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財政政策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時間:2024-07-21 23:51:37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財政政策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導語:政府是社會保障投人和實施的主體,離開政府的主導作用,發展和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便無從談起。

        財政政策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論文關鍵詞:財政政策;社會保障制度;民族地區農村發展

          論文摘要:從分析我國財政政策與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系出發,通過對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變遷的梳理,來探討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議。

          財政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綜合部門,正面臨如何促進社會保障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挑戰。同時,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環節。

          一、我國財政政策與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系

          (一)財政政策為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依據

          財政是國民經濟的綜合部門,除了具有分配、調節、監督三大職能以外,其保障職能也在不斷地擴大。社會保障是國家依據法律法規建立,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救助和補貼的一種制度。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深人,財政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投人力度在不斷加大,而且全國經濟總量和財政收人連續28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更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完善提供了強大的財力后盾。因此,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要積極利用國家財政政策。例如,云南是我國西部重要的民族省區,從19%年至2005年該省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人由27.64億元增加到156.21億元,年平均增長21.4%,遠高于同期預算內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全省社會保障財政支出數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也在逐步增長,從19%年的10.22%增長到2005年的20.97%。由于氣候等因素,云南省是自然災害多發區,例如2009年的早情對其造成了嚴重后果,從2009年秋冬以來持續的干旱,已經給云南農業造成了超過100億元的經濟損失。對此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積極利用政府的財政對自然災害救濟的社會保障金,來解決困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10年2月上旬,云南省各級財政投人抗早資金已達3.89億元。

          (二)依靠財政政策是構建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現實選擇

          首先,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也具有一般社會保障的特性,即社會保障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而公共產品的非排他勝和非競爭性,決定了其在市場經濟的機制下,較難以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狀態。政府可以通過財政預算支出和相應的稅收政策來維護其在市場的公平競爭。政府還可以運用財政政策手段對民族地區農村的收人狀況進行調節,緩解收人分配不公的狀況。

          其次,公共財政參與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也是當前民族地區農村稅費改革的現實要求。稅費改革前,鄉鎮財政收人除農業稅、工商稅等以外,還有一部分財政自籌資金。而稅費改革后,使鄉鎮部分財政自籌收人下降,導致了其承擔的五保戶供養等工作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而公共財政的參與,上級政府會對缺乏資金支持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進行財政轉移支付,使得社會保障工作順利進行。

          最后,依靠財政政策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小康社會和縮小經濟差距的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轉型時期,相當規模的底層社會開始形成,這種貧困的群體主要集中在農村,而民族地區農村這種貧困群體的問題更為突出。

          該調查表明,在東中西部貧困深度存在差異,西部的貧困深度是東部的1.37倍,西部的貧困問題更為嚴重。我國西部又是民族區域較為集中的地方,因此解決民族地區農村貧困問題是解決整個西部貧困問題的關鍵。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貧困狀況為例:它山最高、谷最深、坡最陡、地最少、邊境線最長、少數民族最多、社會發育程度最低、信教群眾最多、勞動者素質最低、貧困深度最深。同時它優勢資源儲量高、開發程度低;貧困人口比例高、生產力水平低;少數民族比重高,社會發育程度低;自然保持面積比重高,基礎設施投人低。’新中國成立后,經過50多年的建設,怒江州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它同先進地區的差距也在擴大,現階段怒江州的發展仍受到諸多條件限制。因此,積極利用我國財政政策,優先建立可以保障基本生活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民族地區發展社會經濟的不二選擇。

          (三)積極利用財政政策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特別是在民族地區的農村,因此構建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們的責任!吧贁得褡搴兔褡宓貐^的經濟社會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同全國其它地區的現代化,少數民族的振興同整個中華民族的振興,是密不可分、互相促進的。推動各民族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不僅是個經濟問題,而且是個政治問題!贝送猓囆∑浇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都涉及到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而且由于社會保障自身的功能,也決定了其在促進民族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繁榮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注重公平,妥善處理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努力緩解民族地區農村之間收人分配差距擴大的狀況,擴大公共財政的覆蓋范圍,積極建立并逐步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二、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財政制度的變遷

          (一)改革開放前以集體經濟為主導的財政模式

          新中國成立初,實行了土地改革,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該時期主要依靠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再輔之以國家的臨時困難救濟。1949年12月政務院發布了《關于生產救災的指示》,旨在通過發展生產和國家救濟,盡快解決災區群眾的生活困難。后來民族地區農村居民主要依靠興起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這種集體保障,該方式一直延續到農村改革之前。20世紀50年代,國家制定了“五!敝,60年代正式建立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個時期,國家對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主要體現在救災救濟方面。總體而言,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期,民族地區的農村集體保障實際上是社區保障,是農民自身創造財富的直接扣除,主要由集體財政提供,國家的財政并不占支出的主導地位。

          (二)改革開放以后國家財政逐漸成為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主導

          1978年后,隨著人民公社制度的消亡和集體經濟的解體,以集體為主導的財政保障模式轉而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取代。此后,國家加大了對救災救濟的投人,改革了五保戶供養等工作,逐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傮w而言,國家對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支出的財政預算安排比較分散,大體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項目直接進行投資、補助的,包括農村中小學教育支出、農村救濟支出、農村衛生資金投人、扶貧資金中的以工代販資金和扶貧專項貸款等;第二類是通過稅收政策間接支持的,如對受災地區和農民實行災歉減免的政策。

          三、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首先,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既是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其次,民族地區大多也是我國重要的國防區。居住在邊境的少數民族,其宗教、文化、語言等都與接壤的其他國家有著天然的聯系。例如云南跨境少數民族有16個,同緬甸、越南、老撾等3個國家的一些民族屬于同一民族,在政治和生活上相互影響。因此,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邊疆的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和國防意義。

          再次,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縮小經濟差距的必然選擇。發展是第一要務,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是我國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由于民族地區特殊的歷史現實狀況,在短期內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是很困難的。我們要在民族地區完成的首要工作,仍是發展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這樣的基礎工作。

          (二)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首先,到2020年我國要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初步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這就為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

          其次,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和日漸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為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完善提供了強大的財力后盾。我國198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45.2億元,200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則達到了109655.2億元,而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了335353億元。

          再次,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政府對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在逐年加大,但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較晚,相比城市社會保障的投人力度還是相形見細的。因此,我國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現狀為我們提供了實際工作上的可行性。

          四、關于發展完善我國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幾點建議

          (一)堅持與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進程相適應的原則

          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既不能脫離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這個基礎,也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做到與時俱進,轉變陳舊觀念,擯棄城市社會保障制度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相互獨立的觀點,將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化進程相接軌,努力建立統一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

          (二)堅持政府政策引導與人民群眾自愿相結合的原則

          政府是社會保障投人和實施的主體,離開政府的主導作用,發展和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便無從談起。但也應注意,社會保障制度的受惠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由于民族地區之間的差異,人們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認知是不同的。因此,政府在制度建設過程中,要謹記社會保障的宗旨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采用方法要靈活、細致。切不能濫用行政命令,堅持人民群眾自愿的原則。

          (三)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和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由于自然社會等諸多因素,各地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水平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在發展和完善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發展應該是一個具有層次性和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采用“一刀切”的發展模式。

          (四)堅持社會保障與民族傳統保障方式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民族地區的特性,它們也有本民族傳統的保障方式。這種傳統保障方式不僅易于被接受,還將在一定時期內起到積極作用。因此,我們要將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傳統保障制度相結合,形成最優制度。例如,生活在云南寧菠縣永寧鄉的摩梭,至今還保持著母系大家庭的風俗習慣,形成了其特有的傳統保障方式。據調查顯示,摩梭中有63.22%的人認為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仍然能夠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積極借鑒國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經驗

          國外是較早,也是較為成熟的,我們可以從中借鑒寶貴經驗。例如日本的養老保險計劃,農民向國民養老基金聯合會提出申請可以加人個人養老計劃。加人者可以選擇資金運營機構和運營方式,月繳費在68000日元以內免稅,基金運營收人不納稅,運營機構只收取傭金,領取時根據繳費金額和運營收益確定支付標準。因此立足國情,準確定位,優化制度設計,明確政府責任,是實現我國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自我平衡和發展的關鍵。

        【財政政策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相關文章:

        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理論與對策11-21

        農村社會變遷對農村體育發展的影響11-17

        論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功能11-22

        社會保障制度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分析論文03-04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論文03-17

        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與財政政策對策論文01-05

        淺談甘肅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趨向的變化與農村社會發展01-18

        農村大學生職業發展狀況的社會學分析論文03-21

        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社會論文02-16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