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反思(通用2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在教學中注意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創造一個寬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制定了比較詳細的教學目標,通過創設有趣的導入友友來訪地球考察熱能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熱能是我們人類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來幫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這次地球上熱能的考察任務。并且知道我們人類與熱能的密切關系。而且通過設計的學習提示,達到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方式進入新課的學習,來突出主體實施有效教學的。
2、自主學習。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識到,教師要在科學課堂上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序進行,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并注重觀察探究。讓每個人都有事做起到主人公的作用,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助外星朋友,這樣每個人才能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并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更能激發每個同學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實現面向全體、突出主體探究,突出科學課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任務前,我給學生出示探究提示,這樣學生就有了自主學習的目標,通過教師的帶領,共同交流,通過匯報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而且每個人都有機會表現自己,體現面向全體合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學課的`長期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課學習,認識周圍常見事物和科學知識,并形成科學習慣,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來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科學課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例如,我在課中加入了氣溫差異的因素及特點,以及如何巧用熱能,意圖就是把課堂上的科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運用這一知識做一些事情,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熱能這一科學概念,形成了關于熱能的認識。教學的結尾我又設計一個拓展問題,目的是為了是使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茖W課的每節課中,我都注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真正讓學生學科學用科學。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例如有些環節銜接略牽強,學生的主動性積發的還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意,更加努力。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鳛橐幻W科學課教師,我們在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精湛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經常性地進行教學反思,因為僅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本領水平和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更好地從事教學活動。本人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就小學科學課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進行簡單闡述,與廣大教育同行交流。
一、深刻理解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的重要意義
教學反思能否真正意義上到達其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看教學反思是否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否有利于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以及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等等。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所不一樣,其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要求更廣,因為小學科學課涉及領域眾多,自然、地球、宇宙、物質、生命等領域無所不包;其對教學前的課前準備活動要求更充分,因為小學科學教學需要結構性很強的探究材料,并且經常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已經成為整個教學的主體,然而部分教師新舊教學理念存在沖突,所以必須經過教學反思才能迅速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知識,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滿足現今的教育發展需求。
小學科學課作為小學生的科學啟蒙課程,其教學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然而,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并非短時間能夠實現,它需要學生經過不斷理解和內化才能逐漸完成。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過程中早期的科學教育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所以,小學階段的科學啟蒙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小學科學課教師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從而使小學生能夠學到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魅力、激發科學興趣,這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將產生深遠影響。
由此可見,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小學科學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最佳途徑,更是提高小學科學課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所以,作為小學科學課教師,能夠按照“成長=經驗+反思”的公式認真做好教學反思,并深刻理解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二、理性認清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的誤區
縱觀現今的教育現狀,雖然小學科學課同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相比其社會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但進行教學反思活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教學反思活動中,要避免進入教學反思的誤區。
。1)避免過于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要明白科學探究只是眾多學習方式當中的一種,而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多種學習方法,有機結合教學資料、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例如,在科學實驗課上采用探究活動為主教學;在科學考察課上采用觀察為主的教學;在科學閱讀討論課上采用閱讀和討論為主的教學,經過多種學習方式到達有效教學的目的。
(2)避免過于追求學生自主探究的知識構成。
根據新課程要求,學生的知識構成主要應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然而,這并非是說全部知識都需要學生去自主探究,受學生個人閱歷、探究條件、器械、空間等諸多因素影響,學生不可能進行所有探究活動,這也是不現實的做法。
(3)避免過于重視學生探究本事的培養。
小學科學課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探究本事的培養,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科學概念的構成,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際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需要依靠探究活動構成,而探究活動又與具體科學資料密不可分,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可能也無法脫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
三、全面做好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的活動
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反思能夠從教學目標是否科學、教學資料是否有序、教學結構是否完整、教學方法是否切實可行、學生參與是否進取熱情、反饋矯正是否及時有效等多方面進行。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學反思活動能夠深入并取得實效呢?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小學科學課的具體特點,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1)是否能夠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
課前備課是教師的重要工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能夠認真梳理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在課后進行反思時,就能夠結合自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是否妥當,自我確定的重點難點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否正確,自我教授的重點難點資料在教學預設中是否有所突破等方面來進行。
(2)是否能夠進行科學嚴密的活動設計。
科學概念的建構與構成,往往需要科學課教師經過具體的活動設計來完成,經過活動能夠使學生構成交流、合作、探究等方面本事。所以,科學活動是否科學嚴密理應成為科學課教師在課后反思的一項重點資料。
。3)是否能夠恰當地準備和出示材料。
小學科學課的學習需要借助一系列探究材料來完成。這就要求科學課教師必須根據具體課堂探究的.問題精心準備材料,還要研究所供給的材料之間是否存在特定聯系,相互作用后能否充分體現出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總體而言,就是看所供給的材料是否具有結構性。此外,還要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是否恰當,因為在科學課上,學生對于教師供給材料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恰到好處的出示材料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4)是否能夠有效地探究合作。
從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來看,主要是以小組合作為主。然而,大部分的小組活動雖然表面上看熱鬧無比,實則卻淺顯缺乏深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只注重活動形式而缺少合作目標以及組內分工不明確等原因造成。所以,在小組活動設計中,教師必須要事先分工明確、目標清楚,在此基礎上還要研究學生的思維深度和活動頻率。要明白,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及理解科學的本質,絕不能丟掉本質而搞形式主義。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意義,理性認清教學反思的誤區,全面做好教學反思活動。經過教學反思活動,提高自身本事水平和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促進小學科學課教學工作的開展,使小學科學課教學更上一個新臺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3
一、取舍合理的教學資料
本節課中同學將就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研究,并且去驗證同學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將丈量不一樣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一樣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同學在對丈量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墒,在課文的最終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說,本課的教學是讓同學從問題中來,又帶著問題離開。
修訂以后的《擺的研究》這一課,舍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資料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當說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為,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起在一堂課里研究,這樣時間難于控制,效果也不夢想?墒,由于今日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為研究的重點。
二、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資料,至少是這一部的資料,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和時地更新。所以,在今日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采用同學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教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能夠防止由于研究資料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能夠讓同學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究。
三、供給有結構的資料
資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供給有結構的資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日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同學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同學供給了各個不一樣長短的擺,讓每組同學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布置,能夠讓同學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什么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為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資料是,在同學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數組我供給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供給的是鉤碼。同學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鉤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一樣的結論。為什么呢?引起同學的共鳴,為下一課的教學資料“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4
通過這學年的教學與觀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科學”是什么概念,這種情況完全是我們教師自身的原因,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認識自然科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認識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獲得知識的直接動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教材中的實驗,學玩結合
科學課中的實驗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實驗是我們教師上好一堂科學課的寶貴財富,關鍵是教師如何去深化和優化。學玩結合的實驗帶有一種游戲的性質,要做好這篇文章,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在小學科學課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實驗很多,通過實驗,孩子始終處于主動學習、思索的狀態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結合在一起,延長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使孩子從關心玩的過程發展到關注玩的結果中,從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過渡,最終完成樂趣向智趣的轉化。
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表揚和批評
吃多了甜的,換換酸的口味,也許你會覺得酸也不錯。以前的科學教學老是覺得批評太多,表揚太少。而現在又覺得科學課堂上的表揚似乎太多了,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這些夸獎的詞有些沖昏了孩子的頭腦。要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揚,又要有合理的批評。如果單采用過多的褒揚,孩子會感覺是“虛情假意”,就會對孩子經歷失敗后的重新奮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梢圆捎谩澳氵需要努力!”“你的.認識還不夠!”等評價用語。
三、用名人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興趣。其實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上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象哥白尼、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等,在他們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勵孩子學習興趣的故事。這些可是一筆可觀的人文資源。對激勵孩子學科學,愛科學,激發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
運用現代電教手段,調動孩子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活潑的課堂教學,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興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們對科學課感興趣了,才會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們在對孩子們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新課改探索時要注意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時刻注重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5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己的主體行為表示和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考慮、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和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身缺陷,揚長避短,不時改進教學。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的責任和目的是:注重培養同學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同學逐步領會科學的實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進行具體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當科學啟蒙任務的科學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現將自身的科學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同學來說有的內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學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同學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同學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同學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同學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同學,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才干得到發展。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能力。如教四年級科學《固體、液體和氣體》,出示課題后,引導同學質疑。問同學:誰能分清固體、液體和氣體?你能舉例說明嗎?為更好地理解物質的狀態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同學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6
。ㄒ唬┎糠謱嶒炗闷房捎蓪W生來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己提供,牛奶則可以使用學生的課間餐,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準備工作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有學生會問:“為什么說水是無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時會感到是甜的。”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個提前準備,有可能的話準備一個簡單的蒸餾水實驗,模擬自然水的形成,讓學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并不是水本來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礦物質的原因。
(二)這節課和以前的`觀察水有很大的改變,以前的課設計中非常注重怎樣觀察?實際觀察,結果反而容易把學生搞混,什么有味道有氣味啊...如果老師再把水的特征理出來,反而更顯探究的虛假,教條化,F在好了,直接揭題后,和孩子們一起交流對水的認識,發現學生對水的感性經驗其實是很豐富的!我覺得這樣的課的設計更加適合現在的孩子!
課文的第二個環節,我進行了形式上的改變。我準備了6杯不同的液體,讓孩子們利用水無色透明,無嗅,等特點來區分,而且還能滲透對不了解情況的液體不能嘗,聞的時候也要小心等安全意識。
這一節課跟學生的知識基礎結合比以前的《觀察水》一課更好,后面的活動也更加吸引孩子,是一節動靜結合的,學生興趣高昂的好課!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7
又進行了一周的教學,及時的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記錄和反思,以記促思,以思促教。
思效,我通過第一單元的習題答疑課,發現幾堂課線上教學課講完,學生的差異很明顯,有些同學平時課堂積極連麥,習題的整體準確度就明顯較好。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科學實驗,但是通過練習和答疑發現,很多學生并沒將實驗和結論相關聯,比如有一道題“()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正確答案是一定濃度,但很多學生記住了實驗中不斷加鹽改變了沉浮,所以回答的是加鹽的液體。本來是想通過實驗讓學生對結論印象深刻,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是我教學中對學生引導通過現象去探究結論做的不夠。
思得,及時記錄所得,總結成功之處。《給冷水加熱》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進行導入,學生們積極連麥,氣氛活躍,緊接著通過實驗現象,與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知識相聯系,引導學生提出沉浮現象與重量、體積有關的猜想。然后通過對比實驗對學生猜想進行驗證。整體教學相對流暢,而且引導學生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指導老師對于這節課我向學生提出的幾個引導型的問題提出了表揚。教學預設效果也基本達到。
思失,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會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我課前準備好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的效果也會有一些出入,對于這些不足,我進行反思。還有,在個別課堂上我對孩子的引導還遠遠不夠,各方面還有待提高。如《液體的熱漲冷縮》一課中讓學生想辦法怎樣讓水在透明管子里的變化看得更清楚,當時已經展示了實驗用具,如果再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了解紅墨水的作用。但是我拋出了問題沒有讓學生回答就給出了答案。科學課上對于我向學生提出的關鍵問題,或者學生提出的問題,產生的疑惑,我應該花時間去引導,想辦法和學生一起解決,而不是為了追求教學進度,放棄給孩子充足思考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讓學生思維得到發展。
思改,“思”的最終目的是“改”,我和指導老師一起通過對各個教學環節得失的客觀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和方案,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對自己提出了以下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教學方法:注意“啟發法”和“講授法”的.運用,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教學目的:不應該只為了追求知識目標,不要過于注重結論,否則就會表現在當學生回答到點子上時,就馬上肯定。畢竟學生雖然看到相同的現象但他們的表達是不一樣的,要充分尊重學生。科學要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對實驗結論的渴望。
3、教學過程: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注意知識間的聯系,避免學生片段性的記憶。注重引導性問題的設置,做好預設。
及時的記下這些得失,爭取日后做到揚長避短,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8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是我上的三年級上冊的一堂科學課。在這一節課當中我經過數次的琢磨和總結,我認為這一節課是很值得好好的考慮和探究的。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是我上的三年級上冊的一堂科學課。在這一節課當中我經過數次的琢磨和總結,我認為這一節課是很值得好好的考慮和探究的。因為我這一節課是在不時地探索不時地考慮和總結當中,把課一節一節的上好上優的。并且在這一節課當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課的教學結構,而且不時提升了自身對科學課教學的新理念;仡櫱昂蠼虒W,勝利之處主要有這樣幾點:
1、著眼細節,體驗“新課標”,給科學探究“把把脈”
我一開始設計這節課時,在說課稿理念中雖然也注重讓同學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液體變化也會影響物體的沉或浮,可是在整個教學環節布置時,我僅落腳在注重知識層面的環環緊扣和思維邏輯的嚴密性上。而對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培養同學的科學研究的習慣,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學”去挖掘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深刻內涵,我卻沒有考慮、落實進去?上攵趯嶋H課堂教學中弄得同學實驗起來“你爭我奪”,局面雖“熱鬧”。可是同學不對實驗進行細心觀察,深入考慮,獲得實驗的科學素養。這就給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課后我就立刻找來有關科學新課標的書籍,認真地閱讀、尋找解決的方法。就在這研討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學課的目標是提高同學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思維方法和價值觀、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習慣和科學情感等。于是,我就對自身的教學的環節作了更深入地考慮。
我對在教學環節中的研討“另一杯是否是鹽水”的說課稿,進行了科學理念性的改變。我原來的設計只是讓個別同學說說“就過去了”,后來我發覺“這一步”應讓每個同學都參與探究證明的方法。因為這不只能培養同學的發明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同學科學思維的周密性。沒料到這一小小的設計“變化”,讓同學經過討論,他們設計出許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種能巧妙地能證明出是否是鹽水的方法,比方把這杯水放到太陽下去曬;再溶解一杯鹽水,將馬鈴薯放入,看能否浮起來;“品嘗”一下,用酒精燈燒剩下物質等等。這時我抓住契機讓同學對這些方法進行甄別,哪些方法“不科學”,為什么?接著讓同學根據我提供的結構性資料討論設計實驗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這一步時,我的設計只是讓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接著我就指名匯報。現在想想這實際上變成了變樣性的“一言堂”。這就會造成其他同學因沒有具體任務和組間的競爭而不去認真考慮“他們”所說的是否正確,結果弄得課堂討論的效果不佳。而“這一節課”我要求每組同學不但要設計“實驗”,而且要求確定實驗時各位同學的具體分工,實驗做完后該怎樣做?在匯報時,我讓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上講臺邊講實驗方法邊根據組內分工演示,要求臺下的同學對他們的實驗過程要細心地觀察和考慮,并要求實驗完了之后對他們不合理的地方自身提出“建議”。沒料到這一課堂設計理念的改變,不但提高了同學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較好的培養了同學的科學探究的習慣和態度,而且還能讓臺下面的同學清楚明白實驗的具體過程。反之,假如匯報時只讓個別同學說,這也會由于同學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而使其他同學不明白該組具體的實驗過程,教學效果也將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學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在教學的每一環節中盡可能多地挖掘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亮點。
2、深入領會教材的內涵是探究教學的必備條件。
雖然我們不能將科學教材當作圣經一樣去教學,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需理解編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假如這個意圖你認為不合理,你就可以創新改革。反之,假如連編者的意圖都沒有理解,而隨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當的。我在教本課時,開始并沒有了解編者每一步設計的意圖,尤其是當同學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了那杯是鹽水。為什么編者在教材編排中還要同學自制一杯鹽水,讓馬鈴薯浮起來,這似乎是多余之舉?后來經過“試教”,我明白編者布置這一步是讓同學明白馬鈴薯只有在濃鹽水中才干浮起來,經過實驗還得出的“馬鈴署在鹽水中會浮起來”的.結論還不是很正確。在后來的教學中我較好地體現了編者的意圖。在得出液體越重,浮力越大結論后,教材布置一個糖水、清水和油三層面的實驗裝置,不同的物體懸浮在不同的液面上,從而說明液體輕重不同,浮力也不同。但這個實驗裝置同學看起來不是一目了然,于是我就把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將干紅棗、鮮葡萄、石塊和干桂圓逐杯放入,使同學看得更清楚!皬纳辖虒W”中,我感到教材設計的每一步驟都是有編者的意圖存在,只有了解了編者的意圖,才干去取舍教材,創新教材。
3、說課稿要盡可能“制造”同學認知矛盾
煙火的美麗在于其炸裂時出現五彩繽紛的狀態,靜寂的巖石在碰撞時會發出令人眩目的火花,人的思維只有在碰撞時才會飛躍,才會引起人的興趣,激發靈感。因而,我在本課說課稿時力求體現這一理念。在講到液體的輕重浮力大小時,原來我提出先取相同的鹽水和清水,要用量筒量,再用天平秤稱。后來,我先讓同學猜一猜,清水重還是鹽水重,同學都說鹽水重,然后我拿出天平秤讓一同學上來稱,結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這樣與同學原來的猜想發生了矛盾,引起了同學的認真觀察和考慮,同學馬上發現清水與鹽水不一樣多這一情況。于是同學們提出了清水與鹽水應一樣多時才干科學地比較。這時我再讓一同學上來,叫他取鹽水與清水一樣多,他利索地使兩杯水并排等平,便走下臺去。自然這種方法發生的誤差較大,如何能比較精確的量得一樣多,我在啟發同學的時候出示了量筒,這樣水到渠成。當講到油、清水、糖水哪種液體浮力大時,同學們的猜想是油浮力最大。我在“猜想”的基礎上,我將不同的物體逐一放入燒杯中,結果油的浮力最小,這與同學的原認知發生了抵觸,這更引起他們的考慮,為什么看起來成粘稠狀的油浮力會最小,他們馬上會聯想到液體輕重影響浮力大小這一概念,得出油最輕,所以浮力最小。在此基礎上我將油倒入水中,證明同學們的猜想正確。在這一整個過程中我發覺同學既專注又投入,又能使他們的思維性、發明性得到了充沛的發揮。
通過本課教學,我有一個尚待研討之處,科學教學中將如何引入競爭機制,即有效地評價同學,我推想這更能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熱情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9
本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
。ㄒ唬┯^察蠶卵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先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蠶卵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點,再讓學生使用放大鏡進行細致的觀察。從學生的匯報看,他們的觀察很到位。例如:他們能用借助直尺測量蠶卵的大小,用放大鏡觀察到蠶卵中心處略微向下凹,蠶卵有的是黃色,大多是灰紫色……這些說明學生已經能借助有效的工具進行細致的觀察了,我感到十分高興。
。ǘ┝私庑Q健康生長需要的條件
在本環節中,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1)蠶要從卵里鉆出來了,我們怎樣迎接小蠶的誕生?學生談到了要為小蠶建立一個“家”,并在盒蓋上鉆些小孔、為它準備食物等。這里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在盒蓋上鉆孔?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蠶的孵化需要空氣。再通過講解,讓學生明白蠶卵的孵化還需要適宜的.溫度與濕度。
問題(2)蠶寶寶誕生了,我們怎樣才能讓它健康成長?
這里讓學生根據以往的飼養經驗來交流,同時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學生明確了蠶的健康成長還需要考慮光照、食物、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
(三)學習觀察記錄的要點和方法(這一環節不宜忽視)
提出兩個問題:
你認為哪些是需要我們記錄的?
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蠶的各個時期記錄下來?
旨在引導學生科學、細致地觀察和記錄。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0
這個活動我在今天已經開展,可是在活動時,涌現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1、在開展第一個比賽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并操作,可一個同學卻提出:在比較塑料棒、木棒、鋁棒、銅棒誰熱時,我們用手一起觸摸感覺,這樣對比準確嗎?
2、在開展第二個比賽時,有一組同學設計一種方法:分別在銅條、鋁條、鋼條的同一個位置上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棍,再用酒精燈分別在同樣的距離上加熱,然后記時,最后看誰用時最短誰就傳熱快。
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為:
1、對不同材料傳熱快慢的問題進行預測,能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
2、能舉例說明哪些是熱的良導體或不良導體。
3、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和整理信息得出結論的能力。
一、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是小學科學課的重要形式,它不僅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條件,而且實驗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識發生、形成的過程。這節課我提供給學生各種實驗材料:不同材料的小棒、杯子,凡士林,綠豆,熱水,酒精燈等。讓學生自由選擇實驗材料自行設計實驗,學會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來研究哪種材料傳熱得快,哪種材料傳熱得慢。從實驗儀器的選用到實驗操作,無不體現科學探究的精神。
二、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科學學習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以探究為核心,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基本理念,對科學探究提出了具體的內容標準。教學中,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進行猜想,鼓勵學生設計多種實驗方案,大膽進行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匯報、展示時,請其他小組的同學評價“他們是否做得科學,有哪些不足之處,還可以怎樣進行改進?”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從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關注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價,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北菊n采用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匯報、交流實驗方案,分組進行實驗,匯報、展示。在這些活動中,每個同學學會了怎樣分工合作,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傾聽別人的意見,善待批評以及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接納、贊賞、分享、互助……
四、注意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再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過程之中。因此,我在教學中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當學生匯報實驗方案時,我及時表揚設計方案最有創意的孩子,對比實驗設計得很科學的孩子。當學生上臺匯報、展示時,通過其他的同學的評價,同學們更明白對比實驗的要求,實驗操作的規范性。最后讓每個孩子進行自我評價,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滿足、快樂。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都是讓學生自悟自得。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自行獲得知識,鍛煉了能力,讓他們的創新思維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中有個別細節的地方沒有處理好,還不夠靈活。有一個學生說,把不同材料的棒子放在石棉網上進行加熱,教師沒有指出這樣做不夠科學。
2、課后小結沒有讓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小結。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1
本節課,我依據《課標》理念,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設計了情境引入、初步感知、經歷探究、模擬實驗、拓展知識這幾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引入,以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學生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要探究的問題當中去,所以在課程的開始我便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旅游”來展開聯想,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感受一次特殊的旅行!焙茏匀坏囊稣n題:食物在體內的旅行。然后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疑問題:旅游時需要導游,而我們今天的旅行會由誰來當導游最合適呢?食物導游會帶我們去哪里呢?旅游路線又是什么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就油然而生了。當學生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并不能夠做出準確的回答,他們就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解釋,所以這個活動的主要意義是調取學生對于食物消化過程和消化器官的初始想法,在這些初始想法的基礎上由后續的活動構建新的'認識。
二、將猜想、實驗、思考、交流這些探究的科學過程充分讓學生經歷,在探究中學會探究。
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在學生提出了這么多問題之后,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呀,怎么辦呢?讓學生掀開老師早已準備好的各種食物,讓每個人都選擇一種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吃一口,然后感受一下食物在口中和食管中的運動狀態并進行假設和猜想,食物旅行還會經過我們體內的哪些地方?為了更貼切的感受食物在食管中的運行,當下咽食物的時候學生可以主動摸一摸自己的脖子,對于食物在體內的其他地方的旅行學生可能感受得不是很明顯,在此環節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討論研究食物在體內的旅行路線并繪制出一幅旅行圖。
三、讓學生學會探究。
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拷處熤v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知識結論,絕不是科學教育。所以在學生猜想之后把正確的旅行圖展示給大家,讓學生觀察對比,找出差異,可以和同學之間將剛才有爭議和有共同意見的地方找出來共同研討,加深理解。將發現的規律應用于實踐,并進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題:各器官具有什么特征,分別起什么作用?
不足:在學生實驗之前沒有針對實驗的目的和作用進行相應的闡述和說明,而且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不準確的地方沒有加以強調,有些操之過急,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我想在今后教學中這些問題值得注意和研究解決。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2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3
演示實驗時目的必須明確。演示實驗要達到什么目的,解決什么問題,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這是必須要明確的問題。怎樣演示,突出哪些現象,得出正確結論,這是教師要明確的,并在實驗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要明白,演示實驗不僅要指導學生觀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思維,分析現象,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演示的目的。
重點還應該突出,每一個實驗必須要完整。怎樣提問題。引導觀察,怎樣突出重點,在演示過程中要層次分明。才能突出重點。突出重點應明確現象間的關系。多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的三個原則
科學課是少年兒童了解自然現象、探索自然科學規律的啟蒙學科。怎樣能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質量呢?我校在積極的教學探索研究中認為:
一、要注重“實效性”原則。
首先,教師要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小學科學課涉及面廣,揭示的自然現象復雜,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自然科學知識,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他們心中的一個個謎團需要教師去解決。教師只有扎扎實實地掌握知識,才能踏踏實實地教育學生,才不至于想當然主觀臆斷地去解釋自然現象和學生提出的問題,才能將自己的教學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才能傳授給學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性,教師還應該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獲取、掌握最新的科學信息,給學生一個圓滿的說法。例如:學生知道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瑪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這個高度肯定會發生變化。而且,這個數據是相對于現在的測量技術而言的,以后隨著測量技術的提高,也肯定會有更精確的數據。
其次,科學課堂教學要“實際”。在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向學生展示實物,出示直觀教具。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由于農村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有限,視野較狹窄,對許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學現象不曾見到,從而對教學內容產生距離感和陌生感。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向學生展示或再現實物、如學習“巖石’時?梢酝ㄟ^讓學生觀看巖石標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學教學演示實驗要“落實”。教師要認真做好實驗操作。一方面,要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維、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認識自然規律。同時,也通過實驗操作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興奮點,把注入式的教學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把學生被動式的學習變為主動去探索,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組織好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實驗,促使學生各種感官的協調一致,不僅使學生的技能得到訓練。強化了新知識的掌握,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理解、記憶、創造等綜合素質和能力,又為培養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水的浮力時,讓學生通過在水中壓木塊和用橡皮筋吊石塊,認識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無論是上浮的還是下沉的物體,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要貫穿“靈活性”原則。
小學科學教學由于它涉及的知識面廣,涉及的`事物也繁雜多樣,不僅有事物表面的認識,更有對事物本質的探討。因此,小學科學教學存在著一定的難度,要想小學科學課教學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教學方法上要“活”。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比較熟悉的事例出發,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地加以引導。如可以用玩游戲的方法去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去激發孩子們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可以用音樂來渲染氣氛,感染學生。
其次,教學的手段要“活”。小學生的思維是通過聲音色彩圖像等具體形象來感知的。因此,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圖片、掛圖、實物、投影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去進行直觀教學和輔助教學。這樣做,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也容易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
再次?茖W課堂教學形式要“活”?茖W課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書面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聯系學生的實際,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自然科學實踐活動,如動員學生參加種植、養殖勞動,進行植物標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門進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調查等等。如在教學兩棲動物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真實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通過幻燈了解它們在繁殖和生長發育方面的共同特征,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兩棲動物的共同特征。在引導學生搞校外調查活動時,學生還根據當地的生活特點提出:鴨糞對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調查報告。
三、要把握“拓展性”原則。
小學科學涵蓋了中學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它是引導學生認識自然事物的本質特征、現象及規律的啟蒙學科。教學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適時地去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表現為:
首先,要拓展思維。教師不僅是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努力地去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勇于發問,勤于思考。要對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進行大膽設問,贊賞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韌勁,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其次,要拓展知識面。知識是在認知中產生的,更是人們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表現。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高有低,知識掌握也有差異,教師可以將課內的探討延續到課外,在自然活動中拓寬視野,拓展知識面,以解決學生課堂上“吃不飽”的問題。如由于條件的限制,學校有關天文、野生動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實物短缺,要上好這些課,除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外,還要組織孩子們去參觀天文臺、科技館、野生動物園等。教師還要積極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為教學服務,實在不夠條件,充分利用多媒體,也要讓孩子們多觀看些錄象或圖片。
再次,要拓展課堂。教學中我們當然要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但自然課教學內容多,知識面廣,知識點多,甚至有的實驗準備時間長,因而僅僅靠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去拓展課堂。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4
《輪軸》一課的作業:尋找生活中的輪軸,說出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設計成這個樣子?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小學科學教育的宗旨,是未來社會和知識經濟發展對人提出的要求,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滲透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實事求是、主動求知、不斷創新、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呢?我教授《輪軸》一課是按照“問題的連續體”理論設計的'。我將“用螺絲刀擰螺絲釘”活動設計成本課的導入環節,讓學生對沒能親自參加或是認為兩位學生的力氣不一樣,不能說明問題本質而引發問題碰撞,探究的想法由此產生。再自然的讓學生觀察螺絲刀的構造:看一看工具是什么樣的,進而聯想到生活中的類似裝置,順理成章引入輪軸概念,通過思維的碰撞,學生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現了輪軸的基本構造,對輪軸的作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學生初步認識了輪軸之后,我讓學生通過輪軸實驗了解輪軸的省力作用,并提出卡車和轎車方向盤的區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學生通過杠桿原理很容易的明白:輪軸省力的秘密是因為支點到力點的距離越遠越省力,而且輪越大越省力是因為支點到力點的距離更遠。
概念的建立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科學,輪軸是在生活中使用的,它能幫助人們更好的工作,因此輪軸的作用就應該是建立概念的一部分。所以,為了更好的讓問題延續下去,我設計了此項作業,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輪軸,并說出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設計成這個樣子?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5
本課主要有兩項活動:
活動一:記錄自己的想法——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記錄所知道的一株綠色開花植物一生的生長過程。
本活動我是提前布置學生在課前完成,課堂上學生主要交流他們的想法:包括:植物的生長經歷了哪些過程?植物的生長從什么開始?學生通過交流,在加上教師適當引導,幫助學生回顧三上學習的向日葵的一生生長過程,學生都能認識到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
活動二:觀察種子,也是本課的核心活動。
在對種子外部觀察前,先引導學生思考:觀察種子的哪些方面?對于觀察形狀、顏色、大小學生都能談到,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觀察大樹的方法,學生就能想到通過聞、摸等方法能獲得關于種子更多的信息。通過外部觀察,學生認識到種子的形態、顏色、大小各不相同。對于三下的學生,僅僅觀察到種子的'顏色、形狀、大小、表面的光滑度還不夠。于是,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十分重要,我認為時間要充足,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的觀察向縱深方向發展,也能幫助學生建立種子相同特點的認識。學生通過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種子,發現它們還有一層薄薄的皮,而且種子還能掰成兩瓣,一瓣上還有小芽。通過觀察、梳理,學生認識到種子有種皮,還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個教學班上課時,我忽略了一個問題,所帶的黃豆、綠豆未經過浸泡,導致種子不易掰開,即使掰開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學教師在備課時、準備材料時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樣的錯誤了。
教學中有待改進的地方:
1、布置學生課前完成的練習,有的不能完成,還應繼續端正學生的科學學習態度;
2、學生的觀察還不夠深入細致,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6
3月9到3月15,我參與線上頂崗實習的第四個7天,與第一個7天相比,我多了幾分從容和淡定,少了幾分緊張與新奇,雖然不能見到我的學生們,依舊是一件很令人遺憾的事,但是我一直都有增加與學生連麥的時間,也算是彌補了一下這方面的缺失。
1、3月9日,周一,相較于上周第一節的緊張,這周我更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更關注學生給我的反饋,網絡良好,沒有卡頓,家長同學也極其配合。這節課目是使學生了解花種子果實,為彌補學生不能直接接觸的不足,我盡量將課件制作的詳細,并輔助以視頻,方便學生理解。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依舊有很多不足;不能有序安排與學生的連麥時間和次數。
由于上課時間改為30分鐘,所以語速有些快,要注意調整課程內容
2、3月10日,周二,這節課還是科學課,我為學生講解了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相比較之前的.課程,這節課的學習范圍又擴大了一些,課前比較擔心學生會與上節課的內容混淆,在過程中,也反復與學生強調,并且在課程開始就組織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但第一遍講解結束,學生們對知識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提升難度的題目,知識點更明確,采取學生連麥主講的形式,雖然當時軟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也還是達到了大家都會大家都懂的目標。從而也在備課上提供了新的思路,當教學內容偏難時,我們應如何教學?①多次講解,提出重點②輔助課后題,調動學生主動性。
4、3月13日,周五,沒有授課任務,但學校組織全校教師學習如何更好的進行線上教學,主要為大家示范了授課軟件的各種用法。
周六周日,我將利用這兩天時間,備好下周的科學課,吸取已有的經驗,提高自己,為日后的教師生涯,提供堅實的基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7
降落傘制作課在設計上突出了“由理論(原理)→實踐(制作)→操作(放飛)的過程。教學成功與否,立竿見影。不但讓學生學到了有關降落傘的知識(空氣阻力的利用,降落傘的作用、形狀、顏色、結構、材料),而且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通過親自動手制作,增強了動手能力,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我要求學生在制作時,必須仔細,在畫好傘面之后,進行折疊粘貼,使傘面成為一個飽滿的圓形。拉線長度要合適并一樣長,線固定在傘上位置要適中,要粘牢等一系列技術問題。降落傘放飛時要指導學生學會折傘,折得好,扔得高,傘打得開,傘在空中停留時間長,放飛效果就好;折得不好,傘扔得不高或傘打不開,放飛效果就差。
降落傘制作活動課特別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如把學生分成兩人一組,互相配合,不僅制作起來方便,而且增強同學們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向學生進行環境衛生教育,剪下的廢塑料不能亂丟,要扔在指定的地方。記號筆不能亂畫等。
3、特別是放飛時,要特別注意安全,不能爬欄桿等。
孩子們有著與科學家一樣的好奇和探索欲望,這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生機勃勃,精力充沛,對周圍的事物偶發興趣或探索,正因為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他們每天都有著千奇百怪的想法,而且勇于探索與實踐找出答案。而我們教師不能圖省事,去忽略孩子探究的過程,而應該為他們提供大量的可塑性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操作,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的態度,使他們逐漸具備敢于設想,敢于嘗試,敢于面對挫折和失敗,同時教師也在與孩子的互學互動中得到提高了。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8
《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已初步了解改變材料的厚度和形狀會增強抗彎曲能力。在本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形狀——拱形。教材設計主要安排了兩項活動。第一項是測試紙拱的承受能力,這個活動讓學生初步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第二項活動是搭一個瓜皮拱,這個活動是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對于拱形,學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在一些建筑物就用到了拱形的設計。但它承重的秘密在哪里,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述出來。這時就需要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們,通過提出問題———初步嘗試———總結經驗———改進實驗———再嘗試————得出結論,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體驗到了拱形承重的秘密,即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然后用重物抵住拱足,這樣拱形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搭瓜皮拱一活動中,每個小組的學生在所學的基礎上都能以飽滿的熱情去做,雖說有的組沒能成功,但他們也體驗到了其中的樂趣。
一堂課下來,看起來似乎還不錯,但現在想來,發現了有兩個問題沒能處理好:
1、上課前,我只布置讓每個學生準備好一張紙,但沒說清楚紙的材質如何,導致上課中做一個紙拱時有個別同學的紙拱沒能搭成,只能看著別人去做。這說明了我備課沒有考慮周全。
2、課后的延伸不到位,雖說也涉及到了下一課的內容,但還是差那么一點。如果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把三個大小一樣的瓜皮拱搭在一起,你認為它的承重力如何?如果這樣做,既能把本課的內容鞏固一下,也為下節課的《找拱形》中,圓頂形的認識做了一個小小的鋪墊。這樣,我想本堂課就沒什么遺憾了。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9
我們為什么要吃食物?
魚也睡覺嗎?
為什么有的車跑得快,有的車跑得慢?
小兔和鳥兒身上的毛一樣嗎?
月亮為什么有圓缺變化?
月球的表面是怎樣的?
假如你是一名宇航員,在登月之前要做哪些準備呢?
科學課上,這一個個鮮活的問題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一節課上,同學們往往為了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互不相讓,對于有疑問的問題,課下可以通過實地觀察、討論、請教別人、查閱資料的方式來解決,久而久之,必將促進孩子們對科學課的新認識,對他們智力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青少年科技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美國早在八十年代就確定了自然科學和數學要居世界前列的目標。我國更是在《課標》中對科學的重要性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小學科學課程承擔了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曾強調:“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彼悦恳还澱n上我總是先從孩子們的興趣入手,激發其好奇心,然后使孩子們在好奇心的帶動下來學習科學知識。
科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有些科學知識必須讓學生親手實踐,親身經歷之后才會明白,然而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有些知識只能是單純的觀看和說教,不利于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另外,孩子們的個別差異性也太大,有些孩子在有小的時候的大量閱讀成為其終身受益的財富,課堂表現及其活躍,思維特別敏捷,但是個別孩子知識面很貧乏,一學期也很少發言,所以課外閱讀也是要引起重視的,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重要的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形成。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0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F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以下幾個觀點: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四、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
五、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1
本課是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中的第一課。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用眼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稱之為是物質,這是不難理解的?墒菍τ诳諝狻⒐、聲音、電等看不見也摸不到的來說,他們就有些難以理解這些也是物質。為了讓他們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帶在空中一兜,塑料帶會鼓起來,它占據了空間,所以它也是物質;又因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聲音也是物質等。這樣學生就理解了。由此讓學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
物質在變化,應經過各種實例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世間萬物都在變化,雖然變化的時間不一樣,速度不一樣,但每時每刻都在不一樣程度的變化。為了讓學生弄明白物質的變化,我讓學生觀察易拉罐被壓扁,水變成冰和火柴的燃燒,鐵與鐵銹。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自我明白了有些物質在變化中只是形態、形狀、大小變了,但實質沒變;而有些物質變化后產生了不一樣于原物質的物質。但在那里不告訴他們這是什么樣的變化。之后重點我給學生必須的時間,讓他們關注“一支蠟燭燃燒時的變化”,在讓他們經歷探究———發現這一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以往不曾關注到的`現象。即蠟燭燃燒時不但有形態、長短的變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質產生,如燈芯變黑,有難聞的氣味等,使學生從另一個層面上感受到了物質變化過程的復雜性,這樣為下節課做好了鋪墊。
本課是在上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種子發芽”,是上節課知識點的延續和拓展。本課有三個資料:
1、整理分析實驗信息。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從實驗中獲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共同分析。
2、交流實驗信息。認真聽取做不一樣實驗的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3、種植綠豆芽。
運用前面所學改變“水”的方法,進行改變“空氣”條件,改變“陽光”條件,對綠豆芽生長影響的實驗。最終,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實驗只能讓綠豆種子發芽,如果讓綠豆芽健康地茁壯成長,必須要將綠豆芽種植到泥土里。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2
通過這幾個月的學習,我開始重新思考這么多年來的教學:
一、什么是科學課
用老師的話說就是:“科學課教人如何做事,如何科學做事”。如果把教學目標比喻成泥鰍的話,那么科學課堂就好比是“捉泥鰍”,捉到哪些泥鰍呢?那就是:能讓學生保持對科學濃厚的興趣;讓學生獲取基本科學探究方法;讓學生具有正確認識科學的態度;能讓學生體驗到探究中發現的樂趣;能讓學生活動豐富的科學事實表象。
二、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科學教師
做一個合格的科學教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許比做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英語教師都要難很多。它需要老師具備以下品質:
要溫柔可親、風趣幽默、活潑可愛、善于溝通、知識淵博。
要有一顆童心
要有一顆愛心
要有一顆耐心
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
要成為一個探究者
要肯投入
要是多面手
要學會帶著孩子“玩”
要學會裝傻
要時刻關注孩子
三、怎樣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
1、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目標——迷課堂組織——亂
教材處理——淺安全衛生——險
教學內容——緊學生活動——少
教師角色——單課堂語言——平
導入俗套——慢實驗器材——缺
2、教師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忽視對問題進行合理的整理;
2)過分強調讓學生動手,忽視了動手同時還要動腦;
3)過于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4)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準,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應是平等的首席。
3、科學課堂應是什么樣的?
1)清晰的尊嚴感
2)流淌著輕松的.活力
3)自主性
4)集體感
5)覺察力
6)問題意識
7)給學生機會(動手、實踐、合作、思考、犯錯、改錯、表達等機會)
四、怎樣才算高效的科學課堂
一節高效的科學課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
1、三個標準:
每個學生在每個時間段都有事做;
在具體一節課里達到厚積知識、破疑解難、方法優化、能力提高、學習高效;
讓學生心情舒暢,有安全的學習心理環境。
2、三個“量”:信息量、思維量、活動量
3、三個“動”:形動、心動、神動
五、如何設計活動
1、追求活動的意義
2、考慮活動的可行性
3、考慮活動的層次和遞進
總之,科學課不是一門人人都能上好的課,需要教師具備很多的優秀品質,在科學課堂的教學中、實踐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需要科學教師用童心、愛心、耐心來面對?芍^:撥開迷霧,能見藍天。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3
新課程標準下的科學課堂教學構成了新的預設與生成關系,一方面生成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過程,具有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另一方應對必須的生成(結果)來說,必須的預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學習的起點,也是教師核驗反饋信息和促進學生下一步學習的一個重要依據。
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預設為主的,但有時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意外生成問題。當出現這些問題時,教師是置之不理呢還是隨之改變教學策略我覺得只要課前功夫到,準備充分,加上教師的教學機智,課前的預設能夠為課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
一、課前要精心預設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所以,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研究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景,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我在執教《比較水的多少》時,為了能靈活應對生成問題,我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作了探究。如何比較水的多少,我試教了好幾次。第一次我是請學生說了兩種常見的方法,請學生選其中的一種進行實驗,這樣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發展。第二次我是請學生把所有的方法都說出來,然后比較那一種最簡單,讓全班同學用同一種方法來實驗,這樣扼殺了學生的意愿,不能很好的發揮學生的個性。第三種我請學生把各種方法都說出來,為了讓學生能用不一樣的方法進行探究,又尊重學生學習的意愿,就請學生選取最喜歡的一種進行探究?上攵谌蔚慕虒W效果最佳。
二、尊重學生的生成
如果每次學生有了創造的火花,有了有價值的生成,而教師給他的則是失望和不能滿足的信息,學生的主動、進取思維就是磨滅,這樣的學生培養顯然也是一句空話。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也是采取進取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是留到課余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在研究。比如有個同學說比較水的多少能夠用稱來稱,我沒有打斷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在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學生提出來的并且是有價值的,我都會很重視,并且會和學生一齊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智慧潛能會火山爆發般的吐露出來。
三、及時調整預設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景。教師顯然沒有預見到學生的這個生成,所以一旦學生提出來之后,沒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預設,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這是不行的。僅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在課堂實踐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這樣的出預設的現象也會合理的去處理了,所以,要給學生騰出空間,為學生生成供給條件,鼓勵學生生成。我在上《比較水的多少》時,用什么方法來證明水的多少時,有一個學生用眼睛來觀察的方法來證明,并且說得有板有眼。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預設”。而要根據教學進程和學生需要的實際,不斷地進行調整,從而使師生在互動過程中真實的精彩的動態生成。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4
上課之前我表演小魔術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讓學生回顧任何物體都會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進而在本課堂的導入中,我故意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搬一桶純凈水到高處,引出難題,學生們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個斜坡來幫助女生解決難題。在經歷了將水桶直接提到高處和沿著斜面運到高上,結合該名女生的體會,學生們直觀形象地發現前后兩次搬運水桶所花的力氣是有區別,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出課題:斜面。他們會進一步思考:斜面應該是有省力的作用。學生們的思考,猜測,質疑,正是本堂課行進的基礎,本課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斜面”提出問題,假設問題,進而設計展開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本課的兩組實驗設計,沒有太大的難度。學生比較容易就能設計出實驗方案,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認真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得出結論。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小組進行“斜面的作用”實驗時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如動手能力的制約、時間的制約等,常常導致實驗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不能達到人人參與,降低了實驗的有效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同時也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實驗變得更為科學、實用、有效?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自己制作一個簡單實用的自制教具,能讓學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驗來直觀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實驗的現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于是我想到用門鉸鏈將兩塊桐木板結合在一起,通過桐木板的角度變化,讓學生自己快速方便地制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學生可以通過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在斜面上測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導致的力的'變化,簡單明了、直觀形象。學生使用自制教具,每個人只需簡單的操作過程就能直觀形象地觀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對力的影響,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自制教具,節約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以一小組4名學生為單位,每個學生通過本教具所花費的實驗時間大約為3分鐘,整個小組的實驗時間大為節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同時滿足了人人動手參與、人人有收獲的教學目的。
學生利用自制教具實驗后,對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我了解到學生已經在數學課上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將全班的實驗數據利用不同顏色制成條形統計圖,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學生對全班各個小組的數據一目了然,直觀地認識到了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順著這股“東風”,再讓學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難點。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討論、思考、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對于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感性認識得出結論,通過先小組觀察螺絲釘的實物,認識“螺紋”的構造,再觀看教師準備的“自制螺絲釘”,通過觀察和把玩“自制螺絲釘”,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認識到斜面的變形。在此基礎上認識盤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變得更為方便。
本堂課我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材料準備,學生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活動,才會深刻認識到斜面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正所謂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相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他們不但對“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也會更為濃厚,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也會更加關注。
回顧本堂課,我覺得自己在材料準備、課程整合、課堂設計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較充分的。但是在指導學生探究方面,還沒有完全放開,雖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識,但總是擔心學生在設計和操作的時候不夠規范,不夠科學嚴謹,有的時候沒有放心將課堂交給學生,老師指導地過于細致繁瑣,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還不夠多。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5
本節課活動過程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本著“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并力主使探究活動更具自主性、開放性和科學性的原則設計。在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從身邊常見的事物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然后讓研究興趣相同的同學自由組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這樣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引導作用并有利于學生分工合作共同進行探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有意加強了對探究方案和探究方法的指導,做到有“放”有“扶”和“扶”“放”結合。為了讓學生按照他們的想法來研究,教師還為學生準備了足夠多的實驗器材、圖書資料和相應的網站信息,便于他們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研究。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后,讓學生盡情匯報自己的研究所得,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條理的敘述和總結,以獲得必要的知識。結合木材的應用,適時向學生進行合理使用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情感教育。在課臨結束時,引導學生將本課的研究向深處進一步拓展,以延伸到更廣闊的課外活動中去。
問題是探究的開始。在這節課引入時,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提出探究問題,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愿組成協作小組,通過實驗探究、查閱資料、詢問別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開闊思路,給學生的探究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在分組人數上有時會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學生要首先制定探究方案,這是學生在解決科學問題時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它旨在讓學生動手前先動腦,使探究活動的方法更明確、思路更清晰、過程更科學。在探究中,我注意提醒學生及時做好實驗記錄,讓學生養成做記錄的習慣,把在研究中的點滴發現都及時記錄下來,經過學生的分析、整理、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為小組間的.表達與交流奠定基礎,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成果共享,這又是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發現學生在這方面是一個薄弱環節,應加強指導的力度。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評價不是孤立的。因此,我注意將評價貫穿在整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時時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對探究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中肯的評價并用學生喜愛的小標志來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優點所在。通過在教學中實施恰當的評價,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激勵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6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終于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己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的教學對老師、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本單元教學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生有學具,里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制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一定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為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通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為什么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桿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他們就是善于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于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14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7-03
(推薦)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7-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熱】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薦】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通用09-22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優秀02-1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實用)05-27
[熱]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30