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防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初步認識
摘要: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是基礎教育系統工作的一個關鍵點,幼兒園應把幼小銜接工作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的入學適應性上,要針對幼兒特點和實際情況,重在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獨立生活能力,健康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讓幼兒做好入學前的準備而不是提前教給幼兒小學知識,提早要求幼兒掌握小學生必需掌握的語言,運算知識和技能。
關鍵詞:幼兒教育 銜接 小學教育
幼兒園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其教育任務不同,存在著差異,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從心理上看,小學學習已成為生活中的主要部分,要真正適應小學學習環境,必需有一個幼小銜接的轉變過程。這個轉變應從幼兒園開始準備,首先,要初步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在:要認識到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聯系與區別;幼兒教育是小學學習的準備階段和必經階段;幼兒園的辦園方式百花爭艷,教育應遵循幼兒純真的天性。其次,幼小銜接教育中的主要對策;包括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培養獨立性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為習慣和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等幾個方面,做好這幾方面的準備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
一、 對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初步認識
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邁進了信息化的時代,社會經濟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與此相適應的教育發展呈現普及終身教育,個性教育的時代特征,科學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第一、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幼兒教育階段納入基礎教育體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幼兒教育階段與小學教育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其過渡應是教育自然的連續。在基礎教育體系中,分析和探討幼兒階段教育和小學階段教育的銜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育的關鍵在實施銜接教育中,我們應做好如下準備:①專門設計的銜接教育活動;②與銜接相結合滲透于各種學科的教育活動;③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④家庭教育的配合等。為了使專門的銜接教育活動與日常的教育活動銜接,采取“重點,難點,分散,循續漸近,專項活動,由少增多”的做法,充分利用單元教育活動課程的整體性,綜合性,滲透性特點,有機地選擇與處理。如實踐性的專門活動“今天我玩什么”,活動的目標是“學習自己制定計劃活動”并能根據規則調整自己的計劃,樹立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教育過程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和理解制定自己每天參加各項活動區的計劃,樹立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學會做自己的名片,知道在活動區計劃表中插名片的要求與方法及各種活動區的具體規則,以后的活動區的具體規則,以后的活動區活動就按這些要求轉化為常規執行。
有些方面通過潛移默化才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態度與習慣的銜接,我們通過日常生活來實施,如學習習慣,社會性適應等。在銜接教育中,提出“讓幼兒多動手操作,充分表現能力,促進發展,激發幼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個別教育的原則,改變老師的教育觀念,更好地幫助幼兒做好銜接準備在實踐過程中,改進幼兒園系統的做法,使教育活動有利于銜接,如上課的組織過程中嚴格控制集體活動時間,盡量增加幼兒自己的動手操作活動時間(如每天增設10―15分鐘的智力訓練或操作活動),所以活動的設計,組織要滿足不同層次兒童的發展需要,所提供的材料應具有可操作性,可變性和層次性,利用專門的活動區(如:數學區、語言區、智力區等,供幼兒自由活動;另外,改變部分教學常規,如增加個人值日包干區,小組包干區,每天早晨幼兒自己安排一日的游戲內容,要自己管理自己等。
第二、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它們在教育目標,教學方式,環境設置,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促進幼兒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的發展,是人的全面、啟蒙教育階段。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關鍵。實現教育從幼兒到少兒的量變到質變,正是幼小銜接的研究內容。
第三、幼兒園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孩子幼兒園的學習成為小學學習的準備階段和必經階段。為能使孩子進入小學學習后較快地適應小學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必須在幼兒園學習階段就有意識,有規律,循序漸近地培養。幼小銜接不是簡單的把過去小學辦的學前班拿到幼兒園來辦或是單單靠在幼兒園大班增加一些過渡的教育內容,而是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教學都要科學地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第四、幼兒園教育發展迅速,辦園方式百花爭艷,應防止小學傾向。
當前,幼兒教育發展迅速,小學學前班,民辦幼兒園等多種辦園方式百花爭艷,為了展示自己的教學質量,爭取家長的參與;片面迎合部分小學對新生入學的智力測試;片面地理解早期教育理念。幼兒園教育出現了小學化的傾向,這是幼小銜接中應該防止的傾向。
第五、幼兒教育中應遵循幼兒的純真的天性。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造成一些果實的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會使活潑的孩子變的老態龍鐘。讓幼兒做好入學前的準備主要是提高幼兒的入學適應能力,而不是提前教給幼兒小學知識,提前要幼兒掌握小學生必須掌握的語言,運算知識和技能。現實中的一些幼兒園和小學學前班,照搬小學一年級的學習內容,在幼兒園中班就填鴨式學習,更有很多老師,還要留家庭作業。他們想培養智力超群的孩子,以為這樣做,幼兒上小學后就不會有什么困難,卻不知道,這樣做違背了幼兒發展規律,抹殺了幼兒的個性,埋下拔苗助長的禍根。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方式是不同的,生長發育特點也是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也不能一樣。不能泯面幼兒的天性。人的成長是在人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教育在人的成長中是不可或缺的,極端重要的,是人成長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盡管如此,我們往往忘記人的天性是人成長的內部依據,是不斷成長,不斷自我否定和自我發展中依然保持自身的根據?档绿岢龅“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這一命題,正礎指出了受教育是人的需要和權利,然而不應理解為教育隨意塑造人。教育應因人的天性而改變自身,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變本性。反之,使幼兒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影響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教學內容超前傳授,入小學扣,老師進過的內容,學生全學過,這些知識對他們沒有了新鮮感,在上課時,做小動作,隨便說話,形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而孩子們學的知識是“夾生板”,不利于系統的學習。
因此,教育者對幼小銜接工作的內容要有清醒的認識,應把幼小銜接工作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的入學適應性上,要針對幼兒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重在培養幼兒適應新環境的各種素質,幫助幼兒的順利完成幼小過渡。
二、幼小銜接的主要對策
幼小銜接工作是基礎教育系統工作中的一個關節點,應由小學和幼兒園互相完成。主要從幼兒園角度,特別是幼兒園高年級的教育實踐來談一些教育對策。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定義來闡述:習慣是指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而逐漸適應,習慣成自然;是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用心理學的話來說,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 固鏈接。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而小學以學習為主要任務。游戲與學習的本質差異就在于后者有很強的任務和規則性,前者沒有。所以,我們在幼兒園學前班教學中,有計劃地提出活動學習目標和要求,并評說完成情況,逐步使孩子樹立學習的任務意識。另外,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針對不同的活動強調一些規則,讓孩子們認識規則,體驗規則意識,逐漸自己遵守規則,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做中學,學中恩,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每天早晨孩子們到校后,安排一些英語學習內容,要求孩子們主動自由地去聽唱,使他們快樂地學習,晨檢時,讓孩子們根據錄音機的指令,主動拿出盡收眼底來跟讀,聽讀,形成主動學習習慣。上課時,以主師突出的游戲活動形式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有意識的采取引導,啟發等教學方式去組織活動,讓幼兒對所學的內容能夠總結方法和規律,主探求知識,課堂上做一些小練習,隨堂功固,做適當測試,逐步使孩子們適應小學的學習要求;在課外時,我們也沒有完全迎合某些家長留家庭作業的要求,而是提出一些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介紹一些學習內容,讓幼兒回家自由學習,教師則有意識地給予鼓勵和輔導,這樣,對孩子的主動學習習慣大有幫助。
據我所知,有的幼兒到了大班和學前班,仍像中班和小班一樣,上課時,想去喝水就喝水,想去廁所就去廁所,對上課的學習任務想完成就完成,不想完成就不完成。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孩子們提早適應小學的需要,我們在學前班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們區分上課和課間的不同要求。讓他們在課間上廁所,喝水做好準備,上課時提出簡單的課堂行為規范和學習任務要求,培養孩子們堅持30分鐘注意力的學習習慣,進行有目標,有規則的集體學習鍛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鼓勵孩子們正確的學習行為,矯正偏差的學習習慣,從心理上承受課堂的規則要求。
2、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為習慣
生活能力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是學生生存發展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都應注重對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所謂獨立生活能力,即是不依賴別人,而能完全靠自己生活的一種能力。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對入學后的適應性很大,很多幼兒園因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況穿脫衣服,不能記住喝水或害怕獨自上廁所等,而影響身體和學習,在小學生活中感到困難。
獨立的生活能力培養,必須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才能實現。家園共同要求幼兒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幫助幼兒學會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收拾玩具,穿脫衣服等,同時,做老師和家長的小幫手,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幼兒園和小學的另一區別是規整的運動安排和嚴格的作息制度及獨立的生活能力。小學生要嚴格按照課表進行學習,課間,課外活動,做值日,整理或準備學習用具,入廁,喝水等都要自己獨立完成。這就要從幼兒園大班和學前班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如讓孩子們認識課表,學習使用課表,訓練他們按課表要求準備學習用具,每周安排一定時間,讓孩子們擦擦桌子,掃掃地,逐漸教孩子們認識鐘表,建立時間觀念,懂得遵守時間,安排課間十分鐘的休息時間,教他們自己安排一些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同時,培養孩子們的良好衛生、行為習慣等。
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從心理機制上看,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人的一種需要。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自動化的作用,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例如,孩子每天來到幼兒園問候老師,如果是家長提醒才說,這只能叫行為,不叫習慣。因此,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是極其重要的。
3、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
幼兒在進入小學后,由于學習活動方式的變化,學習環境的變化,規則約束的增多,培養幼兒承受環境變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必要。特別是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自信心,課堂上的自控能力,執行規則能力,集體主義精神等心理輔導,要有計劃地逐漸實施。
有一名幼兒沒上過幼兒園,直接踏進了學前班,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有時還不懂自己吃沒吃飽飯,下課時,從不與老師主動交談,也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后來主動和他談話,在平時他有一點進步就去鼓勵他,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他,讓他從中樹立起自信心。經過半年的學習生活,他在各方面大有改變。還有一個女孩剛轉到班里時,很少說話,不能和其他幼兒一起玩,更不會和老師去交流后來老師每天下課時與他拉著手交談,平時多關心,照顧她,然后在各方面為他提供鍛煉的機會,還讓他當小班長,主動交給他一些任務,讓他配合老師來完成,并及時鼓勵和贊揚他。慢慢的,他自信心強了,膽子也大了,也比以前活潑了。
總之,“幼小銜接”是當前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針對過渡期兒童的特點及實際情況,著重培養幼兒適應新環境的各種素質,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幼小過渡,而不是把小學的一套教學模式簡單地下放到幼兒園。
注釋:
[1]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參考文獻:
[1]愛心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 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01年5期
[2]黃人頌 .學前教育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
[3]余曉紅 . 幼兒教育不能“小學化”
[4]寇崇玲.陜甘寧邊區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幼兒教育 1989年21期
【對防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初步認識】相關文章:
論析關于教育的倫理道德價值的思考-兼談教育的功利化傾向03-18
淺析義務教育中數學教育功利化傾向的幾種表現及危害論文11-19
外商獨資化傾向及應對策略03-18
論DSB的司法化傾向及應對策略11-14
網絡詞匯及表達式的語法化傾向03-14
小學美術教育的生態化發展05-27
初中與小學銜接教育的認識與探討03-27
對數字化檔案館的初步研究02-28
幼兒園音樂教育游戲化論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