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葫蘆絲音樂創作中的戲曲音樂因素
題記:我國的民間音樂可謂是一座豐富的寶庫,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前輩的辛勤努力和勞動成果給后人留下了一筆極大地精神財富。
前言
當今的葫蘆絲音樂作品的創作充滿著生機和活力,不同地域風格的作品層層涌現,佳作不斷問世,葫蘆絲音樂的發展到現在真正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在建國前,我國的民族器樂獨奏曲的創作僅僅停留在二胡、琵琶等少數樂器上,就民族吹管樂器而言,更是一種空白的局面,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專業的藝術院校和演出團體,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器樂獨奏,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自己的園地里辛勤的耕耘,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佳作,民族器樂之所以繁榮發展,其根源在于我國有著豐厚的民間音樂資源,為民族器樂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葫蘆絲相對于常見的吹管樂器而言,它的音樂創作起步較晚,這主要是自然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葫蘆絲應用于西南少數民族局部區域,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落后,很難得到傳播和發展,因此葫蘆絲音樂的發展就顯得相對滯后了,而今葫蘆絲能夠呈現出如此繁榮的局面,宏觀上看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微觀上葫蘆絲簡單易吹,便于流傳推廣,其音樂也猶如天籟之音被廣大群眾接受和喜愛,從另一層面上講,葫蘆絲能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流傳與其作品的創作和流傳是有直接聯系的,早期的葫蘆絲作品多為當地流傳的民歌小調,之后便是以當地民間音樂為素材寫成的葫蘆絲作品,其后的發展則是各地風格作品的創作,因此筆者將葫蘆絲作品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原味音樂風格時期;中期—以原味音樂為素材的編創作品時期,當前—多民族多風格創作時期。
1、葫蘆絲創作新潮—以戲曲音樂為創作元素
在民族吹管樂器中,從戲曲中戲曲創作素材已經屢見不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種以戲曲音樂為創作元素的作品就很多,如郝玉岐的改編的嗩吶獨奏曲《朝陽溝是個好地方》就是以豫劇風格為題材的作品,閻海登的笙作品《晉調》、《孔雀開屏》皆以山西梆子(晉劇)音樂為創作材料,劉管樂的竹笛作品《買菜》、《蔭中鳥》的也是受梆子影響,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趙松庭的竹笛作品《婺江風光》、《二凡》等一批以浙江婺劇為素材的作品。筆者近幾年來將“葫蘆絲作品研究”作為民族器樂研究的一個方向,通過研究分析,葫蘆絲作品的創作素材已不再局限于各地的民間小調,而是逐漸的從各地的戲曲音樂吸取素材,這將會成為葫蘆絲音樂創作的一種新的趨勢和潮流。
2、以戲曲音樂為素材創作的優越性
戲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其自身有三個特點,一是綜合性,幾乎集結了所有的藝術門類,二是具有呈示性,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有相對固定的表現模式,三是舞臺表演的象征性,各地戲曲音樂是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戲曲音樂是民歌的藝術化,所以以戲曲音樂作為創作素材顯然要比民歌小調更有藝術性、選擇性。其次,我國的民歌小調具有流傳變異性,即民族音樂學家馮光鈺提出的“同宗民歌”一說,如茉莉花、孟姜女調都能夠找到不同風格的變體,但是民歌的流傳變異,流傳的是歌名、調名,真正的還是變異了,并沒有新的發展,而戲曲則不同,戲曲不是流傳變異,而是流傳—變化—發展,如京劇就是在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帶去了徽劇、漢劇,融合昆曲、秦腔,再加上老北京文化最終形成了京劇,事實上各地戲曲無一不是流傳變化發展的結果,因此,從戲曲音樂中吸取素材,其實是吸收了多種地方風格、具有文化集合性質的戲曲元素。第三,戲曲音樂包括兩大部分,唱腔與器樂,戲曲唱腔豐富,有各種演唱形式,男腔女腔,生旦凈丑的唱腔,器樂又分為文武場,也是各具特色,再加上各地戲曲音樂風格的不同,因此為多種葫蘆絲作品的風格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資源。
3、葫蘆絲音樂作品中戲曲音樂元素的體現
在葫蘆絲音樂作品的創作中,風格的體現是作品寫作的核心要素,具體采取什么樣的曲式結構、技巧手法的布局、情緒內容的表達就要看作曲家如何安排了,也就是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要與風格特點緊密銜接。我國有三百多個戲曲品種,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除了地域名稱不同(如京劇、豫劇、晉劇、秦腔等),最根本的就是音樂的不同,因此作曲家在進行創作時從戲曲音樂中選擇素材必須把握好地域的風格。筆者對時下流行的幾首具有戲曲音樂元素的作品做了對比分析,從中可以看出戲曲音樂元素是如何在葫蘆絲音樂作品中等到體現和發展的。
(1)豫劇風格(代表作品:李春華《梨花雨》 周亞非《花籃情》)
豫劇是河南地方戲曲的代表,屬于梆子腔系劇種,傳統的豫劇有豫東、豫西兩大聲腔系統,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旋律多為上行,主音落在“dol”音上,句法結構眼起板落。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旋律多為下行,主音落在“dol”音上,板起板落,演唱特點深沉渾厚!独婊ㄓ辍返闹黝}(凄美的、訴說的)采用了豫東調的眼起板落的板式,而旋律則具有豫西調的特點,即旋律多為下行,主音落在“dol”上,整個主題的旋律氣氛呈現出豫西調渾厚深沉的特征。雖然《梨花雨》表現的是河南商丘寧陵的萬畝梨花,但李春華在素材的選擇上不拘泥于豫東調唯一特征,又融匯了豫西調的風格。這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用降B調筒音作5的指法“移宮變調”,這是一種新穎的葫蘆絲作曲技法,這種手法在我國民間的器樂樂種中常見,如遼寧鼓吹樂中的“單借”手法,就是將旋律中的角音改奏清角音,形成了上四度的移宮,因此李春華《梨花雨》無論從戲曲元素的選擇上還是在探索葫蘆絲作曲技法方面,都是一部難得的作品。
周亞非編曲的《花籃情》,第一、二主題分別采用了最具河南風格的民間小調《編花籃》和豫劇風格,第一主題直接引用民歌旋律,原汁原味,第二主題體現出豫西調的風格,旋律深沉,抒情性強。
(2)秦腔風格(代表作品:王厚臣 張安平《灞柳情》)
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最明顯的特征是具有“花音”和“苦音”兩種感情色彩,花音又稱為歡音,色彩明朗,歡樂堅定,苦音又稱為哭音,色彩較為灰暗,凄涼悲怨,兩者的骨干音為“sol dol re”,而前者偏重“mi la”,后者偏重“fa si ”。《灞柳情》這部作品整體上表現的是一種悲憤的情緒,當然苦音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體現,但是在表達第二部分的快板的時候,也有著花音的堅定的色彩表現。作者在創作這首作品時將兩種色彩結合的比較縝密,宏觀上給人的感覺整首作品表達的感情都在哭訴、掙扎、反抗,這也體現出作者在選擇戲曲素材上以及在創作時嫻熟的作曲手法和深厚的民族音樂功底。此外,在演奏此首作品是要特別注意一點,在秦腔音樂中,fa音比原位音略高,是介于升fa間的中立音,si音介于原位si音和降si間的中立音,因此在演奏此曲時為表現秦腔音樂的風格必須要特別注意。
(3)黃梅戲風格(代表作品:魏仕健《皖南絲雨》 趙學貴《鵲橋》)
黃梅戲是一種多元民間藝術形式的綜合體,由山歌、秧歌、花鼓、采茶等融匯而成,以安徽安慶方言為基礎,唱腔上委婉清新、輕松悠揚,頗具生活和田園氣息,長于抒情和敘事。魏仕健的《皖南絲雨》體現了黃梅戲中“花腔”的藝術特點,情緒明朗,充滿著田園的諧趣之情。趙學貴的《鵲橋》假借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樂曲中引用了安徽民歌《小放!泛忘S梅戲的戲曲元素,,偶爾能夠聽到《打豬草.》旋律,此曲的特點是旋律的變奏較為明顯,并且反復同一主題,在速度上的不同變化表現出了不同的感情特點。
(4)滬劇風格(鄭江力《滬調新韻》)
滬劇屬于吳語地區的灘簧劇種,它的唱腔旋律具有江南絲竹親和柔美的風格,感情較為細膩,有著濃厚的水鄉情調,《滬調新韻》這首樂曲開始直奔主題,旋律為常見民樂曲《紫竹調》的稍加變化,也具有滬劇現代戲《羅漢錢》的音樂成分,此首樂曲給人以清新、柔美的感覺。
(5)呂劇風格(代表作品:劉健《齊風》)
呂劇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戲曲品種,是山東琴書藝術化的發展,主要的唱腔有鳳陽歌、四平調、垛子板等,在拙作《齊風》這首樂曲中,引子部分有“沂蒙山小調”的影子,在第一主題中,引用鳳陽歌的唱腔,具有敘事性,具有口語化的特征,以商調式和徵調式相互交替,最終落在宮調上,呈現出起、承、轉、合的句法結構,第二主題引用垛子板唱腔,歡快樸實,體現出齊魯兒女樸實直爽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有引用四平調唱腔,由慢漸快發展,第四部分直接引用鳳陽歌并稍加變化,呈現了結構上前后統一。
結論
綜觀以上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的戲曲音樂之豐富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無盡的素材,這對葫蘆絲音樂作品的創作中能夠體現各地風格、推陳出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選擇戲曲音樂素材是我們不能一成不變,也不能脫離風格,用做到引用適度,創新發展,旋律與技法結合,形式與內容結合,最終達到地域風格與創新結合,這才是葫蘆絲音樂的發展之路。要使葫蘆絲成為一種文化體系,作品的創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曲家要創作出一部優秀的葫蘆絲作品必須要向民間學習,向民間尋根,才能從民間音樂的土壤里汲取營養,創作出好的作品。
【論葫蘆絲音樂創作中的戲曲音樂因素】相關文章:
中國舞與戲曲中的水袖03-22
利益激勵中的策略因素03-21
動畫設計中的文化因素03-04
戲曲音樂的多方位創作及其興起03-10
古典舞中敦煌流派與戲曲流派的差異03-24
什么是戲曲05-16
論情感在環境設計中的體現03-04
論平面設計中的色彩魅力03-20
蛋糕制作過程中的幾個癥結因素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