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礎心理學知識:動機
動機是在目標或對象的引導下,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下面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基礎心理學知識:動機,歡迎閱讀。
1.動機功能
1、動機是一種內部心理過程,不能直接觀察,但是可以通過任務選擇、努力程度、活動的堅持性和言語表示等行為進行推斷。動機必須有目標,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動力。動機要求活動,活動促使個體達到他們的目標。
2、動機具有激活、指向、維持和調整功能。動機是個體能動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具有發動行為的作用,能推動個體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從靜止狀態轉向活動狀態。同時它還能將行為指向一定的對象或目標。當個體活動由于動機激發而產生后,能否堅持活動同樣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
2.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個等級構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它們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并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
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是表示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系。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曲線。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1、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
2、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
3、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4.價值觀
價值觀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當穩定。
根據社會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價值觀區分為:經濟價值觀、理論價值觀、審美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政治價值觀和宗教價值觀。
羅克奇根據工具-目標緯度把價值觀分為工具性價值觀和終極性價值觀。
價值觀的主要表現形式有:興趣、信念、理想。
5.動機的理論
動機的理論主要有:本能論、驅力論、喚醒論、誘因論、認知論。
1、【動機的本能理論】一度在動機心理學領域占據統治地位,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由遺傳固定下來,不學而會的。固定的行為模式。
2、【動機的驅力理論】認為:個體由于生理需要而產生一種緊張狀態,激發或驅動個體的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平衡狀態。
3、【動機的喚醒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并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個原理:1,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2,簡化原理;3,個人經驗對于偏好的影響。
4、【動機的誘因理論】認為:針對驅力理論的缺陷(驅力理論僅僅強調個體的活動來自內在的動力,它忽略了外在環境在引發行為上的作用),提出了誘因理論。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他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與驅力是不可分開的,誘因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只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并有持久的推動力。
5、動機的認知理論,F代認知理論認為:認知具有動機功能。動機的認知理論主要有:期待價值理論、動機的歸因理論、自我功效論、成就目標論。
(1)【期待價值理論】把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期待幫助個體獲得目標。
(2)【動機歸因理論】動機是思維的功能,采取因果關系推論的方法從人們行為中尋求行為內在的動力因素。
(3)【自我功效論】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種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標理論】不同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潛在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成就目標的選擇。
6.動機的種類
1、根據動機的性質: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有:饑餓、渴、性、睡眠。社會性動機有:興趣、成就動機、權力動機、交往動機。
2、根據學習在動機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動機和習得動機
3、根據動機的意識水平分:有意識動機和無意識動機。
4、根據動機的來源分: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7.增強挫折承受力
1、正確對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景
3、總結經驗教訓
4、調節抱負水平
5、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8.意志的品質
1、獨立性
2、果斷性
3、堅定性
4、自制力
附錄名詞解釋
1.【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是一種內部心理過程,而不是心理活動的結果。
2.【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在有機體對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要求,并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
3.【價值觀】是指主體按照客觀事物對其自身及社會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和選擇的原則、信念和標準。價值觀是一個人思想意識的核心,對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一定的導向或調節作用。
4.【意志】是有意識的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
5.【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活動,特別是對個體的認知活動有巨大的推動力。
【信念】是堅信某種觀點、思想或知識的正確性,并調節控制自己行動的人格傾向性。
【理想】是個體對未來可能實現的奮斗目標的向往和追求。
6.【驅力】是指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或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
【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
7.【挫折】是指個體的意志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障礙,預定目標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也就是俗話說的“碰釘子”。
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探討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心理學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后來變成英文psyche。
定義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
大腦額葉心理學一詞來源于希臘文,意思是關于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創立心理實驗室,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
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1)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面。
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適用的心理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情感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
意志過程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以上三種過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個體有機統一的心理過程的三個不同方面。
(2)個性心理(individual mind)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合。包括個性傾向、個性特征和個性調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現象的個別性一面。
個性傾向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它反映了人對周圍世界的趨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價值觀和世界觀等。
個性特征是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
意識(consciousness)是指現時正被個人覺知到的心理現象。例如,我們在進行記憶活動時,能覺知記憶活動的目的、記憶的對象、采用的記憶方法、達到的記憶效果,甚至能覺知自己的記憶特點、改變記憶策略等,這樣的記憶活動處于意識狀態。從意識對象上可以把其分為:
客體意識,指個人對于周圍世界的意識。
自我意識,指個人對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
關系的意識。
在記憶心理學中,前者為記憶現象,后者為元記憶(meta memory)現象。
無意識(unconsciousness)是指現時未被個人覺知到的心理現象。以記憶為例,有時我們并沒有某方面內容的記憶目的,也沒有想著要記住它,卻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甚至還很牢固。有時自己也不知道從哪里獲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記憶。在記憶心理學中,前者是無意識記憶,后者是內隱記憶。
【基礎心理學知識:動機】相關文章:
基礎心理學知識:人格08-10
基礎心理學知識:學習06-16
基礎心理學知識:語言11-19
2017基礎心理學知識點:意識和注意05-12
小升初語文基礎的知識06-24
油畫基礎知識05-22
國畫基礎知識05-31
簡譜的基礎知識04-13
油畫的基礎知識05-24
Keepalived的基礎知識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