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極拳中隱含的意與氣
太極拳做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件瑰寶,其內涵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理精法密。太極拳的哲理性、技擊性和在修身養性等方面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去研究它、修煉它,以至于習煉太極拳的隊伍也在越來越壯大。
今天我們談一談太極拳中的“意”與“氣”的問題,由此來說明太極拳運動就是一種意氣的運動。
我們知道太極拳首先要求要“平心靜氣”,在“心態平和”的前提下,以“心意”為主導支配身肢內外做周身相隨的運動,強調“注意不注氣”,拳論講:“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說明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的拳。但練拳時,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著意而后形動,即“意在拳先”。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后氣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
“氣”并非一般說的呼吸的空氣,而是一種“內氣”。自古,無論祖國醫學理論、武術界、宗教界都認為有這種氣的存在,有叫“元氣”、“正氣”、“先天氣”,武術家稱“中氣”、“內氣”、“內勁”等,認為是從母胎中秉承下來的,各種實踐經驗證明確有這種氣的存在。但近代科學尚未最后查明這種氣的實質是什么,研究祖國經絡學說的國內外學者對此氣的說法也不一致。如有人說是神經,有人說是生物電,有人說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分泌物,更有人說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功能系統等,這些尚需做進一步探索與研究。但人體的生理現象是整體性的,不能說意動了,而神經、生物電等不動。為了繼承前輩的文化遺產便于發掘。我們假定“氣”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物質”,仍以“氣”論之。
練太極拳最講“精神”,心意所發,氣隨意行,肢體運動一片活潑,精神自現;意境深邃,氣斂于內,外現沉穩,一片虛靈;心態和平,意之所向,或進或退,或左或右,宜輕宜重,宜虛宜實,動蕩轉折,順逆纏繞,無不圓轉自如,得心應手。所以練太極拳先要使思想進入一種毫無雜念的狀態,求得精神上的空靈境界,以便周身內外,從神經到五臟六腑,骨胳肌肉乃至肌膚,都處于一種松靜下的自我“感知”狀態。如此,無論周身何處不順隨,勁在何處犯頂,受力的作用及力的方向大小,都會及時被察覺并得到調整。在這種“意境”和“感知”狀態下練拳,氣的周身運行如同自我按摩,周身格外舒暢,練拳后有沐浴之后的清爽感覺,就好象是大腦和五臟六腑都進行了一次清洗和凈化一樣氣清神明。
陳氏太極拳主張動作要有柔有剛,有圓有方,有慢有快,有開有合。我們認為這是合乎人體生理規律的。在正常情況下,神經是不能長時間同樣地保持興奮的,因此生物電一般都呈起伏狀,而太極拳動作的剛柔、快慢、方圓等滔滔不絕的起伏,也正好合乎這個規律。從意氣來講,也是合乎這個規律的,將內在的意識貫注于肢體動作之中,并促使在動作中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堅強和活潑無滯,但注意力的強度與內部神精活動一樣,同樣具有提高和降低這種動蕩性的特點。因此,練拳必須適應這種特點,才能使注意力穩定,但要在練拳當中長時間維持同等強度的注意力,這是不易做到的。實際上,即使在片刻之間,注意力的動蕩也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在打拳過程中,如果采取風平浪靜式的運動,不但違背上述生理規律,同時也破壞注意力的穩定性。陳氏太極拳要求意氣運動很自然地產生動蕩,并使外部的神氣鼓蕩和內部的意氣動蕩得到協調,從而提高內在的意氣運動,反過來促進外部的動作。
由于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使得久練太極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以產生氣的活動。而太極拳人不惜歲月地早晚苦練盤架子,并時時校正架子,不斷追求的也正是為了達到這種狀態。太極拳動作定型后,大腦皮層中興奮和抑制過程就能準確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動;同時肌肉也能協調地收縮與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能夠做到這點,表明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建立了極鞏固的協調關系,只要意到氣就到,氣到勁也到。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了意與氣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可以說意與氣是太極拳的靈魂,太極拳運動也就是一種意氣運動。正是這種意氣運動使得練太極拳的人,從身體、精神、思想上,一次次得到舒暢享受和修養,練太極拳的質量也一次次得到提升,讓人樂不思蜀,余味無窮!
【太極拳中隱含的意與氣】相關文章:
太極拳“內氣”的鍛煉順序09-15
太極拳內氣練習方法08-30
太極拳怎樣做到氣沉丹田09-27
太極拳中的職場智慧職場秘訣07-25
太極拳中襠的作用及練習方法06-20
播音發聲中練氣的方法08-03
太極拳中胯的單勢練法04-20
太極拳訓練中如何找到勁點01-11
現代舞教學中“氣”的運用技巧09-14
播音主持氣息練習中特殊用氣的用法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