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精選10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1
摘要:大學生自殺和校園暴力不斷發生在天之驕子的象牙塔內,因此,對大學生這種生命意識淡漠現象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處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心理問題只是表面現象,對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義缺失和生命關懷的缺位才是其深層原因,生命價值教育已刻不容緩。本文試圖通過樹立生命教育意識和全人觀念,提倡開設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課程和講座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生命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生命價值觀;生命教育
近年來,我國大學校園中自殺及傷害他人事件不斷發生,這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人們對高等教育質量與價值尤其是道德教育效果的質疑。這些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使人們開始重新反思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生命的關系。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是以人的生命為基礎的,離開了人的生命,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育因為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長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內容[1]。
1、大學生自殺現象的現狀分析
據網上相關資料顯示:大學生自殺事件2002年29起,19人死亡;2004年68起,48人死亡;2005年至2006年增加至130多起。2007年5月的某一周,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所名牌高校接連發生自殺事件,在北京這一周被稱為“自殺周”。2008年上海發生大學生自殺事件23起,19人死亡。
大學生自殺的數目如此之多,令人觸目驚心,與此同時人們也忍不住問:“當今的大學生到底怎么了?”大學生自殺的因素很多,也十分復雜。當前導致大學生自殺的重要原因是學習和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從自殺的角度看,生命與生活之間的緊張是人生存在的一個基本問題,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體現,兩者應是合二為一的?墒窃谌说默F實生命中,生命與生活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形成一種內在的緊張。生活中人們常常對生命產生困惑,甚至不明白自己為何而活,尤其對于那些只知道消費而沒有任何社會壓力的大學生更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只追求現時的享受,追求“如何生活”,卻不曉得自己“為何生活”。在他們的意識中,生活狀態的好壞遠遠大于生命的存在,就這樣,人的生命的終極意義被否定,生命的神圣性也結束了,自然而然,“活著”也不再具有它所獨特的意義,死去似乎也不再令人惋惜。
2、大學生生命教育不容忽視
大學生漠視崇高而偉大的生命,原因肯定有很多,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應歸結于當代大學生缺乏生命教育從而導致生命意識的缺失。他們不能激活與形成對自身、對他人和對其他生命的尊重、熱愛和敬畏之情,也沒有培養出對個人、家庭、社會應有的責任感。葉瀾說:“人的生命是教育學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盵2]學者張必中也有同樣道理的一句話:“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點,沒有生命談什么教育!盵3]“生命教育”的思想及概念來源于西方,1968年美國人杰·唐納·華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問題。西方國家的很多高校都開設有生命教育的課程,而且有專門的機構和組織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的教育。當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工作也已經啟動,但這一工作開展的還不夠全面。大學校園里頻頻發生的學生自殺、他殺等暴力事件為我們提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研究課題:如何有效地在大學生中開展科學的生命價值觀教育。相關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危機和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學業、戀愛、就業等諸多因素可能引起他們心理狀態的失衡,發生自殺事件?梢哉f,如果這一現象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構建只是一句空話。
要減少甚至消除這一現象除了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干預機制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
3、大學生生命教育策略的提出
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生命價值的缺失,使得他們在遭遇學業、就業等外在壓力以及情感、人際困惑的時候,常常會感到內心迷茫,無所適從。許多學校通過設立心理咨詢室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但從本質上來講,他們的.心理問題是由于缺乏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正確認識,缺乏對生命和生活的敬重。他們無法在生命最需要力量的時候展示自己的力量。所以說,建構有效而科學的生命教育策略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長期工程,結合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策略提出了初步設想。
3.1樹立生命教育意識和全人觀念
如果只把教育作為學生獲得知識和生存競爭的工具,那么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教育的盲點,這樣就致使一部分學生缺乏基本的生命意識,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或者僅從功利的角度來審視生命。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不能僅僅把他們當作是學習的機器和生存競爭的工具,應該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有尊嚴、有價值的人,這是教育的生命意識和全人教育觀念的體現!皣H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指出:“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盵4]
3.2強化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影響,使受教育者懂得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活動。這不僅僅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和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文教育。我們從小飽受家人、親友、同學、同事、國家、民族和大自然的恩賜,我們的個體生命并不完全屬于我們自己,也屬于他人,屬于社會,我們的生死也與他們息息相關。如果漠視生命,選擇輕生不僅會給社會留下遺憾,也會給家人和親友帶來無盡的悲痛,這是自私的表現。
一個人不僅要知恩圖報、感恩戴德,還要施恩不圖回報,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應該說,我們不僅為自己生,也為他人生。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大學生的社會成長成本在迅速攀升,我們更要經營、規劃好自己的人生。如果大學生真正珍惜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懂得理解生命、尊重自己、關愛他人,那么在他們周圍彌漫的挫折感和無助感也不會這么深,自然而然,當今大學生的自殺率也不會有如此之高。
3.3加強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教育者針對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利用已有困難或進行情境創設,使受教育者通過自身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一種實踐活動。挫折是一種正常的、普遍的社會現象和心理體驗,是人生發展的必經階段,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面對。處理好挫折,就會越挫越勇,使挫折成為個體走向成功的契機;反之,就會怨天尤人,影響學習和工作,不利于個人的健康成長。大學生未曾涉入社會,大多一帆風順,沒有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害怕失敗和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和失敗就感到無所適從。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永遠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我們經過多次嘗試、不斷努力,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因此,大學生要加強挫折教育,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大學生走向成熟的必需品,每個人都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積極坦然地面對挫折,而不能用自殺來逃避挫折。
總之,培養合格的高質量人才、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這也是現階段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期待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每一個生命都燦爛,讓大學生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大學校園中。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2
近年來, 大學生輕視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自殺和傷人、殺人的事件常有發生,并不斷地見諸媒體。 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更是普遍存在。 高職院校是在擴招后迅速發展起來的。 在短短的三年學制中,為使學生習得一技之長,謀得一份好工作,高職院校的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各種謀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導致了學生缺乏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欣賞。 因此,在高職院校,特別是與人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醫學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職學生生命意識及生命教育的現狀
從國家的政策上看,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它興起和發展成為現代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模式。 但從人們的傳統觀念來看,高職高專院校是考不上大學的無奈選擇,這些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動機不足,學業成績不理想,再加上輿論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偏見,使他們自暴自棄、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甚至漠視生命乃至踐踏生命。 在他們身上對生命存在著信仰的多元化、情感的淡漠化、責任的利益化和生命意義的游戲化。
作為擴招之后蓬勃發展起來的高職高專院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則放在了學生各種謀生能力和技能方面,注重“何以為生”本領的培養上,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教育學生對生命的尊重。 這樣,人格的塑造與完善、審美情趣的養成、意志力的磨煉、為人處世之道等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難以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使得學生缺乏對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欣賞。
二、醫學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特征
高職高專院校大部分是從中專院校升格而成的,教育理念、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方面遠遠不及本科院校。 而它在生存發展的過程中,又必須不斷擴大規模,以求持續發展。 來到高職高專的學生大部分在高中時通常是被劃為后進行列的,再加上比同齡的大學生較早地面臨擇業與融入社會的問題,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同時,他們的文化基礎相對比較差, 還常常會有自卑、厭學、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體驗,因此,他們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和認同遠遠不及普通大學生。
(二)醫學高職院校的特殊性
醫學是保護和促進人類生命健康的科學,醫學院校擔負著為醫院和社會培養和輸送專門人才的重任。醫護工作不同于社會中的其他行業,它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安危與幸福, 它是以診治疾病、照顧病人為主要目的的醫療機構,它工作的對象是人,是要對人提供深切的醫護關懷,要解除人的疾病以及疾病帶來的身心痛苦。這就決定了任何行業都不能像醫學這個行業對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對患者的深切同情和發自內心的關愛。
三、醫學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途經
(一)生命教育的保障———相關教育職能部門的干預與監督
“生命教育”一詞在中國大陸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 此后,對生命教育的關注和研究與日俱增。尤其是到了21世紀,校園內傷人、傷人和自殺現象的層出不窮,對生命教育的研究、報道就更加頻繁。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校園內開展生命教育的活動幾乎是沒有,尤其是高職院校,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招生”和“就業”進行的,當然教育教學的重點也就在培養學生的謀生技能上,除此之外的所有活動則是能少則少,沒有更好。因此,生命教育要在高職院校開展,必須有相關教育職能部門的干預與監督,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二)生命教育的前提———教師先行
學生是正處在不斷成長、 發展中的人,他的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缺少不了教師的'正確引領。沒有了教師的導航,學生在成長、成才的路上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對生命的遺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教學最大的失職,教師是否正確對待生命,是否認識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是否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會對學生的生命觀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在開展生命教育的活動中,教師應該先行。
(三)生命教育的載體———課程的開設
在高職院校,進行生命教育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開設相關的課程。這就如為了加強學生業規劃,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樣。 高職院校也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在思想道德課和心理健康課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內容,通過課堂教學把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生命有一個正確和全新的認識。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接受系統的生命教育。
(四)生命教育的深化———文化與實踐活動
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生命意識,同時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追求也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因此,積極健康的育人環境、輿論氛圍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生命教育的深入人心非常關鍵。校園里的教育和學習比較集中, 在時間和地域上也有限制,缺少學生的親身體驗,只有把教育實踐化,通過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去領悟。 新時期,特別是90后大學生逐漸成為高校主體的當下,如何讓學生在“象牙塔”中自由、健康的成長與成才,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我們關注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識,不斷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價值。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3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初中的語文教學能夠發揮生命教育的作用。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比較強,而且涉及到的知識面比較廣,具有一定的德育價值。首先,初中語文學科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有助于生命教育的實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知識的傳授等手段,使學生將知識與思想情感結合在一起,能夠進行自我生命價值的體驗等。另外,在初中語文的教材中,一些文章內容中包含著自然的美好、情感的領悟等,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作為中學生來說,處于青春期階段,并且在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的人文素材,能夠對學生的人格培養以及情感道德觀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對生命有積極的領悟,從而實現生命教育的目的。此外,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的課文內容都涉及到生命[1]。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文章內容過程中,應該將課文內容與生命教育相互結合,并且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使學生的生命意識被喚醒起來,以此可以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積極的提升。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合理意見
。ㄒ唬┢饰稣Z文課文,滲透生命教育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學科具有比較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助于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因此,對于初中語文老師來說,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語文教育優勢的發揮,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向學生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到生命的價值[2]。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講解《背影》時,老師首先對文本內容進行講解,并且讓學生進行體會,使學生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另外,在講解《藏羚羊的跪拜》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不僅僅人類具有一定的生命體驗,動物之間也存在著崇高的母愛與犧牲的精神,從而能夠啟發學生應該珍愛生命,學會關愛生命,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因此,語文老師應該加強對語文教材內容的挖掘,合理開展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動,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能夠產生對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意識。此外,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來說,應該以身作則,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學會正確面對生活,借助自身的實際行動,使學生領悟到生命的活力與價值,培養樂觀積極的心態。
。ǘ┓e極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探尋
首先,作為語文老師來說,可以為學生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命教育的氛圍,以此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合理激發。比如,在講解《我的叔叔于勒》的過程中,語文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比如,“文章中的‘我’給叔叔小費,這屬于是親情的影響力,這種做法對不對?并且能夠看出文中的‘我’是什么樣的人?”這樣在課堂中學生之間進行合理討論,從而能夠積極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學習,能夠使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尊嚴與可貴。其次,老師還要從文本內容出發,合理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3]。比如,在講解《故鄉》、《荒島余生》以及《生命生命》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合理進行思考;而老師需要從文本內容出發,使學生感悟到生命的內涵。比如,在講解《春望》的過程中,老師讓學生感悟頷聯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事先講解詩人杜甫的相關經歷,并且分析詩人進行感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詩人的生活年代決定的,在杜甫生活的唐代已經由盛轉衰,而且戰亂頻發,而詩人的生活也比較窘迫,并且感受到了強烈的生命意識,而且還對人民的生活要求進行了反映等,所以借助這樣的形式能夠合理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與思想。最后,還可以借助故事引導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對于中學生來說,也比較喜歡故事形式的課文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借助故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比如,在講解《愚公移山》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講解愚公在遇到困難過程中能積極解決問題,使學生對生命意義進行思考,從而能夠促進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與提升。
(三)拓展教學內容,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
教學過程中,需要合理借助實踐的形式能夠使學生得到一定的進步與提高。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進步與發展。因此,可以合理借助課外實踐活動的形式,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多閱讀一些關于生命話題的讀物內容等;或者讓學生觀看一些關于生命的科教片;讓學生創作關于生命意義的手抄報等等,這樣能夠在平時的課外活動中向學生滲透生命意識,能夠使學生對生命有一定的認識與體會[4]。比如,在平時的作文訓練過程中,可以布置學生一篇關于母愛的作文,并且在寫作之前需要為母親做一件事情,這樣能夠通過實踐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有助于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四)積極拓展學生的閱讀內容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教育,需要對學生進行閱讀量的拓展,僅僅借助教材中的文本不能合理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因此,作為語文老師來說,在平時應該注重對學生閱讀量的擴展,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一定的充實,拓展學生視野與知識面。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加入著名作品的賞析環節,這樣能夠在課堂中使學生得到一定的閱讀量,還能合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得到一定的影響[5]。比如,對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老人與!芬约拔覈慕浀涿葍热,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一定的哲理與內涵,并且能夠從作品中學會一些道理,能夠對生命有著一定的感觸等等,這樣能夠合理提升學生的生命意識,有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并且能夠使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得到一定的提升,達到生命教育的目標。
三結論
綜上,生命教育已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積極的重視,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在初中的教育中得到了積極的運用。而作為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生命教育能夠對其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所以這就對初中語文老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于初中語文老師來說,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科學的舉措,向學生滲透生命教育,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樹立一定的生命意識,有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使學生獲得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軍惠.探討如何從生活角度進行初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20):16-18.
[2]劉歡,翟肇韜.情感教育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7):39-40.
[3]俞桃林.淺談初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24):76-77.
[4]葉艷蘭.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研究[J].讀書文摘.2016(10):66-68.
[5]楊裕珍.體驗日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6(06):44-45.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4
摘要:本文在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聯系教學實際,從學科本身、教材編排、文本材料、課堂教學等四個方面著重論述了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真正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命教育;滲透
近段時間,媒體中有不少關于中小學生自殺或者殺人的報道,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讓學生放棄自己如花似玉的生命或者剝奪他人同樣美好的生命。面對這些現象,許多人往往從教育體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質培養等因素去剖析,這自然有其道理。但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感覺到語文教學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存狀態、生命意識、生存價值的思索、理解與尊重,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滲透生命教育。
一、語文學科本身包含了對人的生命的關注和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特點?梢,語文不只是簡單的語言文字課,它具有人文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梢园l現,語文教學離開了“人”而崇尚“文”。杜威曾經說:傳統學校的重心是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或是在其他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的天性之中。確實,在傳統觀念中,我們面對教育對象,僅僅是把他們作為缺少生命的知識容器,而不是當作活生生的人;在教育過程中,并沒有從對象的生長和生成規律去設計;教學也常常為社會習俗所左右,偏離教育對象的本體。
其實,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首要是生命意識。語文教學是一個豐富人文精神、完善個性生命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對生命意識的感性體悟和對生命價值的理性思索,樹立一種對生命的敬畏、無限熱愛和珍惜的過程。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讓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承載著人類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當然也承載著對人的生命的關注;語文教學因為學科的特點——語言文字的人性化、生命意識的符號化,更是浸潤著對人的生命的無限關注。無論是美麗的'神話故事“女媧造人”,還是“太陽躍出地平線為旦,太陽照在樹上為杲,太陽照在樹中間為東(東)……”之類的說文解字,都表明語文是重要的文化載體。
人固然可以一點一滴地學知識,但一點一滴的知識是缺少整體生命的。知識只有成為整體狀態的時候,特別是對學生的個體有整體意義的時候,它才呈現出其“生命”。整體知識可以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激動人心的語文活動、美麗的詩文或者是雋永的故事,它們或是沿著偉人追尋的足跡,或是依據自然構筑的橋梁園林。或是關照生活需求的現實雜談,從而對學生產生永不枯竭的強大感染力和吸引力。這樣,在語文教學的世界里,兩個生命——學生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嬉戲激蕩,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學樂章。
所以說,語文的本質就是展示生命,展示每個獨特的生命特質。語文教學是生命與生命的相互碰撞,是一個用生命闡釋生命,用生命來補養生命,是完善一群有血有肉生命個體自我的歷程。
二、了解教材編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目前使用的初中語文教材(以人教版為例)編排體現了語文課程觀、語文素養觀、語文教學觀。語文課程觀中既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又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表明語文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或者說它不是一個“死”的工具,而是一個“活”的工具,這個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蘊涵著博大的文化歷史內涵,凝聚著古往今來人類的豐富情感。在編排中強調了“體現時代特色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闭Z文素養包括知識素養、能力素養(聽說讀寫能力、探究學習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與情感素養(態度、價值觀、文化品位、審美情操)這三個維度。語文教學觀則在于:語文教學是師生平等對話的一個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簡而言之,教材只是師生對話的話語文本?梢姡滩牡木幣乓鈭D上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再則,人教版語文教材大單元安排上大都圍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體系編排,貫穿整個體例的還是“人”,只要我們作為教學有心人,就不難發現處處有“人”的痕跡,常常有生命的話題。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側重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該怎么辦;第二單元課文側重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有的闡述理想,有的闡述信念,有的論述人生價值;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則以成長為主題,從他人的成長道路上得到鼓舞、激勵、鞭策和警示;還有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選文,或寫普通人,或寫偉人,他們的經歷都顯示了深厚豐富的人文內涵,從而揭示了人生意義。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則直接以“生命”為主題,選取四篇描寫大自然和人類的生命現象、探究生命的規律和本質的散文,描寫生命界的多種現象,表達珍愛生命的觀念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體現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緊扣文本材料,挖掘文本的生命意識
在我們使用的教材中,有許多名家關于生命話題的作品,如《談生命》、《熱愛生命》、《再塑生命》、《人生》、《生命 生命》等,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懷,領悟生命的可貴。
《熱愛生命》中的主人公——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拋棄,只好獨自一人跋涉在渺無人煙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彈盡糧絕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腳先后受傷只能踉踉蹌蹌地行走在布滿沼澤、丘陵與溪流,隨時有野獸出沒的荒原上。在極度虛弱中,他發現有一匹狼循著他的血跡緊緊跟隨著他,顯然是要把他作為獵物。于是,這兩個瀕臨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開了一場互相獵取對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終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讓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就可以在把握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基礎上,認識“硬漢子”,解讀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生死搏斗中所體現出來的偉大與堅強。
冰心的《談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為喻,揭示生命由生長到壯大,再到衰弱的過程和一般規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和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則,表達了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吧皇怯肋h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這是作者積幾十年的經驗寫成精警之句,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觀、人生態度以及對社會、對宇宙自然、對人生的深刻感悟。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列舉了一只飛蛾、一棵瓜苗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說明這些小生命無論如何怎樣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從人的生命現象說起,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嚴肅思考:一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二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在相配套的《自瀆課本》中,也有金克木的《生命》,魯迅的《生命的路》、朱光潛的《談人生價值》、嚴文井的《永久的生命》、達·芬奇的《生與死》等許多生命相關的文章。
四、重視課堂教學滲透,點燃學生的生命火花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實現文道結合原則,根據課文內容、作者寫作目的,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有機滲透。
《再塑生命》中的海倫·凱勒,一位因病導致又聾又啞又瞎的小女孩,厄運幾乎毀了她,但她沒有放棄自己,她不愿在別人同情的目光里過一輩子,于是她用行動向別人證明,即使是一個殘疾人,依然可以做一個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筆寫下了對生命的感悟,寫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寂靜中“看”到的最美麗的風景,“聽”到的最美麗的聲音。這就足以引起中學生的思考:無論在什么條件下,我們是否都能熱愛生命?
《登上地球之巔》敘述了中國登山隊員完成北路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壯舉,文中的劉連滿甘作人梯,幫助其他隊員登上第二臺階;處于昏迷狀態的劉連滿冒著生命危險將氧氣留給他人,并寫下感人的短信。教學這篇文章時,可以進行師生互動,開展生命討論,進行生命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生命意義。作業就可以這樣設計:以劉連滿為例,聯系現實生命,寫一篇心得體會。
對生命的熱愛,不僅僅是對自己生命的熱愛,還包含著對地球上所有生靈的呵護和疼惜。我們平?吹教煺鏌o邪的孩子欣賞昆蟲間的廝殺,欣賞蚯蚓踩成兩截后的掙扎,欣賞受傷的蝴蝶無助的顫抖,將腳踏入校園草皮等等現象,筆者認為其人格構成還不夠完美,因為真正懂得生命意義的人是珍惜生命的。
因此,在充滿對生命尊重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教學主陣地,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讓學生懂得生命至高無上的美的價值,特別是要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態的生命。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樣的人生挫折,他都不會輕易放棄生命,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人生階段,他都能享受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樂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5
1.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是在人的生命本質基礎上提出來,符合人性需求的一種重要人本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終極追求。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詮釋較為豐富,為了更契合體育教育,本文將生命教育的內涵理解為:以學生之生命力為基礎,在承認和尊重生理、個性、能力等方面差異性的前提下,將生命視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和諧統一體,通過選擇適合的教育方式,喚醒并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啟迪精神世界,構建生活方式,從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鮮明個性、創新能力等提升生命質量的活動。
2.生命視域中的大學體育教學
生命在于運動,而體育教學最為顯著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運動,F代體育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獲得,體育興趣、習慣的形成,更要關注學生生命發展的完整性和完美性,這就必然包涵了生命的自然性、精神性以及社會性。
2.1大學體育教學和生命教育的關系
首先,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關注的是人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價值的實現;大學體育教學的主體是人,其終極目標是實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二者在教育的功能上有著共同之處。其次,二者都是以尊重生命為教育的導向,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個體的差異性的存在,其共同任務是感受生命、認知生命和實現生命價值,促進生命質量的提高。最后,從目標上來看,二者都是以人的整體發展為目標。大學體育教學的目標是通過對體育知識、體育技術和技能的傳授,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形成鍛煉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品行,表現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形成樂觀開朗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些目標既著眼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為學生整體發展創造生理條件,同時也實現了精神層面和社會層面的目標,是實施生命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
2.2大學體育教學的生命因子
以生命為本義的教學秉持這樣一個理念:“教學從未脫離過生命,即沒有無生命的教學。生命也未曾遠離過教學,即不存在無教學的生命。教學在生命中;教學通過生命:教學為了生命!盵1]相比較其它學科的教學而言,大學體育教學的生命因子更為明顯和完整:第一,身體運動是體育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體育知識、體育技術、技能的傳授是在動態、開放的教學環境下完成,學生可以體驗運動的快樂、運動的美感以及在征服運動技術難關時的成就感,這是在其它教學環境中所不能感受到的。第二,大學體育教學是在動態體驗中實現自然生命的同時,兼顧情感、價值、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突破體育知識、技術傳授的瓶頸,體驗運動所帶來的生命的超越,生命的激揚和生命的創造力,培養學生頑強性格、合作意識、積極的生活態度等,從而實現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地統一和諧發展。
3.大學體育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內容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基本采用選項課的形式,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體育課程,大學體育教師可結合不同專項的特點實施生命教育的內容,生命教育在大學體育教學的滲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本文在大學體育教學選項課的基礎上,將生命理解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三個層面,大學體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實現完整生命服務的,故而生命教育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滲透包涵了這三方面的內容。
3.1大學體育教學中的自然生命教育
結合大學體育教學的特點,自然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了身體素質教育、運動安全知識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其中,身體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個體運動機能水平和生命質量,是大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大學生體質測試的數據結果顯示不容樂觀,除了營養狀況外,體能指標持續多年下滑。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將體質下降完全歸罪于體育課的失敗是不合理,但是,大學體育教學對于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能夠做到的應該更多。運動安全知識教育包含了運動傷害的處理和預防(如準備活動的知識、運動時出現扭傷、骨折、休克現象的處理和預防等)、野外生存能力知識(如野外辨別方向、尋找水源食物等)、公共安全知識(如發生火災、地震的逃生與自救等)。
3.2大學體育教學中的精神生命教育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可以滲透以下的精神生命教育的內容:品質教育、個性教育、道德教育、體育美學教育、創造性教育。其中品質教育主要指在大學生進行體育運動或比賽時要求的以及潛移默化培養的意志力、受挫力、合作意識等優良品質。個性教育是指在體育教學中預先設計好的框架,使每個生命個體的特征得到張揚,最終使學生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鼓勵大學生敢于質疑,主張大學生創新性的技戰術的形式,以及通過組織管理、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標準非統一性的方式提倡個性的張揚。道德教育目的是在體育教學中通過比賽或游戲的形式強化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和奮斗精神。體育美學其實是貫穿整個體育教學中的,教師的示范、學生的模仿,每一個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都滲透著美。創造性教育表現在教和學的兩方面。教的方面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要創新,學的方面,要鼓勵學敢于質疑、反思與批判。
3.3大學體育教學中的'社會生命教育
大學體育教學中的社會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社會關系教育、社會能力教育、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社會關系教育是指在大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教學比賽或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擔任角色和職責,進而使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角色,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學會與他人相處,理解社會角色的權利和義務,使學生在社會關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和國家公民。社會能力教育包括了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合作意識以及服務意識的教育。在大學體育教學中一方面在師生之間除了體育知識的交流外,還應加強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交流。分配學生角色,讓學生自行設計練習環節、游戲、組織比賽、擔任裁判;另一方面,利用動作學習或比賽過程注意培養學生之間的交際能力、組織能力,通過課前器械的準備、場地環境的布置,課中隊伍的調動、器械練習的轉換,課后場地環境的清理、器械的整理、歸還等環節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增設集體活動環節,并將之納入考核范圍,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實施主要為幫助學生理解和表達他們的感受,引導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抵抗挫折能力和學習能力,鑒別脆弱的學生個體與組織、建立適當的情感健康和幸福教育的策略,比如在動作練習時語言上的肯定和鼓勵,成功體驗的強化等。
4.生命化大學體育教學的實施原則與方法
4.1實踐性原則與方法
實踐性決定了人的生命之真實存在,人的生命之實踐性決定了大學體育教學必須在實踐中完成。生命化大學體育教學的實踐性原則的含義是指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身體練習為載體,讓大學生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體驗和感受生命!绑w育不是智育的延伸,更不是智育的翻版,體育有體育的本質和特點,體育不能按照智育的模式來進行”。[2]如何實施生命化大學體育教學的實踐原則:第一,在教學設計中增設游戲環節;游戲的形式可以使學生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下大膽嘗試與實踐,突破傳統教學常規的束縛。第二,引導學生對體育實踐進行自我評價和總結;讓大學生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去理解原有的體驗,生成新的生命感悟,形成人生的智慧,指向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對生命價值的創造,真正對大學生起到升華生命的作用。
4.2主體性原則與方法
大學體育教學中的主體性原則是體育教育的新理念,強調在教師的引導下,重視和關懷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主體是有生命的主體,所以主體具備主動性和積極性,現代大學體育教學中要重視主體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平等對待生命的主體,在主體性原則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體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互動,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評級方式等提出質疑,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單元的設計以及教學的組織,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其次,教師在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下,弱化教師是知識、技術的權威的觀念,讓學生在自我體驗的前提下學習技術動作。
4.3個性化原則與方法
生命是獨特的,每個生命都有著不同興趣、性格、氣質和情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個性化原則就是要求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承認并尊重個體生命差異性的存在。實施個性化原則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保障大學體育選項課的多樣性,讓學生能夠選到自己喜愛的體育課程;其次,制定不同教學方案,因材施教;再次要建立多元化、發展性和綜合性的評價,評價的指表要全面、科學,描述學生個體的發展和進步,引導學生建立生命提升的自覺信念和追求;評價不僅要看到學生體育技術、技能的發展,還要關注學生心理、情感、個性人格等方面的發展,從而通過體育活動引領學生和諧發展。
4.4幸福性原則與方法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盵3]幸福性原則是一般教育都要遵循的原則,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它的含義就是通過體育實踐,使所有學生都能夠理解幸福、體驗幸福,具有奉獻品質和審美觀的新時代大學生。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要引導學生追求美好的生活,從而獲得幸福;要向學生展示精彩的體育生活,引導學生進入美好的體育世界,通過這個窗口,體驗到蘊含在體育運動中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啟迪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潛移默化地提升其精神境界。不僅如此,體育運動形式是力與美的和諧,充滿著生命力的昂揚的情調,我們要充分發揮體育的審美教育功能,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用審美的目光審視生命和生活本身,在平凡的生活中全面感受生命之美,促進個體情感的升華,在滿足自己現實生活的需要、關注自己的人生意義、在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態的生命的同時,悅納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6
一、樹立生命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教師是否具有生命教育理念決定著生命教育的成敗,換言之,如果教師沒有生命教育理念,是不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實施生命教育的。所以,教師要首先樹立生命教育理念,重視生命教育,這樣才能自覺承擔好生命教育的重任。我就是這樣做的。例如,備每一節課時,我都要認真找出書本知識與生命教育的契合點,然后結合學情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為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實施生命教育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我總是努力創設富有生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畫中、在做中、在玩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和生命的真諦。例如:進入期末復習的第一節課,我沒有像其他教師那樣,先帶領學生回顧教材中的知識要點,再讓學生做相關的習題。而是讓學生拿出我讓他們課前準備的學具:一張空白A4紙、一把小剪刀、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各色彩筆、各色彩紙。當學生按要求擺好學具時,我請同學們做好,認真聽我布置學習要求。要求是這樣的:用鉛筆在空白A4紙上畫出“地球表面五帶劃分示意圖”,示意圖上有五帶分界線,在圖左側分界線對應處標注相應的緯度;在圖右側五個溫度帶所對應的區間表明溫度帶名稱,并寫出對應的氣候類型及氣候特征;在五帶區間內,用彩筆畫上植被(典型代表植物);將各溫度帶中典型的代表動物用彩紙剪出,可貼著對應的溫度帶內,也可放在一旁備用。寫、畫、做時,可以看書、可以同學交流,也可以問老師。完成以上任務后要寫出做后感,包含所學到的知識、學習體會、生命感悟三個方面。時間是二十分鐘,二十分鐘后淘寶,即到各同學處欣賞他們的杰作,時間是五分鐘,五分鐘后回到自己的坐位,完善自己的作品,時間是三分鐘,最后,輪流到臺前描述自己作品中的知識信息,朗讀做后感。這本是我對復習課創新的一種大膽嘗試,令我高興的`是效果出奇的好,同學們全情投入,熱情交流,爭搶著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僅對所涉及的知識解說的清楚明白,體會感悟更是深刻。有的說:生命本身就是奇跡,無論什么樣的條件都有生命的存在,如南極企鵝、北極熊;有的說:生命是美好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的說:生命是頑強的,狂風暴雨阻擋不住生命生生不息;有的說:生命是有價值的,樹木防風固沙、鮮花裝點大地……就這樣,一節課,同學們復習鞏固了三節課的知識,還深刻領悟了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二、尊重學生生命情感
教學中,我關注學生差異,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并給每名學生展示的機會,使每一名同學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及自身的長處,從而悅納自己,自信、陽光。我多采用情境法、探討法、趣味法教學,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研究發現中掌握知識,提升技能;在體驗感悟中升華情感,彰顯生命情懷。
三、融合生命教育于地理知識之中
地理學科包含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產生的信息要素?梢姷乩韺W科蘊含豐富的生命要素,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學中的生命素材,積極有效的實施生命教育。在學習《海陸變遷》一課時,我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地球與人類、地球與生命、地球與自身的關系,同學們各抒己見,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的共同觀點是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應愛護;地球開啟了生命之門,然而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所以生命是不可逆的,我們應該珍視生命;地球是我的棲身之所,我是地球的建設者,我是有價值的……在學《自然災害》相關內容時,我讓同學們自由交流自然災害———地震、臺風、泥石流等給我們帶來的災難及啟示。同學們在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到自然災害的破壞力之大,對此人們應該積極防御,學會自我保護,學會遇險逃生……這種將地理知識與生命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獲取地理知識的同時懂得了生命之真諦。教育是生命主體———“人”的教育,所以教育必須直面生命,只有將學科知識與生命教育融為一體,才能使知識富有生命,使生命富有內涵。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7
一、充分運用課堂來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意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推進,我們國家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知識的講解,重視實現生命教育等人文知識的累積。所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生命的感知,重視教會學生學會認識人生,學會把握生命。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應該重視以課堂為主體,教會學生語文知識。學生不能再課堂上以客體的形式出現,教師要教會學生靈活地掌握知識,重視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發展學生的思維形式,實現學生內在的成長。教師要通過生命教育,幫助學生學會掌握自己的人生,理解生命的蘊涵和真諦,促進學生的內在的塑造和豐盈。教師通過生命教育,促進學生掌握自己的命運,了解人生的真諦,所以在平時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努力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帶領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行為,教師引導學生樹立好科學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教師就能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帶領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生活中來,帶領學生感悟課堂教學中接觸到的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思考,實現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尊重和熱愛。
2.創造情境,實現學生對生命的領悟
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參與到教學情境中,體悟作品中的人物對生命的忠誠和熱愛,進而提升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力。教師在語文情境教學中要能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促進學生對生命意義的不斷發展和提升,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例如《背影》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課堂教學情境的展示,帶領學生表演自己喜歡的人物,通過表演,讓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質有深刻的接觸和理解,能夠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體會出正直而深刻的人的品質,產生對生命的崇高的理解和敬畏。
二、擴展閱讀內容,激發熱愛生命的感情
在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初中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整理和提煉,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精心為學生準備閱讀理解的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思想,洗滌學生的`心靈,拓展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感悟,學會領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為學生加入一些有名的環節,讓學生進行作品欣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心靈的溝通,及時消除學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因素,重視以科學的正面的正確的教學內容感染學生,陶冶學生,激發學生積累正能量,引領學生熱愛生命。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優秀的作品就可以及時引進課堂中來,促進學生學習海倫凱勒身上鋼鐵般的意志品質,進而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之情。生命教育是當前現階段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大力加強的教學方法。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學習優秀文學作品中的優秀的品質,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點燃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和崇尚之情。教師應該認識到生命教育的價值,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實踐,對初中生進行有效的生命教育,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發展,全面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態。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8
摘要: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生命價值觀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是當代重要的教育主題,本文從職業生涯的角度出發,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幾個層面探究了大學生命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交融與同一。旨在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來踐行豐富的大學生生命教育領域。
關鍵詞:生命價值;生命意義;大學生生命教育;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
“我是一個希望生存的生命,存在于一個希望生存的大生命體中……——副生命景象,傳達所有生的信息,生機不斷涌現,有如來自永恒之泉。”
——史懷哲
大學(University),無論是最早出現在歐洲的大學校(studia generalia),還是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演變成的行會式大學(Universitates),抑或是從近代大學經過不斷鍛造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大學都在為實現一個目標而努力,即人的自我價值的全面實現。張楚廷教授說:“高等教育是(人的)生命的最強旺的表現。”
17世紀的科技革命把人類教育推到了以科學為信仰的全新時代,然而,我們發現,恰恰是這種理性教育的偏執性確立逐漸遮蔽了教師與學生的精神價值與生存意義,時至今天,大學校園里彌散著功利主義與無序的生活氣息,大學教育早已暴露出“知識與生命根本脫節,理論與實踐嚴重分離,產生了許多無思想的生命和無生命的思想”的嚴重癥結。有人說,功利主義的教育只教學生如何活下去,卻不與學生一起探討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使得教育脫離了生命的本原。其結果是,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想法或充滿困惑。惶惶然的大學生活不僅讓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倍受沖擊,同時對他們的生命健康也有極壞的影響,甚至導致更為嚴重的問題,如校園暴力、離家出走、網絡沉迷、甚至到性泛濫和自殺現象等。
當下的困頓不斷在提醒我們:關注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引導大學生建立積極生命價值觀的教育思考必須成為當代重要的教育主題。
早在蔡元培時代,眾多教育家都主張通過自由個性的`教育,讓學生“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上個世紀90年代,葉瀾首發,以一篇《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指出了傳統教學的最根本缺陷。之后又提出必須把“生命作為教育的基礎”,闡述了生命對教育的基礎性價值。對全新的“生命教育”的呼聲帶動了更廣泛而深刻的思索,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撰寫著作《生命與教育》,比較系統地探討了生命教育的時代背景、思想流派和構架性的教育設想。
目前,“幾乎一致認為,我國高校還沒有將生命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納入整個教育計劃中,對大學生缺乏系統、有效的生命教育”,但不妨礙我們正確領悟生命教育的基本宗旨。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提法,我們不難總結,人的全面發展是身心統合的和諧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呼喚生命教育的發展。生命教育是一個非常廣闊而又豐富的終極命題,對于每個人的一生來說,我們都在尋求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用珍惜與尊重的態度來熱愛生命,增強應對生命發展的信心,用積極的生命觀來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終實現屬于每個人的生命圓滿。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無可懈怠的最后一道堡壘。
從21世紀初始,隨著“大學生生命教育”意識在我國教育領域的逐漸覺醒,我國教育部門就開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高校也積極地用各色各樣的教育活動來豐富“生命教育”的視角,如注重學生人格與意志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傳授具體知識的大學生安全保衛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生命教育”這個百花講壇中,近年興起的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理應成為一只獨秀,教育部認為在高校應該把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作為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提倡所有普通高校立足于此,開設相關的職業發展指導課程,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
簡單的說,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涵蓋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生涯決策與生涯行動等與個人生涯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話題,它幫助學生發現自己,欣賞自己;它陪伴學生積極面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它喚醒學生成就人生的目標意識和規劃意識;它陪伴學生發揮潛能,達成最佳的生涯發展與充分的自我實現。
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闡述看待自己、他人和人生的態度,透過“生涯與發展”的角度營造了一個與生命教育平行的存在。為了讓大學生生命教育更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本文試圖探究這兩種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法上的相輔相成與相互促進,以此綻放相輝交映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彼此關照的教育目標
首先,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是互為補充,彼此關照的。生涯規劃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大學生個體的生涯發展能力,即增進個體生涯規劃的意識與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大學生個體的生命自覺意識與能力。正如吳增強先生所說,“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實際上,一方面,個體生涯規劃的意識與能力直接決定了其生命自覺意識的成熟度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個體的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可以直接體現在生命自覺意識與能力問題上。
正如我們每個人最大的幸福,是能以自己選擇的方式生活。好的生涯規劃教育好像為我們的人生加了一個錨,無論風雨來自何方,人生之船都呈現出喜悅、智慧和充滿創造力,這樣的生命是充滿希望和意義的。因此,培養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為目標的生涯規劃教育完全可以促進生命教育目標的實現。此外,我們還注意到生命教育的價值導向可以決定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境界與層次。換一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并以此來追尋生命意義,那么個體就會用積極的人生規劃來推動和鼓舞自我走向光明的人生。
二、相互體現的教育內容
其次,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也是相互交融的。我們知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幫助學生如何找工作,或者僅僅與工作有關。舒伯的生涯理論為我們勾畫了立體化的生命空間與生命歷程:持家者、公民、休閑者、學生、子女、配偶、退休者等的角色和工作者都是個體自我概念的具體體現。那么,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是幫助學生個體逐漸理清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并付諸行動。具體而言,系統的生涯規劃應當包括生涯覺知、認識自我,認識外部世界、生涯決策、生涯行動和評估六個步驟,每個步驟環環相扣,動態循環。
對于大學生生命教育來說,它“致力于幫助學生建立在生命歷程中的三種和諧關系:生命與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因此我們應該從生理、心理和道德倫理層面來確立生命教育的內容和主題……第一,生命安全和健康;第二,生命成長;第三,生命情感與態度;第四,生命價值與意義!迸c生涯規劃的教育內容相比,生命教育有獨立的教育內容。但在本質上兩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具體來說,兩者都是為了促進個體的生命成長為核心內容,生命教育中最能直接體現生命價值與意義實現的內容。因此,生命教育必然成為生涯規劃教育的鋪墊與輔助,也必然在其中得到深入的展現與擴充。
三、相互借鑒的教育手法
最后,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和生命教育可以實現在教育方法上的相互交融。我們知道生命教育強調個體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和對人生意義的反思。因此在教育手法上多采用體驗、討論與分享等較為活潑的教學方式,比如主題班會,觀影感、主題征文或志愿者活動等。而生涯規劃教育是系統的生涯輔導,我們很多情況下會采取量化、科學等相對嚴謹的手法,如量表、統計數據等。
由于二者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上有本質的同一性,因此,二者在教育手法上完全可以互相借鑒。
吳增強先生曾說,“生命教育不要另起爐灶,而要在現在工作基礎上系統地、有機地整合”。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和大學生生命教育,二者同樣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都是對傳統教育的突破,都十分重視學生個體并關注生命與生活的意義。我們相信,透過大學生生涯規劃課堂,豐富有生命化的教育主題可以完全得以塑造。
參考文獻
[1]弗蘭克·戈布爾著.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76.
[2][英]威廉·博伊德, 埃德蒙·金.任寶祥,吳元訓譯.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6.
[3]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7.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9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需以生命觀教育為導向
為了促進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內容與方式上的轉變,促使大學生回歸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價值和快樂,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為導向,突破原有的學科架構,重新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重新回到關注學生的價值和潛能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來。實踐證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確保大學生在生理、心理、社會性以及靈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發展,根本破解大學生心理異常與疾病以及造成嚴重后果等突出問題,真正使大學生珍愛生命的美麗,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再從相關理論分析來看,預防與矯治大學生心理異常雖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但在面臨大學生“三觀”方面偏差而產生各種錯誤認識之時,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顯示出有些無奈與無力。對此,學者進行了多層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學的創始人羅杰斯提出“當事人中心療法”。這一理論最突出的是,要相信當事人的自我成長的力量。這即是講,對其當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誤時,要運用人本的理念與技巧,對其首先能夠理解與接納,然后促使當事人去自我反省,進而促使他能夠逐步趨于積極的方面而不斷進步。顯然,這種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學,也就是最高認識層面上對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考量。超個人心理學一樣關注人的生命與精神世界。這一理論在診治心理問題時,在很多方面與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別是其提出的要極好地診療人的心理問題,必須直面人的思想認識,也只有在精神層面解決了人的思想問題,“人”才能夠產生本質性轉變,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從這些理論分析可見,重新審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標,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為導向,并將其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之中。
二、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需以生命教育為基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想不斷地豐富與完善,就不僅要適時地拓展本學科的知識與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及時地吸納與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從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寬。眾所周知,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所關注的主題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學生的貧困與就業的壓力、學習與交往的困頓、前途與情感的迷茫、現實與責任的逃避以及對生活的悲觀、對生命的漠視等,但二者所關注的側重點是極不相同的。對于這些問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認為是心理問題,并會相應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認,這些措施的確使大學生有了進行心理疏導的路徑和破解心理癥結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僅僅局限于這些方面,它關注的是更深層次的有關生命問題,如壓力所引起的生命價值問題、困頓所引起的生命意義問題、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責任問題、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權力問題等等。由此可見,生命教育更凸顯了教育的本質與本原。為此,要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就需以生命教育為基礎,吸納、拓展與充實其相關的內容。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確定,主要針對的是如何破解大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就其具體內容來看,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對的是,大學生面臨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問題以及擇業、擇偶和學業問題等。這些現實的問題,確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別重視當前直接迫切的現實問題的情境下,恰恰忽視或輕視了大學生生命意義的主題教育內容。從二者教育的本質與相關性來看,只有以生命為主線和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欣賞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貴,明晰生活與生存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才能進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實效。高校教育的實踐也說明,當學生從內心感悟到生命教育與自我人生共振時,就會使他們油然產生對生命強烈的敬畏與尊重,進一步在內心深處對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長與生命產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與反省,會以樂觀的態度對待與解決自我所遇到的各種心理的或現實的問題。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內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層、更根本的教育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是當前深化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與主張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他們的生存、生活與生長,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內容機械地搬過來,硬塞進去,而是為了改變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頗,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過分注重心理理論與技能的片面性,使學科理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橋梁,進而使科學理論既能夠促進學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夠培養大學生正確地了解與理解生命及其意義,并積極地追求與創造生命的價值。此外,生命教育還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開展的內容,比如休閑與養生教育、生命的尊嚴與權利教育、生命倫理與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這些方面的內容從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來看,似乎離題很遠很偏,但仔細分析一下,它其實是很近很正的。在一個凸顯人文教育的當今時代,面對這些問題,應該說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壓縮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借鑒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對大學生的現實,并從他們的現實世界中凝練教育材料,致力于培養他們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快樂的生命意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充實與完善。
三、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為參照
如上所述,以認識、尊重、完善、成全、呵護、超越生命為目標的生命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原本性與基礎性。為此,改進與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其教育目標與內容應以生命教育為基礎和導向,而且其教育方式也需借鑒與運用生命教育。具體來講,就是注意與強化下面幾點。首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關懷。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屬于不同的系統和模式,在理論基礎上,前者側重心理科學,后者側重人文社科;在指導思想上,前者側重科學規律,后者側重社會價值;在指向對象上,前者側重個性差異,后者側重群體同性;在注重問題上,前者側重心理行為,后者側重思想精神;在措施方式上,前者側重訓練咨詢,后者側重教育關愛;在達成目標上,前者側重健康的“心”,后者側重完善的“人”。由此對比,就可以顯明地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顯偏重于心理理論的教育,而對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及心理品質的培養重視不夠,甚至輕視或忽視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與關懷,尤其是較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以至對心理教育造成誤解,將其理解和定位于不良心理的治療。為此,開展與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意糾正以往對心理知識講授上的偏頗,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質與關懷,促使大學生積極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欣賞生命的美好,維護生命的尊嚴,追求生命的價值。其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體驗。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個不可輕視與忽視的現象是,教育者往往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上,而沒有注意課堂的交互作用以及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從教育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的癥結在于,學生面對心理健康課堂,自己清楚自己的問題何在,同時也曉得怎么樣去克服與改變目前這種狀態,但是在實際行動與行為上沒有切實的轉變。分析其成因,即是忽視了極其重要的體驗環節,學生沒有真實的感受。與此比較而言,生命教育過程應注重學生體驗與享受生命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也是學生內心探究的過程。這樣一個教育過程使得學生在潤物無聲中得到了心靈觸動與成長。為此,心理健康教學課堂,應當注重學生的互動與體驗,這樣會使課堂體現和突出強烈的生命體驗和深刻的主體認知,讓學生油然產生真情實感,最終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生命教育強調教師不是課程教學任務的被動執行者,而是課程教學體系的積極開發者,由此而產生的有效教育方式都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鑒與運用的。如專題講解、影像欣賞、主詞解析、主題討論等教學環節的設計法,以及注重過程性與形成性測評的考核法,還有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和努力創造的親身體驗法、閱讀指導法等等。另外,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借鑒生命教育課堂教學的情境營造法,以創設正向、溫情的課堂情景和氣氛,使同學們相互之間能夠彼此接納與欣賞,相互關照與融合,由此在情緒上產生親近感和安全感,以此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親和力,使學生成為促進與優化課程教學的重要貢獻者,使課堂教學收到正向、突出的實際效果。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10
一、運用課堂滲透法
初中學生接觸到的與生命教育有關的內容應該是在生物學科中,有關植物、動物、人體結構和生理等方面的知識都大量展現在教材中,而這些知識中既包含了生命的多樣性,又包含了生命的獨特性,讓學生了解這些內容,可以使他們懂得要愛護生命和珍惜生命。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通過講授生物學知識,滲透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滲透法,是目前學校教育中最常用的辦法,它可以很好地通過學科教學向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生態系統的最大要素是人類活動,人與自然要實現和諧發展,人人有責。學習這一個單元,教師要讓學生認識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生命是美麗而珍貴的,自然是美好與和諧的,人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員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可以運用圖片、視頻等資料,如此來讓學生欣賞生命之美,對生命有進一步的理解與感悟。這里,對比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對某一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前后的資料對比,就可以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生態環境之美,而且對于破壞生命平衡所帶來的后果也會有深切體驗。如此,可以提高學生珍惜生命和愛護其他生命的意識,詮釋了愛他人就是愛自己的深刻道理。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這就是采用這種教育方法的目的,即讓他們愛生命,由只珍惜自己的生命提升到愛他人、愛自然、愛社會,既能保證自己健康地生活,還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運用專題講座法
每個學生的身體、心理和學習情況,都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學生這種身心的變化與需求需要教師認真掌握,以便及時引導他們戰勝困難,消除疑惑。專題教育有很大的教育優勢,它可以集中解決和強化指導學生的某些突出問題,可以解決年級或班級的一些共性問題,也可以解決有相同需求的學生的共性問題。七年級下冊《健康地生活》這一單元包括了許多內容,如傳染病及其預防、免疫、安全用藥等,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學生學會健康地生活。學習這一單元,其主題可以確定為“珍愛生命、健康生活”,開展生命教育專題講座時結合教材內容,一些基本的預防疾病、安全用藥的'常識就讓學生掌握了,特別是讓他們對吸煙、釀酒的危害都有深刻的認識,從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得健康快樂。此外,還要引導學生開闊眼界,學會關注家人的健康,幫助父母安排合理的生活計劃。還有第三單元《了解自己增進健康》,學習時可開展主題講座活動———“學會健康生活”,以引導學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為重點,使他們在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作息時做到合理科學。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將自己的情緒調節好,保持愉悅的心情,健康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三、運用體驗教學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早在300多年前就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保ā洞蠼虒W論》)運用體驗式教學法,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具有優化效果的客觀情境,學生置身于這種特定的情境之中,就能夠做到身臨其境,知識也會由抽象轉化為具體、形象,而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會被激發起來,學習的主動性也會增強。激發學生的情感是體驗式教學法的核心所在,學生可以一方面學習知識,一方面親身體驗,其中的道理領悟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做人準則也得到了正確的選擇,“自我教育”的目的也實現了。這種方式能夠更直接地進行生命教育,而且效果也十分明顯。如學習《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一般都會依據教材的要求,讓學生去從事種植和栽培植物這一類的勞動,種子萌發、植株生長、開花結果等過程都展現在他們眼前,生命成長的過程不僅讓學生能夠親自體驗,并能通過這個過程中的親身體驗,激發他們管理植物、精心照顧植物、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最終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
四、運用實踐教學法
關于生命教育的知識在初中生物課本中涉及到很多,教師能夠在課堂上言傳身教雖然不錯,但還遠遠不夠,要積極為學生去創設條件,讓他們自己去實踐,去探索,挫折和成功才是學生最重要的經歷,讓他們在生命實踐中得到體驗,才能真正體現出生命的震撼。初中學生對于自己所處地區生活環境的變化都能說出一二,特別是近幾年日見增多的霧霾天氣,可以讓學生去進行一下調查,看看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分析我們的生活,為什么經濟高速發展、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而生活的環境卻越來越糟糕。作為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所發揮出來的到底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教師組織學生去總結低碳生活方式,而且要讓學生奉為圭臬,堅持去做,進而帶動自己周圍的人也去做,使大家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低碳生活。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才能真正清楚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這種生活方式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好處。生物是初中學生新接觸到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因此,在學習伊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具體的生活目標、學習目標,“從種子萌發開始,培養一株幼苗”,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開展生命教育的方法來進行講解,使學生都能夠掌握這些基本的方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生命教育的論文03-28
探討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教育理論論文(精選11篇)05-26
大學生感恩教育論文11-14
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方法探討論文09-30
少兒音樂教學觀探討論文03-10
探討現代市場調查與預測論文11-27
化學實驗教學探討論文06-23
大學生安全教育論文08-06
淺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論文(通用6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