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學習氛圍論文
摘要: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創生情景;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在小學教學中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自控能力較差,不能很好的自覺地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得想方設法地引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這樣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沒有學生實實在在的參與學習,就沒有扎扎實實的知識。特別是數學教學,教材中沒有有趣的故事情節,也沒有精彩的圖畫,教師更需要積極創設情境、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其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發揮。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學習氛圍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的重要條件。可見,問題氛圍是十分重要的。而對情境的有效性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揭示所學內容的主題,是否有利于建立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密切聯系,學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發其思考和自主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問題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去“同化”或“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抓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精心設計好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主動的進行學習,從而可以鍛煉出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創設探究氛圍,培養參與能力
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好多老師走形式化,在教學過程中,動不動就讓學生分組討論,多數學生湊湊熱鬧而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并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培養他們討論、交流的能力,并隨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如果離開了正確的教育方式僅熱鬧地、形式地在一起進行表面討論、交流,學生不真正參與到對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可讓學生覺得討論、交流是發自內心需要的情境。在討論、交流過程中明確應該怎樣參與,怎樣進行討論交流,才能達到培養參與能力的目的。
三、創設成功氛圍,感覺成功的快樂,激勵再次參與
在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每個小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夸獎。他們渴望獲得成功,那樣就能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尤其是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悅體驗。這就需要教師給每個學生創設成功氛圍。例如:簡單易答的問題讓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回答。復雜難答的問題留給成績較好有潛力的學生回答;卮鸷蠼處熢龠m當的表揚、鼓勵幾句,比如說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你進步的真快!這時學生會獲得一種巨大的力量,增強了自信心,也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好好地學習。因此,教師應不停地為學生經常創設成功的氛圍,讓學生積極的動腦、動手,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創設故事情境,寓教于樂,激發學習興趣
做游戲、聽故事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如果在教學中,把一些數學問題放在游戲中解決,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就快樂的獲取了知識。也可以把一些數學問題放在故事中,用講故事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打電話”這一個生活經驗,在課堂上開展“打電話”的游戲。讓學生在電話的對話之中交流學習的感覺,并在打電話的情境中掌握和鞏固知識技能。教學時,教師做著打電話的姿勢,對學生說:“我這個電話是打給蘭蘭的,請問18里面有幾個十,幾個一?”蘭蘭也做著打電話的姿勢回答說:“18里面有一個十,8個一!比缓笞屚乐g做這個游戲。這樣學生在游戲中不僅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十,幾個一,而且使學生在這個游戲中掌握了數的組成規律。學生學的輕松又愉快。 又例如,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教師可以講一個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說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的路上,有一次,師父口渴了,就讓豬八戒找水渴。八戒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水,就在這時,八戒眼前一亮,他發現了一個大西瓜,可把他樂壞了,摘了西瓜抱著就往回走。他邊走邊想,我得多吃些。到了師父歇腳的地方,豬八戒嚷嚷道:“可把我累壞了,我得多吃些,西瓜是我費了好大的力氣找來的。”悟空聽后就痛快的答應了。并說我不吃了,那你就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吧。八戒不樂意,非要吃西瓜的四分之一。悟空高興的把西瓜的四分之一給了八戒,又分別分給師父、沙僧西瓜的三分之一,還剩一小塊,悟空自己吃了。八戒一看,撅起了大嘴,大聲嚷嚷道:“說好了讓我多吃些,怎么我的還不如師父他們的多呢?死猴子準是你又作弄我。”故事講到這里教師隨機提出問題:想一想,這是怎么回事?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讓學生匯報結果,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同分子分數比大小”的方法。這樣做,學生輕松愉快的得到了知識,并且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不斷的編講有趣的故事,給學生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學,主要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必須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工程問題(分數應用題)之后,可以給學生出一道這樣的題目:王老師帶著一些錢去給學生買桌椅,她帶的錢如果只買桌子,恰好買60張,如果只買椅子,恰好買120把。那么,她帶的錢能買多少套桌椅?(一套桌椅中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讀題后學生就會找到這道題和工程問題的聯系,學生自然而然的就解決了問題。從而工程問題得到了拓展。以上這道題目突破了常規“工程問題”的命題方式,提高了命題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學生思考這類問題時,就要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從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并要求數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根據課標要求,在教學“進一法”之前,教師可以出示這樣一個題目:要過年了,媽媽準備給我們做新衣服。如果平均每件上衣用1.4米布,那么做3件這樣的上衣用多少米布?讀題后讓學生獨立解答。解答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如果得保留整米數,那么,做3件上衣大約用多少米布?然后讓學生討論,交流,再匯報結果;貓蟮慕Y果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大約用4米布,另一種大約用5米布。這時,教師不必急著下結論誰對誰錯,要讓學生自己說出理由。說大約用5米布的學生可能會說,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把4.2米小數點后面的2舍去的話就是4米,可是4米布做不上3件衣服呀,那么只能是向前進一位進一,也就是大約用5米布。教師再點明這就是求近似數的另一種方法“進一法”。這樣,學生很自然的體會到在什么情況下用“進一法”,并且牢牢的掌握了用“進一法”求近似數的方法。也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給學生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數學教學適用社會實際生活,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來。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不斷的創設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學習氛圍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論文08-11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幾點做法論文07-20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優秀論文05-05
數學教學情景創設路徑論文08-17
關于數學情境創設教學的論文09-06
自主學習能力中的數學教學論文09-17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舉例論文10-18
數學對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8-13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論文05-30
小學數學中教學創新的實現論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