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的構建
企業要組建適合本企業的供應鏈,必須對企業自身的內部情況及市場環境進行分析。在認清不同供應鏈結構的情況下,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步驟,才能快速、低成本的組建供應鏈。
供應鏈的構建 篇1
一、企業所處環境的分析
一個設計精良的供應鏈在實際運行中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原因不一定是結構的問題,而更可能是環境因素的作用。企業所處的環境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企業的內部環境主要包括企業資源與企業能力。企業資源是指企業所能控制或擁有的有效要素總和,可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進行資源分析時,不僅要分析企業目前已擁有的資源,還要對經過努力可能獲得的資源進行分析,主要是進行資源利用情況的分析、資源應變能力的分析、資源的平衡分析。分析企業資源是為了確定企業的優勢資源和弱勢資源,以便能根據不同的資源情況選擇不同的供應鏈結構。
資源本身不能產生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企業能力是對各種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對企業能力的分析關鍵是要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業的核心技術和核心專長是什么,這些核心技術和專長的價值性、獨特性和難于模仿性表現在哪里。企業可以利用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并擴大企業的優勢,加強供應鏈的向心力和聚合力,從而保證供應鏈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順利運行。
現代企業的活動愈來愈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企業實施戰略管理時,組建供應鏈就是企業帶有戰略性質的活動,一旦建立,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有必要在供應鏈組建之初就對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及變化進行有效的分析和預測。企業外部環境是指那些影響企業成敗,但企業又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一般分為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對外部環境的分析可以提高所組建供應鏈的適應性,并為供應鏈的重組提供依據。
二、一般供應鏈模型
分析了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還不足以組建一條合適的供應鏈,還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不同的供應鏈結構。從供應鏈的定義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供應鏈模型(如圖1所示),稱為模型Ⅰ。模型Ⅰ顯示的產品的最初來源是自然界,最終去向是用戶,被用戶消費以后又回到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產品從自然界到最終用戶依次經歷了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這是一個靜態的模型,表明了供應鏈的基本環節,進一步可將其抽象為鏈狀模型Ⅱ(如圖2所示)圖中所標字母代表供應鏈的一個節點,箭頭表示物流的方向。產品的最初來源和最終用戶都被抽象掉了,而只留下供應鏈的中間環節,使模型更加簡明,便于實際中研究分析。
前兩種模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現實中的供應鏈是非常復雜的,一個企業有多個供應商和分銷商,而鏈狀模型不能非常明確的顯示這種復雜的關系,這就需要另一種更加貼切的供應鏈模型―網狀供應鏈模型,即供應鏈結構模型Ⅲ(如圖3所示)。其中B代表供應商,C代表制造商,D代表分銷商,箭頭代表物流方向。網狀模型更能反映復雜的供應鏈關系,在理論上可以涵蓋世界上所有的廠家,把所有廠家看成其上的一個節點,并認為節點之間存在聯系,網狀模型對供應鏈合作關系的描述性更強,有利于人們在宏觀上把握供應鏈,從而增強供應鏈設計的針對性。
三、供應鏈設計的原則
為了能夠充分體現供應鏈設計的思想理念,保證供應鏈管理的順利實施,在供應鏈設計時,也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1. 戰略性原則
市場的變幻莫測,競爭的愈演愈烈,要求企業必須進行戰略管理,以減少不確定因素的沖擊,提高企業的適應能力。在供應鏈設計時,必須保持高度的戰略眼光,從整體上來考量供應鏈的設計與規劃。供應鏈設計要有長遠性和預見性,并與企業的總體戰略相一致,使供應鏈設計與企業規劃相互配合,以提高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2.系統性原則
供應鏈是由各個節點企業組成的復雜系統,合作企業的能力是否平衡、關系是否和諧,直接關系到整個供應鏈能否取得整體優勢、實現最佳效能。在選擇合作企業時應采取系統觀點,實現系統的有機結合,實現供應鏈的整體最優。
3.簡潔性原則
供應鏈本身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要使這么一個系統反應快、成本低,就要使每個環節都是最簡潔、最有活力的組合。生產方面應采取敏捷制造的思想,提高企業生產力對訂單的響應能力。供應方面維持較少的供應商,通過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來減少采購成本、提高供應的質量和速度,以增加供應鏈的柔性。
4.創新性原則
組建一個供應鏈,創新思維不能缺少,如果不能打破企業原有的系統,不敢超越舊理論的束縛,就難以為供應鏈管理的新格局打下基礎。因此,在供應鏈設計中應具有創新的思想,用新的角度、新的視野審視原有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大膽地進行創新設計。
5.動態性原則
不確定性存在于供應鏈的時時刻刻,不確定因素的出現直接影響供應鏈的運行,甚至使供應鏈癱瘓。組建的供應鏈應有較大的適應性和兼容性,對出現的不確定因素有良好的應對機制,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柔性,保證企業活動的連續性。
6.客戶中心原則
供應鏈由不同行業的企業構成,各個成員都有各自的運行方式和利益,但都應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的供應鏈設計理念。供應商的.供應、制造商的生產、分銷商的銷售都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只有這樣整個供應鏈才能具有對客戶的整體吸引力,才能使整個供應鏈產生單個企業無法具備的競爭優勢。
四、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
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策略是指必須設計出與產品一致的供應鏈,在保證產品順利流通、供應鏈對客戶需求快速反應的前提下,降低供應鏈的運行成本、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利潤。不同的產品具有不同的特征,革新性產品邊際利潤高、生命周期短、市場需求無法預測;功能性產品受時間影響小、生命周期長、邊際利潤低。這就要求企業根據自己的產品類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供應鏈。
供應鏈具有兩種不同的功能:物理功能和市場中介功能,按功能可以將供應鏈分為有效性供應鏈和反應性供應鏈。有效性供應鏈側重物理功能,即如何使供應鏈有效的將原材料、半成品、產品從供應商開始,沿著供應鏈各個節點送達最終用戶。反應性供應鏈側重于市場中介功能,主要解決無法預測需求的快速反應問題。
在分析了不同的產品要求和供應鏈功能的基礎上,可以看出不同特征的產品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功能的供應鏈的匹配。MLFisher認為:功能性產品的供應鏈管理應盡量減少物理功能的成本;革新性產品應少關注成本而更多關注能否為客戶提供所需的產品,強調弄清客戶的需求并對此作出反應,選擇具有速度和柔性的供應商。因此,革新性產品應選擇反應性供應鏈,雖然供應鏈需要較高的運行成本,但卻能有效的保證革新性產品的隨機性銷售,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通過分析產品特征與供應鏈功能的匹配性,可以得出供應鏈與產品類型匹配的策略矩陣。
雖然理論上很容易得出有效性供應鏈與功能性產品匹配,反應性供應鏈與革新性產品匹配,但在實際中,由于用戶需求、企業狀況、市場行情等因素的影響,使匹配和不匹配都是相對而言的,以前匹配的產品和供應鏈可能變的不匹配,反之亦然。所以,企業應該持續并定期的進行外部環境分析,以使供應鏈管理的側重點與之相適應。
五、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步驟
基于產品的供應鏈設計步驟可歸納為如圖5所示:
第一步是分析市場競爭環境。主要是分析目前市場急需什么產品、需求量多大、決定是開發功能性產品還是革新性產品。如果開發功能性產品,就要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包括了解誰是對手、對手實力如何、對手能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和將做什么,以及產品未來可能的市場占有額等;如果開發革新性產品,則要著重分析客戶的需求與偏好。這一步的目的是得出每一個產品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場特征,及對市場不確定性和需求變化趨勢的客觀分析和評價。
第二步是總結、分析企業現狀。主要是分析企業當前的管理狀況,如果企業已存在于某個供應鏈上,則重點分析供應鏈的狀況,以及供應鏈的前景等。這一步驟著重于研究供應鏈的開發方向,找到企業現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影響供應鏈設計的各種因素。
第三步是針對已發現的問題提出供應鏈的設計項目,分析其必要性。
第四步是基于供應鏈的設計策略提出相應的供應鏈設計目標。主要目標在于獲得高用戶服務水平和低庫存投資、低單位成本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除此之外還應包括:進入新市場、開發新產品、開發新渠道、改善售后服務水平、提高用戶滿意度、降低成本等目標。
第五步是分析供應鏈的組成,提出供應鏈組成的基本框架。供應鏈成分分析主要包括:對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及用戶的評價及選擇。
第六步是分析、評價供應鏈設計的技術可能性。在制定了新供應鏈設計目標和策略后,要結合企業實力,對新的方案進行可能性分析,如果認為方案可行,就可進行下面的步驟;如果不可行,就要回到初始階段重新設計。
第七步是設計和產生新供應鏈。在此過程中主要解決以下問題:①供應鏈的成員組成,包括供應商、工廠、分銷中心的選擇與定位;②原材料的來源問題,包括供應商、流量、價格、運輸等問題;③生產設計,包括需求預測、生產什么產品、生產能力、供應給哪些分銷中心、價格、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計劃和跟蹤控制、庫存管理等問題;④分銷任務與能力設計,主要是產品投放于哪些市場、及其價格等問題;⑤信息管理系統設計;⑥物流管理系統設計等。
第八步是檢驗供應鏈。供應鏈設計完成后,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進行檢驗或試運行,如果不可行,返回第四步進行重新設計;如果沒問題,就可以實施供應鏈管理了。
以上各步驟的實施都應采取信息工具和信息技術為供應鏈的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在供應鏈設計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不斷地與現有的供應鏈進行比較,通過這種反饋保證供應鏈設計的經濟性和適用性。
供應鏈的構建 篇2
摘要:金融供應鏈強調供應鏈的資金流與物流、信息流的整合與協調,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本文以提高供應鏈中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的協調性為目標,擬構建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導的金融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以期為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提供借鑒。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金融供應鏈風險管理
為適應現代市場競爭,帶來規模效益,供應鏈這一企業經營運作模式應運而生。它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終端用戶連成一個功能性網絡,通過對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控制與整合,供應鏈上企業聯結成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產品庫存和商業交易時間的最小化。實踐證明,加強供應鏈管理是其增強競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因而,對供應鏈的構成、運作與協調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應鏈管理側重于對供應鏈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機制的設計和優化,通過整合物流與信息流以降低運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較少將研究視角集中在伴隨物流、信息流的資金流之中。
強調資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協調的供應鏈即金融供應鏈。在供應鏈的運營過程中,資金流的循環與增值是由現金轉化為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結算資金,最終又轉化為現金的過程。通過對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的協調整合,可以保證供應鏈運營的順暢以及資金的增值。與單個企業資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應鏈管理的范圍更寬,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加復雜,影響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實施金融供應鏈的風險防范,應將金融風險與供應鏈風險結合考慮。
一、對金融供應鏈風險的界定
企業經營中面臨的風險是指企業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的偏離程度,并且更強調引起經濟損失的可能性。金融供應鏈風險則是指在供應鏈運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事先無法預測的不確定因素而帶來的.影響,使得資金流與物流的協調性下降,供應鏈金融成本上升,資金供給不足而導致供應鏈延滯或者中斷的風險。
按照金融供應鏈風險的來源,可將其分為兩類:外生風險和內生風險。
外生風險主要是外部經濟、金融環境變化影響供應鏈資金流與物流協調順暢的可能性。主要來源于市場利率、匯率變動而導致的供應鏈上企業融資成本上升;或者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法律修訂等因素導致產品需求中斷、供應鏈增值難于實現,由此引起資金循環遲緩甚至中斷的風險。
內生風險主要是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不完全協作或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金融信用風險、貿易信用風險以及信息風險,如由于企業的違約而導致銀行終止貸款,顧客信用等級評價失實而導致應收賬款難以回籠,以及有關資金信息傳遞扭曲等問題。
對金融供應鏈風險的認識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風險。強化對不可抗性較小的內生風險的預警機制和對外生風險感應的靈敏度,是金融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的任務所在。為此,必須增強資金流與信息流、物流的協調性、提升供應鏈的協作效應。
二、金融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的構建
1、金融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的構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應鏈突出了資金流在供應鏈中的“血液”功能,強調資金流與物流、信息流的協調。如何實現協調,并在此基礎上提高供應鏈在持續變化、不可預測的市場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強靈活性,防止資金循環的遲緩或中斷,確保資金安全、實現保值增值是構建金融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的目標。
所以,增強金融供應鏈的風險防范能力,必將以提高資金流與物流、信息流的協調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由原材料及中間產品的供應商、掌握核心制造技術的產品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構成的供應鏈網絡中,倉儲、運輸及配送等物流服務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此外,它還將在供應鏈網絡中起到信息中樞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業則集中精力做好生產、銷售等核心業務。在原材料的供應、產品的制造與銷售過程中,第三方物流企業能夠在提供倉儲、運輸和配送服務的同時及時獲取原材料、產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聯結消費者的零售商為起點,將有關產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庫存信息及時反饋于制造企業和供應商,以便制造企業適時調整生產以及對原材料、中間產品的需求。實時、可靠的產品需求及庫存信息,能夠有效較低貿易信用風險,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并且這種物流與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狀態,實現了物流與信息流的協調。在此基礎上,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其他供應鏈上企業提供融通倉服務,將金融業務與物流業務實施整合。例如,物流企業可以為供應商、制造商和銷售商提供貿易代理,代辦銷售、采購合同的簽訂和收付款項的管理,并在此過程中對有關資金數據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實施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在分析財務狀況的基礎上識別風險,并分析風險對供應鏈造成的影響,及時反饋于其他鏈上企業;此外,根據對供應鏈上企業金融信用等級評價的狀況,建立供應鏈綜合金融信用體系,為其他企業提供委托貸款、擔保等金融服務。這樣既可避免鏈上企業單獨建立金融信用體系的不必要重復和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夠克服單個企業在與銀行的金融服務談判中只考慮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識的弊端。這種物流服務與金融服務的集成式管理,以為供應、制造、銷售架設的物流、信息流橋梁為紐帶,實現了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協調,對降低供應鏈運營成本和金融信用風險、信息風險,并提高供應鏈對外生風險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實現風險防范機制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方物流企業業務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風險防范機制中,第三方物流企業扮演著“物流服務商”、“金融服務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這對于物流企業的業務能力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這些業務的實施狀況也將直接決定供應鏈運營的成敗和風險防范機制的奏效。
信息傳輸的及時準確性。信息流的傳輸覆蓋了供應鏈運營的各個環節,在第三方物流企業這個信息中心匯集,經過分析、加工與整理,再反饋給各鏈上企業。若包含了資金狀況的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發生扭曲而帶來“牛鞭效應”,不僅不能防范風險,還會形成更多損失。由此,信息傳
輸的及時準確是風險防范機制實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應鏈是企業結成的利益共同體,但并不排斥個體利益的實現,否則就會出現因缺乏激勵而帶來個別企業的“敗德行為”,甚至供應鏈的解體。鏈上企業公平分配收益,是實現共贏的最直觀表現,也是確保金融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通過談判確定收益分配原則并在運營中合理調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實現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徑。
三、相關保障機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應鏈風險、形成供應鏈上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贏格局,鏈上企業應當保持高度信任的狀態,這可以通過訂立契約,建立信息技術平臺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過訂立各項契約保證信任
市場經濟條件下,維系平等利益主體之間合作關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約,它將為供應鏈運營提供強制性的實施規則,保證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應鏈組建之初,就應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通過協商、合作性談判等形式訂立各項契約。而在運營過程中,供應鏈上企業應嚴格遵照契約,保證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協調性。為此,在核心企業選擇成員企業的過程中,應將信用度的評價作為一項重要標準,對各擬加盟企業進行嚴格篩選,將企業間原有的關聯交易外化為契約交易,盡量避免摩擦,提高供應鏈的運營效率。
2、建立信息技術平臺促進信任
為保證信息傳輸的及時準確,實現信息共享,促進成員間的信任,供應鏈上企業可依托互聯網技術,通過ERP系統平臺,利用EDI等信息處理技術,建立物料與資金數據高度共享的信息網絡,以此保證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協調性,實現供應鏈金融服務與物流、信息流活動的無縫隙整合。這要求供應鏈企業加大對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以加速交易處理過程、降低信息風險和成本,實現信息傳遞及溝通方式質的飛躍。
供應鏈的構建 篇3
題目:跨境電子商務視角下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構建
摘 要:近年來, 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推動企業商品走向國際市場, 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但是傳統的商業管理模式和物流供應鏈已經不能滿足電子商務的發展需求, 因此, 構建跨境電子商務視角下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是企業和學者共同研究的主題。本文簡述了物流供應鏈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以處于供應鏈關系中的客戶關系管理為基礎, 提出了在國際化電子商務視角下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構建策略, 以為企業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物流供應鏈; 電子商務視角; 供應鏈管理;
電子商務的出現對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聯系管理要求越來越高, 而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需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努力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定的地位,F在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已經實現了數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企業能使用計算機收集和整理客戶的信息, 并分析客戶的信息, 并以此來調整企業的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 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以增加合作關系, 推動企業發展。企業相關部門管理企業運行過程中涉及的信息、資金和物流等, 加強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聯合發展, 提高其經濟效益。在企業管理中, 供應鏈管理是最重要的環節, 將供應鏈管理推向國際化標準, 保證企業長效發展, 需要對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深入研究。
1 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發展現狀。
在電子商務遍布各個產業的環境下, 國際物流快速發展, 打破了地域限制, 縮短了物流時間, 也成為了國與國之間互通貿易的重要途徑, 從而使國際物流一體化成為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現在國際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力逐漸增大, 在此背景下, 國際物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各國政策不同, 導致物流發展速度和建設制度不同, 形成復雜的物流供應鏈環境;二是信息技術發展不均衡, 增加了物流成本, 阻礙了物流行業的發展;三是制度保障缺乏統一標準。這些特點對企業發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此, 解決這些問題迫在眉睫。
2 國際物流對現代供應鏈管理的要求。
供應鏈指的是圍繞企業形成的物流網絡, 主要是由原料供應商、產品制造商、倉儲、流通渠道服務商以及商品配送等不同部門組成的。管理供應鏈就是在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進行布置和控制, 使客戶能夠深入了解產品, 減少資金投入, 增加經濟效益。目前, 客戶的要求越來越高, 國際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轉變成物流競爭, 因此, 企業應更加重視供應鏈的管理。分析發現, 國際物流對現代供應鏈管理的要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非價值增值成本在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中的地位, 這有助于節省生產成本;二是重視及時生產理念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貫徹, 這能促進產品供應鏈科學化發展;三是重視價值鏈思想在供應鏈管理中的運用。滿足這三個方面的.要求對提高企業競爭力, 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幫助。
3 跨境電子商務視角下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構建條件。
3.1 建立完善的基礎數據庫。
根據我國長期發展的經驗看, 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建立之前, 需要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建立基礎數據庫, 輔助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A數據庫中可以導入已有的、需要的數據, 也可記錄企業物流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新數據, 還能運用數據規劃供應鏈管理方式, 提高產品服務質量, 還能降低產品生產中的費用, 提高物流供應鏈的工作效率, 保證企業能夠穩定、安全的發展。
3.2 編制供應鏈管理計劃。
制訂物流供應鏈管理計劃是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前提, 制訂物流供應鏈管理計劃需要從基礎數據庫中獲取相關信息, 合理運用訪問到的信息, 健全管理計劃。制訂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計劃應分為銷售商計劃和供貨商計劃, 銷售商計劃就是首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結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貨, 其次了解自身庫存的情況, 決定進貨量, 降低投入成本, 節約資源。供貨商計劃與產品的轉運計劃、供貨能力等相關, 能制訂科學的生產計劃。制造商生產計劃與供貨計劃和銷售計劃相關, 能避免資源浪費和短缺等。
4 電子商務視角下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策略。
經過研究, 我國學者提出以下三個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策略。一是加快國內物流供應鏈管理的建設, 在此過程中, 首先, 完善企業組織結構和經營流程, 解決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深入了解供應鏈, 建立國內合作伙伴, 其次, 引進管理人才, 并定期組織內部人員進行培訓, 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素質, 最后, 在管理中科學運用計算機技術, 提高物流供應鏈工作效率。二是參與構建跨境企業物流供應鏈, 逐步進入國際市場。這還能使國內企業改變管理理念, 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 拓寬視野, 還能與國內企業共享信息, 建立利益分配制度, 保證企業長效發展, 還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產業集群化, 擴大企業經營范圍, 實現國際化發展的目標。三是明確我國企業在國際物流行業發展中所處的位置, 完善企業管理模式, 橫向擴大我國企業的經營范圍, 努力成為跨國物流供應鏈中的主體, 吸收國外企業的發展經驗, 提高企業發展速度。
5 結語。
20世紀物流供應鏈管理在經濟發展中處于劣勢, 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低于現在, 電子商務的出現, 突出了物流供應鏈的作用, 并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 實現了跨境貿易, 將我國企業推向國際市場, 且提高了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從本文可以看出, 建立新的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能夠降低產品流通成本, 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傳播我國文化, 對企業長遠發展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袁斌.跨境電子商務視角下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 2016 (18) .
[2]馬汴京.新常態下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困境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 2016 (12) .
[3]羅娟娟, 許仲生.我國出口跨境B2C電子商務代運營發展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5) .
[4]崔今丹.跨境電子商務視角下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 2015 (11) .
【供應鏈的構建】相關文章:
農產品綠色物流供應鏈系統構建分析08-25
傳統供應鏈與綠色供應鏈的區別08-12
供應鏈管理與供應鏈金融的關系10-25
供應鏈定義09-10
供應鏈概念09-09
供應鏈分類12-20
供應鏈流程07-06
供應鏈的分類08-16
供應鏈基本結構09-17
企業供應鏈的管理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