發方面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企業主觀上?雌溟_發的產品讓消費者滿足,但是由于技術方面的缺陷終極反而傷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3)對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熟悉。企業經營者對社會責任的內涵沒有同一熟悉,有些經營者以為企業責任是在遵循游戲規則的同時賺取利潤,因而企業只需要對股東及員工負責;有些經營者以為企業只要不違法,創造盡可能多的財富,企業的責任就算盡到了;有些經營者則熱衷于各種社會活動,以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多捐助。熟悉不一致、熟悉不全面也影響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實在,企業作為經濟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天經地義,由于這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同時,企業又是一個社會組織并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活動,與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企業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時,還必須從道德的角度對自身的經營思想、營銷行為進行規范、約束和控制,使自己的經營行為符合社會的長遠利益。
2.外在原因
(1)地方政府考核目標。我國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時往往看的是當地的經濟增長速度、稅收增長情況等,這種政績觀必然使得地方官員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也不關注,他們更多地是關心企業的盈利能力及納稅能力。這就出現了一些希奇的現象,如有的企業明明環保不達標,污染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但是仍然能夠照常生產,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分甚至還要為其開脫。
(2)社會環境的激勵或懲罰不夠。在一般意義上,一個企業的社會行為往往按正當性和公道性二維劃分成四種情況:正當的/公道的、正當的/不公道的、不正當的/公道的、不正當的/不公道的。盡管現實中人們期看所有企業行為都是公道正當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有很多企業的行為既不正當也不公道。為什么企業會做出錯誤的行為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行為付出的本錢小,反之本錢較高。例如一個生產企業被要求采取一項排污規定,按照這個規定執行,企業要耗費的資金1.2億美元,而不按照這個規定執行,罰金為25000美元,只相當于除污規定的五分之一,固然企業不按規定執行不正當也不公道,但從本錢效益分析看,的確是一個合適的決策,現實中企業經常處在這種兩難境地中。
【論企業的社會責任及其調控】相關文章:
論企業的軟資源及其開發構建03-19
論聲樂學習的心理調控03-18
論歌唱運動的整體調控03-08
淺論嚴格責任及其社會功能03-18
論社會運行機制的優化及其途徑03-21
論鄉土社會中的糾紛及其解決03-26
論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01-08
論用益物權的特征及其社會作用03-20
論物業管理企業文化特征及其建設03-19
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及其關系論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