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對中高職課程有機銜接的思考
[論文摘要]中高職課程銜接是職業教育發展提出的一個新的歷史命題,它是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發展、人的提高發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課程在職業教育中的基礎與核心地位決定的。針對中高職課程銜接中存在的課程標準厘定不清、課程內容重復嚴重、課程結構因循陳規、課程教材一仍舊律等問題,文章提出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計劃,準確定位和整合課程內容,重構課程結構,整合創新教材編寫的應對措施。[論文關鍵詞]中高職課程 銜接 課程標準 課程內容 課程結構
一、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重要性
(一)課程銜接是教育銜接的內容和支撐
中高職教育銜接與中高職課程銜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講整體銜接、全面銜接,后者是局部銜接、重點銜接。教育的銜接是一種全方位的整體銜接,是外延較寬、邊界較廣的泛在的銜接,涉及中高職教育的方方面面。課程銜接則是一種局部的、子項的銜接,是外延較窄、邊界明晰的具在的銜接。從兩者的關系看,教育銜接為課程銜接提供大的環境,課程銜接為教育銜接提供具體的內容和支撐。
(二)課程銜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高職教育與課程銜接的歷史命題是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發展、人的提高發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一,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經濟科技的發展,使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進而轉向知識密集型,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并且當前我國產業結構由傳統的第一、二、三產業正在向第三、二、一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型服務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要求人才產出必須相應的順應和支持。第二,從教育發展角度看,一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拉抬受教育者的層次。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199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9.1%,2002年就達到了15%,2009年已達24.2%,這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大眾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二是職業教育現代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一直是職業教育的軟肋和傷痛,不僅低端的中高職銜接不暢,而且更缺乏向本科以上高端延伸的對接,形成了“斷頭”教育,對職業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所以,《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以下簡稱《意見》)要求“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發揮引領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過應用本科教育對口培養的制度,積極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專業碩士培養制度”。
(三)課程銜接是由課程在職業教育中的基礎與核心地位決定的
第一,課程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姜大源先生指出:“在任何一種教育體系中,課程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特別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必然要歸結到課程的發展與改革!。第二,課程是職業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產品和服務。課程是學生花錢上學購買的最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對學生來說,選準專業固然重要,但每天接觸最多、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還是一門門具體的課程,它對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對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直接的現實性。第三,課程是學生能力建構的基礎和依托。職業教育課程是連接職業工作崗位和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實現之間的橋梁,其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勝任職業崗位工作的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為涉世就業創造條件。如果學生三年的課程學完了,相應的職業能力卻沒有建構起來,那就是課程的最大失敗,是職業教育的最大失敗。第四,中高職課程存在的問題急需通過銜接整合加以化解。正如《意見》中指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仍然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現象,職業教育整體吸引力不強,與加強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的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边@就從反面強調了銜接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
(一)課程標準厘定不清
我們認為:課程標準是目標標準、內容標準和結果標準的統一。目標標準是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反映的是國家意志和社會期望對人才標準的統整;內容標準是輸入性的,主要明確“學什么”的問題,即應教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等;結果標準是輸出性的,主要規定學生通過學習應“達到什么水平和程度”。中高職課程銜接在課程標準上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課程目標隨意性大。中職與高職課程目標缺乏深入研究思考,往往根據要求隨意編寫,湊上幾條,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出有效目標,當然也就難以據此進行教材編寫或授課,目標的無效和虛化現象十分普遍。二是中高職課程缺乏有機的銜接連貫。中職與高職在課程標準上缺乏對接,導致你教你的,我教我的,缺乏溝通整合機制。于志晶在《關于中高職協調發展的調研報告》中對“高職教師對中職教學內容的了解”的調研結果:了解較多的占10.17%;了解一點的占51.69%;一點不了解的占38.14%。顯然,在這樣的狀態下,要想實現有效銜接和協調發展很困難。
(二)課程內容重復嚴重
缺乏溝通整合與避復機制的中高職課程必然導致內容的重復。一是科目重復,即所開出的課程重復或雷同。如中高職旅游專業教學都開設導游基礎知識、導游實務、旅游法規等課程,選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特別是財經類、管理類等專業相同率達80%以上。這就意味著在許多中職學過的課程,到了高職還必須重修這些課程。二是內容重復。在對一些中高職院校名稱相同的課程進行對比后不難發現,課程內容重復率不下30%,甚至高達60%,而老師又不了解這些課程重復的狀況,缺乏對教材的處置,只能照本宣科,一任重復繼續,這就造成了嚴重的學習浪費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學習效率。
(三)課程結構因循陳規
課程結構包括課程體系結構以及單一課程的內部結構兩種。課程體系結構是指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比如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或必修課、選修課比例及其構成等。而當下的中高職課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三段式的學科化模式建構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結構違背職業教育的規律,只能培養出“理論不著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再從單一課程的結構看,其組織和結構形式,還是按知識體系結構教材、實施教學,先概念、后原理、再應用的老套路,完全與職業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課程目標相背離。
(四)課程教材一仍舊律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和“腳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的中高職課程教材編寫,在體例上一仍舊律,在內容上繁、難、偏、舊,在銜接上毫無作為。第一,在編寫體例上,仍然是過去知識結構、學科框架模式,講究科學性、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跟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完全一樣,沒有職業教育的特點。第二,內容上更是問題多多。課程門類繁多,教材內容超載,與學生的學力和課時形成尖銳的沖突;理論艱深,學而無用,構成“知識的難度和人的領會吸收能力之間的緊張關系”;內容針對性不強,不適合職業崗位和能力培養需要,錯位嚴重;教材尋章摘句、東拼西湊,多是舊內容的拼盤和雜燴,沒有創新。第三,在銜接上,缺乏對接意識;內容上,沒有層級和梯度的區分,體現不出漸進、深化、提高的邏輯關系;知識點的具體內容上相互涵蓋,撕擄不開,重復率高。三、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途徑
(一)制訂統一的課程標準計劃,解決課程重復設置問題
制定并出臺國家課程標準,是應對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困難和挑戰,推進職業教育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發達國家與國際組織的通行做法。它不僅有助于解決中高職課程銜接、協調發展中的問題,而且“在改善教育質量的實踐中發揮著導向、診斷、基準等作用,是連接教育質量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和紐帶”。做到這一點:一是國家或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層面,應組織專家從宏觀高度和頂層視野,制定中高職貫通的分類的課程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內容框架、改革要求等,為課程設置明確畫線定界。二是中高職院校應在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下坐到一起,共同商討制定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標準,制訂教學計劃,尤其是中高職聯盟的五年一貫制院校更應如此。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課程避復、教材選用、內容銜接上進行統籌規劃,一體化設計,形成連貫有序的有機整體,可以較好地避免課程設置的重復問題。三是探索建立中高職課程學分互認機制。中高職課程的重復學習,關鍵在于缺乏對已修課程的認同機制。如中職生修完與高職接續專業的某些課程,并考試合格甚至有的已獲得了專業資格證書,但由于缺乏認定、認同機制,到了高職這些已學過的課程得不到承認,還得重復學習。所以,采用學分或課程認同機制,建立相同課程免修制和未修課程選修替換制,將能有效避免課程的重復設置問題。
(二)準確定位和整合教學內容,避免課程內容重復
課程內容重復是中高職課程問題的“頑癥”。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第一,要準確定位中職和高職課程內容。要依據教育大眾化和門檻降低的現實,從兩個層次教育人才規格入手,研究課程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應性,確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分野,然后再根據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素質目標、崗位目標的要求,配置相應的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的確定更加科學、合理。第二,要按層級和梯度原則甄選和細分課程內容。毋庸置疑,中職和高職兩個不同的學歷層級,所學的課程內容在難度、深度、廣度和能力級差上都是有區別的。應該有明確的學段界域和邏輯梯度,盡管作為相鄰層級它們又是聯系貫通的。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層級和梯度邏輯關系,認真分檢、細化、定位各自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內容和能力層級,再據此編寫出各自應知、應會的教科書。第三,強化教師對教材的整合處置力度。治理課程內容重復,還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按照美國學者施耐德的觀點,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有三種取向,即忠實取向、適應取向和創生取向。忠實取向即機械地、原封不動地宣講教材;適應取向指教師根據教材難度、深度等和學生的可接受程度進行適應于教學的變通轉換處理;創生取向則是指教師能夠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駕馭和處理。顯然,我們反對教師忠實取向的照本宣科,提倡適應取向和創生取向對教材進行整合處理和改造使用,這樣可以規避許多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
(三)重構課程結構,實現銜接創新
這里的課程結構主要是指單一課程的內在組織結構,即課程實施的組織方式。姜大源先生所倡導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就是這種課程結構的代表。這種課程結構的本質強調課程工作化與工作課程化的雙向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將工作過程轉化為學習過程。它符合職業教育所強調的“工學結合”“學做合一”“理實一體”“知行統一”。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內涵看,它以工作過程(或任務)作為組織課程的載體,根據工作任務的難度、復雜程度、綜合力度等,將其設計成課程學習的不同情境,如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情境N,各情境之間都是關聯遞進、交叉融合的,構成一個系統集成的整體。一般來說,情境一較低級、淺易、簡單,比較容易完成,它起著引進門的作用,更多的是熟悉和了解整個制作過程和步驟的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新鮮體驗和學習興趣。情境二是典型的、中等難度的,但一定是能培養學生核心關鍵能力的項目,即有了這個項目完成的經驗和能力,學生就基本上能夠完成行業領域的一般的加工任務,達到企業職業崗位一般的規格要求。情境三則是綜合性加強、復雜性更高的情境。到了情境N,就是綜合程度更高的創新情境或遷移拓展情境,它培養的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智慧。這種以工作過程情境設計組織課程教學的結構,在銜接上也很便捷易行。一般來說,中職階段只要完成前兩個情境的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就行了,后面的情境或綜合性項目,留待高職再進一步深化學習。
(四)統一教材編寫標準,整合創新教材編寫
編寫分類明確的中高職課程教材,是實現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重要環節。做好這一工作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中高職的教材編寫應依據國家統籌協調制定的統一分類的、具有對接屬性的課程標準編寫。這樣從源頭上把握各自的編寫尺度,厘定內容要求,編出的教材就會定位明確,區分度高,避免內容上的交叉、重復、混亂。第二,中高職教材編寫要打破學科化的編寫體例,按照項目化或模塊化的體例編寫。項目化或模塊化教材是中高職教材改革的趨勢,其特點是根據項目或模塊重構教材體系,它以項目或模塊的難易程度來編排其先后順序,以項目或模塊為邏輯紐帶,重組或鏈接完成項目所需要的“必需、夠用”的理論點、知識點,當前一個項目介紹過的知識在后一項目再次出現時,就可以不必再次編寫。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內容重復,使教材更加凝練、緊湊、精粹。在銜接上,要區分項目或模塊的難易、大小、高低、簡繁等,將相對容易的、簡單的、低端的、量小的項目編入中職教材,而將難度大的、綜合性強的、復雜程度高的項目編入高職教材,這樣既有區分,又相互銜接。是較理想的對接狀態。第三,要重視教材運用的整合創新。“剔除艱深的,摒棄無用的,歸并重復的,刪減多余的,更新過時的,整合相近的,增補先進的,壓縮煩瑣的,提煉關鍵的,保留核心的”,盡量將課程學習重復虛耗的“無用功”降到最低。第四,要高度重視并啟動示范教材遴選工作。市場機制下的整合創編教材是開放的、競爭的、百花齊放的,編創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優劣的差異,這就需要由政府主導,啟動示范教材遴選工作。將真正銜接配套的、優質上乘的教材遴選出來,推薦使用,這樣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混亂狀況,真正起到促進中高職課程銜接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試論對中高職課程有機銜接的思考】相關文章:
試論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11-20
試論高職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考論文11-22
試論高職院校中插花藝術課程教學實踐11-21
試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思考01-12
試論高職職業英語優質課程的開發12-04
試論高職旅游禮儀課程的教學改革11-18
試論高職“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11-21
廣西高職專本銜接教學實踐與思考論文02-27
試論體育游戲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運用02-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