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論文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國,其中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思想,本文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三個方面來闡述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并希望能從中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燦爛的文化歷史遺產。傳統文化中蘊含和積淀的教育理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一直以來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也影響著整個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一、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語cuhura,具有制作、掘墾、居住、動植物培育等于物質生活相關的意義,引申出對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養之意。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包括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全部內容。而“傳統教育”作為一般的日常概念來說,是指歷史上延傳下來的教育現象而言的,相對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傳統教育;相對于現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傳統教育。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本土創造的文化,具有中國本土特色。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
德育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的核心。從孔子開始就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言論。再到后來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發展!洞髮W》開篇也寫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敝袊鴼v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視道德教育,逐漸形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觀。
1、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仁愛
仁愛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認為社會中出現的很多爭斗,不公都是因為缺乏仁愛造成的,因為人與人之間不相愛,彼此之間缺乏同情心。所以,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將“愛人”作為正確處理人倫關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則。在具體的實踐中,孔子堅持“一貫”和“忠恕”。“一貫”就是要堅持做,持之以恒,“忠”就是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恕”就是不做對別人有害的事。自己不愿意做或接受的東西,就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是愛人的基礎。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為別人謀之,這是愛人的高層次要求。所以,“仁愛”的思想體現了道德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即尊重他人,幫助他人,不加害他人。只有做到“仁愛”,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人與人之間才能互相寬恕,社會才會和諧。
2、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孝悌
《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毙€┲阅茉谥袊鴤鹘y教育中處于起點、核心和根本的地位,其在于“仁愛”是德育的基礎,而談仁愛必然先要談孝悌,且孝第是仁愛之本。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愛,又何談兼愛他人?鬃庸嗜眨骸靶⒌谝舱撸錇槿手九c!”“孝悌”是仁的基礎,也是“忠”的基礎,從愛父母,到親人,到朋友,到他人,再到國家和民族,只有調整好自己一父母家人的關系,才能進一步調整好與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靶€笔恰叭省钡母,也是仁的實踐,所以它在中國倫理規范中居于重要核心地位。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育
古人在傳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其較多的貫穿在《論語》、《學記》中。
(一)孔子《論語》中的教育教學方法
1、溫故知新
孔子開篇就說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學了,然后能按時復習,這不是很高興的事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睖亓暸f的知識,而能在其中獲得新的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這兩句話都表達了學習要按時溫習,并要從就舊的知識中總結提煉,得出新的體會。
2、思考與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惘然無知,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這說明了思考與學習的辨證關系,即學習時要思考,思考的同時也要學習。
3、因材施教
來自于《論語》中的一個典故,子路問孔子聽到一件事情以后就要馬上去實踐它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么能夠聽到以后就要去實踐它。冉有又問聽到一件事就要馬上去實踐它嗎?孔子說是的,聽到以后就去實踐它。另外一個學生聽到后很奇怪,為什么同樣的問題卻有不同的答案?鬃泳驼f,冉有退縮不前,我教導他要勇于進取;而子路勇猛過人,我教導他要謙退。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注意學生在興趣愛好,性格特點方面的區別,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避免盲目性和一刀切。
4、啟發誘導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也就是教導學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達而自己不能實現的情況,不去開導;不到他想說卻無法恰當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不能做到告訴他一個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時候,就不再教導他。即教師在進行啟發誘導的時候要注意時機,要讓學生充分的思考,發揮積極的主動性,教師要適時、適當的進行施教。
(二)《學記》中的教育教學方法
1、“預、時、孫、摩”
《學記》中說:“禁于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就是說要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加以預防,要抓住適當的時機進行教學,要循序漸進,按照次序進行教學,要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這是教學的四大原則,掌握這些原則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
2、教學相長
“學,然后能知不足,教,然后能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边@段話深刻的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辨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得到提高,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3、長善救失
《學記》中說,學習者有四種過錯,教師是必須知道的,即“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就是說有的人學的不好,要么是因為貪多,學的太過繁雜,要么是讀的太少,知識過于狹窄,要么是不夠專注,見異思遷,要么是不能堅持,淺嘗輒止。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學的不好的原因,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幫助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四、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美育
(一)樂
中國古代教育很重視音樂和音律的教育。其教學內容六藝就有“樂”,到了漢朝,董仲舒大力倡導以學校、社會與家庭為場所的樂教,漢朝隨即設立了樂府機構,確立了樂教的重要地位。
(二)詩
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他的出現和繁榮不得不歸功于古代的詩詞教育!对姟肥橇浿祝娊虨楦鹘讨孜。在太學生的培養中,詩就是不可缺少的美育課程。在漢代還設立了五經博士,自此之后,各朝個代都把五經作為教學內容,詩的學習也作為傳統沿襲了下來。
(三)書
書法可以抒發和表達人的感情和素養,能達到靜心養神的功效。而六藝的教學內容中也有書法。唐代設六學,書學便是其中之一,宋代書學更加完備,有篆、隸、草三體,而歷代帝王多擅長并倡導書法,致使書法成為古代學者必學科目之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也在這個文化大潮中傳承沿襲了幾千年,其中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才能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教育,從而指導我們更好的實踐。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12)
[2]丁鼎禮記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
[3]張應杭蔡海培,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
[4]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關文章:
論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品格及其當代價值論文04-28
談談傳統文化教育途徑05-18
文化教育在高校英語教育的運用06-06
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研究論文05-24
論析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08-22
論失眠的治法05-03
論和諧教育實踐08-23
論新時期的班級管理05-28
淺談從脾論治高脂血癥06-11
論企業管理之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